秋葵属
锦葵科下的一属
秋葵属(学名:Abelmoschus)为锦葵科(Malvaceae)下的一属,截止2024年4月,据“Catalogue of Life”分类网站,秋葵属下共有13个物种、4个亚种、2个品种。中国有记录的秋葵属物种有6个,包括长毛黄葵黄蜀葵咖啡黄葵、黄葵、木里秋葵箭叶秋葵。秋葵属广泛分布于东半球热带亚热带地区,在中国其主要分布于东南至西南各省区。
秋葵属为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叶全缘或掌状分裂。花单生于叶腋;花萼佛焰苞状,一侧开裂,早落;花黄色或红色,漏斗形,花瓣5。蒴果长尖,密被长硬毛;种子肾形或球形,多数,无毛。秋葵属大多适应性较强,如咖啡黄葵在自然状态下较耐干旱、高温和贫瘠;黄蜀葵喜温热、阳光充足的环境,耐寒力强,宿根可以在露地自然越冬。
秋葵属植物应用广泛,其中咖啡黄葵的嫩果、种子均可食用,营养成分丰富,可作咖啡添加剂或代用品,其花及嫩芽可煮汤,嫩叶可作为绿叶蔬菜,鲜花可制作窨花茶无名葵根和茎的加工物可作为天然食品增稠剂箭叶秋葵可作用食用油的来源之一。秋葵属还可作为工业原料,如黄蜀葵的茎和叶可作为纤维的重要原料,花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色素源,可用于食用和工业化染色,咖啡黄葵是一种可供开发的生物能源。秋葵属的花大而美丽,可作为园林观赏植物种植。此外,据中原地区药用典籍《中药大辞典》和《中华本草》记载,黄葵全株、黄蜀葵的种子、叶、花、茎、根,以及长毛黄葵的根、花和箭叶秋葵的根、叶均可入药。
起源
截止2015年,秋葵属植物的具体起源地尚无定论。现代人所栽培的秋葵属植物实际上是一种异源多倍体,其染色体来自不同的物种,由多个原始秋葵属杂交而成,其可能的亲本包括白花秋葵(Abelmoschus ficulneus)和黄花秋葵(Abelmoschus tuberculatus),以及其他野生的二倍体秋葵属植物。关于栽培秋葵属植物的地理起源,植物学家提出了两种有争议的假说,即非洲起源论和亚洲起源论。非洲起源派认为,秋葵属起源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西非地区。因为此处的秋葵属多样性极高,且绝大多数原始形态的秋葵属植物及其野生近亲都发现于此。亚洲起源派认为,秋葵属起源于印度,因为秋葵的许多栽培种均产自印度,且在印度及波斯地区的古代文学中,也存在许多语言学描述来支持秋葵起源于亚洲。
分类
命名
秋葵属的学名为Abelmoschus,该词源于阿拉伯语“abulmosk”,意为“麝香之父、麝香之源”,指的是该属的种子具有麝香味。
分类历史
1737年,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Linneaeus)首次给秋葵属命名,当时林奈将其归为木槿属(Genus Hibiscus)下的一个组(Sectron Abelmoschus)。1787年,德国植物学家梅迪库斯(Medikus)提议将其由组提升到属,但后来的文献资料还是一直沿用旧名,直到1924年,瑞士植物学家霍克罗伊蒂纳(Hochreutiner)重新把咖啡黄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及其近缘种定名,并将其归为秋葵属(Genus Abeirmoschus),此后秋葵属才被植物分类学界采纳。1966年,德国植物学家伯尔苏姆·瓦尔克斯(Borssum Waalkes)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秋葵属的约50个种归纳为6个种和若干个亚种和变种。
1990年10月,国际植物种质资源委员会(IBPGR)在印度新德里召开了国际咖啡黄葵遗传资源会议,各国专家通过对大量有关咖啡黄葵及其近缘种的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新进展的讨论分析,在肯定伯尔苏姆·瓦尔克斯分类的基础上,对秋葵属的分类作了重要的修改,将原来的一些亚种提升为种,并增补了新发现的一个物种,即西非咖啡黄葵(Abelmoschus caillei),它是秋葵属中除咖啡黄葵以外的第2个以嫩果为主要食用部位的物种。1982年,美国学者西蒙斯马(Siemousma)根据西非秋葵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特征,认为其可能是咖啡黄葵和黄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杂交的双二倍体产物。
下级分类
截止2024年4月,据“Catalogue of Life”分类网站,秋葵属下共有13个物种、4个亚种、2个品种。中国有记录的秋葵属物种有6个,具体物种包括长毛黄葵(Abelmoschus crinitus)、黄蜀葵、咖啡黄葵、黄葵(Abelmoschus moschatus)、木里秋葵(Abelmoschus muliensis)和箭叶秋葵(Abelmoschus sagittifolius),1个变种刚毛黄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 var. pungens),具体分类如下:
形态特征
秋葵属为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通常具糙硬毛或绒毛,多为单毛。
叶、花
叶全缘或掌状分裂。花单生于叶腋;小苞片5-15,线形,很少为披针形花萼佛焰苞状,一侧开裂,先端具5齿,早落;花黄色或红色,漏斗形,花瓣5;雄蕊柱较花冠为短,基部具花药;子房5室,每室具胚珠多颗,花柱5裂。
果实与种子
蒴果长尖,室背开裂,密被长硬毛;种子肾形或球形,多数,无毛。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秋葵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印度美国科特迪瓦、巴西、菲律宾尼日利亚斯里兰卡等是咖啡黄葵的主要种植国,以印度资源最为丰富。据国际植物种质资源委员会1991年的报告,印度国家植物种质资源部保存有1806份种质,其中栽培种1448份,近缘野生种358份。在印度,秋葵属植物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到印度南部半岛的各个区域。此外,非洲科特迪瓦也具有丰富的咖啡黄葵资源。美国从18世纪中叶开始种植咖啡黄葵,1899年开始从地中海地区引入资源。在中国,秋葵属主要分布于东南至西南各省区,包括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湖北、湖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福建省等地。
栖息环境
在秋葵属植物中,咖啡黄葵是具有丰富经济价值的高营养作物,在世界各地被广泛种植,分布于各类生境中。另一个栽培种西非秋葵仅分布于非洲西部和中部。黄葵作为一种观赏植物被广泛种植于花园、草地等地,但在野生生境中也有发现。而其余的秋葵属植物大多是野生物种。在中国,黄蜀葵常生于山谷草丛、田边或沟旁灌丛间,长毛黄葵多生于海拔300-1300米的草坡,木里秋葵多生于海拔1250-2100米的山坡草丛,黄葵常生于平原、山谷、溪涧旁或山坡灌丛中,箭叶秋葵多栖息在低丘、草坡、旷地、稀疏松林下或干燥的瘠地中。
生长习性
秋葵属植物大多适应性较强,如咖啡黄葵在自然状态下较耐干旱、高温和贫瘠,栽培时喜温暖和强光,但不耐霜冻,其对土壤的适应性广,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壤为宜,在地温较低且湿润的土壤中易生长不良。黄蜀葵喜温热、阳光充足的环境,其耐寒力强,宿根可以在露地自然越冬,翌年可萌发出新的株丛,其耐干旱、盐碱,对土壤的要求不高,以土层深厚且肥沃的土壤为宜。黄葵不耐寒,对土壤要求也不高,适宜生长在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沙质土壤中。箭叶秋葵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忌积水,不耐干旱,适生于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沙质土壤中。
栽培技术
在秋葵属植物中,咖啡黄葵为主要栽培种,以下为咖啡黄葵的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选择光照充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作为咖啡黄葵的栽培地,播种前深耕深翻土地并作。在整地时一次性施足基肥,肥料以腐熱农家肥为主,适当补充氮磷钾复合肥
播种
咖啡黄葵一般采用直播,播种前需用温水浸种,以提高出芽率,50%以上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直播需先开沟或挖穴,浇底水,然后每穴播3-4粒种子,播后立即覆土。如采用育苗盘育苗,可在装有潮湿营养土的穴盘内每穴播2-3粒种子,覆土保温保湿。温室大棚内温度保持在白天25℃左右,晚上18℃左右即可,期间注意通风。待幼苗长至1-2片真叶时即可移栽。
养护管理
咖啡黄葵追肥在生长前期以氮肥为主,中后期以磷钾肥为主。缓苗后进行1-2次追肥,以尿素为主,施肥后应及时浇水。植株开花后进行1-2次追肥,以有机肥为主。如遇极端高温干早天气,特别是在出苗期和开花结果期,应及时补水,以促进缓苗和果实膨大。咖啡黄葵怕水淹,如遇雨水过大,田间积水严重,应及时排水,以促进根系生长及嫩果发育。
在咖啡黄葵生长的中后期,应根据农艺性状特点进行整枝,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防止病虫害发生,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如植株侧枝结果多,并且对主茎结果影响小,可以轻度整枝。如植株侧枝结果能力差,应清除侧枝,促进主茎结果。在咖啡黄葵结果期,可在采摘嫩果的同时将下部老叶摘除,以利于通风并减少底部养分消耗。
病虫害防治
咖啡黄葵主要的病害有疫病、病毒病等。其中疫病在苗期及果期均可发生,可在发病初期使用杀毒矾、安克锰锌、甲霜灵锰锌等药剂杀菌,病毒病发生时可用植病灵、氯溴异氰尿酸、增抗剂等药剂杀菌。咖啡黄葵主要的虫害有棉铃虫、蚜虫、蓟马等,其中马和蚜虫可喷施吡虫啉药剂防治,棉铃虫可用辛硫磷乳油防治。
采收
咖啡黄葵果实生长快,易老化,必须掌握好嫩果的采收时机。采收过早产量低,采收过迟纤维化严重,品质降低甚至不能食用。一般于咖啡黄葵花后7-8天,嫩果长至约10-15厘米时开始采收。以果实外表鲜绿、质感软嫩、果内种子未老化为最佳采摘状态,采收时间以早晨为宜。注意咖啡黄葵茎、叶、果实上都有毛刺,可引起皮肤被刺或过敏反应,采收时应戴手套。
危害
截止2024年4月,《全球入侵物种数据库(GISD)》共收录了1个咖啡黄葵植物,即黄葵。
危害特点
黄葵作为观赏和药用草本植物,被广泛引入世界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其可以通过果实内含许多小种子,干燥后开裂很容易随风散播,入侵风险较高。黄葵一旦在某处生根发芽,就会像杂草一样具有竞争性和攻击性,其已经成为亚洲太平洋多数地区的入侵物种,威胁着本地植物的生长。此外,黄葵还是棉二点红蝽(Dysdercus cingulatus)的宿主,危害棉花的生长。
防治措施
黄葵的引入国家多通过合理应用代替清除的方式控制植株的生长,人们将黄葵作为观赏、芳香和药用植物种植,开发了多种用途,如其种子油可用于制作香水,种子可用于制作咖啡调味剂、香棒等产品;果实和植株上部的萃取物具有杀虫功效,印度马来西亚的居民会将其放在衣服中驱虫。此外,很多伊斯兰国家会将黄葵的种子用于调味,嫩叶、嫩枝用作蔬菜,芳香油用于制作烘焙食品冰淇淋、糖果、饮料、酒精饮料等。在南亚地区,黄葵常被当作药用植物,如印度人就将其用作蛇咬伤的解毒剂,种子被用作利尿剂、抗肌肉痉挛剂、健胃剂等。
用途
食用营养
在秋葵属植物中,咖啡黄葵的的嫩果(即日常食用的秋葵)、种子均可食用,其嫩果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黄酮多糖等营养成分,被许多国家定为运动员首选保健蔬菜,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植物。咖啡黄葵种子中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较高,还含有较多矿物质元素,常用于提取秋葵籽油。此外,咖啡黄葵的种子中还富含咖啡因,与咖啡豆中的咖啡碱含量相似,用成熟的咖啡黄葵种子烤熟后磨成细粉,溶解快,味芳香,可作咖啡添加剂或代用品。咖啡黄葵的叶、芽、花也可食用,其花及嫩芽用于煮汤,嫩叶可作为绿叶蔬菜,鲜花可制作窨花茶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黄蜀葵根和茎中所含的黄蜀葵胶是一种新型食品胶,是一种可再生的天然高分子多糖资源,同时黄蜀葵根和茎的加工物还可作为天然食品增稠剂箭叶秋葵富含氨基酸,是很好的蛋白源,其脂肪含量与大豆相当,可作用食用油的来源之一。此外,箭叶秋葵中还富含人体必需且易缺失的矿物质元素,如钙、铁、锌等,可作为保健食品。
饲养价值
咖啡黄葵的茎叶中富含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叶黄素等营养成分,在日粮能量、蛋白水平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咖啡黄葵叶粉起到了着色剂和作为饲料原料的双重功效,省去了额外的着色成本,显著提高了蛋鸡的经济效益。另外,咖啡黄葵生物产量高,叶粉生产成本低,可作为鸡饲料营养性着色剂使用。
工业原料
黄蜀葵的茎和叶中有发达的韧皮纤维和木纤维,可作为纤维的重要原料。其花中还富含蜀葵红色素,且不含有毒性物质,具有抑菌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色素源,可用于食用和工业化染色。咖啡黄葵种子提取的油料在密度、黏滞性、十六烷值、氧化稳定性、润滑性、冷后流动性、硫含量及酸值等方面符合生物燃油的指标,是一种可供开发的生物能源
园艺观赏
秋葵属植物的花大而美丽,其中黄蜀葵花冠淡黄色,内面基部紫色;咖啡黄葵花冠黄色或奶油色,花瓣基部呈暗紫红色;木里秋葵花冠淡红色或深粉红色;黄葵花黄色,内面基部暗紫色;箭叶秋葵花红色或黄色,花瓣倒卵状长圆形,均花期较长,观赏效果良好,可作为园林观赏植物种植,盆栽可用于阳台、窗台或阶前装饰,也可植于路边、花坛或山石等处观赏。
医学药用
据中国药用典籍《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记载,秋葵属的多种植物可入药,具体如下:
相关研究
抗氧化研究
秋葵属多种植物均含有黄酮酚酸类物质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研究人员发现,黄蜀葵醇提物对超氧阴离子、氢自由基、DPPH自由基有高于维生素c的清除力,以及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咖啡黄葵的花提取物对超氧根羟自由基和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均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可起到一定的抗氧化效果。
抗炎研究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黄蜀葵花总黄能调节机体异常免疫,减轻大鼠原发性、继发性关节肿胀和多发性关节炎程度。其茎的石油醚甲醇提取物均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抗炎效果呈剂量依赖性,且无急性毒性。黄葵胶囊可通过下调肾组织信号通路中的蛋白表达,减少肾组织内炎性因子的表达和炎症细胞的活化及浸润,从而减轻肾组织的炎症性损伤。
解痉镇痛研究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黄蜀葵、叶中的金丝桃苷乙酰胆碱(ACh)引起的离体回肠收缩和垂体后叶激素引起的离体子宫收缩有拮抗作用,并随ACh浓度递增而递减;对卵黄引起的胆囊排空及小鼠肠推动运动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存在剂量依赖关系,这表明黄蜀葵植株中的金丝桃有较明显的解痉作用。此外,黄蜀葵花黄酮(TFA)可不同程度地抑制小鼠扭体反应,使小鼠疼痛症状明显减轻。这表明TFA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且局部给药有效,连续用药无成瘾性。
近属区别
秋葵属植物与木槿属(Hibiscus)同为锦葵科(Malvaceae)植物,二者极为相似,主要区别如下: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4-11
Abelmoschus Medik..catalogue of life.2024-04-11
秋葵属 (qiū kuí shǔ).植物智.2024-04-11
Abelmoschus.efloras.2024-04-11
Abelmoschus moschatus.GISD.2024-04-11
Abelmoschus moschatus.CABI.2024-04-11
木槿属 (mù jǐn shǔ).植物智.2024-04-11
目录
概述
起源
分类
命名
分类历史
下级分类
形态特征
叶、花
果实与种子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长习性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播种
养护管理
病虫害防治
采收
危害
危害特点
防治措施
用途
食用营养
饲养价值
工业原料
园艺观赏
医学药用
相关研究
抗氧化研究
抗炎研究
解痉镇痛研究
近属区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