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二级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成立于2003年4月,由原社会学系、人口学系合并而成,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个二级学院
办学历史
1974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人口理论研究所,创办人口学学科。
1979年,学校设立人口学硕士点。
1984年,学校设立人口学博士点;同年,学校成立社会学研究所,设立人口学系。
1985年,学校设立社会学硕士点。
1987年,学校设立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
1991年,学校成立性社会学研究所。
1993年,学校设立社会学博士点,成立社会心理学研究所。
1998年,学校设立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人类学硕士点。
1999年,学校成立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2000年,学校成立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2001年,社会学被确定为重点学科。
2002年,学校设立民俗学硕士点。
2003年,学校成立社会与人口学院。
2004年,学院设立社会心理学博士点;同年9月,学院成立健康科学研究所
2005年,学院设立社会工作系。
2012年,学院成立社会转型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2021年6月,学院加入北京医务社工临床实践教学联盟。
院内各学科各机构发展历程(1974年至2012年)
办学条件
据2020年9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3个教学系,3个本科专业。
系:社会学系、人口学系、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
本科专业: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公共政策与人口管理方向)、社会工作
学科建设
据2020年9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个双一流学科,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2004年、2009年、2012年公布的三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学院社会学一级学科均排名全国第一。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院社会学学科获A+评价。
博士后流动站:社会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社会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人口学,人类学,老人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社会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人类学,民俗学,人口学,老年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社会工作
“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社会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社会学,人口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师资力量
据2020年9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师63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30人,多人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等学术领导职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1名。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李路路(2005年)  、洪大用(2007年)  、段成荣赵延东(2012年)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段成荣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赵延东(2009年)
国家级教学团队:社会学理论课程教学团队(2010年)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段成荣、冯仕政(2011年)  、宋健(2010年)  、陆益龙(2008年)  、赵旭东(2010年)
教育部社会学类专业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路路黄家亮
教育部人文社科专家:杜本峰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社会学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洪大用(2008年)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郭星华(2013年)
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黄家亮(2013年)
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冯仕政(2010年)
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洪大用(2013年)
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洪大用(2010年)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社会学理论课程教学团队(2010年)
教学建设
截至2020年1月,学院有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北京市特色专业;有《社会学概论》等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社会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社会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社会学概论》(2006年)
北京市精品课程:《社会学概论》(2003年)
北京市特色专业:社会学
截至2018年5月,学院教师编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二版)》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史》等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曾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二版)》《社区工作(第二版)》《老年学概论(第二版)》《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面向社会建设实践需要的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二等奖,2009年)
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人类学概论》 (2007年)、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 》(2007年)、 《个案工作》(2008年)
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史》(2006年)、《社会调查研究方法》(2006年)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课程建设(二等奖,2012年)、《以理论自觉引领社会学本土化专业人才培养》(一等奖,2017年)
截至2019年11月,学院在江西省弋阳县等地建有教学实践基地,与北京协和医院合作共建教学实践基地。
据2020年9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为学生设有优质成长计划等人才培养项目。
截至2020年6月,学院设有社会学课程研修班,为在职人员提供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心理学、管理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治理5个研究方向的课程。
合作交流
据2020年9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与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墨尔本大学南安普敦大学卡迪夫城市大学、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广岛市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高校有联合培养项目,与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大学斯坦福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州大学、岭南大学等高校有学生交换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小学期期间,每年有来自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等高校的多位教师到学校开设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老人学社会工作、社会医学等方面与学院专业相关的课程;2009-2016年国际小学期期间,聘请海外教师58人次,26人,开课58次。
截至2019年11月,学院曾主办或承办第四届中国环境社会学青年论坛、网络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七届开放时代论坛暨“实践社会科学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0年9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2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重点研究基地;有人类学研究所、老人学研究所、环境社会学研究所、法律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性社会学研究所、健康科学研究所、社会调查中心、女性研究中心、体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市重点研究基地: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
研究成果
截至2016年12月,学院性社会学研究所完成30余项中国国内及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出版书籍30余册,发表论文数百篇;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成员主持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研究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项目;人类学研究所承担国家级课题18项,省级课题11项,横向课题9项;出版各类著作68部,论文800多篇;获得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项,光明日报光明杯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图书奖2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优秀成果奖1项。
学术资源
据2020年9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办有《人口研究》《社会学评论》《社会建设》3个期刊;创建了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等多个大型连续性社会调查;创设了十余个常设性、品牌性学术活动。
据2020年9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CGSS向全社会开放8个批次的数据,CEPS和CLASS数据也向社会开放,CGSS、CEPS、CLASS社会调查数据库注册用户超过25000人,其中海外用户超过一半;学院牵头组建的中国社会调查网络(CSSN)联合中国5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东亚社会调查(EASS),并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社会调查合作组织ISSP;两个重点研究基地均向中国国内外同行开放课题申请和驻所研究。
文化传统
学院标识
学院标识由学院中英文名、环绕在一起的人形图案等元素组成。
文化刊物
截至2018年11月,学院设有《希望》《社人快讯》2个学生文化刊物。
社团文化
学院有羽毛球队等学生社团。
学院曾组织开展“社人·健身行”教职工趣味健身活动、“歌之翼·歌声嘹亮,翼动青春”歌唱比赛、主题诗歌朗诵比赛、新年晚会等活动。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办学历史
办学条件
学科建设
师资力量
教学建设
合作交流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研究成果
学术资源
文化传统
学院标识
文化刊物
社团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