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孤鹜图
明代唐寅绢本设色画
《落霞孤鹜图》是明代画家唐寅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是唐寅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现藏于中国上海博物馆
《落霞孤鹜图》为立轴,绢本,水墨,纵189.1厘米,横105.4厘米。该画整体描绘了在高岭耸峙中,几株茂密的柳树掩映着水阁台榭,下临大江,阁中一人独坐,眺望远处落霞孤骛的场景。画作的名称源自唐寅在画幅左上部自题诗中的“落霞孤鹜渺无踪”一句,其中“落霞孤鹜”四字又是从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来。
该画创作于明正德年间,当时唐寅曾应南昌宁王府之邀,来给娄妃授课教画,并登滕王阁。不久,唐寅返回苏州市,宁王起兵造反而被俘,娄妃投江殉难,他得此消息,心有余悸,于是绘制了《落霞孤鹜图》。左上部题诗后还有“晋昌唐寅为德辅契兄先生作诗意图”款,因唐寅常自称为“晋昌唐寅”,由此可看出这幅画是唐寅送给“德辅契兄先生”的。
《落霞孤鹜图》用笔工整,墨色润泽,景物处置洗练,被明代学者王世贞评价为“秀润缜密而有韵度”。同时,该画作将诗、书、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深化了文人画的题材内容,对后世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品名称
《落霞孤鹜图》的图名是根据唐寅在画幅左上部自题诗而取名。自题诗云:“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晋昌唐寅为德辅契兄先生作诗意图。”表示他羡慕《滕王阁序》作者王勃的少年得志,为自己坎坷的遭遇吐不平。其中“落霞孤鹜”四字显然又是从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来。
唐寅自题诗的大意是:坐在这画栋飞云,珠帘卷雨的湖光山色之中,天边的落霞与孤鹜早已渺无踪影。遥想当年,身陨南海的才子王勃,借助了龙王一阵神风,才能及时赶上滕王阁盛宴,作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那么同样是来到南昌的失路之人,我能否和他一样时来运转,实现抱负呢。
作品内容
《落霞孤鹜图》为立轴,纸本墨笔,纵189.1厘米,横105.4厘米。该图景物主要集中在画面右侧,画的右侧画一座精巧典雅的水榭,座落在临江的树丛间;亭栏台柱描绘得十分工整,一位高士坐眺晚霞与归鸟,身后立一侍童;水榭下面的岸边停靠着一小巧的篷舟,水榭周围绿柳成萌;远处山峦叠嶂,山顶处山峰陡立,山顶和山坳处杂树、灌木丛生;近处山石上杂树丛生,在林木的掩映下有数间屋宇房舍和参差不齐的山麓,山石间古藤老木盘根错节;水榭背后为一巨石,陡峭险峻,山坳问草木郁郁葱葱。而画幅的整个左半部几乎完全留出空白。
在《落霞孤鹜图》左上方,唐寅自题诗一首:“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看到这首题诗,便能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图中的款题为“晋昌唐寅为德辅契兄先生作诗意图”。
创作背景
唐伯虎,姓唐名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是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他平生最爱漫游天下名山大川,对江南名楼滕王阁心仪已久,却没有机会登临。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的一天,他在桃花坞居室里再次读到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时,又勾起了他对滕王阁的向往。他不禁掩卷神游,喟然长叹:“不登斯阁,情何所系,魂何以安?”这时家人忽报南昌宁王府的大管家来访,并送上宁王朱宸濠的亲笔拜帖。原来是宁王请他到南昌市去教娄妃习画。唐伯虎大喜,第二天便随宁王府大管家乘舟南下,转道南京、九江来到南昌,住进了阳春书院。在南昌一呆半年,唐伯虎发现宁王一直在暗地里养兵蓄锐,图谋造反。这让他十分苦恼,如果留下来,宁王造反失败,自己必然受到株连。但如果请辞离去,也定会引起宁王怀疑,惹来杀身之祸。留也不是,去也不得,为了散心,唐伯虎常常登临滕王阁以忘忧愁。
娄妃见唐伯虎如此苦恼,作为学生的娄妃为了不牵连无辜之人,在出事前夕,将一个桃和一个梨装进了果盘,派人送给了在滕王阁上散心的唐伯虎。唐伯虎一看就知道娄妃这是在暗示自己情况有变,速速逃离南昌市。于是他急中生智,装疯卖傻,披头散发,裸奔回府。宁王看他可怜,便派人将其送回了老家。不久,宁王起兵造反被俘,娄妃投江殉难。他得此消息,心有余悸,于是援笔绘制了一幅《落霞孤鹜图》。
作品鉴赏
构图
《落霞孤鹜图》几乎将所有的景物都置于画面右侧,其视觉效果,颇似观者沿山路而上时,临崖眺望所及之景。画的右侧画一座精巧典雅的水榭,座落在临江的树丛间。亭栏台柱描绘得十分工整。一位高士坐眺晚霞与归鸟,身后立一侍童。这里必须指出的是,高士临江独立,使“落霞孤鹜”为旨趣的诗情画意油然而生,点出了此画的主题;水榭下面的岸边停靠着一小巧的篷舟,水榭周围绿柳成萌,幽静异常。
画的远处山峦叠嶂山顶处山峰陡立,灰洁的色泽和严谨干练的笔法,既充分显示出岩石的坚硬质感,山顶和山坳处杂树、灌木丛生,点缀着光秃的山石;近处山石上杂树丛生,在林木的掩映下有数间屋宇房舍和参差不齐的山麓,山石间古藤老木盘根错节。水榭背后为一巨石,陡峭险峻,山坳问草木郁郁葱葱。而画幅的整个左半部,几乎完全留出空白,犹如宽阔的秋水与长天,浩渺无垠,秋水平静如镜,一无波纹,形成画面左虚右实,虚实相映,黑白对比强烈的格局。
《落霞孤鹜图》诗与画并行,不啻为自画之像。他将古事和今事糅为一体,似写古事,又隐今思,往复回环,流连含讽;他将古事和今事的陈述,都付于眼前的实景:而实景与古典、今典之间又形成极大反差。
画法
《落霞孤鹜图》的画法,山石皴法用笔较干,上方高岭山石淡皴树木叶茂浓密,近景石隙间以双勾夹叶为苔,树木、水榭用笔十分工整,颇见功力。纵观全图,墨色和悦润泽,景物处置洗练洒脱。该画作虽然是赠人之作,但却凝聚了唐寅最成功的技巧形式。不但这款款而下的垂柳、其点厾碎笔具有丰富的层次感,而且怪石离披,擦无生凑之迹,树根大而盘曲,在与石岩的接连处杂以小卉小草,使树与石之间有了一个很好的过渡。同时也使大块面、小点触交错参次,屋宇阁台工致绝伦,而平淡中显出细微的层次,轩窗与楼阁内的桅栏、桌椅、栏栅,皆楚楚有风神,置于一个空旷的天地之间,竟显得十分爽朗,是一种秋景宜人的气氛。大凡画此空阔境界,总是采用横幅构图,唐寅却以狭长逼仄的构图,以实的山石树人楼阁远岫,把虚的“秋水共长天一色”表达得言近意远。
名家点评
《落霞孤鹜图》秀润缜密而有韵度(《艺苑卮言》)。(明代学者王世贞评)
唐寅画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无一不能,是个全才。《落霞孤鹜图》只是他的小试牛刀而已但我想,他在应天府乡试第一之后,如果没有被革黜的坎坷,也许未必会有如此胸襟气度,更不会转向卖书画诗文的道路。这使他必然不再具有如此高超的画艺—状元解元巡按知府多矣,唐伯虎则一个而已。这样想来,画家的不幸倒使我们有幸看到这样沉郁苍凉又不失清雅高介的《落霞孤鹜图》,似乎又未必尽是咨嗟感叹的怜惜之情了。(中国文联副主席陈振濂评)
后世影响
《落霞孤鹜图》是唐寅山水画的知名代表作,其中自题诗“落霞孤鹜渺无踪”一句和画面中化用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属于文学典故(出自文献中),而画作中阁中一人独坐眺望,远处落霞孤骛的场景画面则为在视觉艺术中使用的典故,可理解为“视觉典故”。
“视觉典故”的广泛运用,成为元代以来文人画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也使文人画能在更广阔的时空中,来审视生命价值等更深层的问题,利用时间和空间的互叠,产生内在的意义回旋,从而突出艺术家的生命感觉。典故的运用非但不是磨钝感觉的“异在者”,而是引起生命感兴的直接刺激物。
唐寅在《落霞孤鹜图》等画作中对视觉典故的运用,使这些作品富有强烈的智慧特点,他的绘画不是图写物象,吟弄花鸟,而是追求生命的“真性”,这种运用反映了明代以来文人画的独特旨趣,也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哲学精神,它在传递过程中,有不断的意义增殖。同时,这也反映了唐寅对原来以来的视觉典故运用又进行了新的拓展,脱开了“无画史纵横气息”的固定命题,不将其作为“且表学问”的工具,而是与他寓于画中的生命智慧有关,这类没有故事性的典故,具有独特的“非视觉感”。
作者简介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收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市半年余,后察觉宁王有图谋不轨,遂佯狂得以脱身而归。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卒。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四家”。
唐寅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各科的绘画。画法早年受沈周、文徵明影响,多“吴门画派”痕迹,30余岁时拜周臣为师,主宗南宋院体画”一路,后泛学宋元诸家,自成一体。山水画有粗、细两种风格:粗笔一路源自周臣,仿学南宋“院体”,然于刚劲雄健中别具清俊秀逸之韵;细笔画属其本色,更多文人画笔意,景色简约清朗,用笔纤细有力,皴法灵活多变,黑色淋漓多变,风格奇峭而又秀润。人物画造诣也很深,兼善工笔重彩、工笔淡彩、白描、水墨写意诸法,形神俱备。
参考资料
《落霞孤鹜图》 唐伯虎与滕王阁.中国·滕王阁.2024-06-06
唐寅与《落霞孤鹜图》.滕王阁旅游区.2024-06-06
落霞孤鹜见愁绪.玉溪市博物馆.2024-06-06
唐伯虎之《落霞孤鹜图》.滕王阁旅游区.2024-06-06
唐寅.故宫博物院.2024-06-12
目录
概述
作品名称
作品内容
创作背景
作品鉴赏
构图
画法
名家点评
后世影响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