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祯卿
明代文学家
徐祯卿(1479年~1511年),字昌谷,一字昌国,常熟人,徙居相城区(今苏州市)。善诗文,少与祝允明、唐寅、文徵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
徐祯卿自幼便有师父指导他学习识字和书法,其书法在江南地区备受赞誉,被誉为四大才子中的一绝。他在诗歌和文学创作方面才华横溢,尤以诗歌创作最为出色。徐祯卿早期诗作模仿白居易和刘禹锡的风格,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高中进士后,与李梦阳何景明交往,他开始追求汉魏和盛唐的诗风,成为“弘治十才子”和“前七子”之一。此后徐祯卿被任命为大理寺左寺副,由于一次失囚事件,被贬为国子监博士。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年仅33岁,为四才子中最早过世的。其墓葬于虎丘山西麓万点桥的郁家浜北端。
徐祯卿著有《迪功集》,还撰写了诗评著作《谈艺录》《异林》《剪胜野闻》《新倩籍》等多部作品。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明快,备受人们喜爱,其中绝句“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市树树花”广为传颂。此外,他所作的《谈艺录》是重要的文学评论著作,重在阐述“前七子”文学复古的论调,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徐祯卿被誉为继高启之后的“吴中区诗人之冠”,认为诗歌应该注重情感表达,这一观点与后来王士祯所倡导的神韵说有相似之处。
人物生平
徐祯卿自幼便有师父指导他学习识字和书法,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天性聪颖,少长文理,人称“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其书法在江南地区备受赞誉,被誉为四大才子中的一绝。他在诗歌和文学创作方面才华横溢,尤以诗歌创作最为出色。
徐祯卿早期诗作模仿白居易和刘禹锡的风格,16岁著《新倩集》。明弘治八年(1495年)入长洲县学,时年17。早年屡试不第,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记》。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与文徵明合《太湖新录》。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闻鞑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士,因貌丑,不得入翰林,改授大理左寺副。与李梦阳何景明交往,他开始追求汉魏和盛唐的诗风,成为“弘治十才子”之一,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并成为“前七子”。
明正德五年(1510年),由于一次失囚事件,徐祯卿被贬为国子监博士。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
明正德六年(1511年),徐祯卿卒于京师,年仅33岁,为四才子中最早过世和享寿最短的,其墓葬于虎丘山西麓万点桥的郁家浜北端。
主要成就
徐祯卿专精于诗。在吴中文人群体里,徐祯卿是比较能代表这一时期吴中文学风貌的作家,其诗歌理论著作《谈艺录》中将情感作为诗歌思想内容的重要来源。徐祯卿立足于情感的真实,强调诗歌的内容特质,能代表吴中文人诗歌观念的一个特色。吴地尚情的文化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对七子复古文学产生冲击,徐祯卿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他以吴中文人的身份加盟七子复古派,在接受北方复古主义思潮后,并没有抛弃吴中文学重情观念,而是融汇南北之长,将吴中尚情的特色带入七子复古创作中,形成既同于七子又别于七子的“昌谷流派”。
创作特点
吴中情结
吴中地区自古风光秀丽,山黛谷幽,士人久居于此,得山水之灵气,孕育出缘情绮靡的情感特质,他们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感情基调,这种重情的文化氛围,使得吴中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情感色彩。加之吴中从地域上远离了政治斗争的核心地带,吴中文人诗中少提及尖锐的时政,更多的是从身边生活着眼,体悟着世间情思。徐祯卿诗歌中那些“沈酣六朝散花流艳文章烟月之句”以哀婉缠绵的多情之态,传达出与吴中文化相继相连的一面。其笔下之情有与自然生命的交融之情,如“飘荡东西不自持,多情牵惹有飞丝。”(《落花》)这些诗中营造的与自然生命的交融之情是诗人对生命节律的细致体验,他将所见之物心灵化,将客观世界和主观精神交融,落花、新燕、一草一木都有了生命的情感。他笔下的诗歌也有自伤身世的落寞之情,如“铅华隔断春消息,怨杀西风不敢啼。”(《菊》)传达出一种幽怨宛转的情志,流露出诗人身世飘零的落寞感,折射出融入生命感的深情。诗人的文学个性与地域的文化氛围相契合,造就了徐诗中“孤妻怨妾自有态度”的几许蕴藉深情。
抒写真情
徐祯卿的诗歌创作中重视抒写真情,在论诗时依然重 视“情”的作用,他认为从诗歌的创作之源到创作流程,最 后呈现出的诗歌内容,“情”这一因素都起着引导性的作 用。《谈艺录》中云: 情者,心之精也。情无定位,触感而兴,既动于中,必形 于声。故喜则为笑哑,忧则为吁 ,怒则为叱咤。然引而成 音,气实为佐;引音成词,文实与功。盖因情以发气,因气以 成声,因声而绘词,因词而定韵,此诗之源也。徐祯卿认为情感作为“诗之源”,是诗歌最核心的内在 动力,“情”决定着文章法度、格式的安排,“格”与“调”应为情 感表达服务。这也是徐祯卿与李梦阳诗歌理论的分歧所在: 李氏“祖格本法”,将“情”牢牢控制在法度之外;而徐氏将 “情”与“格”辩证而又艺术地融进了古典诗歌的美学范畴, 正是看到了情感的动人能量,遵循了文学,更尊重了人学。
个人作品
著有《迪功集》,另著有诗评著作《谈艺录》及《异林》《剪胜野闻》《新倩籍》等。
《朝正倡和集》是顾璘朱应登赵鹤等人正德六年朝觐时与在京的徐祯卿、陈沂等人唱和的诗集,书中有徐祯卿七律七首,也未收入《徐祯卿全集编年校注》。该书不但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也是考察刘瑾乱政前后士人心态与诗风变迁,尤其是徐祯卿临终前不久生命状态与诗歌风貌的重要文献。
诗作选摘
凤鸣亭
凤鸣期不来,瑶华几销歇。
唯有山中人,吹箫弄明月。
在武昌作
洞庭湖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有天,何事乐长征?
偶见
深山曲路见桃花,马上匆匆日又斜。
可奈王鞭留不住,又衔春恨到天涯。
题扇
渺渺太湖秋水阔,扁舟摇动碧琉璃。
松陵不隔东南望,枫落寒塘露酒旗。
明·徐祯卿撰
西宫怨
兴庆池头漏未阑,梨园弟子曲将残。
花前更进宫州伎,无那武威郡月色寒。
【文章烟月】
风霜独卧闲中病,时节偏催壑口蛇。
篱下落英秋半掬,灯前新梦鬓双华。
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
会待此消灭灭尽,好持斋钵礼毗耶。
【送士选侍御】
壮士乐长征,门前边马鸣。
春风三月柳,吹暗大同城。
芦沟桥下东流水,故人一樽情未已。
胡天飞尽陇头云,唯见居庸暮山紫。
羡君鞍马速流星,予亦孤帆下洞庭。
塞北荆南心万里,佩刀长揖向都亭。
【济上作】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节
本节参考资料
史籍记载
徐祯卿,字昌谷,吴县人。资颖特,家不财书,而无所不通。自为诸生,已工诗歌,与里人唐寅善,寅言之沈周杨循吉,由是知名。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孝宗遣中使问祯卿与华亭陆深名,深遂得馆选,而祯卿以貌寝不与。授大理左寺副,坐失囚,贬国子博士。祯卿少与祝允明唐寅文徵明齐名,号“苏州古城四才子”。其次,喜白居易、刘禹锡。既登第,与李梦阳何景明游,悔其少作,改而趋汉、魏、盛唐,然故习犹在,梦阳讥其守而未化。卒,年三十有三。祯卿体神清,诗熔炼精警,为吴中诗人之冠,年虽不永,名满士林。子伯,举人,亦能诗。
人物评价
有明一代,有成就的诗人,寥若晨星,吴中诗人徐祯卿也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了。然而,他奄若晨间的流星,存世不过三十三岁。他从事诗歌理论研究和诗文创作,总共不过十余年,却为后代留下了《迪功集》《谈艺录》等研究明代文学、文艺理论不可忽视的文化遣产。(《徐祯卿全集编年校注》 评)
徐祯卿始终保持自己的文化属性,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皆不脱吴中风习,坚持以情为宗,既是文人特质的坚守,更是对吴中文化的坚守。(孙南 评)
相关争议
据《明史》记载,徐祯卿年少时,与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号"吴中四才子"。通过考察明人为唐、祝、文、徐四人所作行略、墓志、传记、像赞等材料,可知当时并无"吴中四才子"定名。这一名目为钱谦益列朝诗集》所创造,后为《明史》等沿用。钱谦益的根本目的,在于宣扬吴中派优于复古派的文学主张。民间流传的"江南四大才子"故事,主人公为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周文宾。徐祯卿未被写入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吴中经历不为民间所熟知,故事色彩也不够充分。周文宾并不是指仇英沈周,而应是作者虚构的文学形象。
参考资料
徐祯卿.常熟市人民政府.2024-01-10
江南四大才子分别是谁.今日头条.2024-01-10
..2024-01-10
..2024-01-19
..2024-01-19
..2024-01-19
徐祯卿全集编年校注.豆瓣读书.2024-01-19
明史/卷286 中华文库.明史/卷286 中华文库.2024-01-2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创作特点
吴中情结
抒写真情
个人作品
诗作选摘
凤鸣亭
在武昌作
偶见
题扇
西宫怨
史籍记载
人物评价
相关争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