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是
唐朝文学家
王勃创作的骈文。上元二年(675)王勃南下
交州探望父亲,途经洪州,恰巧
重阳节这一天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设宴大会
太子宾客,王勃参加盛宴写下《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又称《滕王阁诗序》《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文章紧扣“洪都新府”,层层铺写,先叙事写洪州地理形胜、物产丰饶、人才荟萃,再落实到滕王阁盛宴、众多宾客以及自己的躬逢胜饯;然后写景点明时间、地点,描绘滕王阁的高峻壮丽及登楼所见景物。紧扣秋日、登阁,由近而远,由内向外地进行延伸描叙。接着抒情点名全文的中心,点出
宴会之盛,引发人生感慨,借历代人才的遭遇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失意,同时也表达身处逆境而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昂扬、积极的主题思想。最后叙事申说作序缘由,倾诉羁旅之愁,再次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滕王阁序》体现出安贫“知命”的
儒家君子情怀、“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
道家风骨以及儒、道思想的和合互补,给人以启迪。
文章讲究用典,语言对仗工整,形制合宜,声律和谐,
平仄相对,主要运用“四六”相对的句式;用词鲜亮,色彩丰富,是
唐朝骈文中的名篇。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名句脍炙人口,千古流传。与初唐
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被人称为唐代骈文的“双璧”。
韩愈对
王勃的《滕王阁序》赞赏与推崇,称颂其“读之可以忘忧”,并且以名列其次为荣。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滕王阁序》创作于初唐,唐初的诗坛,被“
龙朔诗风”弥漫和笼罩着。“龙朔诗风”的浮靡流宕并不是文学本身的正常发展,这种文学现象已与社会生活发生尖锐的矛盾,必然会促使一种新文学迎合时代和现实的需要应运而生。以“四杰”为代表的新兴中下层知识分子顺从社会和时代的潮流,崛起于唐初文坛。
杨炯在《王勃集序》中记载了他对龙朔文风的看法,补充阐发了王勃的文学观点:“(勃)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他们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他们抨击“龙朔诗风”,勇敢地变革文学,向社会展现了他们崭新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面貌,使文学冲出宫廷,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四杰”置身的社会时代笼罩着强烈的主观精神。新兴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渴望着用世。他们凭借青春和才能狂放不羁、目空一切,在作品中强烈地表现了对自我价值的强调和追求。
个人背景
王勃,字子安,出生于公元650年,由于家学渊源且天资聪颖,他自幼就才华显露,六岁能作文,十四岁被大臣
刘祥道当作神童推荐给朝廷,后经测试置于高等,授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王府修撰。当时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市井细民都盛行
将军虫,王勃为沛王鸡写了一篇讨伐英王鸡的檄文,
李治大怒,将他赶出王府。王勃随即出游江汉,客居蜀中。
咸亨三年(672),补
虢州(今河南灵宝)
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幸遇咸亨五年(674)八月,唐高宗李治改称天皇,皇后
武则天改称天后,改当年为上元元年,大赦,
王勃得以免死除名,其父受牵连被贬为交趾(治所在今越南河内西北)令。
王勃免了死罪但官职被永远削除,
上元元年秋八月,他回到山西龙门老家,写下这篇《上郎都督启》,这是一封因生计困窘而发的求助书,书谓:“勃家大人,天下独行者也。性恶储敛,家无担石。自延国谴,远宰边隅。”他父亲这时还没有去
交州,未走的原因就是缺乏川资,只得由王勃出门代言向郎都督借贷,其言颇哀:
他父亲在他出狱后尚未去交趾赴任,
王勃被赦的代价就是其父的“左迁”。大赦令与“左迁”令是同时下达的,大概王勃“事发当诛”之时,其父还在停职待罪,“八月
壬辰”之后,处理结果下达,于是准备南行。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对自己以前的错误有所反省:“勃闻古人有言,明君不能畜无用之臣,慈父不能爱无用之子,何则?以其无益于国,而累于家也。呜呼,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误用深矣。诚宜粉身碎骨,以谢君父,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王勃自责但他还是希望能借进“昌言”之机而“寻复旧职”,想要将功补过。这时,他父亲已离他赴交趾,于是
王勃更加自责:“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
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间矣。”《上百里昌言疏》中所表达的意思与王勃后来的《滕王阁序》中的“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致。此时的王勃尚有在困境中崛起的雄心壮志。
王勃“寻复旧职”没有成功,为此失望而更加沮丧,王勃写下《冬日羁游汾阴送韦少府入洛序》:“下官诗书拓落,羽翮摧颓。朝廷无立锥之地,丘园有括囊之所。山中事业,暂到渔樵;天下栖迟,少留城阙。忽逢萍水,对云雨以无聊;倍切穷途,抚形骸而何托。”
王勃送朋友入洛阳,引起胸中无限悲伤,想自己已是“朝廷无立锥之地”,已成穷途末路之人,只能不再希求什么荣誉,倾诉自己不知人生依托何在的悲情。王勃的三篇文章充分表达了王勃“命运多舛”后的思想感情脉络,先是“追思罪戾”,对父亲远征有很大的负罪感,其次是“寻复出职”,祈祷希望将功折罪却“倍切穷途”。
上元二年(675)春天,王勃在老家因为没有积蓄生活困难,或因父亲来信安排旅程,这年春天他从
河津市出发,南下至
临晋镇(今山西临绮县西南之临晋),有好友为他钱别。于是
王勃留下了南下途中第1篇文章《春夜桑泉别王少府序》:
此文中出现了“南昌”一词,这是王勃的远行计划中将会经过并稍作停留的地方,说明这是安排好的行程,因而王勃告知王少府:将在南昌稍作停留但不能互通音问,会让你空挂念,请投文于“西侯”送别之地。
桑泉之后,
王勃水陆兼程,到达楚州后,写下《过淮阴汉祖庙祭文》和《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遇饯崔使君序》。前文题下有“奉命作”,王勃奉父命而作并且文章中以其父的口吻成文,多次提到去“外域”交趾的事情。而后一篇文章《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遇饯崔使君序》是在郝司户宅所作之文,被人认为是《滕王阁序》的雏型:
离开楚州后,
王勃来到“
蒋王庙南望,长江北流”的
江宁府(今南京市)留下南来途中第4篇文章——《江宁吴少府宅钱宴序》:
他借他人之酒杯表达自己悲伤的情调,这与后面的《滕王阁序》情调一致。在江宁,他还留下一首五律《白下驿饯唐少府》,这与楚州序中的“昌亭旅食,悲下走之穷游”以及到南昌后的“关山南越,谁悲失路之人”一脉贯穿。
上元二年八月底或九月初,
王勃“道出钟陵”,前往
南昌市。途经洪州时恰巧是阴历九月九日。这一天,洪州
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设宴大会宾客,王勃也应邀出席,但因位卑资浅,坐在末座。阎伯屿为了夸耀女婿
吴子章的才华,约令每位
太子宾客作诗一首,事先让吴子章准备了序言。席间,阎伯屿假意请诸位宾客作序,众皆推托。让至王勃时,他却毫不辞让,当即提笔作序。那时的王勃因为接连受到残酷的人生打击和政治迫害,因而忧愤难抑、情绪低落,在《滕王阁序》中抒发“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感慨。怀才不遇,政治失意,仕途受阻,
王勃以“达人知命”来宽慰自己,同时也“遥望
长安于日下”“怀帝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寄希望于
赵构,寄希望于名人的提携荐举,幻想再次步入仕途,身于朝廷。
作品原文
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huáng)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qǐ)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cān)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俯雕,山原旷其盈视,川泽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
青雀黄龙之。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
彭蠡(l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yè)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俱,二难并。穷睇(dì)眄(miǎn)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
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hūn)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
贾谊于
长沙市,非无圣主;窜
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
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之长风。舍簪(zān)笏(hù)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mèi),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译文
滕王阁在旧时的
豫章郡,新设的
洪都府;属于翼、轸二星的分野,州郡与衡山、
庐山相接;以三江为襟而以五湖为带,控扼楚地而牵制瓯越。物类有光华,天上有宝气,古剑的光芒直射牛、斗之区;人才俊杰,地有灵秀,
徐稺能博得
陈蕃设榻的礼遇。雄伟的州城云雾般布列,英俊的人才
流星般
奔驰。洪州城地跨荆楚和
扬州市,客人和主人包罗了东南一带的俊杰。
都督阎公声名儒雅,跟随仪仗远道而来。
宇文姓刺史风范美好,车驾到此暂时停留。适逢十天一次公休日,才德出众的朋友像云一样多;真是千里相逢,高朋满座。文采如
蛟龙翻腾,凤凰起舞,孟学士是文章大师;身佩宝剑,刃若青霜,王将军有雄才韬略。家父在
交州做县令,我因探亲路过贵地,后生晚辈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
宴会。
时间正是九月,时序当属晚秋。雨季的积水已经干涸,寒冽的潭水十分清澈,落日下云烟聚集,暮色中山色青紫。整治好马车
奔驰于大道,寻访风景登上高大的山丘。到达滕王建阁的长洲,登上贵人驻足的楼阁。苍翠的楼台高高耸起,上插云霄;凌云的楼阁丹绘飞流,下临深渊。
白鹭、
野鸭栖息在水岸沙洲,萦回曲折没有尽头;桂树木兰建造的宫殿,随着冈峦起伏。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放眼远望,山岭、平原广阔辽远,充满人们的视野;河流、湖泽迂回曲折,使人看了吃惊。房屋遍地,不少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船只停满渡口,都是雕有青雀黄龙的大船。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天边的落霞和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碧绿的秋水同辽远的天空连成一色。
渔船在暮色中发出歌声,一直传到鄙阳湖畔;群雁因天寒而惊叫,声音直到衡山南面的水滨。
登高望远的胸怀才感舒畅,飘逸脱俗的兴致便立即飞扬。排萧声响起,好像清风拂来;柔美的歌声缭绕不散,遏止了白云飞动。今日的
宴会,好比当年
刘武在睢水竹园举行的游宴,在座的客人豪爽善饮的气概赶得上
陶渊明。今日的宴会又像当年
曹丕、
曹植兄弟在邺水西园举行的游宴,荷花的光彩辉映着客人们
谢灵运一般的文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样美好的事物都具备了。贤主、嘉宾两种难得的人欢聚在一起。极目观赏天地间的美景,尽情游乐于闲暇之时。天高地远,使人感到
宇宙无穷;兴尽悲来,早知人生成败有命。遥望
长安于太阳之下,指点吴会在云彩之中。地势到达尽头而
南海最深,天柱伸到高处而
天罡星最远。关山难以飞越,有谁同情失意之人?萍水偶然相逢尽是异乡之客。怀念朝廷而不得召见,像
贾谊那样在宣室侍奉君王,不知在何年。
唉!时机命运各不相同,人生旅途诸多不顺。
冯唐容易老去,
李广不得封侯。委屈贾谊去到长沙,当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驱逐
梁鸿逃隐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清明的时代?所依赖的是君子安于贫贱,通达事理的人知道命运。年老应更有壮怀,岂能在白头之时改变志节?境遇不好,应更加坚强,不能丧失自己高远的志向。喝了贪泉仍觉神志清爽,处于困境仍然心情欢畅。北海虽远,乘着大风可到;早年的时光已经过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
孟尝品行高洁,空怀报国热情;
阮籍狂放不羁,也不能效法他无路可走时就痛哭而归。
我地位低微,不过是一个书生。我和和
终军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有心投笔从戎,仰慕
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志气。如今我舍弃一生做官的前程,去万里之外早晚侍奉父亲。我并不是
谢玄那样出色的人才,却能在今日的
宴会上结识
孟母美好邻居那样的众位贤士。来日我将像孔鲤过庭回答
孔子问话那样在父亲那里聆听教诲。今天能揖见
都督阎公,高兴得好像登龙门。没有遇到
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只能抚弄着
司马相如的辞赋一样的作品为自己哀伤。遇到阎公这样的知音,就像遇到
锺子期那样的知音而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在宴会上赋诗作文没有什么羞愧的。
唉!名胜之地不能常游,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遇;兰亭聚会已成过去,金谷名园已成废墟。临别之时,写下这篇序文,有幸在这盛大的
宴会上承受了主人的盛恩;登上高阁吟诗作赋,则寄希望于参与盛会的诸公。我冒昧地进献鄙陋的诚意,恭恭敬敬地写出这篇短短的序文。各位都要赋诗一首,写成四韵八句。请各位尽情施展像潘岳、
陆机那样的才华。
思想情感
这是一篇赠序性质的骈文,文章通过描绘滕王阁景象和宴会盛况,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也表达了身处逆境而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昂扬、积极的主题思想。
全文首先叙事,历叙洪州地理形胜、物产丰饶、人才荟萃,再落实到滕王阁盛宴、众多宾客以及自己的躬逢胜饯。紧扣“洪都新府”,层层铺写。接着写景,点明时间、地点,描绘滕王阁的高峻壮丽及登楼所见景物。紧扣秋日、登阁,由近而远,由内向外地进行延伸描叙,境界壮美,写景如画。然后抒情点名全文的中心。紧扣“饯”字,点出
宴会之盛,引发人生感慨,借历代人才的遭遇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最后叙事,是全文尾声,申说作序缘由,倾诉羁旅之愁,再次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而紧扣“别”“序”二字。
《滕王阁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意之长风。”
王勃自谦为一介书生,人微言轻,但其志趣所向,节操所贞,均是
儒家君子的范式。儒家志趣,在于诚意正心以修善其身,齐家治国而兼济天下。王勃虽言在请缨投笔之军旅,但志在杀身成仁之抱负,此志趣是儒门君子所拥有的。王勃在请缨无路时,只能将投笔之情寄于诗文之中。此种寄托既有时运不齐之无奈,更有坚守志趣之觉悟。《滕王阁序》中的“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和“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以及“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等等,都表现出了儒家君子之情怀。处顺境不改志趣,处逆境不变决心;达而不骄,穷而不馁;安贫而通志趣之高远,达人而知节操之恒久。立志趣,守节操,而后能乐天知命,体现出君子的志趣和节操。
王勃作《滕王阁序》时,身遭贬,流于南海,浪迹江湖,作客他乡,虽然于牢骚惆怅之中,却有洒脱之气洋溢文间,其风骨、心境尽显
道家神采。道家风骨,在外显为逍遥,于内化为心斋。逍遥是无牵无挂的精神,心斋是无羁无绊的态度。道家风骨建于二者之上,其形无所定而定无所形。《滕王阁序》里的“遥襟俯畅,逸兴遗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以及“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杨意不逢 ,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等都体现出了道家逍遥心境。
《滕王阁序》还表达出儒、道和合互补的思想,二者相互冲突、融合。例如《滕王阁序》“怀帝阁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儒家为进,
道家为退。得意时用儒家志趣仕进;失意时,凭道家心境退隐。儒、道思想和合即是教人在进退上收放自如,化解进退两难的困境。在这两难困境的化解中,进退虽表现为两个方向,但其都是人生价值的实现,进退的区别只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不同方式。儒、道二家相得益彰、和合一体,给今人以完备的启迪。
艺术特色
典故运用
《滕王阁序》讲究用典,恰当地引用典故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作者化用《晋书·吴隐之传》中“
贪泉”的典故和《庄子·外物》篇“涸辙”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想要乐天知命、自我安慰的思想感情,用典贴切。又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
贾谊于
长沙市,非无圣主;窜
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作者用
冯唐、
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抒发“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概,实际是对自己的郁郁不得志和受贬斥表示不满和伤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牢骚和不满情绪,显得既委婉、贴切而又通俗易懂。
《滕王阁序》用典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中国神话、语典和事典。例如上述的“涸辙”典故以及“腾蛟起凤”就属于神话传说的用典。语典指的是所用的词语出自前人文句。比如“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中“潘与陆”出自
钟嵘的《诗品》“余尝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滕王阁序》运用事典最多,按照典源文献归纳举例,有出自《
史记》的典故,“宣室”记载
刘恒把迁谪长沙的
贾谊调回长安,召见于宣室,还有典型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事典源出《
后汉书》的有“徐孺下陈蕃之榻”。还有出自《
晋书》《汉书》等典籍所用典故典源文献丰富。
在这篇序文中,运用典故的方式有明用也有暗用,有用人名、地名引出典故,也有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典故内容的手法。作者运用典故主要是含蓄表达自己的情感,如躬逢胜饯的喜悦之情、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建功立业的渴望之情。
语言风格
(1)对仗工整,形制合宜
在对仗方面,《滕王阁序》既讲究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也讲究上下联的内部结构的一致。例如“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是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是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在一联的对句里很讲究词语的相互配对。前后两句的相同位置,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连词、
介词也与连词、介词相对。如“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这一句中“杨意”对“钟期”,人名对人名;“不”对“既”是
副词对副词;“逢”对“遇”,“抚”对“奏”动词对动词;“凌云”对“流水”,名词对名词;“而”对“以”是连词对连词;“自”与“何”是代词相对;“惜”和“惭”是动词相对。同时还讲究用相同事类的词语相对,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人事对人事,器物对器物等等。如“望长安于下,指吴会于云间。”“
长安”对“吴会”,地理对,“日”对“云”,天文对。
唐朝以前的骈体文不讲究平仄,初唐时期,骈文开始讲究声律和谐,平仄相对。由于初唐时代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
格律诗正式形成,
王勃作为这个时期的诗人很自然受到诗歌声律的影响,把格律诗的平仄规则运用到骈体文的创作中,不仅要求句法结构和词语意义的相互对仗,还要求在字音上以平对仄,以仄对平。例如“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种严格讲究对仗和格律,表现出骈文格律化的倾向。骈体文在句式方面除了要求对仗工整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句子的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主要是运用“四六”相对的句式。例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为四六四六句式。
(3)用词鲜亮,色彩丰富
这篇序文中使用的词汇色彩鲜明,把自然山川描绘得五光十色。整篇赋词中巧妙融合几幅山水画。例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的对偶句式描绘出一幅日暮夕山的秋景图。
作品影响
《腾王阁序》是一篇典范的骈文,它既是
王勃骈文的代表作品,也是
唐朝骈文中的名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名句,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王勃的《滕王阁序》与初唐
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被人称为唐文的“双璧”。
《滕王阁序》既是六朝骈文之新变,也是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在骈体文的形式方面有许多新的发展,如对仗更加工整、讲究声律协调、典故运用贴切,多用“四六”句式,使骈体文的“四六”格式定型下来,可以说是“体备法严”之“四六”文的开端,成为骈体文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为
王勃赢得了无数的美誉。
《滕王阁序》写出了当时唐朝士人的坎坷挫败、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那种普遍情感,引发许多人共鸣,同时文中更有渴望知音惜赏之愿及“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雄心壮志。这种雄健昂扬的内蕴,超越了大多数只注重藻辞丽句而无思想情感的六朝骈文,也让《滕王阁序》有了成为经典的坚实基础。
作品评价
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说:“愈少时,则闻
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玮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已忘吾忧。”......“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韩愈对
王勃的《滕王阁序》赞赏与推崇,称颂其“读之可以忘忧”,并且以名列其次为荣,韩愈认为他的文章排在王勃、
王绪、
王仲舒三王之后是一种荣幸。
洪迈《容斋续笔》:“唐人诗文,或于一句中自成
对偶,谓之当句对。盖起于《楚辞》“蕙兰藉”,“桂酒椒浆”“冰、积雪”。自齐、梁以来,
江淹、
庾信亦如此。如王勃《宴滕王阁序》一篇皆然。”唐人诗文是一句之中当句对,而王勃的《宴滕王阁序》一篇皆是,洪迈对其给予肯定与赞美。
清末
教育家、知名学者、
洋务派士绅代表人物王益吾(
王先谦)评价:“文兴到笔落,不无机调过熟之病。而英思壮采,如泉源之涌流离迁谪,哀感骈集,固是名作,不能抹杀。”
清人方濬师说:“先世父《蔗余偶笔》曰:‘
王勃《滕王阁序》、
范仲淹《
岳阳楼记》,胜地高文,江山生色。’”(《蕉轩续录》卷一)明人
徐中行《天目集》卷十九也叹说:“其与江山永丽者,而独在于斯文嗟乎!”
清人
蔡士英《重建滕王阁碑记》云:“余时读王子安《滕王阁序》,见其凭吊今古,俯仰山川,状都邑之瑰丽,悉人文之美秀,鸟跂翚飞、渔汀雀舫,云物变前,鱼龙跃案,未尝不掩卷神游,低徊欣慕而不能释也。”
相关争议
关于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时间,从古至今众说纷纭。有
五代十国王定保《
唐摭言》为代表的“十四岁”说,宋代
李昉《太平广记》为代表的“十三岁”说,
清代吴楚材《
古文观止》为代表的“二十二岁”说,元代
辛文房《
唐才子传》为代表的“二十九岁”说。今人傅璇琼《唐才子传校笺》、陈良运《滕王阁序成文经过考述》等考证之后认为该文应作于
王勃二十六岁时。《唐摭言》所记之事,难以考证其真伪,而老叟助王勃赶往
都督宴会而作《滕王阁序》只能以小说、传奇视之,该文的创作时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