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禾
中国内地作家
根据《北京故事》改编的电影《蓝宇》经导演关锦鹏之手,被包装成一个不痛不痒的爱情故事,全无了原著中荡气回肠之感。倒是挟同志之名,很火了一把。这个不能怪关锦鹏,他毕竟曾经有过《愈快乐愈堕落》这样的经典之作。自然也怪不得“北京同志”这位原作,因为他把一个普通的同志故事写出了早期王朔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气势。
谁是筱禾
筱禾是《北京故事》的原作者,最开始的笔名是“北京同志”,后改笔名为筱禾。《北京故事》是有两个版本的,从悍东出狱后开始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蓝宇的结局是确定的。
筱禾的性别一直是有争论的。故事是虚构还是以真实人物为背景,有无真实的人物原型,也是有争论的。并且对于筱禾到底是不是《北京故事》的原作者大家还是有争论的。大部分人倾向于有人物原型,只是进行了隐晦的表达,因为叙事太过真实,带来足够的震撼。筱禾写出了第一部广为流传的同志文《北京故事》后,又有多部经典作品或出版,或发表在论坛上,都是从人性出发,探求感情世界的真谛不在于性别而在于良善。从筱禾持续创作这一点来看倾向于他就是《北京故事》的原作者。
《北京故事》被《蓝宇》制片人购买了版权,2001年被关锦鹏导演拍出经典的《蓝宇》电影。购买版权的过程都是通过邮件完成的,制片人并没有见到筱禾本人。所以,对于作者性别、写作的初衷和故事的原型都无从知晓。
个人作品
北京故事(代表作)
青山之恋
青宏传
辉子
抗拒的诱惑
向左看往右走
默契室友
梦中氧化铁
彩绘坊
心爱的姑娘
混乱(最新)
风格:
偏向现实的BL小说,前期作品隐约还见得了理想化的影子,后期已逐渐把作品引向同志类。
欣赏点:
在对故事的引导能力,细节处理都十分谨慎客观,能很好的掌控书中人物细微末点的心理。
作品成就
筱禾代表作《北京故事》在2002年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导演关锦鹏拍摄为彩色故事片《蓝宇》,捍东由胡军饰演,
蓝宇由刘烨饰演。
第38届金马奖:《蓝宇》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奖;刘烨凭《蓝宇》获金马奖最佳男主角;胡军凭《蓝宇》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第3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刘烨)、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最佳剪辑奖、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
《蓝宇》获法国费索尔亚洲影展金环奖
2002年香港电影金像奖,《蓝宇》获11项提名,刘烨、胡军凭《蓝宇》均获得最佳男主角提名
2002年《蓝宇》---参加第七届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电影金紫荆奖”评选,胡军获得最佳男主角奖,刘烨凭《蓝宇》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2002年,美国《新闻周刊》评出年度15部最佳影片。《蓝宇》入选,列11位。
《蓝宇》获得第5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参展影片资格,获得热烈反响。
谈话
这是一篇尘封了很久的文字,思量很久后,还是将它整理出来刊登了。它也是一场从未结束的谈话。在古城丁香盛开的时候,读着他真诚的回答,不禁默默地道一声“春好!筱禾”。
晓白:有相当数量的同志,他们对同性身份的猛醒及对同性情感的憧憬就是从《北京故事》开始的,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之后,从新回想这部处女作,筱禾自己如何看待它?
筱禾:很激情,虽然有些幼稚,但对美好感情的憧憬非常强烈。如果一个人经历了许多之后,依然能对如《北京故事》这类的作品产生一丝共鸣,某种程度上说明他还没有丧失爱的能力,依然是性情中人。
晓白:小说中那种对同性情感充满悲泣感的叙述格调,你认为它源自于哪里?
筱禾:制造悲剧的感人效果,成就完美人物。还有些现实的影子。另外除去开头和结尾,中间的叙述并不十分悲泣。
晓白:说道“性情”,很多人不喜欢“性情”二字,他们认为“性情”让爱少了理性,少了一种责任,与爱挂钩是一种亵渎。
筱禾:性情和爱竟然对立起来,不以为然。应该这样说:一个性情中人不一定会爱和懂得经营爱,但一个以理性和责任心经营爱的人也可能灵魂深处最爱自己。性情是人性的一部分,自然天成,虽然里面包含幼稚冲动和非理性,但性情同时可能给人超凡的勇气,牺牲、妥协、忍让和执着。责任感与性情无关,理性或者感性的人都可能作出不负责任的事情。
晓白:似乎从《北京故事》开始,你的文字、你的笔下人物角色都仿佛要挣脱一种锁链的束缚,去释放自己,恢复自己作为人的本性,一个作Gay的本性。我的感觉是否正确呢?
筱禾:如果有也是下意识的。我一直不喜欢“烙印”感,又摆脱不了。
晓白:捍东和蓝宇两个人物形象身上,哪个更多附着了你对爱的本性的追求?或者他们是一对矛盾,通过他们在情感的挣扎与释放,来呈现你对爱的理解?
筱禾:用捍东展示人性,以蓝宇寄托理想。
晓白:你说写《北京故事》很激情,这种激情是创作的激情,还是欲望冲涌的激情?
筱禾:小说的后三分之二是感情冲涌的激情和文字被读者认同后的创作热情。
晓白:即便是访谈,我都能透过你的简白回答,隐约感到你的直率坦诚。你说到自己无法摆脱“烙印”感,这种“烙印”感是否来自你的记忆深处,或者是一种对生活的执著理解,使得你笔下的人物渗透了你的意识?可能我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筱禾:我说的“烙印”是因同性之爱的特殊性为人物带来的沉重感,并将这种感觉无限夸大。
晓白:你说:“小说(《北京故事》)的后三分之二是感情冲涌的激情和文字被读者认同后的创作热情”,那么前三分之一呢?什么触发了你写作的冲动?
筱禾:异性恋的黄色小说,那时还不知道有同志网站。
晓白:这个故事最初是以完整结构地进入了你的头脑的?还是始终追随你的激情不固定的向前发展?是否像老列夫·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琳娜》一样,最终他无法决定主人公安娜的命运,她的命运只能由她性格、生活乃至时代来决定。
筱禾:好像老托最初要将安娜写成个荡妇吧?呵呵。可以这样说,我所有小说里主人公的命运都是由他性格、生活和时代决定,所以对于情节和细节的安排,我经常是只有写到那里才知道故事如何发展。《北京故事》没有设定完整结构,但结尾蓝宇的死是设定的。
晓白:从我个人而言,认为从《北京故事》到《青山之恋》是你写作上的一次尝试过渡,到了《抗拒的诱惑》是更深一次的自我突破。自然,我不能主观判断这种过渡或突破的结果,我更加关注的是,你进行这种写作的突破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尤其是题材上的巨大转变。
筱禾:我一网络涂鸦者,对自己的爱好不敢肩负任何责任和使命,所以写文章是随心所欲的。《北京故事》的写作冲动我已经说了,《青山之恋》起初源自对耽美小说的模仿,《青山之恋》写得太轻松,又挺成功(我对成功的理解是有人看就行),但不能满足我需要倾诉的愿望,所以有了《抗拒的诱惑》。至于“突破”的结果,不去多想,只问自己还要不要写。
晓白:禾说,当时不知道同志网站,是指中文同志网站吧?
筱禾:对,没想到有中文同志网页。
晓白:记得禾曾告诉我,《北京故事》首发是1998年8月到10月,在《男人男孩天堂》(BOY2MAN)。
印象中那年北京夏天出奇热,没有想到网络上还有一部比酷热的天气还热的同志小说悄悄流行开来。禾现还记得那些读者的回复评论吗?
筱禾:当然记得,而且印象深刻,有些评论至今难忘。完稿时是10月了吧,我那里的天气是冷飕飕,可我被毫无准备,突如其来的“成功”烧得有40度以上。
晓白:暂时把你的理想人物蓝宇放开,先说说捍东,好不好?禾的小说中总是有这样一个负罪的男子,他投情的爱过,也绝情的放弃,总是纠缠著无数的矛盾。为什么选择了捍东,这个穿梭在80年代末期混乱的中原地区市场经济中的高阶层男子,而且他的性倾向那样模糊不清。直到蓝宇的出现……
筱禾:我的小说中总有负罪的男人?呵呵。坦率地讲,写《北京故事》时我对捍东这个人物根本没思考过,写作之初连框架都没有。比较钟情于塑造蓝宇,捍东只是陪衬。写完后回头看《北京故事》,我个人感觉无心之笔的捍东更具有什么性呢?不敢妄谈文学二字。在写《北京故事》时,我处在以情感取向来判定性向的认识水平,自我认同问题,所以捍东的性向模糊。
晓白:确实,我认为捍东更具文学性,更丰富,他自我认同的漫长复杂过程,实际上恰恰对中国同志的现实生存更具冲击力。不知道禾注意到没有,读者似乎更愿意忘记捍东身上那种现实的负重,去憧憬蓝宇的“理想”。如果没有捍东这样一个“负罪的”男子,蓝宇就像一个空壳,他对爱的独立思考失去了“彩虹色”。抱歉,我觉得捍东就是一个负罪的人,在我的头脑“负罪”不是一个贬义词。PS:其实,这让我想起小说第十八章的情节。影片《蓝宇》对这个情节做个更浪漫化的改编,小说更加冰冷刺骨。
筱禾:同意晓白所言。有读者说,如果没有对捍东挣扎的描述,《北京故事》象部言情小说。他们因为蓝宇而感动,因为捍东而思考。
晓白:很有趣,今天我在书店读了一个本新书《背道而驰》,一个海外华人写的同性恋主题的长篇。字里行间有不少有意思的句子,有这样一句话:“迷恋身体,应是吸引同性恋的重要因素,只有这个因素使同性爱和异性爱区别开来。”禾如何看呢?
筱禾:那句话什么意思?应该是:迷恋同性身体,或者某些牵强的说法是迷恋自己的身体,使同性爱和异性爱区别开来吧。就迷恋身体而言,迷恋女性身体的男人太多,一些观念开放的女性也懂得欣赏男性身体。
晓白:禾,其实在我的阅读中,蓝宇这个人物的塑造也在逐渐变化的,最后他不单纯是一个理想的托子,我们细心地看到,蓝宇不再是一个情感的依附者和期待者,而开始独立寻找。我想,最大的感动更应该来自这里吧?
筱禾:如果更多地刻画与捍东重逢后的蓝宇,让他更成熟,自尊和人格独立,那么《北京故事》有点具备教课书或者“优秀同志生活指南”的功用,但我不会写教课书。最大的感动来自于蓝宇在感情上成为强者后,在很理智的情形下依然是前面所说的“性情中人”,这点我们凡人难以做到。
晓白:这让我想到了《青山之恋》,在《青》中,禾塑造了肖海这个人物,你残酷地给这个人物一个艰难的生境,那种挣扎是一般人难以体会到的。以至于有人质疑禾在凭空制感动,禾如何面对这种质疑?我记得,禾说《青》同样有真实生活的成分。
筱禾:肖海这个人物是为了制造感动,但比起《茶花女》中的玛格利特,我感觉肖海的所作所为算是合情合理了。我不是说《青山之恋》里的爱情没有真实生活的成分。真实部分只局限在警察打人,刑讯逼供,监狱里同性强奸,越狱,逃亡失败这些细节。
晓白:我记得有一篇杂文《谈谈青山之恋》,作者说“我们的同志作家不该对青少年做这种爱情至上的诱导”。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同志青少年在身份认同萌动后,开始对情感的寻觅探求,一方面是对身份认同的彷徨不定,另一方面是对情感憧憬的患得患失。读者为作品感动,为蓝宇、肖海感动,禾觉得笔下的这份同性爱的理想,有多么大的现实性?
筱禾:说“同志作家不该对青少年做这种爱情至上的诱导”这种话的前提是他将小说、故事、文字作品当成了教课书和生活指南,以政治挂帅,文艺为大众服务的思想为基础。呵呵。
文字可以有多种多样,浪漫的,现实的,激昂的,煽情的,颓废的,冷漠的,揭示社会黑暗、人性丑陋的,为了娱乐他人,或者仅仅为追求感官刺激等等。主流文化都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不能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网络上的同性文学怎么可能都如教科书一样具有指导作用。只要文字是发自内心的,涌动着情感,展示了作者对自己,对他人,对周遭一切的感受就行了。
我曾说过,我是在描写同性爱的人,他们是普通的,是形形色色的,有着不同的认知和理念的人,绝不是某些人定义的伟大、光荣而正确的人,我没有水平撰写《同志们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
读者从文字中体验情感的美好,感动于故事人物,也算是对美的追求。另外,不要低估读者,琼瑶横行了这么多年,也没看有几个生活中的男女自轻自贱,为爱疯狂。社会的残酷、现实的无情,历历在目的善恶美丑,以及每个人的判断能力,都会使读者在成长中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及与现实生活协调的方式。
蓝宇和肖海是理想人物,他们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我知道有的人感情一直控制得好,他们永远爱自己胜过爱他人。但确实有些人有过全身心的、忘我执着的爱情,或许那时他们很年轻而幼稚,或许那段时光很短暂,结局无奈可悲,但一定有某些人在一生中曾经有过一次半次这样的感情经历。
晓白:其实,我是想让禾谈谈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性恋或同性爱的认识态度有哪些一致性,哪些差异性。我一直对《北京故事》出版时你写的《后记》印象深刻,尤其是那对老夫妇,相信你对生活一直有很敏感的捕捉。
筱禾:那个后记里所描述的情景也曾令我非常感动,但不是说海外的环境与国内相比有天翻地覆的差异。我没有什么理论依据,仅凭个人感受而谈。
首先要承认西方社会在法律或政策上给予同性爱者的实际利益和国内不能相提并论。而且媒体不但不回避这一问题还有正面宣传,许多主流文艺中穿插普通同志形象;公共电视台给青少年看的肥皂剧中有少年同志情节;公共图书馆中给小朋友看的图画书中收藏了《国王和国王和家》、《妈妈和妈咪》,讲述同性配偶收养了小孩的故事。这种潜移默化的正面引导,使得西方人并不缺乏正确认识同性爱的渠道,只是接受时的心理障碍问题。
参考资料
蓝宇 (2001).豆瓣电影.2024-01-31
目录
概述
谁是筱禾
个人作品
作品成就
谈话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