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75(北约代号:SA-2防空导弹)是
苏联第一代实用化的防空导弹系统,1954年10月由
拉沃契金设计局和KB-1设计局(即
“金刚石”中央设计局)联合设计,1957年
莫斯科五一节阅兵式公开。
S-75 最初的设计目标是为了防范携带核弹的美英战略轰炸机对苏联主要城市实施核打击。但自从问世起,它对抗的第一个目标却是在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频繁穿越苏联、中国和
古巴领空的美制 U-2 高空侦察机。
进入 60 年代,随着美苏核力量主力由
轰炸机转为战略
核导弹,S-75 的目标定位再次发生改变:从一种纯粹国土
防空武器转变为以国土防空为主,兼顾野战防空;以打击中高空目标为主,兼顾低空目标的通用型防空
导弹,并在后来的
越南战争和
中东战争中大显神威。
2021年5月31日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
叙利亚政府军防空系统战斗编组军官表示,叙利亚军人在防空部队演习中使用S-75“德维纳”防空导弹系统击落一架
无人机。
发展沿革
早期尝试
1945 年随着
德国战败投降,
苏联得到了不少德国留下的航空遗产,其中就包括“瀑布”和“
莱茵女儿”导弹,并开始以此为原型研制新型防空导弹系统。当时这个任务落在 NII-88 研究所身上。可是后来这个项目突然被中止,原因是 NII-88 的竞争对手——1 号特别技术局(SB-1 设计局)在背后施加影响。这个局很有来头:技术负责人是当时著名的雷达专家 Pavel N. Kuksenko,而局长则是 Sergei L. Beria——当时
苏联秘密警察头子
拉夫连季·贝利亚的儿子,他们建议从头研制一套新型防空导弹系统。因此到了 1951 年,最初的研究项目都停止了,所有人都被转去从事新型 Berkut(意为“金鹰”,也正是 Beria 和 Kutepov 二人名字缩写)系统的研制工作。
约瑟夫·斯大林看到
美国军队 B-29 轰炸机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后,指令“金鹰”系统必须在一年内研制完毕并装备部队,承担起保卫
莫斯科的重任。
“金鹰”是个很庞大的体系,主力是 56 个围绕莫斯科周围构成两道环形防线的导弹团。每道防线由一部 B-200 大型雷达站和 60 具
导弹发射架构成。采用的导弹是由当时
苏联最优秀的飞机设计师拉沃金(就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拉”系列战斗机的总设计师,战后拉沃金在与米格设计局竞争新一代
喷气式战斗机中落败,从此退出战斗机设计领域专攻导弹设计)主持设计的 V-300 导弹——实际上是一枚单级火箭。这段时间苏联政坛发生地震:
约瑟夫·斯大林病故,秘密警察头子
拉夫连季·贝利亚被逮捕枪决,政治运动波及到科技领域,其子 Sergei L. Beria 被赶出 SB-1 设计局。剩下的技术人员在继任领导者——著名
导弹设计师 S.A. Respletin(亚历山大。
安德烈耶维奇。拉斯普列京)领导下组成新的 KB-1 设计局——就是后来著名的 Almaz(金刚石-安泰)设计局的前身,这个设计局后来垄断
苏联防空导弹总体设计领域长达半世纪之久。Berkut 系统也被重新命名为 S-25 系统。
S-25 系统耗资巨大,撇开要构筑专用的导弹阵地不说,光围绕
莫斯科构建两条环形公路消耗的水泥就抵得上当时苏联整整一年的产量。到 1954 年 3 月第一个 S-25 防空
导弹团部署完毕;1956 年 6 月开始承担战备值班任务。而美国同类产品——“奈基”防空导弹系统早在 4 年前就开始部署了,更尴尬的是由于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本盯准 B-29 轰炸机进行开发的 S-25 系统的性能已经严重落后,根本无法满足要求。迫不得已之下苏联人又尝试研发铁路机动的 S-50 防空导弹系统和 DAL 系统,但很快就无疾而终了。
正式研制
正当苏联人为了 S-25 的性能问题焦头烂额的时候,一种中型防空
导弹系统却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这就是 S-75 系统。与之前的 S-25 相比,S-75 的定位要低一些:保卫除
莫斯科和
圣彼得堡外的
苏联城市和军事目标,因此其技术指标也不像前者那么苛刻。更重要的是担纲 S-75 总体设计的就是拉斯普列京,此前他也主持设计了 S-25 系统,在
地空导弹设计领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针对 S-25 暴露出的问题,S-75 的总体设计思路有一些变化:
首先 S-25 系统采用固定阵地部署,机动性很差,部署起来很不方便,敌机只要在其射程外拐个弯就可以轻易绕开它;其次由于采用的是单级火箭,V-300
导弹的重量很大但
射高不足,无法拦截高空高速目标;最后 S-25 系统中 B-200 雷达同时承担了搜索、跟踪目标和引导攻击的任务,由于
苏联在电子元器件方面技术落后,B-200 雷达的跟踪精度很低。于是,拉斯普列京对 S-75 系统的设计方案提出了三点针对性改进意见:首先 S-75 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机动性,有利于快速转移和部署;其次为了对抗高空高速目标,新导弹必须具备较好的高空高速性能,但不过分追求射程;最后为了在保持搜索距离的前提下提高雷达跟踪精度,S-75 系统的雷达系统只能采取按照功能分置的设计原则进行射击,就是测距雷达和跟踪制导雷达分别设计,这三条构成了 S-75 的基本设计原则。
S-75 系统于 1953 年 11 月 20 日开始研制,由“金刚石-安泰”设计局的 Boris Bunkin 设计团队全权负责该项目研制工作。为了追求更高的制导精度和更小的体积,科研人员打算用新型 V 波段(发射波长 6 厘米)制导雷达来代替 S-25 系统上 N 波段(发射波长 10 厘米)雷达。但是由于
苏联电子工业水平限制,V 波段制导雷达迟迟不能定型,倒是 N 波段雷达上的关键部件——新型磁控管已经研制完毕。不得已之下 S-75 系统分成两个型号并行研发:使用 RSNA-75 低频雷达作为制导雷达的 SA-75“德维纳”系统;和使用性能较为先进的 RSN-75 高频雷达的 S-75N“德斯纳”系统。两个系统都用苏联境内的河流命名,这一命名习惯后来贯穿苏联防空导弹系统研发历程始终。
而在
导弹弹体设计方面,由于拉沃契金忙于 S-25 和 DAL 系统导弹部分的设计,不得不成立一个新团队负责 S-75 的弹体设计,主持这一工作的是拉沃契金的副手之一——Pyotr Grushin。Grushin领导的团队就是后来著名的火炬机械制造设计局的前身。
Grushin 在设计 S-75 系统的导弹部分时,也充分吸取了 S-25 的经验教训。S-75 系统的导弹为两级火箭。发射时一级火箭起到助推器作用,燃烧完毕后自动脱落,二级火箭推进
导弹继续飞行。这样导弹的灵活性和对抗高空高速目标的能力也越强。1955 年 4 月,代号为 1D(1 号项目)的导弹在苏联卡普斯金亚尔导弹试验场试射成功。
1957 年 12 月 11 日,SA-75 系统通过技术验收,当年计划生产 40 架发射架和 1,200 枚导弹,实际生产了 30 架发射架和 621 枚导弹。而按照 1956-60 年的
苏联“五年计划”规定,需要生产足够装备 265 个导弹营的装备外加 7,220 枚导弹。自此
国土防空军终于拥有了可以大量部署并具有实际作战能力的防空
导弹系统。
技术特点
基本情况
每个发射营装备六枚发射架成
六边形布置。导弹为两级
发动机,第一级
固体酒精助推段工作4-5秒,弹径0.645米;第二级
发烟硝酸煤油液体发动机工作22秒,弹径0.5米,推力2650
千克。发射营的
火控系统站能跟踪一个目标,利用三个信道同时制导三枚导弹拦截目标。
战斗部重195千克,内装135千克炸药,低空杀伤半径65米,高空杀伤半径250米,平均精度75米。单发杀伤概率70%,三发杀伤概率95%。
发射架为CM-63单臂全回转,重8400千克,最大仰角65度,电驱动,再装填时间10分钟。
雷达组成
“匙架”(Spoon Reset)预警/搜索雷达,作用距离275千米“边网”(Side Net)测高雷达。
“刀架”(Knife Rest)指示/跟踪制导雷达,作用距离65千米。
“扇歌”(Fan Song)制导雷达距离达发现目标距离70千米以上,自动跟踪距离55千米,采用机械双天线双波束扫描方式,能够同时跟踪6批目标和制导3发
导弹攻击一个目标。
服役事件
SA-2虽然老旧但是曾经也是唯一击落高空侦查战机战果的导弹1957年12月苏联政府批准定型,1958年起迅速装备
国土防空军,到1960年已达到1000具以上发射架。1957年10月,中苏签订协议引进C-75防空导弹系统。1958年10月6日,中国空军
地空导弹第1营在北京成立;12月6日,
北京军区空军组建了地空导弹第2营;1959年1月18日,
南京军区空军在
徐州市组建了地空导弹第3营。1959年4月,空军地空导弹各营赴
西北靶场进行实弹打靶。1959年9月担负首都防空作战值班。1959年10月7日,地空导弹第2营在营长
岳振华指挥下在北京通县张家湾上空击落
台湾空军飞行员王英钦上尉驾驶的
RB-57D侦察机,这是世界防空作战史上第一次使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1960年5月1日
苏联红军在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附近击落美U-2高空侦察机,俘获
美国军队飞行员鲍尔斯。
越南战争期间,
越南民主共和国大量使用 SA-2 对抗美军,初期效果甚佳,每射击 2~3 枚即有一次战果,但随着战事延长,美军的科技能力与电子作战能力远超出
苏联的估计,至1969 年之后,已经是每射击 70 枚才有一次战果,北越空防除数量优势外,几乎是破产边缘。
1964年12月,中国仿制的红旗-1防空
导弹系统初步定型,取得了击落敌机的战果,但没有大量生产和装备。对S-75小改提高了电子对抗能力的
红旗-2防空导弹,主要目标是
U-2侦察机,于1966年试制成功。1967年6月定型。
相关事件
2015年11月10日,《
兵器》杂志编辑发布的一组照片,展示了
叙利亚反政府武装
叙利亚自由军又一种脑洞大开的土造武器——车载大口径火箭弹(约700毫米),似乎比
中东其他武装派别使用的卡桑火箭强大很多。
根据肖描述,这种
火箭弹是从萨姆-2防空
导弹改造而来的,其粗短的身躯可以看到其尾段的翼面和火箭发动机段(原防空导弹的
固体酒精助推器),导弹前端的
战斗部段看起来则像是中东战乱地区常见的武器作坊产品,两者对比可以看出,原装导弹助推器的工艺水平比前面的战斗部段不知道高到哪里去。
SA-2导弹是
苏联制造S-75“德维纳河”防空导弹的北约代号。这种导弹设计工作始于1953年,1957年投入使用,是设计时间较早的著名防空导弹,被许多国家广泛使用,我国就曾仿制该型导弹,并命名为红旗-2型。根据相关信息,
叙利亚拥有275枚S-75防空导弹,因此也很容易被反政府武装(包括“伊斯兰国”IS)获得。
因为高空防空作战的需要,原本S-75“德维纳河”防空
导弹虽然不细(弹径700毫米),是一种修长秀美的导弹(长度10600毫米)。然而,叙利亚反对派将其助推器段直接拆下来当做火箭发动机,加上一段长度相当的
战斗部段,使得整个
火箭弹变得非常粗短矮胖。这种火箭弹搭载在一辆普通的中型卡车上,其液压杆与火箭发射导轨看起来像是翻斗车的零部件,车体后方还有驻锄,以应对火箭弹发射时巨大的冲击力。
型号谱系
SA-2A:S-75 德维纳河Dvina (Двина)装备“扇歌”-A制导雷达、
V-750或V-750V 导弹。1957入役。有效射程8-30km,有效
射高450-25,000 m
SA-N-2A:S-75M-2
沃尔霍夫河M Volkhov-M (Волхов)。在
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捷尔任斯基”号上尝试安装了1座双联C-75导弹发射架和配套的雷达、弹库,效果并不成功。
SA-2B:S-75
杰斯纳河Desna (Десна),“扇歌”-B制导雷达,V-750VK或V-750VN 导弹。1959入役的第二代系统。装备了更强大的助推段
发动机。有效射程500-30,000m,最大射程34km.
SA-2C:S-75M
沃尔霍夫河Volkhov。 “扇歌”-C 制导雷达,V-750m
导弹。 SA-2B的改进型,1961年入役。V-750m导弹射程提高到43km,最小
射高降低到400m.
SA-2D:“扇歌”-E制导雷达,V-750SM导弹。有效射程6-43km,有效射高250-25000m.
SA-2E:“扇歌”-E制导雷达,V-750AK导弹。可装15kT核弹头或295kg常规
战斗部。
SA-2F:“扇歌”-F制导雷达,V-750SM导弹。1968入役,针对
越南战争与
中东战争的教训加强的抗干扰能力。
S-75M:
伏尔加河Volga(Волга),1995年设计。
总体评价
S-75系统与现代化欧美雷达相比,操作过程复杂,进入战位与接敌反应速度慢,抗干扰性能差。但据说南盟击落F-117隐形战机的SA-2,就是因为这种老式大波长雷达可以微调后短暂侦测到F-117这种初期型隐形战机,美方对此说法尚无定论。
据
俄罗斯“红星”电视频道近期报道,自1957年开始装备以来,S-75防空
导弹系统成为同类型导弹中击落敌机最多的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