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奠安宫的
妈祖又称东螺妈,与彰化南瑶宫、
鹿港天后宫齐名并列为
彰化县三大
妈祖庙。奠安宫创建于清
康熙,前身为东螺街天后宫(旧址于溪州乡旧眉村)。北斗奠安宫为东螺之开基妈祖庙,同时也是南彰化历史最为悠久的妈祖庙之一。
基本信息
明末清初,渡台先民于东螺溪(旧
浊水溪)南岸建彰南第一古街-东螺街。然
爱新觉罗·颙琰10年(1805)东螺街遭罹兵战祸,翌年螺溪洪水泛滥,街貌毁;武举人陈联登、文举人杨启元等地方仕绅为谋久远经营,寻得东螺溪与清水溪之间一处高亢河洲地-宝斗,考其天然清浊、大溪迥护,复以此地为南北通,且与旧街东螺同具河运之利,乃于嘉庆11年(1806)北向渡溪迁街宝斗,有计划性地重建街肆。其时地方仕绅以为宝斗南 一里许有
文昌祠,符合「北斗魁前六星」的征象,重建的街肆乃更称为「北斗街」,并于四方设隘门,称为东门、西门、南门、北门,街内道路交错纵横,屡屡形成井字型,号称「台湾第一
城市规划街」。
清治时期,北斗街扼踞东螺溪之钥,为
台湾省中部平原首屈一指的内陆
商港,更是南北商旅、山水物产的中继站;其时妈祖庙前大街下铺红砖,街内糖、染坊(
清朝北斗乃全台染布业中心)、油车间、米铺、山料等店铺栉比鳞次,各路行旅比肩继踵,繁华盛况空前;入夜之后,华灯初上,台湾最早的夜市由此蕴生。如此殷繁的街貌,堪与台南府城、
鹿港镇、
艋舺并列为台湾四大城市,是以古谚有云:「一府二鹿三艋四宝斗」。
然兴衰更迭常变,日据时期日人导东螺溪源头改道西螺溪,从此北斗渡船头河运机能丧失,随着东螺溪河床的淤积以及
纵贯线的避走等因素,北斗市况日趋没落,复以战后行政区域重划,北斗街由彰南行政中心改制成为一般乡镇,风光荣景遂如江河日下。虽然实是变迁
白无常,然北斗街上文化资源丰富,成为一座处处有故事的古城。
内部介绍
奠安宫妈祖庙的最重要历史文物就是软身妈祖,地方视为「北斗镇宝」。软身妈祖神像乃
台湾省妈祖信仰史中极具价值之文物,充分彰显「开台妈祖」之特色。软身妈依人体关节比例塑造,全身皆可活动,内衣、外衣一应俱全,身着刺绣龙袍,足系三寸金莲,细腻非常。北斗奠安宫计有7尊百年以上软身妈,数量之多,堪称全台之最。关于这7尊
妈祖的来历,除了开基妈(旧大妈)外,其它6尊软身妈相传是
清代前往大陆祖进香时携带而回。
奠安宫正殿神内正中央圣尊乃北斗街时期(
爱新觉罗·颙琰11年迁建北斗街)所雕塑的镇殿妈,为『北斗街镇殿妈』,已有200余年历史。目前为奠安宫新庙的镇殿妈祖。
奠安宫除了正殿主祀天上圣母,在后殿二楼则供奉观音佛祖;这尊木雕的观音佛祖高4公尺,号称是东南亚最大的木雕观音神像,系以
台湾省高山所产树龄约1700年的
扁柏属所雕成,法像庄严肃穆,是奠安宫相当特殊的文物。
五文昌夫子神位
螺青书院文昌祠创建于嘉庆8年(1803),原为大北斗地区读书人的信仰中心,后来因年久失修而倾,目前留有五文昌牌位安置于奠安宫文昌殿内。此牌位上彩有朱红漆,以金字书写「五文昌夫子神位」。
历史
东螺街时期
明郑时期,北斗先民渡海来台,为保安然渡过黑水沟(
台湾海峡),乃至湄洲天后宫恭请圣驾,分灵殿内软身
妈祖圣尊,护航来台。先民进入东螺旧社(
溪州乡旧眉村、圳村一带)屯垦后,发展有成,乃于
康熙创建「天后宫」。至于东螺街天后宫的创建年代,《台中州寺庙台帐》第一册北斗街「奠安宫(妈祖宫)」项下记载为
康熙帝57年(1718)5月,奠安宫庙方早期发行《北斗镇奠安宫概史》则宣称创建于康熙23年(1684),此二种说法目前已不可考,然而《台中州寺庙台帐》载录时间明其月份,或有其所本。
考诸东螺街
汉族聚落之形成,康熙年间创建祠庙之说法亦有所对应,不过草创时期的宫庙规模应当不大,其后伴随着东螺街肆的成型,东螺街
赤湾天后宫才逐渐发展、兴盛起来。以
台湾省而言,东螺天后宫妈祖庙是全省少数几间于
康熙即已建庙者;就南彰化而言,历史最久,堪称彰南开基妈祖宫。
北斗街时期
爱新觉罗·颙琰11年(1806)由于水灾、兵祸以及漳泉二族械斗,东螺街倾圮,武举陈联登、文举杨启元勘查宝斗一地,卜示
妈祖后,择于东螺溪与清水溪之间一处「宝斗」的高亢河洲地,购地重建街肆与天后宫,北斗街于焉发展成为一名胜古肆。北斗建街之初,考虑稳定人心,乃先于街肆中心,购买熟番土地,重建
妈祖庙,并以妈祖庙为中心,扩展北斗街。待妈祖庙落成后,地方仕绅见于兵祸、水患连连,希望在妈祖的庇佑之下,街民从此安居乐业,故取「奠定厥居,安集乎民」之意,将「
天后宫」更名为「奠安宫」。
由于北斗
妈祖庙从东螺街迁来,所以奠安宫重建时,溪州旧眉(东螺街旧址)村民乃奉献屋顶的第2根梁柱与妈祖分身神尊,因此日后每当各地前往北斗妈祖庙登记请妈祖时,仅有旧眉村信徒可以不必排队而得以随意请神,从而可见溪州旧眉村与奠安宫的关系匪浅。
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先民迁居宝斗,建街之初,亦着手规划重建奠安宫
妈祖庙,由于百废待举、经济拮据,因此重建的妈祖庙只有一殿,建材以土埆、木料、古砖为主,外观简朴,少繁复雕饰,却别有一股风味。这样古朴的庙貌,反映了当时创业的艰辛,纪录了先民开拓的血泪史,所以「奠安宫古庙」建物不仅仅历史悠久,其中交杂着先民辛劳的建树与共同精神的支撑力量,乃是北斗镇民共同的历史记忆与地方情感之投射。这样古朴的庙貌,由于全台所存不多,价值不斐,因此1983年(1983)曾被列为国家指定之三级古迹。由于奠安宫创建维艰,因此创建初期仅有一殿,到了
同治7年(1868),秀才陈作舟倡议修建,并增建两侧护龙,始完成奠安宫古庙面貌。
新庙重建
1974年(1974)地方倡议增建后殿,历时10年,于1985年(1985)落成。兴建后殿期间,奠安宫前殿古庙因古朴庙貌,列为国家指定之三级古迹,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安全堪虑,奠安宫管理委员会乃有重建新庙之构思,并鉴请内政部重新评估与解除古迹认定。相对于此,地方另有保存古迹之声浪,认为奠安宫古庙对于北斗后世子孙具有传承的意义,不容拆除或移往他处,其时亦有人提出折衷办法,建议采取「庙中庙」的作法,既可扩建庙宇规模,同时亦能保存古迹。最后,在管理委员会与地方政治人物的主导下,1988年(1988)奠安宫解除古迹认定,并将古庙拆迁至
台湾民俗村内,新殿工程并于1989年(1989)动土奠基,前殿历经14年兴建,择于2003年吉时入火安座,期盼衍派湄屿,圣地重光。
活动
农历三月是妈祖诞生的月份,各地组团前往知名
妈祖庙进香相当普遍;往昔北斗街为南北水路之交通枢纽,因而全省各地进香团多会经过北斗街并同造访奠安宫妈祖庙,复以奠安宫乃彰南地区各街庄的信仰中心,各地参诣、迎请妈祖队伍不绝于途,因此奠安宫周遭总是挤满着参香的信徒。目前往来北斗街的进香团以大甲镇澜宫妈祖南下绕境进香规模最大,这个维系一百多年的进香队伍在第二天会过境北斗街,并于华严 寺、奠安宫、七星桥渡船头作短暂停驾;到了北上回銮第六天,大甲妈再度莅临北斗街,是日镇内各宫庙伴随大甲妈圣驾绕境北斗街,鞭炮声此起彼落,热闹非凡;当晚大甲妈依例于奠安宫驻驾过夜,
妈祖庙附近巷道皆是夜市摊贩,恍若
纽约,堪称是北斗镇一年最热闹的时分,也将「宝斗三月迎妈祖」盛况推到顶峰。
奠安宫字姓戏
北斗街由于是一处相当热闹的街肆,各路过客络绎不绝,因而奠安宫
妈祖庙附近时常聚集不少参诣信徒,各地迎请妈祖队伍甚多。缘于奠安宫是彰南地区最具指标性的庙宇,以北斗街为中心的各个郊行与姓氏宗亲会,每逢妈祖圣诞期间都会组成祭祀团体前来参拜。根据日据时期的《乡土调查》,可见其时有汽车团、卖冰团、蔬菜商团与各姓氏宗亲会等祭祀团体存在,包含陈、林、谢、许、杨、王、刘、邱等宗亲会各自由当年
主事炉主择日迎请会内妈祖并同牲礼祭品回銮至奠安宫祝寿、祭拜,同时并聘请布袋戏或歌仔戏表演,称为「字姓戏」,藉以酬谢妈祖。不过,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商业型态的转型,各姓氏宗亲会纷纷解体,今日奠安宫的字姓戏已经式微。
观音佛祖祭典
每逢农历6月19日观世音菩萨成道之日,奠安宫都会举办庆典,颁发奖学金给镇内优秀学子,发杨观音佛祖的慈悲精神。
彰化县政府自2008年起,结合民间与公部门的力量,共同举办县内妈祖联合遶境,以宗教、艺术带动观光经济发展,赋予妈祖文化崭新的生命力,由北斗奠安宫与彰化市南瑶宫、王功福海宫王功福海宫伸港福安宫、芬园宝藏寺、员林福宁宫、社头枋桥头天门宫、田中干德宫、埤头合兴宫、二林仁和宫、芳苑普天宫等宫庙联合办理,并选定在妈祖得道升天纪念日(农历9月9日)前后办理一系列的遶境及文化活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