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吻鱼(学名:Aspiorhynchus laticeps),又称新疆
大头鲤、
虎鱼和大头鱼等,是裂腹鱼的一种,属
鲤形目、
鲤科、扁吻鱼属,有着鱼类“活化石”之称,仅分布于中国新疆塔塔里木河水系,800-1200米海拔之间,是中国特有鱼类,是一种大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
扁吻鱼身体修长,稍侧扁,腹部较圆;头长,
吻部扁平;口裂较宽,斜裂,下颌略超过上颌,且上颌前缘增厚,补形成锐利的角质前缘;须1对,位于口角;鳃孔大,其前缘略超过前鳃盖骨前缘下方;背鳍刺发达,其后缘具有较多锯齿;身体被细鳞,仅胸部裸露无鳞,侧线鳞较其上下的鳞片大。扁吻鱼体长15毫米以上时可以摄食小型底栖动物,体长18毫米以上时可以摄食鲤鱼、鲫鱼,扁吻鱼体长为115~216毫米、体重21~137g时,均摄食
麦穗鱼、
虎鱼科等。
1987年,塔里木河里的扁吻鱼基本已经绝迹。1988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在《濒危野生动物红皮书》鱼类部分中属一级保护动物。2022年,扁吻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根据标准B1ab(v),扁吻鱼被列为
极危物种。
扁吻鱼体修长面偏扁;体背隆起,腹部圆,头较大,吻宽平。口宽,斜裂;下颌的前端厚,略突出于上颌之前,其边缘无角质;唇后沟中断。须一对,位于两侧口角处,其末端后伸达眼后半部或略超出眼后缘的垂直下方。眼稍小,侧上位,稍靠前:眼间宽,稍圆凸。鳃孔大,其前端位置可超过前鳃盖骨前缘的下方;峡部窄,其宽度小于眼径。
体被细鳞,仅胸部裸露无鳞,腹部鳞片隐于皮下;臀鳞行列的前端接近或达腹鳍基部;侧线鳞与其上、下方的鳞片相比较大。侧线完全,在
胸鳍起点之后至肛门之间的上方略下弯。背鳍末根不分支,
鳍条强壮,其后缘的大部分每侧具17~27个锯齿;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腹鳍末端后伸达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之间距离1/2处,远离肛门。肛门紧位于鳍起点之前。胸末端后伸达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之间距离的2/3处。臀鳍起点至腹鳍之间距离稍大于其至
尾鳍基部的距离,其末端后伸不到尾鳍基部。尾鳍又形,上、下叶约等长,末端尖。
扁吻鱼生活在塔里木河流域海拔80~1200m水系中,仅在
渭干河流域有少量个体。曾经分布地为新疆塔里木水系的博斯腾湖、焉耆
开都河、
阿克苏河、渭干河、木扎提河及
叶尔羌河。
扁吻鱼主要掠食水域中上层
塔里木裂腹鱼,偶尔
捕食陕西高原鳅。当扁吻鱼体长15mm以上时可以摄食小型底栖动物,体长 18mm 以上时可以摄食鲤鱼,鲫鱼,体长为115~216mm、体重21~137g时,均摄食
麦穗鱼、蝦
虎鱼科等。
扁吻鱼仔鱼和幼鱼时上、下颌等长,随着生长,下颌伸长,明显长于上颌。体长 30cm 以上个体的上、下颌骨上附生着“拟小齿”。唇后沟中断。口角须1对,一般后延其末端达眼球后缘。眼侧上位,近于吻端,眼小,尤其是老年个体,眼径占头长的比例越来越小。
扁吻鱼栖息于静水的大型湖泊和缓流水体中,首次性成熟约7龄;首次达到性成熟后性腺发育再成熟周期需2年以上;扁吻鱼产卵期短,集中在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雌鱼怀卵量不多,正常情况下低于20万粒:产卵场在河流上游,
潮白河产卵,潮河距离一般不超过50km;产卵于河滩的沙砾上,水深一般为40cm,卵粒具有微黏性和毒性。据测定一尾体长77cm、体重7.25kg
雌性扁吻鱼,其怀卵量为193299粒,相对怀卵量为28粒/g。
自2003年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产局、自治区水产科研所启动扁吻鱼保育工作。2005年5月,扁吻鱼人工繁殖首次获得成功。6月,首批人工催产获得的1万尾新疆扁吻鱼鱼苗被投入
克孜尔水库。2006年,首次利用自然成熟的野生亲鱼成功实现人工繁育。但因环境变迁,
栖息地迅速萎缩,扁吻鱼野生群体资源几乎衰竭,自然繁衍遭遇障碍。2007年开始,新疆
博斯腾湖野生水生动物救护中心人工繁殖2万尾扁吻鱼鱼苗和200尾二岁扁吻鱼,逐渐适应了
博湖县水域环境,每年筛选3、4岁的一些个大体壮的扁吻鱼投放到博斯腾湖,逐步恢复博斯腾湖
大头鲤原始
种群。2008年年底,由"新疆
阿克苏市中国扁吻鱼原种场"繁育的新疆扁吻鱼鱼苗已达140多万尾。2010年8月17日,新疆首次在中国最大内陆
淡水湖——博斯腾湖标志放流体内被注入PIT电子标签的新疆扁吻鱼。2013年8月21日,通过人工繁育的8500尾大规格新疆扁吻鱼鱼苗在
拜城县克孜尔水库集中放流。2014年5月,新疆水产科研人员成功实现扁吻鱼的全人工繁殖。
20世纪50年代初,扁吻鱼是
博斯腾湖常见的食用鱼,约占年捕获量的20%。20世纪70年代早期,这一比例下降到5%-10%。20世纪70年代中期,它不再是捕捞目标,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偶尔能看到它被捕获。人工繁殖的幼鱼被放生到博斯腾湖。然而,在2021年的湖泊调查中未发现任何个体。该物种目前被认为可能已在博斯腾湖灭绝。自2008年起,人工繁殖的幼鱼被放流到
克孜尔水库,以恢复其自然
种群数量。
自20世纪70年代始,数量剧减,至今存活量极少,已成为濒危物种。濒危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制约,成熟龄大、繁殖力低、行动不敏捷而掠食不力,以及对生活和产卵环境要求高等,造成本种的种群数量少、分布狭窄。近年来的水利建设隔绝了本种的产卵洄游通道,影响群体数量的补充。此外,由于保护不力,捕捞过度、引进外来物种、农业用水使水位降低和水量减少等,直接破坏资源的补充。扁吻鱼因外来鱼种的引入,尤其是
舌齿鲈的引入,对其构成了巨大威胁,尤其是在
博斯腾湖。在扁吻鱼分布区修建的多个引水设施和水坝导致产卵洄游受阻,
栖息地和产卵场枯竭。由于该鱼类具有寿命长、生长慢、成熟晚和繁殖力低的生活史,因此很容易受到过度捕捞。当使用尼龙网等更有效的渔具时,该鱼的年产量达到顶峰,随后捕捞作业崩溃。
1988年,扁吻鱼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濒危野生动物。2021年2月1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扁吻鱼列为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22年,扁吻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根据标准B1ab(v),扁吻鱼被列为
极危物种。
1999年,在原农业部的支持和帮助下,
阿克苏市设立了“新疆扁吻鱼原种场”。2008年,新疆拜城为其建立了自然保护区。2005年人工繁殖成功,从2008年起,许多人工繁殖的幼鱼被放流到
克孜尔水库,以补充自然
种群,2010年开始实施扁吻鱼增殖放流工作,2014年取得扁吻鱼迁地保护和全人繁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