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春秋时期沈国与楚国毗邻,不得己而与楚国结盟,后多次被
晋国或晋国支持的中原诸侯国攻破。
国是
周文王最小的儿子季载(
姬发最小的同母弟)的封国。季载贵为
姬诵王朝
司空,位列三公。聃国是侯爵大国,国域在今安徽、
河南省一带,北至
黄河、东至
杞县(
杞国)、西至
荥阳市(东)、南至
淮阳区(
陈国)。平王东迁后,季载后裔另封沈国之地于上蔡平舆沈丘一带。公元前506年,沈国被晋国支持下的
蔡国灭掉。
《水经·汝水注》云:"汝水又东南,左会
澺水。……又东经
平舆县故城南,为水。县,旧沈国也,有沈亭。"可见沈国
首都其最后国都的遗址可能在河南平舆北
射桥镇古城村。而依《沈子国》记载“公元前1063年,
姬发死后,其子
姬诵继位,封聃季载于聃。
唐朝张守义《
正义》注:“聃,国名也。季载,人名也,
伯邑考最长,所以曰:“伯”,诸子中咸言“叔”,以载最少,故言季载。”武王同母兄弟四人,为嫡出。季载为武王胞弟,居第四,故称季。据众多的史料记载,聃国就在
颍州区西一百二十里处,即今古城址。有人提出疑问:既然
冉季载封于聃,为何又叫沈子国呢?原来在古时,“沈”与“聃”二字互相通用。《
辞海》“沈”条注:“沈”,古国名,一作聃。“聃”、“沈”古音名通用。看来聃季载封于沈当无疑义了。”。《沈子国》另外记载“先秦时期:公元前1042年,
姬发死后,
姬诵年幼,
周公姬旦辅佐成王治理国家,主管国家政务,在今
临泉县境置沈子国,亦称沈国,封
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食邑于沈”。
公元前592年,
周定王十四年,
蔡国公孙姓率师灭沈。获沈子嘉归,杀之。公元前506年,楚国灭
蔡国,临泉属于楚地,此处设平舆邑。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26年庚辰,始皇统一
中原地区。全国分36郡,310余县,临泉当时设
平舆县。汉晋
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06年,
西汉高帝
刘邦承秦制,临泉仍为平舆县。其西部新置
鲖阳县(今
鲖城镇)。572年,
北朝北齐武平三年,废平舆县。------据明嘉靖《沈邱县志》载:“沈子国城在县东南三十里,即周聃季所封处,今遗址现存,地属州(今
阜阳市)。沈亭在县东南废沈子国城东五里,秦高士
沈郢建为游钓之所,今为颍州预备仓基。元至正十六年四月,明兵取
颍州路,改颍隶凤阳府,省汝阴、沈邱(丘,以下同)二县,
沈丘县废。------”。,另据《安徽省地方志-建置沿革志-第三篇 市、县(市)建置-第十一章 阜阳市 第六节 临泉县》记载“古沈子国、
平舆县、沈丘县旧址遗址,位于今
城关镇西0.5公里,现叫古城子的地方。此处作为古国邑长达577年后废为沈邑。--------
秦灭楚之战后,因其处为楚北上东渐重邑,
西陲重镇,因地处一马平川的
淮北市大平原上,而因旧邑置新县,因沈子国不是直接亡于秦,为消除楚国的影响,以地势平坦而名新县为平舆县。在滨临泉河(古
颍河主要支流,又名颍河)处有古沈()亭,为
临泉县后,春秋时期
秦国的隐士
沈郢钓鱼游息处。------平舆县名始于《史记·白起王列传》载
李信攻平舆,约
秦始皇二十一年三月攻下沈邑后建县,改名平舆,以地势平坦名县。即《
汉书地理志》
汝南郡平舆条
应劭注为:“故沈子国,今沈亭是也。‘舆’音‘豫’。”此县直至隋开皇三年(583年)才正式废除。
大业初,复置
平舆县已改治今河省新蔡境内。------有人把故沈子国邑、沈亭划到今平舆县北更不对,因此处一马平川,并无供垂钓的颍河之滨的沈亭,倒是有古亭又写成挚亭,是牧羊的地方。因此,古沈邑、
秦汉以降的平舆县治,隋末至明初的
沈丘县治及古沈子国、第一个平舆县、第一个沈丘县在今
临泉县。”
沈国定居汝南的国君是沈君忽,其因父庚向助
平王东迁有功,入朝为卿士,封子忽沈侯,为汝南方伯,号“汝南国”。后来因为“
践土之盟”被降为子爵,故后世之君称沈子。
沈国究竟封于何处,史学界争议颇多。有人说封于今安徽省临泉县古城子,有的说封于今河南平舆县北
射桥镇古城村,还有说封于今河南固始。然而这些都值得怀疑。持以上诸说者,是把沈、、聃混为一谈,所据是它们古音相同或相近。
前558年和前537年,沈国又两次随楚伐吴,前519年沈子逞伐吴兵败,成为
吴国的俘虏。《左传·定公四年》载,前506年,晋国召集诸侯,会盟于召陵(今河南城县东),亲楚的沈国拒不参加,晋国指使蔡国,出兵伐灭了沈国,并将沈子嘉押回蔡国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