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惠源
江南大学教授
姚惠源教授,男,绍兴市人,中共党员,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40多年来致力于“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粮食产后精深加工专业方向的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本科生、硕士生和我国首批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的博士生。
人物简介
时任国家“十五”农产品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中国粮油学会副理事长。
现任江南大学农产品加工研究院院长,江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席,“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粮油重点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中国粮油控股有限公司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粮油学位食品分会会长,中国粮食工业协会大米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水稻产业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院外委员,中国粮油学报、食品科学等七份专业杂志的编委会副主任和编委。
对我国粮食产后深加工的高等教学,粮食工程科技领域的工程理论,新工艺、新设备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对我国大宗农产品粮食精深加工科技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新成果
姚惠源教授2001年-2005年担任由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粮食局、国家林业局、供销总社、国家质检总局等部委组成的国家“十五”农产品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管理办公室总体专家组组长,积极参与农产品深加工重大专项的大宗粮油、果蔬、畜产品、林产品、质量标准及发展战略等27个课题的可行性论证报告的编制,受科技部农社司委托,代表专项总体专家组先后六次向全国专家论证会作农产品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的论证报告、向国务院科学教育领导小组、科技部党组、部长、中国工程院专项咨询评估专家组作“农产品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和进展情况的汇报,对专项的顺利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
40多年来主持研究国家、部、省级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三项及国家优秀教材奖,获美国95发明家年会国际金奖一项等。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1项,科技成果转化累计为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200多亿元。
2002年姚惠源教授主持完成的,由教育部、国家计委、科技部分别下达,由六个子课题组成的“稻米及其副产品高效增值深加工技术”项目取得具有原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2004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获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对提高我国粮食资源附加值,增强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成果在多家农产品深加工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实施产业化。
米糠是一种营养丰富,生理功能卓越的健康、功能食品原料。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D)把米糠称之为一种未充分利用的再生资源,1996年姚惠源教授带领学科组全体人员,在国内率先开展米糠深加工,米糠健康食品、功能食品的攻关研究,成功地研究开发出米糠营养素和米糠营养纤维二个功能性食品原料,开发了“利脂灵”和“润畅舒”等4个经卫生部批准保健食品。
该项目创造性地研究出不用任何化学试剂,无三废排放的全天然生产工艺,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二项国家发明专利,2005获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姚惠源教授主持研究成功具有免疫活性的米糠脂多糖,能有效抑制癌细胞,其活性和纯度均达日本美国的先进水平,可使大宗农副产品米糠资源增值65倍,1998年经江苏省教委鉴定,成果水平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姚惠源教授带领硕士、博士研究生和一批科技人员,为改善我国大米食用品质,进行了大米增香剂的攻关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荣获95美国发明家年会国际金奖,并列为国家科技“九五”实现产业化的攻关课题,该课题1999年1月经科技部专家组验收,结论为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产业化项目的大米增香剂产品质量,达到并超过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的同类大米增香剂产品质量,为改善我国大米的食用品质作出了积极贡献,获二项发明专利,1999年被国家科技部等五部委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姚惠源教授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为适应农村经济改革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国内首次研究小型农用NZJ15/15型成套碾米组合设备获得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多次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研究成果在国内得到广泛推广、20多年来全国已有30多家粮机厂推广生产,在全国各地分布10万余台套,形成产值20亿人民币的巨大经济效益。成为我国小型农用碾米组合机组研制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1984年在国内首先研究“免淘米”工艺技术获得成功,超前16年完成我国食品发展纲要规定到2000年需完成“免淘米”研究任务,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极为广泛的推广,目前小包装免淘米产品已家喻户晓,产品进入了千家万户,姚惠源教授是我国免淘米生产技术研究的开创者,开创了我国碾米工艺科技发展的新纪元。
1986年姚惠源教授在国内首先主持研究“MP 18/15大米抛光机”获得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抛光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江苏省七五期间优秀新技术推广项目,从此开创了我国大米精加工的新局面。1988年姚惠源教授在国内首次研究“营养米”获得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营养强化大米”的新工艺,对提高大米营养效价,改善我国膳食结构作出了重要贡献。
姚惠源教授积极从事国内外粮食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设,1964年参加原粮食部科研院主持的援助马里蒸谷米厂工程设计,1965年与原粮食部科研院合作研究“速煮米”获得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1970年“速煮米”中试工程试产成功。1977年主持研制NF. 15喷风米机获商业部科技成果奖,成为我国至今仍有大批量出口的粮食机械优质产品。
姚惠源教授还积极从事粮食工程项目的设计、建设工作,先后主持大中型工程设计项目20余项,1990年-1991年与澳大利亚明布托公司合作,设计承建泰国曼谷日产汽车公司250吨面粉厂的大型工程项目,首次将价值100余万美元的中国全套面粉加工设备走出国门,实现了零的突破,并作为专家组组长带领11名工程技术人员亲赴泰国曼谷面粉厂建设工地进行工程建设指导,取得了圆满成功。
姚惠源教授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主编、参编、统编高等专业教材、专著、工具书、国标等10本,累计300余万字,“碾米工艺与设备”高校统编教材获得国家优秀教材奖。
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收录20余篇,多次获中国粮油学会优秀学术论文奖。对提高粮食工程学术和科技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姚惠源教授治学严谨,无私奉献,为人师表,在学科建设和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及学术梯队建设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绩,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轻工部先进教师,先进工作者和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高校优秀研究生导师,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食品和农产品深工专家。
人物评价
初次见到姚惠源教授是在他办公室,这位精神铄的长者正埋首于案前的资料间。姚教授出生于1936年,现为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40多年来,姚教授始终工作在粮食产后加工的粮食工程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第一线,是创建我国稻谷加工工程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也是国内研究“免淘米”、“营养米”、“大米抛光机”、“小型农用成套碾米机组”、“天然大米增香剂”、“米糠健康食品”、“植物脂多糖”等重大粮食精深加工新工艺、新技术的创始人,其研究成果均填补国内空白,多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得到广泛的推广使用,对我国粮食工程技术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几年来,姚教授陆续完成了“多孔淀粉”、“米糠中富集γ-氨基丁酸”、“增强人体免疫的米糠多糖”、“米糠蛋白制备类吗啡拮抗肽”、“米糠浓缩蛋白研究与开发”、“米糠中富集γ-谷维醇”、“小麦皮制备低聚木糖”、“小麦胚芽中提取抗癌活性物质麦胚凝集素”、“小麦麸皮戊聚糖等课题的研究与开发”、“燕麦麸皮中制备降血糖β-葡聚糖”、“玉米黄粉中制备抗眼疾的玉米黄质”、“南瓜中提取降血糖南瓜活性多糖PCE-C”、“苦瓜中制备降血糖活性肽- P”等课题的研究,目前正致力于国家十五攻关“稻米深加工技术”、“小麦深加工技术”、“863”玉米黄素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姚教授笑着说:“工作这么多年,一直觉得时间不够用啊!我的梦想是能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尽可能多地搞出点成就来,回报祖国!”
40多年来姚教授编写出版高校专业教材、专著7本,工具书和国家标准3本,计300多万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国内外重大粮食工程设计项目15项,主持研究国家、部、省级重大科研项目1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授权4项。
由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分别下达的“稻米和副产品高效增值深加工技术”研究课题,姚教授带领课题组攻关研究近十个春秋,取得了自主创新的独创性成果,该成果分别获无锡市2004年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2004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累计获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国家优秀教材奖、部优秀教学成果奖、95美国发明家年会国际金奖、优秀学术论文奖15项之多。多次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部先进工作者、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著名粮食工程专家。
现任国家“十五”农产品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组长、中国粮油学会食品分会会长、中国水稻产业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粮食行业协会食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粮油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粮油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及“食品科学”、“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等5本学术物的编委。
作为学科带头人,姚教授谦逊质朴,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上具有甘当人梯的精神。无论是申请发明专利还是与其他老师共同研发学术成果,或是承接科研项目,他从未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学术上追名逐利,总是想着帮助年轻的同志,提携年轻学者。这种良好的学术道德赢得了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的敬重。
身为一个老师,而且是我国目前唯一的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博士点的博士生导师,姚教授对教学工作也是一丝不苟。自1961年执教至今,姚教授在讲台前耕耘40余年,可谓桃李满天下。他培养的大批本科生及6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现大多分布在国家研究院所、高等学校、外企研发中心、国企及海关、质量监督局等部门,成为单位的主要技术骨干。他独出心裁的启发式教学,摆脱了以往那种生硬死板的教条式讲解,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们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对知识进行创造性选择加工及创新的能力。
目前虽然科研任务繁重,但姚教授每年还会带本科毕业论文指导3—4人,并坚持每学期给本科生作学科前沿讲座一次。作为一个老党员,姚教授一直要求自己做到:对事业执着,对社会诚信,对同事友善,对学生负责。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创新成果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