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竹(P.Ploymorphum Munro )别名:爆竹、捞
茶竿竹,是
禾本科泡竹属植物。秆柄细长,形成“假鞭”,使秆呈散生状。秆高5-10cm 径1-3.5cm,顶端弯曲或下垂,秆壁极薄,新秆浅绿色,节下白粉环明显。鞘绿黄色,密被子白粉和
褐色剌毛,鞘顶平截或微下凹;箨耳及遂毛微弱;箨舌矮,中部微隆起,细齿状,先端被易落纤毛;箨叶三角形,直立,基部强烈拱起。分枝多数簇生,主枝不明显,叶片椭圆状
披针形,长15-30cm,宽2-5cm。笋期7-9月。
秆锤扁后用于捆扎和编竹篱,细长秆柄加工后商品名“泡竹”,质坚韧,伸缩性小,耐水浸,可替代
白藤,用于编制鱼筛和箔极佳。
地下茎的假鞭长可达1米以上,直径1厘米左右。竿散生,高5-10米,直径1.2—2厘米;节间通直,长13—20厘米或更长,幼嫩时粉绿色,仅节下明显被一圈白粉;节内长约3毫米;分枝常于竿之第五节以上开始,枝条长约50厘米。
竿箨稍薄,质脆;箨鞘在竿下部者长5—7.5厘米,其基部宽8-10厘米,先端浅下凹,在竿中部者长9-11.5厘米,其基部宽4.5—9.2厘米,先端近截形;箨耳微小,鞘口缝毛卷曲;箨舌边缘具纤毛,毛落后呈细齿状;箨片短三角形至狭长三角形,背面纵肋之间有小横脉,先端钝尖,基部宽度约与箨鞘先端近
相等。
叶鞘初被柔毛,后变无毛;叶耳不明显或缺,鞘口缝毛少数条;叶舌低矮;叶片长圆状
披针形,长12.5—35厘米,宽2—6.8厘米,先端渐尖,顶端具1扭曲粗糙尖头,基部近圆形或楔形,两侧不对称,两面均无毛,主脉在下表面显著凸起,次脉7-16对,脉间小横脉密接而倾斜排列;叶柄长3—6毫米,无毛。
假
小穗生于狭窄苞片之腋内;小穗长约5毫米,含孕性小花1朵;小穗轴延伸于孕性小花内之后而顶端具1极退化小花或仅具1稃片;颖宽大,通常具7脉,先端短尖;外稃与颖相似,上部边缘具纤毛;内稃具2脊,边缘强烈内卷;鳞被大,3—5,但通常4片,边缘被纤毛;花丝短,彼此分离,花药顶端具小尖头;子房狭长圆形,花柱长,顶端分成2枚被毛的短柱头。果实呈扁球形;果皮坚脆,易与种子分离。
分布于中国广东、
广西壮族自治区、
云南省等地。生长于海拔200—1200米的山坡和丘陵地上,以及近溪河 旁的常绿
阔叶灌木丛中或疏林下。
印度、
锡金王国、
缅甸、
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
蒋锡金。
该竹的地下茎之假鞭能在地下横走,长可达1米以上,直径1厘米左右,为
渔业上编制鱼苗分级筛和鱼箔的必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