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工夫茶艺,亦称潮汕地区工夫茶,是流传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一种茶叶冲泡技艺‘’它始自宋代,至清代中期已蔚然成风,甚至流传到东南亚各地。
潮州工夫茶艺是广东潮汕地区特有的传统饮茶习俗,历史可追溯至宋代,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是中国茶道的核心代表之一,在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之一,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虽然盛行于闽粤港台地区,但其影响早已遍及全国,远及海外。
潮州市工夫茶的特点,尽在其“工夫”二字。“工夫”一词在潮州话中有本领、本事、时间的含义,更有精致、讲究、用心、周到的意思。潮州工夫茶从茶具、冲泡到品饮都十分讲究“工夫”,也因“工夫”而赋予了工夫茶的文化内涵。
历史沿革
宋代以前,潮州文献國略。目前关于潮州的饮茶历史记载,根据文献资料可追到宋代根据《潮州工夫茶的渊源、发展和现状》一文介绍:潮人饮茶习俗的形成,早期可能有三个途径:一是外籍特别是江南、闽省诸地人员入仕
潮州市;二是宋元时代闽人迁潮;三是潮人到
福建省贩茶入潮。该文提及在潮州市金山南麓,残留着一处宋代摩崖石刻,刻着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知州王汉的《金城山诗》,其中有句云“茶灶香鑫平”的句子。“茶灶”是烹茶煮水用的
茶器,这是现在可以见到的关于潮州茶事的最早记录。
北宋
元丰三年至七年(1080—1084年)间,苏东坡在黄州,他的好友潮州名士
吴复古(“潮州前八贤”之一)送给他一些
建茶。东坡在《答吴子野书》中向他道谢,说:“寄惠建茗数种,皆佳绝。”“潮州八贤”之一的张蔓是北宋
政和七年(1117年)
进士,他的《和徐境送举人韵》一诗中有句“燕阑欢伯呼酪奴,弯族凤吹光寒儒(见《潮州三阳图志辑稿·卷之四·艺文志》)。酪奴是茶的别称。历代被贬到潮州的朝廷官员也带来了饮茶文化,对潮州影响深远。宋代的茶叶价格昂贵而不易得,所以记载的茶事大多是官员、文士。
明朝嘉靖,潮州
知府郭子章在《潮中杂记》说:“潮俗不甚用茶,故茶之佳者不至潮,惟
潮阳区间有之,亦闽茶之佳者耳。”现存的明代潮州戏文五种中就有许多饮茶的记述,如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
荔镜记》第十九出:“(贴)人客,茶请你。”明万历九年(1581年)刊刻《荔枝记》第八出:“公日:原来正是媒姨,老汉失接。小七,端椅坐,讨
茶食。”可说明明代民间饮茶风气盛行,并已成为一种友好的待客之道,虽然当时工夫茶还处于温筋时期。
清代时,潮州工夫茶的烹茶方式已经形成。《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中称,“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工夫茶为最”。“工夫茶”一词,最早见于清朝俞蛟的《潮嘉风月记·工夫茶》:“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文中记录了烹法之源、烹茶器具、烹茶程序,烹茶诗文、茶种茶价等内容,与今天的流行程式已几近一致,可见至迟在乾隆年间,潮汕地区的工夫茶冲泡方法已形成规范。潮州工夫茶的品饮程式定型后,到晚清时,潮州工夫茶俗已渐成习尚。
中华民国的潮州工夫茶,在潮汕地区的饮用范围继续扩大。当时,除了较富有的商人、仕族、文人等大户人家以工夫茶接待客人和自我消遗之外,还有三种情况也是“尚工夫茶”的,“一是教书先生等读书人,以茶遣兴,故潮州俗语有“坐书斋,哈(喝)烧(热)茶之说;二是手工艺人,以茶解乏;三是乡镇中之闲人,聚众喝茶消闲”。
1957年,潮籍学者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全面详尽地介绍了潮州工夫茶。油印本《潮州茶经·工夫茶》中有自序,概说。茶之本质,取水,掌火,茶具,冲法,饮法等,记述细致,眉自清晰,已概括了潮州工夫茶最基本的特色。
新
中原地区成立后,普通民众饮用工夫茶的风气在潮汕地区不断推广,蔚然成风,家家户户几乎每天都在喝工夫茶。
茶叶选用
潮州工夫茶起源于明代,盛行于清朝,最初选用
岩茶或安徽铁观音冲泡,后来随着
广东省当地优良乌龙茶品种的兴起,多选用凤凰单丛、饶平单丛冲泡。
凤凰单丛
产于
潮安区凤凰镇乌峰山。本种属乌龙极品,五十年代初便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6年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的全国名茶评比会揭晓,“凤凰单丛”获得总分99.85分的优异成绩,于送评的五大茶类、一百三十四个品种中独占头,雄据全国名茶榜首(载《
汕头日报》1986年8月5日)。此后,该茶种多次获奖。其成品条索紧结重实,茶汤金黄明澈、具有独特的天然花香,口感香醇,喉底回味甘鲜,且额耐冲泡;饮毕闻杯,余香留底,大有“绕鼻三日不绝”之势。堪称“天、地、人”具备(即最佳天气采摘、最佳土壤繁殖、最佳人工制作)之佳茗。
饶平单丛
主要产于红花树、岭头、双吉娘、风崇湖、深坑等,成茶具有特别的天然花蜜香味,浓醇耐泡,回甘力强,多次在全国性名茶评比中获得殊荣。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广东省饶平县浮山金利香茶厂的“金利香茗茶”,产品分条茶和
珠茶两大类。条茶外形紧结、重实、亮丽;珠茶制作精工,流程独特。两类茗茶均滋味芬郁,汤色金黄澄明,回甘力强。2004年12月,在第二届广州国际茶文化会优质茶评比中,该厂精制之“黄枝香单丛”一举摘取单丛茶类“茶王”皇冠。
特点
潮州市工夫茶的特点,尽在其“工夫”二字。“工夫”一词在
潮州话中有本领、本事、时间的含义,更有精致、讲究、用心、周到的意思。潮州工夫茶从茶具、冲泡到品饮都十分讲究“工夫”,也因“工夫”而赋予了工夫茶的文化内涵。翁辉东在《潮州茶经》中讲,“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血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志之烹制法。”
茶具
传统的工夫茶具,讲究“一式多件”,最复杂的十八件套包括:茶壶、盖瓦、茶杯、茶洗、茶盘、茶垫、水瓶座、水钵、龙缸、红泥火炉、砂桃(茶锅仔)、羽扇、铜筷、锡罐、茶巾、竹筷、茶桌、茶担。茶具还讲究名产地、名厂家出品,要精细、小巧,质量好,如茶壶要选江苏宜兴所产的朱砂壶,且以
惠孟臣、铁画轩、秋圃、小山、袁熙生等名家制作的最为珍贵。一套工夫茶具就是一套工艺品,体现了潮州茶文化中高品位的价值取向。不过,如今潮州人对工夫茶具已经没有那么考究了,不像过去一定要用优质木炭或者榄核炭和泥炉来烧水,已大多用电热壶煮水冲泡;茶具也多用潮州枫溪产的陶瓷茶具。
烹法
潮州工夫茶的烹法,有所谓“十法”,即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也有人把烹制工夫茶的具本程序概括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翁辉东在《潮州茶经》中把工夫茶的烹法归纳为:治器、纳茶、侯汤、冲点、刮沫、淋罐、烫杯、洒茶八个步骤。在《潮汕工夫茶》冲泡标准中,把工夫茶的冲泡流程归纳为以下十八个步骤:鉴赏香茗;孟臣淋霖;乌龙人宫;悬壶高冲;春风排面;熏洗仙颜;若璨出浴;玉液回壶;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敬奉香茗;品茗审韵;高冲低筛;若琛复浴;重甚妙香;再识醇韵;三甚流霞。
冲泡与品饮
品潮州工夫茶时,也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不能大口大杯地喝,而是要小杯小口地品味;加上冲泡的繁复过程,工夫茶因此而成为“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了正是长期的儒学熏陶形成的文化教育积淀,使潮州府城人好文而不好武,内向而不外露,中唐而不极端,“随众而不喜立异,表现在生活习性上就是“和、爱、精、洁、思”的工夫茶文化与“清、淡、甘、和”的
潮州菜文化。,冲泡的过程繁复,这里就做简单介绍:
茶具选择
传统的工夫茶具,有茶壶、茶杯、茶盘、茶洗、茶垫、水瓶座、水钵、龙缸、红泥火炉、砂桃、羽扇、铜筷、锡罐、茶巾、竹筷、茶几、茶担等10多件。如今的工夫茶具,已经大大简化了,有些茶具已被其他“现代化”工具所取代,有些已彻底消失,有些虽然存在也被改装了,如使用电热壶,就省去了火炉、砂挑、羽扇、铜筷等。
茶壶
在这些茶具中,最受人们重视的莫过于茶壶和茶杯。茶壶,潮州方言叫“冲罐”,现在人们所用的茶壶有本地制作的,也有江苏宜兴制作的
紫砂茶壶。在这两种茶壶中,更好的是宜兴紫砂茶壶。行家对茶壶的选择极为讲究。选择茶壶的标准有四字口诀“小、浅、齐、老”。选择茶壶首先是“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所以工夫茶的茶壶是紫砂茶壶中最小的一种,若茶壶太大,就不“工夫”了。茶壶的式样有很多,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等。潮州人大多喜欢使用鼓形式样的茶壶,因为它端正稳重。其次是要求“三山齐”,即茶壶的滴嘴、壶口、壶把要在同一水平面上。检验的办法是将茶壶去盖后,覆置于桌上,如茶壶的滴嘴、壶口、壶把三者恰好接触到桌面,并且很平稳地置于桌面上,就是符合标准的了。
茶杯
至于茶杯,选择时也有四字口诀,即“小、浅、薄、白”。工夫茶的茶杯大致是半个乒乓球大小,因为小才能一饮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薄才能使其起香;白能衬托出茶的颜色。对茶杯的使用也因季节而异,春季宜用“牛目杯”,夏季宜用“栗子杯”,秋季宜用“荷叶杯”,冬季宜用“仰钟杯”。不过现在已很少讲究了。工夫茶杯,以枫溪制作的白瓷小杯为最佳。
茶盘
茶盘也叫茶船,是用来盛茶杯的。现今的茶盘种类很多,有单层的、夹层的、抽屉式的、嵌入式的等等。单层茶盘,以一根塑料管连接,排出盘面废水;夹层的茶盘,夹层则用以盛废水。
茶垫
茶垫是指茶席整体或部分茶具下摆的铺垫物,作用在于使茶具不直接触及桌面,以保持茶具的清洁,起着不可低估的保护茶具作用和烘托效果哦。
茶洗
茶洗就是用来洗茶的工具,形如大碗,可用于浸茶杯、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烹茶完毕后,茶杯、茶壶等清洗干净后可放入茶洗内。
水瓶
水瓶,用以贮水烹茶的,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种束颈有嘴,饰以龙,名叫螭龙樽的也不错。
水钵
水钵,也是用来贮水以备烹茶的,大小均相等于一个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红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鱼二尾在钵底,舀水时水动,好像金鱼也动,这是很少见的珍品。
龙缸
大龙缸类似庭中栽种莲花之莲缸,或较小些。用以贮存大量的泉水,密盖,下托以木几,放在书斋一角,古色古香。龙缸也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难见到。
红泥火炉
红泥小火炉,
潮安区,
潮阳区,
揭阳市都有制作,式样好看极了。同样有各种形式,特点是长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盖和门,不用语时把它一盖一关,既节约,又方便。小炉门边往往还有一副很文雅的对联,益发增添茶兴。钢筷则不但为了钳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双手保持清洁。
砂铫
“砂铫”,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俗称“茶锅”,是用砂泥做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会自动掀动,发出一阵阵的声响。这时的水冲茶刚刚合适。至于用钢锅,铝锅来煮水冲共茶的,虽然也无不可,可是金属的东西,用以煮水冲茶毕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羽扇与铜快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时既须用劲,又不可煽过炉门左右,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所以,特制的羽扇不但有利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洁白鹅编制成的扇,大汪过掌,竹柄丝穗的精雅,衬托着红,绿,白等各种颜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浓茶,自然别有风趣。铜筷则不但为了钳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双手保持清洁
冲茶方法
选择了上乘的茶具,只是完成了工夫茶其中的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配以一套极其讲究的冲法,这也是工夫茶之所以称为“工夫”的重要原因。关于工夫茶的冲泡程序,潮州人将其简单地概括为“高冲低筛,刮沫淋罐”,按顺序依次为:治器、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酒茶。下面逐一介绍它们的操作方式。
八步法
治器
先将水灌人陶制的“薄锅仔”,置于炉上,待水开后,淋人空茶壶和茶杯里,稍候使茶壶和茶杯有一定的热度,再倒干茶壶中的开水,之后就开始纳茶了。
纳茶
把一张白纸铺在桌上,将锡罐里的茶叶倒在其上,把粗细茶叶分开,先将粗的茶叶放在壶底及壶嘴,再将细碎的茶叶放在中间,最后将粗叶放于上层。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细末堵塞壶口,且茶叶易于冲泡。壶中茶叶大约装满七成即可,如果茶叶太多则冲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而且茶叶遇水后,舒展膨胀,水不易人壶;若放茶叶太少,又冲不出茶味。
候汤(掌握水并的火候)
现在的人对煮水已不大讲究。过去的茶客对此却非常重视,把开水分为三沸,沸如蟹目,微微有声(称为“蟹目水”)是为一沸;水面浮珠,声若松涛(称为“水吼”)是为二沸;腾波鼓浪(称为“水滚”)是为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二沸最宜。
冲茶
要求开水环壶口边缘冲人,不可直冲壶口中央,否则易冲破“茶胆”,使茶味苦涩。冲茶时提壶要高,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叶的香味能够更快地挥发。冲水一定要满,使茶叶浮起,以便除去茶叶中的杂质。
刮沫
用拇指和食指提起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带有杂质的泡沫),然后盖好壶盖。
淋罐
刮沫之后,用开水淋于壶上就是淋罐。淋罐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迫使茶香迅速挥发;二是冲去壶外茶沫,使茶壶清洁美观。
烫杯
将开水淋在杯中,将一茶杯侧立于另一茶杯上,用拇指和中指(现在有的使用专用洗烫杯工具——竹或木制镊子)扣住茶杯,并使之转动。目的除了洗杯之外,还为了使茶杯保持温度,以免热茶冲在冷杯上,影响香味。
洒茶
酒茶有四字诀“低、快、匀、尽”。“低”是指洒茶时茶壶不宜高,否则会使茶泡沫四起,对客人不敬。“快”是为了使茶的香味不散失,且保持温度。“匀”就是要使各杯茶水均匀,颜色一样,以免造成厚此薄彼的现象,这种洒法,俗称“关公巡城”。“尽”就是不要让汁水留在壶中,否则留下的水会影响下一冲的茶味,所以要尽量把壶中的丁点茶水都洒出来,并均匀地点滴在每只茶杯上,俗称,“韩信点兵。”
十八步法
1、鉴赏香茗:用茶则从茶藏中取出一壶量的茶叶,置于赏茶盘中,鉴赏。
2、孟臣淋霖:沸水浇壶身,目的在于为壶体加温,即所谓“温壶”。
3、乌龙入宫:将茶叶用茶匙拨入茶壶,装茶的顺序是先细再粗后梗。
4、悬壶高冲: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满壶口为止。
5、春风拂面:用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
6、重洗仙颜:迅速例出壶中之水,是为洗茶,目的洗去茶叶表面的浮尘。
7、若琛出浴:用第一
泡茶水烫杯,又谓温杯,转动杯身,如同飞轮旋转,又似飞花观舞。
8、玉液回壶:用高冲法再次向壶里注满沸水。
9、游山玩水:执壶沿茶船运转一圈,滴净壶底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
10、关公巡城:循环斟茶,茶壶似巡城的关羽,目的是使杯中的茶浓度一致,且低斟为不使香气过多散失。
11、韩信点兵:巡城至茶汤将尽时,将壶中所余茶水斟于每一杯中,这些是全壶茶汤中的精华,应一点一滴平均分注,因此称韩信点兵。
12、敬奉香茗:先敬主宾、或以老幼为序。
13、品茗审韵:先闻香、后品茗,品茗时,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称“三龙护鼎”。品饮分三口进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方动心”,茶汤香醇甘爽,回味无穷。
14、高冲低筛:冲泡第二泡茶,重复九、十、十一步。
15、若琛复浴:同若琛出浴。
16、重斟妙香:重复九、十、十一步。
17、再识醇韵:重复十三步。
18、三斟流霞:冲泡第三泡茶。
工夫茶泡法21道程序
1.备器(备具添置器)
2.生火(榄炭烹清泉)
3.净手(茶师洁玉指)
4.候火(扇风催炭白)
5.倾茶(佳茗倾素纸)
7.温壶(孟臣淋身暖)
8.洗杯(热盏巧滚杯)
9.纳茶(朱壶纳乌龙)
10.高注(提铫速高注)
11.润茶(甘泉润茶至)
12.刮沫(移盖拂面沫)
13.冲注(高位注龙泉)
15.洒茶(关公巡城池)
16.点茶(韩信点兵准)
17.请茶(恭敬请香茗)
18.闻香(先闻寻其香)
19.啜味(再啜觅其味)
20.审韵(三嗅审其韵)
21.谢宾(复恭谢嘉宾)
水质
潮州工夫茶从水质、器皿到冲泡方法都有特定的要求。冲茶自然离不开水,那么我们首先从水开始吧。
陆羽在《茶经》中写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茶艺师介绍说,水分为天水、地水、泉水三等。天水当然就是最上乘的,指的是雪水、露水等。
曹雪芹在《
全本昆曲《红楼梦》》中曾写到用五年在梅花上收的雪水冲茶喝,可谓是把饮茶的水写到极致了,这样喝茶不仅关乎格调,还是极度奢华的。
以前有钱人家会在早上第一道光线出来之前用竹筒等器皿去一滴滴地收集,据说太阳出来前的水属阴性,冲茶更清香。真是考功夫啊,现代有研究说自然界中的水只有雨水、雪水为纯软水,而用软水泡茶确实能令汤色清明,味道清香。
地水指的是山泉水,按照土质的不同还分为土质、沙质、泥质等。茶艺师说沙质是最好的,沙子有过滤的作用,想来也有几分道理。在酒店、茶楼喝茶当然不可能对水这样要求了,只要水质要求清澈、味道甘洌就可以了。
饮茶
潮州人有“食烧茶”说法,意即茶要趁热喝。陆羽《茶经·五之煮》日:茶须“乘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潮州工夫茶整个冲泡过程,热壶、淋罐、烫杯、高冲低斟以至于“关公巡城”,无不以“热”而为。
品茶
品茶,要先闻香味,然后看茶汤的颜色,最后才是品味道,一杯茶要刚好分为三口品完。香味从
舌尖逐渐向喉咙扩散,最后一饮而尽,可谓畅快淋漓。这就是功夫茶的三个境界———“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咙,神明凌霄汉”。
茶艺标准
标准的工夫茶艺有后火,蟹目水(刚开未开之水),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潮州人的标准工夫茶艺,概括性的说法是在复杂性与时间、空间的竞技。手法简单的形容是高冲泡、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蜻蜓点水等步骤完成。泡茶的实际情况也就是以文火灸、桶茶、装茶、后火、虾须水、热罐、烫杯、高冲、盖沫、淋顶、低甚等方法,一气呵成。潮汕地区工夫茶一般主客只有三个杯子,潮汕人有“茶三酒四踢跑二”之说,也就是说,三人品茗辨优劣,四人喝酒可尽欢,二人玩乐不相骂。
国家标准
2018年1月28日,我国首部由人社部组织编写的工夫茶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教材——《中国(潮州)工夫茶艺师》在北京首发。这意味着潮州工夫茶艺将成为全国工夫茶艺培训的蓝本。该书主要编著者系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工夫茶艺代表性
传承人叶汉钟,他说:“潮州工夫茶是潮州的,更是中国的。”
地方标准
《潮汕工夫茶》由
广东省质监局发布的广东省地方标准《潮汕工夫茶》正式实施,这也是内地首部工夫茶标准。
冲泡标准
基本情况
由汕头市
茶文化学会牵头制定的国内首部以茶叶冲泡规范为标准的《
红头船工夫茶地方标准》(下称“标准”)于2011年7月获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将于2011年8月15日起实施。“标准”的颁布实施对保护和弘扬潮州传统文化、发展产业经济、提高汕头知名度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标准内容
“标准”明确规定了“
潮州市工夫茶"的定义,即“流传于潮汕地区一带的以
乌沃茶为主要用茶,以精致配套的泡茶器具,遵照独特讲究程式的一种茶叶冲泡和品饮方式。具有‘和、敬、精、洁、思’的文化精神。”内文主要包括用茶、选水、茶具、冲泡程式、品饮等五个方面内容,并按功能及需要,将潮汕工夫茶的作用分为生理需要层次、社交需要层次、休闲需要层次、审美需要层次、修养需要层次等五个层次。
颁布意义
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明确了潮州工夫茶茶叶的选择、冲泡程序等等,使潮州工夫茶有了一套完整的规范,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潮州工夫茶的冲泡方法,也让潮州工夫茶的传承与发展能够在这一标准模式的基础上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文化,有利于潮汕地区工夫茶的茶艺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潮州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弘扬。
最大亮点
“最大的亮点是把‘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作为独立的冲泡环节写进‘标准’,使它们成为潮州工夫茶的独有程式。”茶文化研究专家郑文铿是“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他介绍,“标准”制定参照的主要依据是潮州民间约定俗成的传统技艺,充分考量了广泛性、实用性、科学性、规范性,例如保留传统潮州工夫茶具18件套中最基本的4件,即“茶中四宝”——茶壶、茶杯、茶炉、茶锅,并对其使用标准加以规范,同时创新性地添加了电磁
水壶、电热水壶、紫砂陶器、日用瓷器等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器具,既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保持与时俱进。
品茶礼仪
潮州人在长期饮用工夫茶的交际中形成了一整套礼仪礼规,无论是对主人,还是对客人来说,都有一番讲究。先就主人而言,潮俗工夫茶盘上惯放三个小茶杯,这是从俗语“茶三酒四件驼(游玩)二”演化而来的。潮州人认为饮工夫茶以三人为佳,少于三人则较寂静,多于三人则较喧闹;而喝酒讲究热闹气氛,以四人为宜;游玩则以二人为好,意见较易沟通。故今潮州人便习惯在茶盘上放三个小茶杯,其用意就在此。
在品茶过程中,一般将第一冲茶水倒掉,第二冲茶水起才正式饮用,这叫做“头冲脚席(脚汗),二冲茶叶”,要是让客人喝第一冲茶就有欺负人家之意。冲出来的第一巡茶,主人不能抢先喝第一杯,而要让在座长辈或声望高的人先喝。之后再从左到右敬在座其他客人,然后才是自家人,全场的人都喝过茶之后,主人才可以喝茶。如果主人一开始就抢先喝茶,会被认为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在敬茶时,茶水不能盛满茶杯,因为茶是热的,客人接杯时易被烫手,有时还因杯热而失手,致杯子掉地,给客人造成尴尬,所以茶满敬人,实是对人不敬,是欺人之举。而敬酒时,因酒是凉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酒越满越表示有诚意,故有俗语日:“酒满敬客,茶满欺人。”若主宾喝茶期间再有客人来时,主人就要撤换茶叶重新冲茶,以表示对客人到来的隆重欢迎,若不换茶就有“慢客”之嫌。当茶叶冲了几遍后,褐色会变得稀薄,变为“无茶色”,此时也要换茶重冲,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之情,否则会使客人认为主人是待客冷淡,未尽地主之谊。
上述是主人在冲茶时要注意的礼俗,而对客人来说,在饮茶时也有一些礼节应注意,例如,当主人敬茶时,不能再三推辞不喝,俗语“茶无三拖(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客人自己端茶时,要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端着茶杯的边沿,中指护着杯底,这叫“三龙护杯”,无名指和尾指收紧,不能指向别人,以示对别人的尊重。而且对茶盘上三茶杯中先拿哪一杯也很讲究,一般是顺手势拿旁边的一杯,最后的人才拿中间的一杯,若一开始就直接拿中间的杯会被视为不懂礼貌。饮茶时,要先将茶杯小心端至上唇边轻闻一下,接着一饮而下,若有茶末,就要留些汤底顺手倒于茶盘中,把茶杯轻轻放下,不可重手放,否则会发出很大的杯盘碰撞声,使人认为这是“强宾压主”的不礼貌之举。最后饮茶者还要表达对主人的好茶及高超泡茶技艺的赞美之情。
当主宾饮了一段时间后,客人如果发现褐色稀薄,但主人还不换茶,就要懂得是主人有逐客之意,或是主人有事料理,或是久坐影响其作息时间,一般来说,便要起身告辞,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人情世故。
文化价值
潮州市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独树一帜的潮州文化是潮州这座千年古城的灵魂所在。潮州工夫茶是在这种传统文化的根基孕育出来的
茶道,是很有特色的地方性文化。在中国当代茶艺发展的历史上,潮州工夫茶对于现代茶艺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2022年5月12日,潮州工夫茶文化迪拜世博代表团授牌仪式暨2020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宝船国际茶文化节“宝船奖”颁奖典礼在
广州市举行,这是继4月23日首届宝船国际茶文化节开幕后,为宝船节·潮州站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2022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次入选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堪称我国历次人类非遗申报项目中的“体量之最”,共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就包括
广东省的“潮州工夫茶艺”。
功能作用
自古以来,茶都是备受推崇的“灵丹妙药”。茶叶含有的儿茶素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浓度,还有抑制血糖上升的功效。据说,红茶、青茶(乌龙茶)等茶叶中含有一种特殊的儿茶素,叫作茶黄素。茶黄素能够有效抑制人体对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
此外,茶叶还有杀菌解毒的作用。梅雨季节多喝茶能预防
食物中毒;在气候干燥的冬季,用茶水漱口还能预防感冒和流感。茶叶中含有的
维生素与儿茶素的
抗氧化作用相辅相成,可以让我们的肌肤保持光洁细腻喝茶保健,重在坚持。只有每天坚持饮茶,才能充分发挥茶的功效。
茶艺传承
近年来,潮州工夫茶艺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在全国各地开设了传习基地,制定《潮州工夫茶艺技术规程》《潮州工夫茶器四宝》《潮州工夫茶少儿茶艺》等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为潮州工夫茶这种茶习俗的传承进行标准化,既填补了潮州工夫茶文化的空白,也为国内非遗传承提供了创新的范本。
相关事件
2014年6月,有史以来第一部潮汕地区特色的3D动画同步华丽面世。由
深圳市泰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荣誉出品的3D动画
微电影《功夫茶侠》3D动画微电影于
潮商卫视、潮视网全球首播,之后还有无限次重播。
在《功夫茶侠》3D动画微电影中,广为人知的潮汕大排档、潮汕建筑“四点金”,各种潮汕美食小吃等等潮汕元素都将以奇趣的动画造型出现,例如潮汕美食中的
桃粿、反沙芋、
酥饺等,在动画中就会以长在树上的夸张方式闪亮登场。总之,在动画中,所有潮汕元素都融合想象力与时尚色彩进行再包装,使得其既逗趣而又富于内涵,而
世界观和剧情定位也是老少咸宜、喜大普奔。另外,此动画风格奇幻、剧情诙谐、场面劲爆、
配乐恢弘,旁白配音也极富特色,所有特点合在一起,足以造就国产动画中的上乘佳作。
区别
闽南地区盛行功夫茶,潮汕盛行工夫茶。功夫茶与工夫茶,音近形拟,具体泡饮方式也大同小异。其实,“工夫茶”不能称“功夫茶”。这里就两者区别做详细讲解:
“工”“功”区别
“工”“功”含义有些不同,“工”即力气、时间,“功”为武艺、本领,引伸为焙茶的火功、泡饮的技艺等。
“工夫”“功夫”区别
“工夫茶”的“工夫”一词,在
潮州话中的词义是:精细,做事细致;有时间。从潮州工夫茶艺可以知道,工夫茶茶具分工明确,精细而观赏价值非常高,冲泡程式步骤可达21项之多。所以,冲泡的方式及使用的茶具极具“工夫”。又因为,“工夫茶”冲泡程序较多,所以要用不少时间,故冲泡“工夫茶”得有闲工夫。
“功夫茶”中的“功夫”,解释为“本领,造谐”。比如潮州方言里面的“功底”“功劳”“成功”等的“功”,都是这方面的意思,若提到“功夫”的话,跟武术中的“功夫”释义相近。显然,泡茶和武术是两回事,用“功夫茶”容易造成歧义。
功夫茶与工夫茶区别
最早文字记载功夫茶泡茶法的,是
清代知县彭光斗,记述了龙溪(今
漳州市)人迷恋于小壶小杯喝乌龙茶的生动经历。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永安市知县彭光斗,在其《闽琐记》中记载“余罢后赴省,道过
王畿,邂逅竹圃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炉活火,烹茗相待,盏绝小,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多矣”。一啜难忘,足见闽南功夫茶的独特魅力。
施鸿保的《
闽杂记》写道:“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曰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深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
最早采用文字“工夫茶”称此泡茶法的,是1793年至1800年任广东兴宁
典史的浙江人俞蛟(1751-?),他在《梦厂杂著·潮嘉风月记》中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
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他称要用紫砂壶,小杯,崇尚武夷茶等等。这些描述的泡茶方式一如漳州,但他的记载晚于彭光斗《闽琐记》30多年,可见传承的渊源关系。
文献里最早出现的工夫茶,并非品茶方法,而是茶叶品种。据历史资料,
岩茶与红茶早先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清人
陆廷灿自称茶圣陆羽之后,于1717年授知
隆安县令,退休后编了本《
续茶经》,于1734年刊行,书中引《随见录》云:“武夷茶……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可知,工夫茶原是武夷岩茶里的一种名茶。人们直接把用小壶小杯泡饮武夷佳茗工夫茶的方法称为工夫茶,意即“(泡)工夫茶”这种茶,直接明了,是有一定道理的。民国之后,武夷岩茶中就没有冠以“工夫”的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红茶按地域划分,如
闽红工夫、
祁门工夫茶、休宁工夫、川红工夫、
滇红工夫茶等等。此后,再沿用工夫茶作为泡饮方式的称呼,就容易与红茶工夫茶的品种相混淆,显得牵强。而且,“工”“功”含义有些不同,“工”即力气、时间,“功”为武艺、本领,引伸为焙茶的火功、泡饮的技艺等。泡功夫茶需要花工夫,但更要有功夫。因此,两相比较,把“功夫”用在茗饮技艺上,显得更为贴切、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