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志祥,文学博士。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上海美学学会副秘书长,
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著名学者,现在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任教。在文艺理论、美学、佛学、中国思想史等诸多领域广有建树,已出版《中国古代文学原理》(
学林出版社,1993年)、《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佛教美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美学关怀》(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佛学与中国文化》(学林出版社,2000年)、《中国人学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等6部专著,发表论文约百篇,代表作有《论美是普遍快感的对象》、《论文艺是审美的精神形态》、《中国人学思想演进的总体把握》、《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系统整体观》等。
我与志祥相识是在1987年。当时,他在
徐中玉、陈谦豫先生那里攻读硕士学位,为送他师兄的硕士论文而到我家中来。我们小谈了一会儿,谈的是他正在从事的《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的文论部分的编选工作。他的投入与识见,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但他真正使我刮目相看的是,1993年
学林出版社在“青年学者丛书”中出版了他的《中国古代文学原理》。或许我自己也早有一种横向梳理中国古代文论的念头,所以一看此书,即有一种“实获我心”的感觉。回首一个世纪来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除了一个个作家、作品乃至作家群的具体性研究之外,作为综合性的研究,大致可分纵向与横向的两种。从
陈中凡先生的《
中国文学批评史》,到
郭绍虞、
朱东润、
罗根泽、
方孝岳诸家的批评史著作,都用历时性的眼光来梳理与评析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理论,影响也大。1946年,
傅庚生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通论》则独创新格,用横向的眼光和“诠证古今,沟通中外”的思维来阐释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使人耳目一新。可惜的是,这样的探索中断了近半个世纪,继之而起的,就是志祥的这部《中国古代文学原理》了。
《中国古代文学原理》之后,又陆续出版了诸如
陈良运先生的《中国诗学体系论》及我也参与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等一些相类的著作。与此同时,对于相近学科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也正在走着相近的道路,逐渐从纵向的研究而注意横向的探索。富于开拓精神的志祥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又能因乎时,创以新,及时地完成了这部《中国美学原理》。从他个人而言,从《中国古代文学原理》到《中国美学原理》是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而言, 《中国美学原理》的出版也带来了一种新的格局、新的理路。
2002年9月,我有幸考入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在职师从所长
黄霖教授攻读博士学位。黄先生长期从事古代文艺理论研究,是明清及近代文学、文论的专家和中国小说理论研究的名家。他因材施教,充分尊重我的学术个性,使我的材性得以尽情发挥,同时,他参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三卷本尤其是他本人撰写的《
原人论》中的“心化说”对我认知中国美学的
心学精神起到了促进作用。如果说本书有一得之见、一孔之明,与黄先生的指教是分不开的。复旦大学语文所刘明今教授、
邬国平副教授作为学位论文指导小组成员,对论文的写作亦颇多关心。
在读期间,我还选修了
复旦大学中文系
朱立元教授的“西方关学”学位课程、哲学系
王雷泉教授的“佛学原典”学位课程,并旁听了语文所蒋凡教授、杨明教授的博士课程,获益良多,眼界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