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论证
证明论题论据真实性的论证
循环论证(又称为乞词魔术等),用来证明论题的论据本身的真实性要依靠论题来证明的逻辑错误。在循环论证中,论证的前提就是论证的结论,因此又称为“先定结论”。
含义
论据的真实性依赖于论题的真实性。如证明“鸦片催眠”,所用的论据是“它有催眠的力量”。而“鸦片有催眠的力量”,又要借助于“它能催眠”来证明。这就是进入了循环论证的无谓。
这是论证无谓的一种,当辩士为支持某项主张所提供的根据,其实是同一主张换汤不换药的重复时,就是犯了“循环论证”的无谓性。换句话说,在循环论证中,论证的前提就是论证的结论,因此又称为“先定结论”。这个是一个标准的“循环论证”例子:“《圣经》上说神存在。由于圣经是神的话语,故圣经必然正确无误。所以神是存在的。”显而易见,对结论怀疑的人也会质疑其前设之推论。这只是为了说明这无谓而构造出来的例子。大卫·休谟在〈神迹的〉用以推翻神迹的论点,经常被认为是更狡猾地循环论证的例子。
另一个例子在2002年一群少年被控谋杀一名小童的审讯中。在检察官的结案陈词中,他指出被告“毫无悔意”。实际上,如果他们没有杀人,他们根本不用“表露悔意”。结果,被告宣告无罪。
须注意的是,这些论点在逻辑上是成立的,因为结论可能完全与其前设相等,故结论并非其前设之推论。所有循环论证都必须在论证过程中,假设其命题已经成立。所以亚里士多德把循环论证归纳为实质谬误,而非逻辑谬误。其实质谬误的意义就是没有实际意义,即为无谓;逻辑谬误即可判断为谬误。故循环论证在没有发现其他证据之前,即非证实,也非证伪。故也不算真正的谬误。
来源
中文中,有“循环论证”、“预期理由”、“乞辞”等名称。在英国被称为begging the question,16世纪从拉丁文中传入。
拉丁语Petitio Principii的petitio指“请求”,principii指“基础”,字面上是指一 个论点“证明其基础”。这个词从亚里士多德的《分析前篇》第十四节而来,本词是希腊语en archei aiteisthai。“假定待证明的命题为对,使其不能证明所需命题。”
举例
1.
一个瘦子问胖子:“你为什么长得胖?”
胖子回答:“因为我吃得多。”
瘦子又问胖子:“你为什么吃得多?”
胖子回答:“因为我长得胖。”
2.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对白:
老马:“可是什么有意义呢,许三多?人这辈子绝大多数时候都在做没意义的事情。”
许三多:”有意义就是好好活。“
老马:“那什么是好好活呢?”
许三多:“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情。(看一眼老马后再强调)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论证结构
最简单的循环论证是以下结构的。对一些命题p:
p 蕴含 p
假设 p
所以, p成立。
可是这种结构更加常见: p 蕴含 q
q 蕴含 r
r 蕴含 p
假设 p
所以, r成立。
所以, q成立。
所以, p成立。
循环论证是预期理由相类似的一种错误。凡是用了真实性未加证明的论据来证明论题的,叫预期理由;如果这种未加证明的论据本身还需要论题加以证明的话,那就是循环论证了。因此,我们可以把循环论证看作是预期理由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现象解释
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的著名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纳。阿奎娜,有一个能解释一切的“祖传秘方”、“灵丹妙药”,那就是指出这些现象本来就具有所需要解释的那种“隐藏的质”。例如,铁为什么能压延?回答是:因为铁是有压延的本性。这种同义反复的循环论证极大地妨碍了科学知识的发展。法国著名的喜剧作家莫里哀在《无病呻吟》一剧中,尖刻地讽刺了这种现象。剧中人医学学士阿尔冈申请参加全国医学会,医学博士们正对他进行口试:
博士:……学识渊博的学士,
我十分崇敬的名人,
请问你,什么原因和道理,
鸦片可以引人入睡?
阿尔冈(学士):高明的博士,
承问什么原因和道理,
鸦片可以引人入睡;
我的答案是:
由于它本身
有催眠的力量。
自然它会使
知觉麻痹。
全体博士:好,好,好,回答得真好。
够资格,够资格,
踏进我医学团体的大门。
阿尔冈的回答完全符合经院哲学的精神的。鸦片之所以能催眠,是因为它有催眠的力量;鸦片为什么有催眠的力量呢?因为它能催眠。这样在原地兜圈子,人们徒费精神,毫无进步,也无退步。
谬误
虽然“循环论证”和“乞词”经常被用作同义词,但一些严谨书籍并不认同。此二者有以下分别:“循环论证”是指两个结论互相作为基础,可以需要多于一个推论过程。即是说,当依从一连串论点时,一部份结论被用作较早前使用前设的论据。“乞词”可以在只有一个论点出现,即是说,结论是前设是其结论明确或含蓄的一部份。
若第一个例子改写成更严谨版本,必须假定以下两者皆对:
《圣经》说信赖神是信仰的根基。
《圣经》上所说的都是对的。
故此,信赖神是信仰的根基。
和:
信赖神是信仰的根基。
对神的信赖告诉我:《圣经》上所说的都是对的。
故此,《圣经》上所说的都是对的。
知识
循环定义是一个假设人们首先理解定义中某一定义解释的定义。这种定义方法看似有用,但实际上却会引发定义既不成立也不跌倒,不宜采用。
例子
先定义“松树是会长出松果的树木”,又定义“松果是长自松树的果实”。
如果别人既同时不知何为松树和松果,这个定义便宣告无效。换句话说,要建立在别人知道的基础上,故而前面瘦子问胖子的问题,瘦子明明知道,属于瘦子无理。
一公斤 (kg) 原指“一升于标准压力和最高密度时温度的水的质量”,而压强的单位为“牛顿每平方米” (N·m∧2;) ,牛顿即“以一米每秒加速一公斤的力” (kg/m∧2;) ,返回定义本身。
结果一公斤转为由国际千克原器的重量去定义:净高同为 39mm 的铂合金圆柱体。(但原器依然失衡,一百年无故缺减 50 微克。)
第五公设
第五公设(同平面内一条直线和另外两条直线相交,若某侧的同旁内角之和小于180°,则这两条直线在这一侧一定相交)可以说是欧几里得几何公理系统里最富争议的一条公设了。由于它在《几何原本》中只用到过一次,很多数学家都在怀疑它是一个公设还是一条定理。为此,有无数人曾试图用另外九条基本命题来证明第五公设,或者用反证法。用反证法证明第五公设的人中最负盛名的是尼古拉·罗巴切夫斯基,他创始了罗氏几何。但用普通证明思路的人却罕有成就,因为他们的证明都是循环论证。现举几例:
1.一种证明思路是从如下的命题推出第五公设:锐角一边的垂线必与另一边相交。很显然,这个命题是第五公设的一个特例——在一组同旁内角中,一个是直角,另一个是锐角,其和显然小于180°,由此判定它们在这一侧相交,很明显是运用了第五公设。
2.另一种思路的根基是“至少存在一个内角和是180°的三角形”。这个命题似乎很明显了,但这毕竟不是一条公理,也不是一条定理。有人可能要问,难道这不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吗?是的,这条思路的巧妙性就在于证明了这个命题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等价命题。可是问题就在这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就是通过第五公设完成的,这也是一个循环论证。
概括
游戏中的循环论证
假设二十年前唐雨柔被二十年后的自己和姜云凡救了,于是二十年后的雨柔便存在,从而后来遇到姜云凡回20年前砍血玉救了自己,于是证明了假设。如此20年前的事依赖20年后的,20年后的事依赖20年前的,便也是循环论证。
影视剧中的循环论证
同理,电视剧《神话》也有穿越后的高要意图阻止穿越前的自己穿越却反而适得其反的情节。但高要区第一次穿越前,这个世界上不应该存在穿越后的高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含义
来源
举例
论证结构
现象解释
谬误
知识
第五公设
概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