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乡
台湾省台东县北部乡镇
池上乡位于台湾台东县北部,亦是台东县、花莲县之交界处,北临花莲县富里乡,其界线即是花东二县的县界。东邻东河乡;西邻海端乡;南临关山镇。广原聚落东南山棱山麓则是海端、池上、富里、卓溪等四乡交界之处。下辖地区10村。
该乡之北端沿龙泉溪(万朝溪)之北侧水流向东南衔接大坡溪后注入秀姑峦溪,绕过公顶山北侧后再向东南流至堵开埔山,其以北为富里乡,以南即为池上乡。
该乡地处花东纵谷中部偏南,系由新武吕溪所冲积而成的肥沃平原,西有中央山脉,东有海岸山脉,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造就了闻名全台的优质池上米。
乡内居民以汉族及台湾少数民族阿美族为主,产业则以农业为主。
2019年华高莱斯-丈量城市:一个关于“大米”的励志故事——池上乡
历史沿革
池上乡的历史发展可源自于清朝光绪年间,池上地区被称为‘新开园’,到了日据时代西元1926年,东线铁路通车开启池上乡的正式发展开垦的历史,日人看见原住民的聚落位在现今大坡池(原称大陂)旁,便取住在大陂池之上的意思,将这里称为池上,隶属于台东厅关山郡管辖,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台湾光复后改设为台东县池上乡;池上乡的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从古至今居民主要以农业种植喜米为主,在气候的影响下稻米成为昔日进贡日本天皇的贡米,更在1988年(西元1988年)获得金米奖,成为全台湾品质最优良的稻米品种,也为池上乡的农业经济带来新的契机。
史前时期
有关池上地区的史前时期,虽曾发掘出南兴遗址、富南遗址、保甲园遗址等,但均无较正式的调查报告,故难以推测先民的活动内容。
清治时期
1836年(爱新觉罗·旻宁16年),原居住于屏东平原荖浓溪流域,属于平埔族的西拉雅族人陆续迁入关山、池上,及其北邻的花莲县富里地区。1842年(道光22年),平埔族与卑南族联手对抗原居住于富里乡东里村一带的阿美族。阿美族人被迫北迁至乌漏社(今花莲县瑞穗乡鹤冈)及沙荖社(今花莲县光复乡南富村),原居地由平埔族人入垦。当时平埔族人分布于北起迪阶庄(今花莲县玉里镇三民里)、诸罗庄(今玉里镇春日里)与妈汝庄(今玉里镇松浦里),以富里乡(今富里乡东里村)为中心,往南延伸到新开园(今台东县池上乡锦园村)、里(今台东县关山镇)一带,包含整个池上平原。
1851年(咸丰元年),一批来自今屏东县万峦乡赤山村、万金村的平埔族人,翻越中央山来到今台东市宝桑地区。1859年(咸丰9年),他们分两队向北迁徙,其中一队到达大庄,与先前来的族人合力开垦。因人多地狭,乃分散至邻近各地开垦,其中一部分人拓展至新开园、大陂等地。
1862年(同治元年),恒春地区阿美族的生存空间因受西部东移的西拉雅族挤压,沿东海岸向北迁移,其中礼弼家族经由东河翻越海岸山脉,抵达今花莲县富里乡永丰村,以烧垦狩猎维生。其后发现大坡溪水量丰富,附近海岸山脉缓坡多,遂移居大坡溪西侧、花东谷东侧,且临近大坡池之小阶地。1874年(同治13年),因牡丹社事件影响,恒春附近牡丹、旭海一带的阿美族人陆续迁移至大坡,以礼弼居住地为中心,逐渐形成以阿美族为主的大坡聚落。光绪年间(1875-1895年),另一批恒春阿美族由恒春直接迁移富兴拓垦,建立水坠社。
平埔族、阿美族选择花东纵谷东侧的河阶地,主要原因是远离纵谷西侧中央山脉布农族出草首的危害,并避免新武吕溪的水灾洪祸。两族人在大坡、新开园混居,关系良好而无纷争,甚至通婚。
1875年(光绪元年),受前一年牡丹社事件的影响,清廷扬弃康熙颁布的“封山禁令”,改采积极管理的“开山抚番”政策,开始大量引入汉族垦拓台湾东部。
1881年(光绪7年),大庄地区水灾,当地一部分平埔族人再度迁徙,其中一支往南迁至新开园。同时,另有一批原居于屏东县恒春地区,并先迁往卑南地区的平埔族人也再度迁至池上地区之大陂、新閞园、万安等聚落。
日据时期
1894年(清光绪20年;日明治27年),清廷与日本爆发中日甲午战争,隔年战败后于4月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5月,日本派兵到台湾接管,随即爆发乙未战争。11月18日,日本官方宣布平定全台。但实际上,台湾各地方的武装小冲突仍此起彼落。东部因地处后山而最后沦陷地,而池上又是台东县最后一个沦陷地。
1896年(日明治29年)1月,日军控制台湾西部各地后,转进台东。当时驻守新开园之副统领刘德杓率领二百余人坚守。5月16日,日军组成讨伐队自高雄市搭舰前来。负责攻坚的恒春出张所所长相良长纲先行派员说服原住民组成“义勇队”进驻新开园附近防卫。24日晨,刘德杓率部攻击,伤亡二十余人而退。日军主力于25日登陆,并于31日晨6时对仍留守新开园的刘部发动攻击,随后因炮火不足而停止。次日晨4时再发动攻击时,发觉刘部已退,日军遂进驻新开园。刘部弃守新开园后退驻网绸(今万朝)。日军于6月7日攻击网绸,刘部退往深山,并翻越中央山继续抗日,池上遂沦入日人统治,东部地区也全告陷落。刘德杓2年后始于云林县被俘,并遭遣返大陆。
1909年(明治42年),日本台湾总督府开始推动东部移民计划。新开园有2,370甲原野被划为移民收容适地,因内有大池,于隔年被命名为具有日本风味的“池上”原野,其后所建立之移民村落亦称之为“池上村”(今新兴村)。
1913年(大正2年),台东制糖株式会社设立,担负制糖与移民两大事业,其后在池上村兴建210户移民住宅。1919年(大正8年),日本长野县千曲川流域发生洪水,灾民49户移垦池上村。
1920年(大正9年)设置“池上庄”,划归台东厅关山郡管辖。1921年(大正10年),台东制糖株式会社组织重整,将移民事业分离,另成立台东开拓株式会社,并改以本岛人为主要招募对象。然而因制度不善、资金不足、环境恶劣等因素,日本人及本岛人移民,皆纷纷求去,此一阶段的移民村彻底失败。
1926年(昭和元年),东线铁路通车,位于大埔县的车站地区逐渐取代新开园,变成地方发展的重心。其后大量新竹市、苗栗内山移民涌入,池上人口始激增。自1930年(昭和5年)至1940年(昭和15年),10年间人口增加一倍有余。
战后时期
1945年(日昭和20年;民国34年),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国民政府接收台湾,行政区改制为台东县池上乡,原日本会社地及日本人私有地皆收归国有。政府将池上地区的593公顷余溪埔地划归合作农场(今台东农场),355公顷余溪埔地划归台糖池上农场(今台糖池上牧野度假村),1,867公顷余山坡地划归土地银行代管,万朝160余公顷土地则依据《公地放领放租条例》,放领给农民。
池上乡在日据时期时很受日本人的重视,因此当时遗留在池上的建筑古迹也相当多,但是现今在池上乡所保留的古迹建筑只有出现在中华路上台东县池上乡福原小学旁的老旧教师宿舍以及坐落在中西二路上的旧式铁路仓库。
地理环境
综述
池上乡为台东县花东纵谷平原最北边的平地乡镇,最高行政机关为池上乡公所。乡公所下辖福原、福文、大埔县、新兴、庆丰、大坡、锦园、万安、富兴、振兴等共十村。分布于平原地带,人口较多的有福原、福文、大埔、新兴等四村,其中福原、福文、大埔三村为集村、新兴村为散村。该乡之行政、文教、商业中心位于福原村,主要之交通干线台9线以及台湾铁路池上车站亦通过该区。池上乡东侧之海岸山脉自北而南则为:大坡、庆丰、锦园、万安、富兴、振兴等六个位于山区或丘陵地带,人口较少的村。
池上乡处于花东纵谷平原中南部,是由新武吕溪冲积扇、龙泉溪冲积扇、大坡溪冲积扇、锦园冲积扇、万安溪冲积扇及富兴河阶共同组成,形成著名的池上平原,范围北自龙泉溪、大坡溪起,南至卑南溪止,东西边分别有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加上雨量充沛的气候栽培出优良的池上米。
池上乡位于博山区的东南部。乡政府驻地池上距博山城40公里。东与李家乡接壤,西与下庄乡相连,南以鲁山主峰为界与沂源县相望,北与源泉镇毗邻。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耕地11,525亩,林地44,147亩,1983年粮食总产9,707,549斤。共有3,926户,14,813人。除回族20人外,均系汉族。全乡共辖27个村民委员会,分29个自然村,即:东池、西池、向阳峪、车峪、板山、李家块、甘泉、鹿、王疃、西陈疃、东陈疃、常家峪、小里、聂家峪、连树峪、下小峰、中小峰、河南峪、大里、陡沟、上小峰、下郝峪、中郝峪村、上郝峪、七峪、东赵、吴家台、店子、花林。乡政府机关因驻池上村而得名。乡政府驻地池上,抗日战争时期建制为池上镇,属博山区五区所辖。1940年日本侵略军侵占该地后,改建为池上、李家两镇联合办事处。1944年池上解放后,改为池冯区,属博山县人民政府领导。1958年撤区并乡,成立人民公社,同年六月将池上、李家并为池上公社。1963年调整区划,分别建立池上公社。1984年山东省人民政府以(84)鲁政函60号文件批准,博山区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请示报告,同意将池上公社改建为池上乡。境内纯属山区,岭峦起伏,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鲁山、黑峪坪山、志公坪、八宝山、大寨山、笛鸡山、甘泉坪、大固堆山、板山崖、二郎山、三山等山峰林立,海拔大都在700米左右,其中以鲁山最高,是淄博市最高山峰,海拔1,108.3米,是博山与沂源县的界山。以淄河为界,南部均为沙石山,北部均为青石山。发源于店子村的东溜岭根和花林村的东西两倒沟的淄河,由东向西贯穿全境。另有发源于车峪、向阳峪、上郝峪、上小峰的四条季节河,流经境内,注入淄河。境内南部小峰溜和花林溜,有石英矿两处。境内水源有地下水和地表水两种。地下水分布于淄河以北板山和大寨山之前。水质均良好,在12度左右,可供农业灌溉和人畜用水。地表水均为自然降水,无外来河水补充,水质良好,主要分布在淄河流域。
文化
特产
水稻
油菜花
池上饭包
交通
台9线
台20甲线(初来-池上)
县道197号
社会
教育
中学
台东县立池上中学
小学
台东县池上乡福原小学
台东县池上乡大坡小学
台东县池上乡万安小学
台东县池上乡万安小学振兴分校
旅游
旅游景点
来到池上乡旅游除了品尝产地直达的池上饭包以外,民众尚可规划前往池上牧野中心、池上蚕桑休闲农场、池上大坡池风景区、以及池上环圳自行车道等等池上著名的旅游景点,池上旅游不仅能品尝美味的白米饭,更能体验在池上悠闲的假日时光,体验山林风情的绝美时刻。
一、大坡池景观
大坡池原名:大陂池、大池或大埤池。清治时期新开园大陂庄庄名即因辖区内大陂池而得名。日据时期讹化为大坡池。明治43年(1910),台湾总督府官营移民事业报告书所公布之东部地区官营移民预定地,首先登载官方文献时之面积为57甲,与池上乡老一辈居民记忆中曾广达百甲的大坡池,面积差距颇大。大坡池是花东纵谷平之主要池沼,因风景优美而驰名远近。1951年代以前,池中盛产鲫鱼、鲤鱼、短胡鲶带状舌塘鳢沼虾锯齿新米虾食蚊鱼泥鳅黄鳝花鳗鲡粒唇鲻等,沿岸许多人家以捕捞大坡池渔获为生。水生植物有菱角米、莲花、筊白笋、凤眼莲浮萍、芦苇、水柳等繁殖其中。野生鸟类有水鸭、乌鸦、灰胸竹鸡、班鸠、燕子、老鹰、麻雀、中白鹭、伯劳鸟等数十种,是留鸟与候鸟的天堂。往昔常见钓客以一根钓杆休闲垂钓池畔,渔夫以竹筏悠游划行池中捕捞鱼虾,景致宛如人间仙境。唯若逢飓风豪雨,池水常溢出庆福桥面高1尺,今新生路一带均成水乡泽国,严重影响稻田收成。1971年代以后,因泥沙淤积与增建排水设施,大坡池面积大量缩减,复经人工的开发,过去自然的大坡池已成为历史。1985年,台东县政府因应乡民开发大坡池的殷切期待,计划开辟为风景区,以现有28公顷为规划设计范围,自1992年至86年分3期6年进行。
依据《台东县池上乡大坡池风景区规划设计》之“分区发展计画”,共规划6个分区:
1.公共设施区
2.服务设施区
3.运动公园区
4.自然公园区
5.休闲农业区
6.田园景观区
开发及建设项目计62项之多。现今仍持续开发及建设中,大坡池因区位条件良好,池水环境面貌丰富,可发展为具教育、休闲意义的亲水公园。交通部观光局已拟订《池上乡大坡池风景区景观整备计划》,以最优先顺序,于88-89年度实施,唯主办单位花东纵谷风景特定区管理处与地方对于大坡池的建管问题,有待继续协商解决。
二、台糖牧野度假村
由台糖投资之池上牧野度假忖,塬称台糖池上牧野休闲中心,土地面积辽阔,占地400多公顷,塬为台糖池上糖浆厂厂址所在,1986年闭厂后,一面经营牧场养牛,一面经营休闲游乐,牧游并重,现今休闲设施有牧牛区、烤肉区、牧平区、露营区、大型交谊厅、会议厅、贩卖部、住宿房、餐厅部、花园、绿地、大草塬等。牧野内一排又一排石墙堆砌的石壁景观,是自然赏鸟的好地方,有环颈雉公鸟、环颈雉母鸟、红背班鸠、金背班鸠、珠颈班鸠、灰胸竹鸡、伯劳鸟、台湾鹎、燕子、麻雀等30余种野生鸟类穿梭其间,草塬上更有白兔、灰兔、松鼠、白面狐、山野老鼠之踪影。牧野内,青青草塬、牛羊放牧、白鹭群错于牛群间,到此一游,恍如到了大陆塞北,因此牧野有「小塞北」之称。自牧野大门至内部设施之直线柏油路往返2000公尺是晨昏慢跑健身的好地方。右侧遗有铁路车轨,左侧是健步区。1999年兴建矿泉水工厂,同年9月完工,试车生产优质饮用水,行销各地。
牧野度假村自1998年起全力转化经营型态,以经营观光游憩牧场为特色。已列入花东纵谷风景特定区。并依照「台东糖厂池上牧野休闲中心投资计划构思方案」,自88年度至90年度升叁期规划、投资与执行。规划活动区域为叁大分区,二十五分区。主要设施有叁星级饭店、石头蜜月屋、露营区、商店及特产贩卖部、会议厅、球馆、滑草场、协力车、牛(马)车搭乘、迷你马搭乘及塬糖浆厂改建为小型糖业及地方米食文化博物馆、特产展售及室内运动区等。池上牧野度假村自1999年元月起已有马车乘坐。
三、台东农场
台东农场场部位于花东公路旁,邻近南横公路出口,池上加油站,叁号公园与池上市街,依序并列,交通便捷,位置简明。“行政院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台东农场”的场名标帜分立省道两侧,一为灯塔型式,一为牌楼型式,目标十分显明,造型非常创新。正面两侧围墙以浆砌卵石底面贴小卵石,黑、白、暗红叁色卵石均布,以白水泥打底。浆砌卵石基座安设石狮于,两侧共计100座。场区建地15637公顷(4730坪),另有育苗区,合计3公顷余。内部以办公大楼为中心,员工橱餐、宿舍、生产场房,塬料库以及文康、车库分布两侧,楼后塬为鱼池,后改建为网球场。广场有蒋中正全身立姿铜像,场区空地经精心设计,有自强园、标本园、喷水池、花园等,苍杉翠柏,满园常青,百花时放,环境之美有池上公园之称。另外,场史馆有丰富的古农具,绿地有现代农机其演进展示,均富有教育与观摩之价值。
四、池上蚕桑休闲农场
池上蚕桑示范场位于万安村7邻27号,背山(海岸山脉)面水(新武吕溪),风景优美,到此一游可观赏坡地风光、池上全景及新武吕溪。美丽的景致可洗涤心灵的烦杂,并且目睹池上蚕桑场的沧桑史。台湾气候适宜植桑养蚕,以往多利用野桑养蚕,为零星劳力的家庭副业经营方式。1971年代,政府为「加速农村经济建设」设置农业生产专业区,其目的在改变个别农场的农作制度,促使同一地区内同类农业能相互合作,形成区域性的农业生产,藉由整体营运降低生产成本,期使农业经营迈入现代化与企业化。1974年土地银行设立池上蚕桑示范场,经营桑园面积初期50公顷,后期25公顷,合作桑园83公顷,另有酸橙园12公顷。蚕桑示范场为池上蚕业的核心,负责推广养殖、提供幼苗、收购蚕茧、制造成品、承租桑园及出售丝被。池上蚕桑场是平面茧的发祥地。平面茧是利用蚕宝宝天生习性与特性,制作特殊吐丝台让蚕宝宝作无定点吐丝,经5天4夜监控吐丝而成。它改变了蚕宝宝五千年来作茧自缚的习性,是养蚕事业的突破与贡献。发明者黄灿祺场长曾获我国十大杰出青年之殊荣。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史前时期
清治时期
日据时期
战后时期
地理环境
综述
文化
特产
交通
社会
教育
旅游
旅游景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