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霖(1462-1538),字子仁,号九峰、仙,又称徐山人。先世长洲(今
苏州市)人,出生于
松江区(今上海松江),后移居金陵。明代戏曲作家。作者另有
薛近兖、
郑若庸两说,但两人生年时间与作品创作时间不符,唯有徐霖的生平时间与《绣襦记》创作时间接近。同时,徐霖亦非《绣襦记》最初作者,而是《绣襦记》民间写本的文人改编者。
书生郑元和,奉父命上京应试。在京城结识了妓女
李娃,双方爱上了。后来郑元和床头金尽,鸨母设计甩开了他。郑元和贫病交迫,幸被东肆主所收容,教他学唱挽歌。一日,东西两凶肆比赛挽歌,郑元和登台歌唱,恰被他上京任职的父亲认出。郑父憎恨
元和的堕落,把他打至
气绝,抛尸郊外,被路过的乞儿救活,于是沦为乞丐。在偶然的机会里,李亚仙认出了郑元和,十分悲恸。她不顾鸨母的阻挠,把郑元和迎回家里,尽心调养,又激励他发奋读书,结果考上状元。郑父知道了李亚仙对郑元和的态度,也很感动,不以妓女为嫌,娶她为媳。
陈墨香曾将传奇《绣襦记》改变为
京剧,
荀慧生曾演出,为“荀派六大喜剧”之一。
川剧、
秦腔、同州梆子有《刺目劝学》、《曲江打子》,梨园戏有《郑元和》,河北梆子有《刺目》,滇剧有《白天院》。
写
唐朝官家子郑元和,热恋
长安名妓
李娃,因金钱荡尽,被鸨母逐出,流落下层为歌郎。被其父郑
北海发现,认为有辱家门,鞭笞至死,弃尸荒郊,后被叫化李四救活。一日,
元和行乞市上,被亚仙遇见带归,劝其苦读。但元和恋情,用心不专。亚仙剔目以激励,元和遂发奋攻书,终于中试做官。父子、夫妻、翁媳尽释前嫌,
合家团圆。
该剧原系上海越剧院一团向成都川剧院学习剧目,1959年9月16日移植演出于
上海人民大舞台,剧名为《李亚仙》。由
朱铿导演、
项管森音乐整理、
顾大良美术设计、
明道宣灯光设计。
范瑞娟饰郑元和、
傅全香饰李亚仙、
张桂凤饰郑北海、
竺菊香饰李四。演出很上座,连演1个多月。1962年,朱铿、张洁娴参考
唐朝白行简的《
李娃传》和60种曲《绣襦记》进行改编,定名为《绣襦记》,演出仍受欢迎,连续客满100多场,也引起了
上海市戏剧界的争鸣。《上海戏剧》1963年第2期、第3期分别发表袁斯洪和王一纲的褒贬不一的长篇评论文章。1981年剧院将该剧修改复演,易名《李娃传》,由青年演员男女合演。1983年
上海越剧院携该剧赴
香港特别行政区演出,仍由
范瑞娟、
傅全香、
张桂凤、
竺菊香主演,
陈鹏导演、
刘如曾作曲。该剧为范瑞娟、傅全香代表作之一。其中“责子”、“剔目”、“教歌”三场戏唱、做精彩,常作为折子戏演出。全剧已由上海电视台录像播放。主要唱段已由中国唱片社等音像出版单位制成唱片和
盒式录音磁带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