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语概论》,作者是
马学良,由 武汉 出版社于 1995 年出版。描述的是 本书或详或略地描述并综合分析了中国境内外40多种属于汉藏语的语言。材料丰富,大多内容为首次发表。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汉语篇,藏
缅甸语篇、苗瑶语篇及壮
侗语篇。所有的作者都是该研究领域的专家。
马学良(1913—1999),字蜀原。著名语言学家、民族语言文学家、民族教育家、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奠基人、博士生导师、
终身教授、中共党员。
汉族。
山东省荣成县人。
1938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41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曾在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大学、东方语专、北京大学东语系等单位任职。1951年调至中央民族学院,即今中央民族大学,为该校少数民族语文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曾历任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所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全国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研究会会长、民族语言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学术委员等。
他长期从事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与研究,尤其是对
彝语的研究更具有开拓性。他的《撒尼彝语研究》(
商务印书馆,1951年)是一部系统深入地研究彝语语音、词汇、语法的著作。这也是我国学者研究彝语的第一部较全面的学术著作。他最早指出彝语有松紧
元音的对立。他研究彝文注意结合彝族的风俗习惯、神话传说、社会历史、生活习俗、宗教
迷信等来进行,发表了《从彝族氏族名称中所见的图腾制度》《茂莲社区的男女夜合》等一系列论文,并翻译了《文作斋经译注》(《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9年第14本)、《倮文作祭献药供牲经译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8年第20本上)等。这两部经典是研究彝文和了解
彝族社会历史及宗教的重要文献。
他注重语言的比较研究,将汉语与同语系的其他语言进行比较,著有《我国汉藏语系语言元音的长短》(合作,《中国语文》1962年第5期)、《〈切韵〉纯四等韵的主要元音》(合作,《中国语文》1962年第12期)等,提出了汉语的元音在历史上曾经分长短的观点。这不仅对壮傣、苗瑶语族语言的语音研究有参考价值,也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提供了研究线索,开创了利用有关的少数民族语言材料研究古代汉语声韵的一条新路。
他写的《彝语“二十”“七十”的音变》(《民族语文》1980年第1期)一文,从音变现象入手,说明通过与同语族的藏缅语进行比较,认为古彝语的“二”和“七”可能也有
辅音韵尾。现在
彝语支语言没有辅音韵尾,是后来语音演变脱落的结果。文章引起国内外藏
缅甸语族研究者的重视。他曾参加并指导对
苗族、
瑶族语言的调查工作,并帮助苗族创制拼音文字。
此外,他还著有《贵州省东南部苗语语音的初步比较》(合作,《语言研究》1956年第1期)、《语言调查常识》(合作,中华书局,1956年)、《语言学概论》(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81年)、《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语言学》(《
民族语文》1991年第6期)、《汉藏语系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民族语文》1995年第4期)、《世纪之交中国民族语言学的思考》(《中国民族语言学通讯》1996年)、《普通语言学》(合作主编并撰写其中第10章,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等许多论著。
他常年从事语言教学和学术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民族语文工作者,为民族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了《马学良民族语言研究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