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录》是2011年4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巴金。该书是《
随想录》的续篇,收录了巴金晚年的重要思想结晶,是理解和认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重要文本。
《再思录》出版于1995年7月,收集了巴金《随想录》以后近十年间的作品,许多篇章是在病魔缠身时写就的,文字朴素,内容精炼,风格沉郁。它的存在有力地证明了《随想录》之后,巴金仍在思考仍在探索。然而许多研究者谈论巴金晚年思想的时候,往往把这部书排除在外。固然,《再思录》没有《
随想录》影响那么大,篇幅那么多,而对问题的思考也不似《随想录》那么集中和系统,但闪烁于其中的思想火花却仍然清晰可见,而且一个年近九旬的老人,在执笔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还一字一句地写作,他所要表达的至少对他个人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内容,这其实是蕴涵着生命能量的“生命之书”。
本次再版,主要增加《再思录》增补本出版之后,发现和整理的文字、书信等,如《怀念师陀》等。编者重点调整和增补了书信部分,并删去了增补本的附录部分。原则上,《再思录》收录的为《
随想录》写作完成之后的文字,仅有个别《
巴金全集》未收、新整理的篇章为这个时间点之前。
作为《随想录》的续篇,《再思录》与《随想录》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思路一贯,都是巴金晚年的重要思想结晶,都是理解和认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重要文本,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个世纪老人真诚的心和永不停步的思考、探索与追求。
巴金(1904年—2005年),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祖籍
嘉兴市,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中原地区当代文坛的巨匠。1927年至1928年旅法期间,他接触了一些无政府主义者,在巴黎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
灭亡》。1928年底他回国,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抗战前的作品主要有《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家》以及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等。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巴金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
憩园》《
寒夜》和《
第四病室》。解放后,巴金历任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协主席等职。新时期出版的《
随想录》《探索与回忆》等,具有极高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是新时期文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巴金于1982年获
意大利但丁文学奖,1983年获
法国荣誉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