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宁国寺始建于
东汉建安5年(公元200年),称为“巴蜀第一
禅林”,是木棉袈裟的最后归藏地,历史上
新罗(现
韩国)三太子曾在此修行14年。2007年公布为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宁国寺集悠久的历史和佛教文化于一体,在川内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力,但在上世纪50年代遭到破坏。为进一步弘扬其悠久的历史和佛教文化,将丰富的历史和佛教文化资源转化为历史和佛教文化资本,更好的向世人展示其恢宏的气势,为
资中县旅游注入新的活力,资中县于2006年启动宁国寺修复工程,该工程历时三年,耗资近千万元。
宁国寺正在依照规划,通过寺院自筹,信众捐募,逐步实施建设南山门殿、祖堂丈室、钟楼、鼓楼、讲经堂、斋堂、戒坛、佛教文物馆等,最后兴建宁国塔,规划高度63.7米,取意为宁国寺始建于637年。
历史
兴盛:
唐朝仍名德纯寺,武皇
武则天赐名“菩提道场”。唐初禅宗分为以
神秀为首的北派和以
惠能为首的南派,
智诜创建的保唐禅派既不依南,也不附北,第—个将禅宗引入
四川省,因而宁国寺被后世奉为祖庙,又称“巴蜀第一
禅林”。四位保唐禅派的祖师均出自唐朝,为四川乃至中国的佛教宏法事业作了重要的贡献,也是资中 宁国寺最兴旺的时代;
宋代正式将德纯寺更名为宁国寺;
北宋初年,
赵光义御笔亲书“芝草灵芝”悬挂于寺。
南宋初年,宁国寺依然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秦桧为了粉饰太平,收罗天下“祥瑞”,其中便有资中 宁国寺的“芝草莲理”。
衰落
明朝朱祁镇天顺七年(公元1463)宁国寺重建,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
张献忠进入
四川省后(约公元1644年),曾一把火将千年名刹宁国寺烧的干干净净。2007年再次重建以前的宁国寺基本保留的就是这个时期重建的寺庙结构布局。
由于明朝以后,由于
资中县禅宗文化的衰落,宁国寺影响力逐渐降低,宁国寺也随之逐渐衰落,上世纪40年代末此寺曾辟作农业中学,抗战时期民国政府在此处设立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区专员公署,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大量运动导致庙内文物大多毁坏;截止至今更因时代久远,风雨剥蚀,已经岌岌可危。
涅
为了弘扬佛教文化,兴盛资中禅宗旅游,资中县县委、县政府决定恢复宁国寺
蜀汉名刹的历史原貌,让千年古刹重现辉煌。2006年政府出资安置寺内原住村民,征用寺庙周围土地,修建进寺公路,绿化周围环境。
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当代八大高僧之一、
资中县人释
清德大和尚叶落归根,以82岁的高龄毅然而然地担起了全面修复宁国寺的重任。他集资八百余万元,将五重殿堂全面修复,并于2009年11月11日举行了宁国寺修复落成庆典和佛像开光法会。这历尽沧桑的千年古寺,将佛光四射,涅槃重生!
名僧
智禅师
据近代
敦煌市发现的《历代法宝记》记载,智诜禅师,俗姓周,
汝南县人也。随祖官至蜀。年十岁常好释教,不食薰莘,志操高标,不为童戏。年十三,辞亲入道场,初事
唐三藏学经论,后闻双峰山忍大师,便辞去玄奘法师,舍经论。遂于凭茂山投忍大师。师云:当兼有文性。后归资州德纯寺,化道众生。曾应请赴西京,后因疾进奏表,却归德纯寺,首尾三十余年。据说曾作《虚融观》三卷、《缘起》一卷和《般若心经疏》一卷等。
无相禅师是韩国历史上
新罗的三王子,俗姓金,于公元728年来到中国,初到
长安,师从玄奘,后走访全国,寻访名师,徒步入蜀,拜资州德纯寺(今
资中县宁国寺)处寂大和尚为师并修行禅法达14年之久。后受邀到
成都市,
李隆基御批赐田一千亩,由无相禅师主持修建成都大圣慈寺。无相禅师在成都传法二十年,还先后修建了
净众寺、菩提寺。公元762年农历5月19日,无相禅师在大慈寺坐化,后被供入500
罗汉堂,位列第455号。其传承人为无住。
无相禅师继承并发展了其师智诜的相关学说,又以“无忆无念莫妄”三句与戒定慧相配为持门。《
历代法宝记》对这种相配作了具体的解释:“无忆是戒,无念是定,莫妄是慧。”同时,无相禅师又以“无念”来统摄三句语和戒定慧。
建筑
宁国寺正殿建于明天顺七年,2007年公布为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正殿为面阔三间的七歇山抬梁式建筑,外檐后期添加了一周擎檐柱,形成外廊。殿内金柱4根,用覆莲式石柱础,周匝12根檐柱,形成“”字形平面。檐下施五踩重翘斗一周,角科4攒,柱头科8攒,前后檐明间平身科各4攒,两山中进平身科各3攒,次间平身科各1攒,只有两山后进不用平身科,共有外檐斗栱32攒。其中平身科为溜金斗栱,后尾秤杆斜伸至下金枋下。殿内花台枋与下金枋之间、五架随梁与五架梁之间,各施两组斗子蜀柱加替木组成的隔架科。前檐花台枋下,写有“大明
天顺七年”的墨书题记,两侧五架随梁下,分别写有成都府资县各级官员姓名和僧众名号。五架梁的高度上后期添加了天花板,上部结构不明。宁国寺正殿具有明显的明代官式建筑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殿内现供奉三尊祖师像,两侧壁面绘制有
无相禅师的生平事迹
连环画,后壁绘有净土变壁画,均为当代作品。
圣物
资中宁国寺——木棉袈裟最后遗存地。
木棉袈裟原本是
释迦牟尼的金缕袈裟,因为
摩诃迦叶会意了释加牟尼拈花不语而微笑,得到了赏识,从而传承了这件宝贝。这件袈裟就是为后代佛门弟子顶礼膜拜的禅宗信衣——木棉袈裟。木棉袈裟传到
达摩,已经是第28代了。在
南北朝的时候,达摩尊师奉命来到了中国传播佛教文化,佛教圣物木棉袈裟也随其一同来到中国,并成为了后来达摩祖师及其继承人的传承圣物。
木棉袈裟经代代相传至
弘忍时,由于禅宗内部产生了分裂,对木棉袈裟产生争夺,最终
武则天从
惠能手里迎得木棉袈裟入宫供奉,并请五祖座下的十大弟子来供养他们,当时
资中县的
智诜就是其中的一位。把十大高僧请到内廷受供,武则天就请问佛法,就说各位高僧大德,还有七情六欲没有?其他高僧大德都回答得非常玄妙,惟有智诜说了大实话,就说“人生则有欲,死则无欲”,意思说我还有欲,武则天觉得这是一个讲实话大和尚,一个真正的得道高僧。武则天龙颜大悦,并把袈裟赐予智诜。
智诜意外地得到了木棉袈裟,他怕在京城树大招风,便以年迈思乡为由奏请回家,带着弟子悄悄地回到了
四川省。智诜禅师回到四川,就到了资州德纯寺,这个地方就是后来宁国寺,他把木棉袈裟就归藏到正殿里面。所以德纯寺就是木棉袈裟的最后归藏地。
智诜在德纯寺前后住了 30多年,他著书立说,教化众生,开创了一个新的禅派——保唐禅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