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蜜蜂(Little Bee)为蜜蜂属的一个种,学名:Apis florea Fabricius,别名小草蜂。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的北纬26°40'以南,海拔1900m以下地区,广西南部的龙州、百色上思等地;在其他国家分布于阿曼北部和伊朗以东的南亚和东南亚等国。
小蜜蜂
工蜂体黑色,腹部部分背板红褐色。头部、唇基、上颚等部位有相应特征,体毛分布及颜色各异,后足胫节及基跗背面两侧披白毛,整针和中针逆齿较稀。
蜂王腹部特定背板部位呈红褐色,其余黑色,颚眼距宽度与长度近乎
相等,后单眼距与复合眼距有特定比例,触角部分节段长度关系明确。
雄蜂后胫节内侧叶状突起较长,超胫节全长的 2/3。
工蜂:体黑色,腹部第一至第二节背板红褐色。头略宽于胸;唇基点刻细密;上颚顶端红褐色;后单眼距大于复后眼距;颚眼距宽度明显大于长度。小盾片及腹部第三至第六节背板均黑色。体毛短而少,颜面及头部下表面毛灰白色;颅顶毛黑褐色。胸部披灰黄色短毛;腹部背板披黑褐色短毛,第三至第六节背板基部各具一鲜明的银白色毛带;腹部腹面披细而长的灰白色毛。后足胫节及基跗背面两侧披白毛。整针和中针上的逆齿较稀。
蜂王:腹部第一至第二节背板基半部及第三至第五节背板端缘均为红褐色,其余黑色颚眼距宽度与长度几乎
相等;后单眼距与复合眼距之比为9:5;触角第三节稍长于第四节,第四至第九节各节的长与宽相等。
雄蜂:后胫节内侧叶状突起较长,略超过胫节全长的2/3。
小蜜蜂在世界的分布集中在
尼泊尔、缅甸、
老挝、
柬埔寨、
越南、
泰国、
马来西亚半岛、
苏门答腊岛、
爪哇岛、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
沙特阿拉伯、
阿曼东部、
伊朗南部、
巴基斯坦、
斯里兰卡、印度等地区,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北纬26°40'以南,海拔1900m以下地区,包括广西南部的龙州、百色上思等地。
常在草从或灌木从中筑巢,环境隐蔽。营造单一露天巢脾的蜂巢;巢脾宽约15~35cm,高15~27cm,厚16~19mm,上部形成一近半球状的巢顶,将树枝包于其中为贮蜜区。中下部为育虫区,三型蜂的巢房分化明显。
工蜂房位于中上部,径长 2.7~3.1mm,深6.9~8.2mm;
雄蜂房位于工蜂房区下部,径长4.2~4.8mm,深8.9~12.0mm;王台2~5个,在雄蜂房区下沿,长13.5~14.0mm,台基宽8.5~10.0mm。
在
云南省,小蜜蜂在2月中旬开始产卵育虫,3月上旬第一批幼蜂出房,4月中旬出现雄蜂房,5月初营造自然王台,并进行分蜂。分蜂前的子脾面积可达650cm2,群势上万只。6~8月雨季,蜜源缺乏,
蜂王产卵减少。9~11月为第二个繁殖高峰期,少数群势强的蜂群还会发生第二次分蜂。12月中旬至次年1月,气温降低,停止产卵。
当气温达到15℃时,小蜜蜂出巢采集。20℃以上出勤蜂较多,达40℃时,很少出巢飞行。每日飞行高峰为10~13时和17~19时。小蜜蜂在
斯里兰卡的婚飞时间为16:15~17:15,个体发育期
工蜂平均为 20.5d,
雄蜂为22.5d,蜂王为16.5d。王台数为3~13个,最多达20个,气温18~42℃时,育虫区中心温度为33~38℃。
随季节变动,蜜源变化,小蜜蜂也会迁飞,由平坝迁往山区。受胡蜂、
蜡螟、蚂蚁等敌害侵扰,也会弃巢而去。小蜜蜂护脾力强,常有几层工蜂紧护巢脾。当遇暴风雨袭击时,结成紧密的蜂团,保护
美国白灯蛾。大流蜜时性温顺,缺蜜时性凶猛,稍触动巢脾便有20~30只工蜂飞扑而来,进行整刺。
小蜜蜂是一种优良的植物
传粉昆虫,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小蜜蜂采访134种植物。每年每群可采蜜1kg左右,夏季也会误采
雷公藤等有毒蜜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