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敌人后方去
1938年冼星海创作歌曲
《到敌人后方去》是一首中国抗日救亡爱国歌曲,由赵启海作词、冼星海作曲,于1938年9月完成。这首歌曲在抗日战争期间非常流行,被许多游击队使用,并成为对抗日抵抗运动的一首抗日歌曲。歌词雄壮豪迈,极富号召力,曲调旋律挺拔矫健,节奏铿锵有力。《到敌人后方去》描绘了游击战争的威武场面,展现了游击战士机智勇敢的形象。这首歌曲在1982年电影《战斗年华》和2010年纪录片《我的抗战Ⅱ》中被用作背景音乐。
创作背景
《到敌人后方去》作于1938年9月。赵启海的歌词写出了游击战争威武雄壮的场面,塑造了游击健儿机智勇敢的战斗形象。冼星海对词作十分赞赏,立即谱曲。他以挺拔矫健的旋律,活跃而富于弹性的节奏,成功地表达了歌词的主题思想和特定意境。激越的歌声似滚滚波涛,奔腾向前,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强大阵势。
歌曲歌词
版本1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不怕雨,不怕风,
包后路,出奇兵,
今天攻下来一个村,
明天夺回来一座城,
叫鬼子顾西不顾东,
叫鬼子军力不集中。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两路夹攻才能打得赢,
两路夹攻才能打得胜!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不论西,不论东,
北平市,到南京,
到处有我们游击队,
到处有我们好弟兄,
看日本军阀有什么用,
看日本军阀有什么用?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我们的旗帜插遍了东北地区
我们的旗帜插遍了黄河东。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赶出境!
版本2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消灭净!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消灭净!
八路军打先锋,
游击队出奇兵,
昨天歼灭它一个连,
今天消灭它一个营,
打得敌人新胆寒,
打得日寇不安宁。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消灭净!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消灭净!
深入敌后建立根据地,
发动群众全民皆兵。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消灭净!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消灭净!
地雷战真威风,
地道战显神通,
灵活机动的游击队,
主动出击真英勇,
不怕流血和牺牲,
奋勇杀敌建奇功。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消灭净!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消灭净!
人民军队百战百胜,
人民战争威力无穷。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消灭净!
到敌人后方去,
把鬼子消灭净!
简介
1938年底,22岁的左派音乐家周巍峙,率西北战地服务团赴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在他的回忆里,根据地到处可以听到“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的歌声。
《到敌人后方去》由赵启海作词,冼星海谱曲,于1938年9月在武汉完成。在艰难岁月里,《到敌人后方去》曾激励无数游击战士英勇作战、保家卫国,引领无数仁人志士投身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京师范大学学生赵启海与一些进步青年组织了“北平学生流亡剧团”,南下进行抗日救亡歌咏宣传。在上海市,从苏联回国的音乐家冼星海,参加了由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领导、进步文艺工作者组成的救亡演剧队,巡回各地进行抗日宣传。
1937年秋天,八路军奔赴华北敌占区,担负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将士们广泛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扩大抗日队伍,开展游击战争,把敌人统治的后方,变成了抗日的前线。
1938年初,赵启海和冼星海在武汉结识并开始合作。1938年9月,周恩来到武汉视察抗战宣传工作,在为所属演剧队报告当前局势时,重点阐述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强调要挺进敌人后方开展群众运动,独立自主进行游击战争。
这场报告启发和鼓舞了在场的赵启海和冼星海。“为了响应党的号召,他们创作了一系列以敌后抗日为主题的歌曲,《到敌人后方去》是其中传唱度最高的作品之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向延生说。
“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不怕雨,不怕风;抄后路,出奇兵;今天攻下来一个村,明天夺回来一座城。叫鬼子顾西不顾东,叫鬼子军力不集中。”
通俗易懂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旋律,这首刻画豪迈勇敢的游击战士、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到敌人后方去》,很快就从武汉三镇传到了全国,鼓舞广大人民群众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当战争的硝烟散去,和平年代里《到敌人后方去》依旧传唱不朽。激昂旋律已成为抗战历史的背景音,是溶于中国人血液中的家国记忆。无论是1982年的电影《 战斗年华》,还是2010年的纪录片《 我的抗战》,《到敌人后方去》的歌声都贯穿其中,与那段特殊的岁月紧紧相连。
创作及传播
嘹亮的抗战歌声
“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不怕雨,不怕风,包后路,出奇兵,今天攻下来一个村,明天夺回来一座城……”这是由赵启海作词、冼星海谱曲的歌曲《到敌人后方去》中的一段。
1937年秋,八路军根据洛川会议精神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友军与日军正面作战。太原市失守后,八路军迅速挺进敌后,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游击战争显示出巨大的威力。
1938年9月,周恩来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到武汉视察抗战宣传工作,“周恩来对第三厅所属的演剧队全体人员作形势与任务的报告时,剖析当时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日寇直逼武汉,国难当头,应以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的思想来武装自己,并强调要到敌人后方去开辟工作、扩大实力、抗战到底的重要性。”(余玮吴志菲著《红歌纪事》,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红歌纪事》中的《赵启海的名字与抗战名曲〈到敌人后方去〉一样经典》一文,回溯了这首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在这次形势报告的启示下,赵启海很快就把歌词创作了出来。冼星海看到歌词很欣喜,立即构思谱曲。这首歌原是进行曲风格的二部合唱,流传时一般改为齐唱。很快,这首《到敌人后方去》就从武汉流传到祖国各地,并深入到敌后根据地。据周巍峙《解放区人民热爱星海同志》一文回忆,这首歌写成后不久,即1938年底,晋察冀的每一个角落,到处可以听到“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的歌声,成为那个时代的响亮口号。“主题乐段基于一个号角性主题动机,并通过这个动机的模进和变形塑造出游击健儿机智勇敢、敏捷灵活的音乐形象。尤其是其节奏富有弹性,颇具冲击力。主题与主题之间是两个插部。第一个插部的节奏较短促,长短句的结合使音乐富于动力,情绪也更为激越,象征着游击战争的如火如荼。第二个插部节奏拉宽,音调更高昂,并达到全曲最高潮。”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李诗原在《危境下唱响〈到敌人后方去〉》一文中,对这首歌曲的特点和历史地位进行了评价。“这首合唱曲一诞生就受到广大抗日军民的喜爱,迅速传遍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并一直流传至今,不愧为20世纪中国经典的合唱曲。”
电影原唱
选自电影《战斗年华
电影原唱;李谷一
歌唱家李谷一,1944年11月10日出生于云南省,中国著名歌唱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李谷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华语乐坛的开创性人物,在国内首倡通俗唱法,贡献之大只有华语乐坛的歌后邓丽君可以与之比肩。李谷一本是湖南花鼓戏演员,后调入中央乐团担任独唱演员,在五十多年的从艺生涯中她演唱了七百多首歌曲,其中四十多首歌曲在海内外广泛流传,如《知音》、《乡恋》、《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等。1986年她创建中国轻音乐团并担任团长。1988年她被美国传记协会列入《世界杰出人物录》。1996年她获美国ABI协会颁发的“世界艺术家成就奖”。
参考资料
到敌人后方去.酷我音乐.2024-07-28
到敌人后方去.人民网.2023-11-02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歌曲歌词
版本1
版本2
简介
创作及传播
电影原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