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琦
医学昆虫学家、疟疾学家
何琦(1903—1970),原名存章,字希韩,义乌东河人。192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生物学系。著名医学昆虫学家、疟疾学家。生于1903年3月2日的何琦,在黑暗的旧社会,他徘徊、彷徨、挣扎、奋斗。历史的经验,使他逐渐懂得,科学不一定能救中原地区,但没有科学却一定不能救中国。因而,从小就暗暗立下誓愿,长大要当个科学家,要为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而献身出力。
人物生平
上学后,除了努力学习,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从1920年夏天开始,他会同在南京、北京、武汉市等地求学的义乌籍学生冯泽芳周拾禄刘文革等,成立了“俭德社” (后改为“健社”)。该社以砥砺品德、热心公益事业为宗旨,以不嫖、不赌、不吸烟、不酗酒、不买日货为口号,从事爱国学生运动。还出版过《俭德社》,刊名由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题写。这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在义乌的一支生力军。
何琦考进燕京大学生物专业。在学习上涉猎广泛,在日常生活中也爱好刨根问底。他觉得研究生物学有着无穷的乐趣和奥秘。大学毕业后,执教于山东齐鲁大学生物系。后调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从事双翅目(蝇、蚊类)的研究。两地连续工作了10年。这为日后从事生物昆虫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原地区,与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辛丑条约》,要中国赔款9.8亿两白银。1908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决议,把超过美国实际参战费的庚子赔款退还给中国。但附加条件是这笔退款只能用来资助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在这以后,英国等国家也相继仿效。
1936年,何琦得“庚子赔款”资助,到利物浦热带病医学院昆虫系留学。此后他全身心沉浸在生物海洋里。他在英国两年,发表了6篇研究报告,对家蝇属创见性的分类法,轰动了生物界。他的独到见解,得到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昆虫学会的极高评价,被授予理学博士学位。
何琦在生物界特别是昆虫学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引起英国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不少权威机构包括英国伦敦历史博物馆在内,纷纷向他提出盛情邀请。英国有先进的试验设备和条件,生活也是优裕的,但千疮百孔的祖国百废待兴。何去何从颇费思量。这一年,正是1938年。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向我进攻,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这危急时刻不回去,更待何时?于是,他断然决定远涉重洋,回到祖国怀抱。
回国后,他出任江西农学院昆虫室主任,继续从事昆虫科学的研究和教学,这一干又是10年。
临近解放,何琦同众多高级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一样,没有动摇留在大陆的决心。当时,中国国民党曾以高职位和出国考察为诱饵,要他跟随到台湾省。但何琦却以到北方讲学为名,只身赶赴东北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
解放后,他把蕴藏着的智慧和精力,全都释放出来,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科学事业上,在医学昆虫研究的百草园里奋力耕耘,终于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开了一朵朵科研奇葩。
何琦一生致力于双翅目昆虫的研究。双翅目,属节肢动物门,是昆虫纲的一目,包括蚊、蝇、、、虻,为昆虫纲中仅次于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的第四大目。全世界已知85000种,分布全球,中原地区已知4000种。
双翅目中不少种类是传播细菌、寄生昆虫、病毒、立克次体病原体的媒介昆虫;同时,某些类群如灰地种蝇、叶潜蝇、果实蝇、麦蝇等的美国白灯蛾,又是农业的重要害虫。
为了摸清双翅目昆虫的生活习性、种类,何琦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他采集、制作了数以百计的蝇蚊种群标本,编集了许多卡片,绘制了各种图形,然后作出系统分类和形态描绘,精心研究鉴定。当然,这一过程是极其艰辛的。但无论怎样荆棘丛生,无论怎样风袭雨淋,他总能从放在肩上的那个神圣使命的沉重里获取行动的理由与力量,度过种种险阻与难关。
在分类的基础上,为了指导农业畜牧业生产,他又在地理分布及传病作用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如“蝇”,他发现花蝇科科果花蝇的美国白灯蛾,主要危害松柏球果,对北方的造林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泉蝇属危害竹笋、菠菜、甜菜等蔬菜作物;而危害稻、粟等粮食作物的,主要是蝇科芒蝇属,危害豆科的是潜蝇科,危害橘、梨、桃等水果的则有实蝇科中的许多种类。它不仅危害作物,而且对动物危害也很大,如牛皮蝇的幼虫寄生于牛皮下,牛皮因幼虫穿孔导致利用价值降低,同时,还使牛肉的质量下降和产乳量锐减。
何琦在医学昆虫史上创立了独特的崭新的理论,从而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赞誉。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何琦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他并末因此而懈怠。1953年,受中国医学科学院委托,何琦率队去海南岛组建疟疾研究站。在此期间,为了消除当地群众的病痛,他潜心于疟疾的防治。经深入调查研究,他发现微小按蚊蚊科疟蚊属)在中国分布于北纬34度以南诸省区,它在大多数地区是人畜血液兼吸而偏向动物血液,而在海南岛则偏好人血。这种微小按蚊正是疟疾的主要媒介。疟疾的“罪魁祸首”找到了,接着需进一步探讨防治方法。为此,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都用于观察、分析、实验。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摸清了基本规律:微小按蚊中的吸血雌蚊多数留栖室内,美国白灯蛾则孽生于水质较清、水流缓慢的溪流、渗出水、沟渠等环境中。季节高峰则一般出现在雨季前后。长期困扰海南岛人民健康的难题,终于得到破解。为此,人民也给予他很高荣誉,曾邀其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地区科学大会。这次研究成果,1964年被国家科委列为重大科研成果项目。何琦逝世后,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为这一项目举行隆重颁奖。这是对何琦取得的科学成就的最大肯定。
何琦在多年学习研究中,严格遵守科学工作的“三严”精神,一丝不苟。在生活上平易近人,十分关心青年的成长。在海南岛时,于繁忙的科研之余,开办了多期抗疟高级人员进修班,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各地的抗疟工作。他组织同事编撰了《疟疾学讲义》等专著,同时还发表了《消灭微小按疟的重要意义》、《新中国疟疾调查研究的综述》(与冯兰州合著)、《疟疾防治研究的成就》、《近年来我国的疟疾研究》等有价值的科学论文,为我国的灭疟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1月的一个深夜,朔风劲吹,天低云暗,几声防空警报信号,将人们从睡梦个惊醒。但这一次却只闻飞机呼啸声未有往常的轰炸声,人们暗自庆幸。然而,第二天,人们却在雪地里发现了苍蝇、蚊子、跳蚤。继之,又在美国军队投下的炮弹里发现死老鼠。
不久,在遍及朝鲜北部的4个道、11个郡,甚至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安东宽甸、临江市以及山东青岛等地,都相继发现美机投撒的“生物弹”。这一信息逐级反映到志愿军总部,彭德怀为之感到震惊,他随即向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报告。
细菌这一恶魔,严重威胁着朝中两国军民的生命安全。在卫生部牵头下,调查组迅速成立,何琦是其中一员。
调查组跨过鸭绿江,日夜调查。结果表明,侵朝美军细菌战所用的病菌、病毒,有鼠疫杆菌、霍乱孤菌、伤寒等十余种。这些菌毒经特殊培殖后,附在苍蝇、蚊子、蜘蛛跳蚤等昆虫和老鼠、麻雀等小动物,以及食品、传单等物体上,制成生物弹由飞机投掷。仅在短短的二个月内,播撒带菌动物、昆虫竞达800多次。
从那年2月下旬开始,在朝鲜早已绝迹的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又重现,回归热、天花、斑疹伤寒等也在逐步蔓延。朝鲜北方的不少居民,因感染霍乱、鼠疫而相继死亡。
调查结果一公布,世界为之震动。3月8日,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让·约里奥-居里,代表理事会发表声明,明确指出:“这是继用原子弹在几秒钟内毁灭广岛市长崎市的几十万人民那种同样穷凶极恶的罪行之后的又一罪行。”
由于在反细菌战中功绩卓著,何琦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褒奖。先后受到金日成将军、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同时,由于他在生物学上的突出贡献,曾先后担任大连医科大学生物系教授、大连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昆虫学会理事、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疟疾研究室主任等职务,而且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9年,中共党组织根据他几十年来的表现,接受了他的申请,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使他按捺不住夙愿已偿的欣喜,立誓要更加忘我地工作。
悲剧
“文化大革命”期间,何琦与许多知识分子一样,难逃厄运,蹲牛棚、挨批斗,强迫去做力所难及的繁重劳动。不幸于1970年含冤去世。
据传,在他死后,国务院召开的一次科学工作会议上,周恩来总理问:“何琦同志今天来了吗?”有人回答:“他已不幸去世。”周总理沉思片刻,又问:“后继有人吗?”众人默然。
1978年,拨乱反正,何琦平反昭雪。同年1月15日在上海举行何琦同志追悼会,将其骨灰安放在龙华烈士陵园内。
主要著作
何琦主要著述有:《实用疟疾学》《消灭微小按蚊的重要意义》《新中国疟疾调查研究的综述》《疟疾防治研究的成就》《近年来我国的疟疾研究》《海南岛疟疾研究站一年多的概况》等。
参考资料
..2024-07-1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悲剧
主要著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