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取经是指
唐朝僧人
唐僧单身西行前往天竺(现今
印度)取得真经的故事,是
李世民时期的一件盛事,也是唐代
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中印文化交流史和佛教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明代小说家
吴承恩以玄奘西天取经这一基本事实为依据,经过一定的文学加工,编成了小说《西游记》。
根据相关史书记载,玄奘西天取经的行程约为五万里,先后历时十八年,历经一百二十余国。回国后的玄奘拒绝了唐太宗的召用,全身心投入译经事业,共译出
佛教经典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将
老子的《
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译成
梵语介绍给
印度。他还把自己西行的所见所闻写成了十二卷的《
大唐西域记》,这是一部记述
中亚、印度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
此书描写的是
孙悟空、
猪八戒、
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
西天是指印度,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以为印度已经是天的西边了。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
李世民贞观3年(629年),年仅29岁的青年和尚
唐僧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
长安,到天竺(
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
中亚、阿富汗、
巴基斯坦。过
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
唐朝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
唐僧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
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并从天竺带回诸多经书,为中国的佛教发展做出贡献。
贞观20年(646年),47岁的玄奘回到了
长安,带回经书657部。而在中国老百姓印象中, 《
孙悟空之真假美猴王》中的唐僧(玄奘)似乎是西天取经第一人。有学者指出,其实
东北地区和尚
昙无竭一行25人,早在公元420年就从幽州龙城(现
朝阳市)出发西行取经。这比唐僧西天取经足足要早209年。朝阳北塔博物馆资深研究人员
董高告诉记者,根据史料记载,昙无竭又称法勇,
法砺律师,幽州龙城人。他10多岁时就出家修行,经常慨叹
佛教经典残缺不全,又听说高僧
法显等人曾去西天
佛土取经,遂发誓效仿。
燕国太平12年(公元420年),昙无竭招集志同道合的
僧猛、昙朗法师等25名和尚西行取经。他们途经今天的
青海省、
甘肃省、新疆等地,翻越雪山大漠、绝壁深渊,最终到达如今的阿富汗、
巴基斯坦和
印度等多个佛寺修行。西行取经的25名
东北地区和尚中,有12人坠崖而亡,有8人中途饿死,最终只剩下
昙无竭等5人返回
中原地区,带回并翻译了《观世音受记经》一部。董高认为,昙无竭等25名和尚西行取经,从时间上比较,要晚于“天竺留学第一人”
东晋和尚
法显21年,但比
唐僧(玄奘)要早两个多世纪。从佛教地位来说,昙无竭只带回1部
佛教经典,而玄奘带回并翻译的经、论有75部1335卷,法显带回并翻译的佛经有6部24卷。昙无竭的历史功绩远不及法显和玄奘。据记者查阅,1999年版《
辞海》中,法显和玄奘都有词条介绍,而昙无竭则没有。
《涅般经》四百卷,《菩萨经》三百六十卷,《虚空藏经》二十卷,《首楞严经》三十卷,《恩意经大集》四十卷,《决定经》四十卷,《宝藏经》二十卷,《华严经》八十一卷,《礼真如经》三十卷,《大般若经》六百卷,《金光明品经》五十卷,《未曾有经》五百五十卷,《维摩经》三十卷,《三论别经》四十二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正法论经》二十卷,《
佛本行经》一百一十六卷,《五龙经》二十卷,《菩萨戒经》六十卷,《大集经》三十卷,《摩竭经》一百四十卷,《法华经》十卷,《
瑜伽经》三十卷,《宝常经》一百七十卷,《西天论经》三十卷,《僧经》一百一十卷,《佛国杂经》一千六百三十八卷,《起信论经》五十卷,《大智度经》九十卷,《宝威经》一百四十卷,《本阁经》五十六卷,《正律文经》十卷,《大孔雀经》十四卷,《维识论经》十卷,《具舍论经》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