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化协会,1921年10月17日由
林献堂、
蒋渭水、吴海水、林丽明等发起成立,成立大会在台北静修女学校礼堂召开,出席者300余人,林子瑾为议长,大会公推林献堂为总理。
杨吉臣为协理,蒋谓水为专务理事,此外还有理事王敏川、
林幼春、蔡培火、
连温卿、蔡式谷、洪元煌、
陈逢源等41人,还有评议员44人。会员共1300多人,罗致了当时台湾的青年才俊,是当时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化政治组织,成为当时台湾政治
社会运动的主干。
“文协”成立后,因为举办各种讲座,开展演讲活动,揭露
日本殖民统治和台湾政治、经济、教育的不平等事实,因而常遭到日本殖民当局的干涉和破坏。1927年10月17日,“文协”在
台中市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因内部意见分歧分裂为两派:其
右派以
林献堂、
蒋渭水等为代表,认为
台湾省没有
资本家和
资本主义,应该以民族运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改良台湾经济制度。另一派以
王敏川为代表,认为台湾解放运动应该使民族运动与
阶级斗争结合起来。
林献堂等退出“文协”后,王敏川等对旧“文协”进行了组织领导,组成了“新文协”,1931年1月5日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推选王敏川为委员长。会后决定取消“文协”组织,另组台湾大众党。不久,台湾大众党也停止活动,王敏川等被捕入狱,“文协”便结束了历史使命。
台湾省文化协会的宗旨是改革台湾社会,灌输民族思想,唤醒民族意识,以摆脱
殖民统治,进入文化抗日的新阶段。为贯彻其宗旨,该协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各地设立报刊杂志阅览室,陈列台湾和大陆的各地报纸杂志;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演讲,涉及内容广泛,有台湾历史、中国文学、日本经济、通俗法律、西洋通史、
新闻学、
社会学等;他们还组织文化剧团到各地演出,激起民众的批评和斗争意识。台湾文化协会实际上已成为推动全岛
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台湾省文化协会的宗旨是改革台湾社会,灌输民族思想,唤醒民族意识,以摆脱
殖民统治,进入文化抗日的新阶段。
理事:1.
台北州蒋渭水(本部专任)、
连温卿、蔡阿信(女)、吴荣卿、蒋玉麟、周桃源、徐庆祥、陈金波、刘兰亭、李智物、苏璧辉
2.
新竹州:郑永南、许天送、陈沧玉、戴双喜、曾圭角、赖石传、何礼栋、郭进本
3.台中州:郑汝南、吕泰洲、甘得中、洪元煌、李应章、洪清江、沈秋金(女)、林鹿明、林伯廷、木野、
赖和、林笃勋
治警事件:台湾文协会虽然不被允许从事政治活动,但自成立之初即成为岛内外各
社会运动的母体,文化协会成员以个人名义加入或指导各类组织与事件。1920年底开始进行的“
台湾省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因为是在
日本帝国宪法内所规范的合法政治活动,且有内地(日本)众议员的支持,被
蒋渭水谕为台湾人唯一的活路,自请愿开始,即由文化协会成员于背后运作,这项请愿运动对
日本台湾总督府的权力提出了最根本的挑战,因此也成为总督府的眼中钉。总督府除了动员
辜显荣等御用士绅抨击请愿运动外,也实施各项取缔措施紧缩言论,对于
林献堂等在台有庞大产业的人紧缩银根、收回公卖品的贩卖权,迫使其不得不退出该活动。而后又导演了“八骏事件”以分化文化协会成员的团结,但碍于此一运动系采行合法的方式,即使一再压制也未能根除,1923年总督府终于发动一次全面的反击,这就是著名的“治警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