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把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2012年12月,习近平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时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此后,习近平主席在
博鳌亚洲论坛、联合国
日内瓦总部等场合多次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响应。
时代背景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客观上已经形成。由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合作共赢就成为了国家之间重要的相处方式。当今国际局势,已经不再是
美苏冷战下的两极格局,而是呈现出
一超多强的局势。同时,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各个国家间的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变得愈加密切,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想要孤立发展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趋势则变得越来越明显。全球化不仅带来了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方面的紧密联系,许多困难也成为了所有国家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近年来,世界上多次出现了
全球性危机,人口问题、安全问题、环境问题、粮食危机、能源危机以及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这些危机不再是某一国家的危机,而是全球性并威胁到全人类生存发展安全的危机。只有合作才能达到共赢,只有怀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在国家间达成合作,实现和平稳定发展。
发展历程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次年3月23日,在莫斯科
习近平主席发表名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这场演讲,“向世界讲述了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被称为突破了双边关系的范畴。
2015年,在
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习近平提出“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同5年9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2月10日,在
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会议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此后,又写入联合国安理会、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和
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的多项决议。同年10月18日,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2018年4月10日,在
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同有关各方多次深入交换意见。我高兴地看到,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
联合国重要文件。我希望,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
亚洲和世界”。
2018年7月26日,在金砖会晤上,
南非总统
马塔梅拉·西里尔·拉马福萨畅想金砖第二个“金色十年”的宏阔蓝图:“共同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光明的未来。同年10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第八届北京香山论坛开幕式上致贺信,指出“中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各国同心协力,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促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中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决心。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旗帜鲜明反对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年11月6日,第75届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
联合国大会一委)表决通过“不首先在外空部署武器”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又一次写入联合国外空决议之中。
理念内涵
揭示共建共享的新国际政治伦理准则
共同体是人类生活、交往和发展的基本组织形式。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国家作为稳定的共同体,在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注到全球治理问题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看到了世界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度依存状态及其“共命运”的关系,揭示了国家和国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新关系,深刻回答了这一决定人类未来发展和美好生活的重大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站在国际道义的制高点上,指出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必须遵循共建共享的准则。
共建共享是世界各国在解决全球治理问题、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时,必然要遵守的国际政治伦理准则,是整体性审视人和人之间关系、国家间关系、全球问题和治理机制的结果。共建共享要求全球不同种族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深入合作,超越了以往国家秩序构建中的竞争思维与零和博弈思维;要求世界各国将全球治理问题作为全球发展中的
公共问题,并积极参与治理;要求世界各国将合作共赢作为构建国际秩序的新机制,以此来促进世界各国开展有效的合作行动。
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指明新的探索方向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开放、合作和包容的力量正在快速增长。然而,由于自我中心主义、分裂性的竞争思维和
竞争文化、国际关系中“中心—边缘”结构等的阻碍,依然引发了众多具有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全球治理难题。这些问题包括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发展鸿沟、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冷战思维、强权政治、难民危机、
恐怖主义和战争等。这些全球治理难题是未来人类生存、发展和繁荣必须面对和解决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
多边主义,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超越了以往构建国际秩序的思维和视野,打破了既往国际秩序中的“中心-边缘”结构,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互联互通、政治互信和共建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效推动了世界各国各施所长、各尽所能,以双边合作、多边合作等方式充分发挥优势和潜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形势作出的明智、审慎、正义的政治判断,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指明了新的探索方向。
为促进全球治理提供新的路径
当今世界,极端思想的影响仍不容忽视;保护主义、
民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在逆风中艰难前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解决全球性治理焦虑而作出的智慧、审慎的重大倡议,具有时代性、全局性和系统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产生了重大国际国内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将会一直持续。将“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任务写入中国宪法,进一步明确和坚定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持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和使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促进很多国家政治行动的改变,产生了巨大力量,不仅推进了中国和世界各国在多领域的合作,而且促使世界各国形成了诸多新政治决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实践,推动了
联合国新的政治决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已经融入联合国的相关决议中,对顺应、完善、形成新的全球治理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实现路径
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各国应该坚持开放的政策取向,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推动各国经济联动融通,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各国应该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
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全球经济进一步开放、交流、融合,推动形成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成果。
走和平发展道路
当今世界的潮流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殖民主义、
霸权主义的老路不仅走不通,而且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和平发展道路才是人间正道。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也希望其他国家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只有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只有大家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有希望。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新型国际关系,开辟了不同文明、不同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世界历史新篇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条件。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应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在于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大国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关键因素。大国要以人类前途命运为要,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担负更大责任,而不是依仗实力对地区和国际事务谋求垄断。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才能避免跌入“修昔底德陷阱”,找到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正确相处之道,实现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中国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反对打着所谓“规则”旗号破坏国际秩序、制造“新冷战”和
意识形态对抗的行径。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中国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所谓“普世价值”的狭隘历史局限,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世界意义
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
中原地区,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中巴经济走廊启动10年来为巴基斯坦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中老铁路实现了
老挝人民“变陆锁国为陆联国”的夙愿,
雅万高速铁路成为东南亚国家首条实现350公里时速的铁路,
蒙内铁路拉动了当地经济增长超过2个百分点,
马拉维600眼水井成为润泽当地15万民众的“幸福井”,中欧班列“钢铁驼队”助力中国与
欧洲双向奔赴,“
鲁班工坊”帮助
塔吉克斯坦等国家年轻人掌握了职业技能,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领域合作蓬勃发展。
落实“三大全球倡议”
发展是安全和文明的物质基础,安全是发展和文明的根本前提,文明是发展和安全的精神支撑。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从发展、安全、文明三个维度指明人类社会前进方向,彼此呼应、相得益彰,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依托,是解答事关人类和平与发展重大问题的中国方案。
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三大全球倡议”,认为这体现了中国的全球视野和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为当前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了综合性解决方案。全球发展倡议同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尤其呼应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追求发展的心声;全球安全倡议秉持共同安全理念,重视综合施策,坚持合作之道,寻求可持续安全,为应对国际安全挑战贡献智慧;全球文明倡议倡导所有国家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有助于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共同行动
中国提出一系列构建地区和双边层面命运共同体倡议,与有关各方共同努力,凝聚共识,拓展合作,为地区和平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非命运共同体是最早提出的区域命运共同体,中阿、中拉、中国-太平洋岛国等命运共同体建设蹄疾步稳,成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携手共进的生动写照。周边命运共同体不断落地生根,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持续推进,中国-东盟合作在东亚区域合作中最富成果、最具活力、最有实质内容,双方政治互信不断提高,高层往来频密,建立了近50个领域和机构的对话合作机制。
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成果丰硕,中国-
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成功召开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成立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为地区和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双边层面,中国同
老挝、
柬埔寨、缅甸、
印度尼西亚、
泰国、
马来西亚、
巴基斯坦、
蒙古国、
古巴、
南非等国家就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发表行动计划、联合声明或达成重要共识,同中亚五国双边层面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全覆盖,推动了当地发展建设,促进了民生福祉。
为各领域国际合作注入强劲动力
面对肆虐的新冠疫情,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和支持。
面对混乱失序的网络空间治理,中国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发起《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分别同
阿拉伯国家联盟、中亚五国发表《中阿数据安全合作倡议》及《“中国+中亚五国”数据安全合作倡议》,推动全球数字治理规则制定。
面对核安全全球治理的根本性问题,中国提出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积极倡导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
核武器,是唯一公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
核国家。
面对日益复杂的海上问题,中国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同东盟国家签署和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持续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提出共建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加强海上互联互通建设。坚持走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合作之路,同海上邻国积极探讨资源共同开发。
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挑战,中国先后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等重要理念。中国积极推动经济发展转型,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
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倡导国际社会全面有效落实《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
巴黎协定》,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与39个发展中国家签署46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约2300名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作为《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全力推动会议成功举行,率先出资成立
昆明市生物多样性基金,推动达成“昆明-
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