篌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 Munro)是
禾本科刚竹属乔木状竹类,竿高可达10米,分枝呈尖塔形,幼竿被白粉。生长于低山向阳山坡或河岸,价值用途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和陕西秦岭南坡。生低山向阳山坡或河岸。多为野生,分布于溪边山谷,适应性非常强,既耐水湿,也耐干旱贫瘠。
形态特征
篌竹乔木状竹类。 竿高达10米,粗4厘米,劲直,分枝斜上举而使植株狭窄,呈尖塔形,幼竿被白粉;节间最长可达30厘米;壁厚仅约3毫米;竿环同高或略高于环;箨环最初有
褐色刺毛。
箨鞘薄革质,背面新鲜时绿色,无斑点,上部有白粉及乳白色纵条纹,中、下部则常为紫色纵条纹,基部密生淡褐色刺毛,愈向上刺毛渐稀疏,边缘具紫红色或淡褐色纤毛;箨耳大,系由箨片下部向两侧扩大而成,三角形或末端延伸成镰形,新鲜时绿紫色,疏生淡紫色毛;箨舌宽,微作拱形,紫褐色,边缘密生白色微纤毛;箨片宽三角形至三角形,直立,舟形,绿紫色。
末级小枝仅有1叶,稀可2叶,叶片下倾;叶耳及鞘口繸毛均微弱或俱缺;叶舌低,不伸出;叶片呈带状
披针形,长4-13厘米,宽1-2厘米,无毛或在下表面的基部生有柔毛。
花枝呈紧密的头状,长1.5-2厘米,基部托以2-4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小形苞片;佛焰苞1-6片,在下部者呈卵形,上部者形较狭,纸质,长约16毫米,边缘生纤毛,其他部分无毛或只在两侧及顶部多少有毛,缩小叶有变化,或极小或近于无或呈叶状,每片佛焰苞腋内具假
小穗2-8枚;假小穗的苞片狭窄,大小多变化,甚至有时可无苞片,膜质,5-7脉,具脊,上部及脊上均生有长柔毛;小穗含2-5朵小花,上部1或2朵小花不孕;小穗轴节间略呈棒状,上侧扁平并生有数条长柔毛,顶端斜截平;颖通常1片,有时多至3片,其形状、大小及质地与其下的苞片相似,长可达15毫米;外草质,密被长而开展的细刺毛,先端作芒状渐尖,多脉,第一外稃长10-12毫米,最长可达16毫米;内稃短于外稃,亦被开展的细刺毛,长6-11毫米;花药长4.5-5.5毫米;柱头3有时2或1,羽毛状。笋期4-5月,花期4-8月。
产地分布
篌竹西缘达云南昭通永善海拔1000-1300米的滇东北中山山原区。篌竹垂直分布上限在东部
浙江天目山可达1200-1500米、西部
四川省和
贵州省可达1800米以上,分布区北缘的
秦岭、
桐柏山和
伏牛山仍可达1000米。在海拔1200米左右的黔中地区也人工引种成功。四川东部和
重庆市东北部、
江西省、
江苏省、
云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东省、
湖南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福建省、贵州东北部、
浙江省西北部和安徽南部山区等地是篌竹的相对集中分布区。分布于中国陕西、
河南省、湖北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多系野生。模式产地在
意大利。
价值用途
竹壁薄,竹材较脆,整秆用于编篱、搭瓜菜棚架,由于其秆颜色及味甘,常用其篾黄编虾笼,用来捕虾独好。笋味鲜美,供鲜食或加工
笋干。篌竹竹材柔韧、尖削度小,耐腐,细竿可作篱笆、粗竿可劈篾编织成农具。竹材纤维较长、
纤维素含量较高,是上好的纸浆原料。竹笋笋味鲜美,鲜食或加工成保鲜笋和干笋制品俱佳。植株冠幅窄而挺立、叶下倾、体态优雅,笋箨纹路明晰、色泽各异,是道路绿化和庭园置景的上选竹种。竹林鞭系发育、集结于土壤近表层,是营造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林的重要树种之一。
繁殖方法
母竹是篌竹人工造林的主要供苗途径。母竹林基地宜就近选址,以在海拔高度低于800米、
土层厚度\u003e30厘米、坡度\u003c20°及阳面中下坡位,黄壤、红壤和河流冲积土上生长的篌竹林较理想。适宜的林分结构是提高母竹质量与生产量的重要基础。篌竹母竹林宜以纯林为主,混交林上层
乔木郁闭度\u003c0.3,清理林地杂木和灌草植物,林分保留密度2.0万-5.0万株/公顷、平均胸径1.5-2.5厘米,1年竹:2-3年竹:≥4年竹的株数比例为1:2:1。母竹年生产量约0.2万-0.4万株/公顷。合理的土壤管理是提高母竹质量与生产量的重要措施。全垦、坡地沿
等高线带状深翻土壤至20厘米左右,清除
土层石块、杂木及老旧鞭根,年度间轮垦。秋→冬季结合松土施有机肥2.0万-3.0万
千克/公顷或复合肥600-1500千克/公顷,冬→春季增施氮磷钾速效肥,可促进
竹鞭萌芽孕笋。
栽培技术
1.施肥培土:生长旺盛的竹林,每隔3-5年进行一次施肥压土。根据肥源和劳动力条件,在夏季把青草、幼嫩树枝、树叶、堆肥、厩肥或饼肥等均匀施在林地上,再盖土5-10 cm 厚。有利于防冻护鞭,面积较大的可把林地划分为3个区,每年冬季埋肥培土一个区,3年一遍,循环进行。衰老残败的竹林,老鞭竹充塞土中,影响新鞭生长和萌笋长竹,通过深翻、施肥、培土,可以复壮更新。根据地形情况,把林区划分成2-3m 宽的若干条带,秋后砍伐时隔条抽带,将带上的竹株全部砍掉,深翻25-30cm ,清除
竹鞭竹蔸,树桩石块,扒开表层土壤,施下草秸、土杂肥、厩肥或饼肥,或拌入少量化肥,再行覆土。第二年竹鞭即从两侧回窜过来,第三年发笋长竹。在第三年的秋后又以同样的方式垦覆余下条带,约需5年的时间,即可把衰老的竹林全部改造过来,成为生长旺盛的复壮新林。
2.护笋养竹:出笋期间要有专人巡视护笋,禁止人、畜入林,为防止虫退,可在每年出笋前在林地喷洒一次低毒农药。竹笋出土盛期后,要进行检查,碰到退笋及时挖去,并去掉一部分小的、密的、弱的竹笋,每亩留养健壮竹笋500-600株,使之分布均匀,提高竹林质量和整齐度。
3.适当整枝:整枝应在
新竹市抽枝后但未展叶时(5月中旬至6月下旬)进行。过早,
竹秆尚未老化,竹梢幼嫩,打枝时会操损伤竹秆或打断竹梢;过迟,竹枝已老化,不易打落,或撕下竹青(皮)降低竹材质量。整枝常用小木棍或铁钩,沿新竹的枝秆分岔处垂直打下竹枝。整枝强度一般以打下竹秆最下的枝条3-5盘为宜。
4.合理砍伐:1-3年的竹株正是壮龄阶段,生理代谢旺盛,抽鞭发笋力强,是竹林更新发展的基础,不能砍伐。3年以上的竹株逐渐老化成熟,所连的鞭根也渐渐衰退,失去发笋能力,除少量的空档竹、林缘竹外,应尽量砍伐利用。砍伐量应为当年
新竹市留养量的70-90%,伐后竹林仍保留每亩1000株左右,并使保留竹株均匀分布。伐竹的季节从秋末到初春为好,按四留四砍的原则进行砍伐(即砍小留大、砍老留新、砍密留稀、砍低留高)。伐竹要齐地砍断,随即用
砍刀劈破竹桩,促其腐烂分解。
5.栽植穴:穴的密度依据造林密度设计。穴规格为60厘米×50厘米×40厘米,表土和底土分置于栽植穴的两侧,便于表土回填。在经营能力许可的预造林地可施入基肥,每穴腐熟有机肥施用量10-15
千克、或复合肥0.25-0.5千克,并与回填表土充分混合。
6.幼林培育:幼林抚育一般需要3-4年,到幼林郁闭为止。新造竹林应有专人管护,对露根、露鞭植株及时培土,防人畜践踏。对于造林当年成活率\u003c85%、第3年发竹率\u003c80%的造林地应及时补植。
7.留笋养竹:造林后到幼林郁闭前的林分结构管理主要是留笋蓄竹。留大笋,疏除退笋、小笋及病虫笋。及时清除林地非培育目标杂树,以利竹林生长。
8.选地整地:在造林前一年秋—冬季进行清林整地。清除预造林地上的杂灌及
乔木,适量保留优良的珍贵树种。坡度\u003c15°的立地适宜全面整地。坡度15°-25°的立地适宜沿
等高线带状整地,一般带宽1-2米、带间距2-3米。坡度≥25°的立地适宜穴状整地。整地深度≥30厘米,清除石块、树蔸和杂灌,灌草枝叶及枯落物等蓄留地表。
病虫防治
篌竹病害包括苗期根腐病、
黄化病和叶班病等,叶部付赤团子病和黑痣病等,秆枝部竹秆锈病、丛枝病、枯梢病和煤污病等。防治方法: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