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的驳诘》是现代文学家
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这首诗巧妙地通过狗的“愧不如人”的反驳,指出狗虽势利,但那些知道根据铜银、布绸、官民、主奴的贵贱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的“人”,是比狗还更加势利的,从而对那些势力的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作者
鲁迅从目睹
辛亥革命的战败,到同“正人君子”们的斗争,他认清了那些依附于
帝国主义、军阀势力的文人政客们的本质。这些人打着“道德”、“文明”的旗号,顶着“君子”、“学者”的头衔,依仗权势,反对进步文化活动。他们见强权者和富人就温媚顺服;见穷人和被压迫者则凶残毕露。恰好1925年2月15日,《
语丝》周刊第5期上刊载了
张凤举翻译的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
夏尔·波德莱尔的诗散文《狗和罐子》(今译《狗和香水瓶》),此文用人与狗的对话,以不懂香和臭的狗来象征“大多数读者”,以揭露巴黎上流社会逐臭之丑恶之风。作者
鲁迅受了这篇诗散文的启发,于4月23日写下此文,此文最初发表于1925年5月4日《语丝》周刊第25期。
这首短小精悍的散文诗,全文仅有160余字,却笔锋锐利,辛辣有力。作者鲁迅通过梦中一段离奇荒诞的经历,即“我”和狗的对话,描写狗对人的反驳,鞭挞了社会上那些比狗更势利的小人。在梦中,当“我”说狗见了阔人就摇尾乞怜,见了“衣履破碎”的人就咬,骂狗“势利”之时,狗立即反驳说:“愧不如人呢。”因为,“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而在世间上,人能区别铜和银的贵贱,布和绸的好坏,官和民的高下,主和奴的尊卑,而且善于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态度。这些伎俩,狗都远远不如,所以人比狗更势利。狗的有力反驳,使“我”只好逃走,直到逃出梦境。
狗所揭露的人的劣行:趋炎附势,谄上欺下,追名逐利,蝇营狗苟的人和事,在社会生活中比比皆是。对这类丑恶的社会现象,作者
鲁迅是十分憎恶的。尤其那些
帝国主义的走狗、官僚政客、帮凶文人,作者鲁迅斥之为癞皮狗、
叭儿狗,甚至连狗都不如的东西。此文采用荒诞手法,把人与狗的对话这种看似悖理、不合逻辑之事,加以“合理化”,使之形象地表现,达到对这帮人不如狗的势利家伙的揭露和批判的目的。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
孙玉石:“与《
死火》比较起来,这篇《狗的驳诘》,无论在构思的规模,意象的创造性,还是在作者传达的隐藏度等方面,都简单明白多了。整个作品读起来,像一篇寓言故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
鲁迅,字豫 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绍兴市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
呐喊》、《
彷徨》、《
野草》;散文集《
朝花夕拾》;文学论著《
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
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