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毕业于
复旦大学生物系,1956年调至云南大学,1980年任生物系副主任, 1983年至1991年任云南大学副校长。1985年至今,先后担任
云南省高校重点学科
植物学、生态学的学术带头人。他长期从事
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的教学和云南植被的研究工作,在
热带、
亚热带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和植被资源的管理及利用方面有系统的研究和较高的造诣,并在吸取国际上主要地植物学派之长解决云南植被研究和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方面有突出贡献。主持编写的《云南植被》专著中,提出了植被“山原型水平地带”的划分原则和依据,合理解决了多山高原地区植被水平带与垂直带的区别和联系,回答了云南植被类型丰富多样的原因,科学地处理了热带、亚热带植被区划问题。1975 年以来,他主持编写了有关专著7部(科学出版社、林业出版社和
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高级科普读物1部(科学出版社出版)。参加编写专著1部(科学出版社出版)、全国高校教材1部(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国家
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和
二等奖各一项,省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一项。1991年7 月获国务院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奖励。
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生态学家、
云南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姜汉侨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4月5日晚10时49分在
云南省红会医院不幸逝世,享年83岁。
2007年本教材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从而使我们得以跳出原有的固定框架来审视全书,全面吸收读者的意见,使这部教材在满足国家级规划教材定位的同时,还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多方面的需求。
本书力求反映植物生态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将
生态系统服务、Meta-
种群、构件理论、生物入侵及转基因植物等前沿领域及热点问题在相应章节中进行了介绍;各章都有思考题、推荐读物和推荐网络资源,以方便学生复习和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
云南省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多样,植物种类及植被类型极其丰富,被称为‘植物王国',是生态学研究的理想场所。"言语之间,姜汉侨对这片红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
上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自然科学界对云南植被及其自然环境认识不一,这不仅关系到合理解释云南植被及其环境条件的特点,也影响到我省生产上对作物和林木的配置及管理,以及土地利用布局。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野外资料及积累前辈学者经验的基础上,姜汉侨在主持《云南植被》专著编写中,根据植被"山原型水平地带"的划分原则和依据,合理解决了多山高原地区植被水平带的划分,及与垂直带的区别和联系,分析了干热河谷植被的性质。并进一步根据植被类型、性质及区域组合特点,参照了
云南省省邻近省区和周边国家的植被资料,分析了相关植被类型间各种连接过渡的方式,在云南植被基本特征及与邻近自然区域植被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云南植被正处于东亚至南亚、
青藏高原至
中南半岛等几个大的自然区域植被的连接交汇部位,这也是云南省植物和植被类型丰富多彩的原因。此书被认为是迄今云南植被研究最全面和系统的总结。排印期间就被推荐参加在
德国举行的第35届国际图书博览会,1988年获得云南省科技成果
二等奖。
与《云南植被》一书一样,编写高校教材《植物生态学》凝聚了姜汉侨等两代学者30余年教学和科研的结晶。此书是在原我国第一部生态学教材《植物生态学》的基础上编写而来。根据学科发展状况,借鉴了国外有关
植物生态学教材,按"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及其环境--植被与植物群落--植物
种群生态--个体生态"的顺序组织安排内容,2004年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目前被全国各高校有关专业普遍采用。中科院院士
孙儒泳评价"这是一个高质量和与时俱进的新版本"。
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云南大学设立生态学博士点,实现我省高校理科博士点零的突破;1998年,获准成立博士后流动站,实现我省高校理科建立博士后零的突破;2002年,生态学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作为博导的姜汉侨在培养了9位博士后,办理了退休手续,但实际上退而不休,记者采访时,正忙于帮学院年轻教师修改论文的姜汉侨,又接手了担任省林学会课题《50年来云南引进树种成效及今后引进方向研究》的评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