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江林业管理局始建于1952年,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全面开发建设,1966年正式成立林业部白龙江林业管理局,1969年下放
甘肃省管理,同时将管理局下辖的南坪林业局划归
四川省,后又根据国家政策,将一部分森林划归地方管理。全林区经营总面积104.98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104.16万公顷,森林面积55.17万公顷,占全省天保工程总面积的1/3,活立木蓄积量6366.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2.55%。
截止2005年5月,全林区共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332290.43公顷,其中人工造林69599.19公顷,封山育林197922.52公顷,飞播造林31210.81公顷,综合抚育29690.91公顷,人工促进天然更新3867公顷。通过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核查验收,公益林建设质量和种苗工程建设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区域发展
白龙江林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与
岷山山脉的白龙江和
洮河两大河流上游,属
长江和
黄河的源头地区。大部分经营区在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
舟曲县、
迭部县、
卓尼县、临潭、
合作市及
陇南市的武都、
文县境内,是全国九大重点林区之一。
区内山峦起伏、高寒潮湿、气候多变,相对高差大,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经营区内农林牧交错,藏、汉、回、土等民族混居,经济、文化、交通、通讯落后。林管局下属的迭部、洮河、舟曲、
白水江4个林业局均属全国135个重点国有
森工企业之列,是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重点实施区域,也是
长江上游与
黄河上中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和我国
西北重要的绿色屏障,更是甘肃这样一个深处内陆、干旱少林省份不可多得的绿色宝库。
林管局的下属机构和经营网点主要分布在甘、川、陕三省九地(州市)18个县(区)境内,现有15个县级企事业单位,68个场〔科〕级单位,108个森林管护、育苗站点。此外,还在北京、
江苏省、
广州市、
海南省、
兰州市等地建有办事机构和转产开发项目,在河西走廊高台县南华镇建有河西综合开发局,从事高效农业开发和
葡萄酒酿造。
白龙江林区自开发建设以来,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和努力。起初主要采用小规模分散采伐的经营方式,1963年开始全面开发后,成千上万名建设人才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全国各地汇集到岷山脚下、白龙江畔、
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腹地、
九寨沟县深处,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建设事业。
从1966年到1976年,是白龙江林区的艰苦创业时期,一大批前期建设者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边生产边建设,在崎岖险峻的林海深处,谱写了开天辟地的壮丽华章。
1977年到1987年,是
白龙江林区生产建设的辉煌时期,大批的原木运往全国各地,有力地支援了祖国的
社会主义建设;1
988年到1997年,白龙江林区逐步限额采伐,人员不断增加,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状况不断加剧。
1998年9月16日,白龙江林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率先在全省停止了天然林采伐,开始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试点工作。
从全面开发建设到天保工程实施前,白龙江林区累计为国家提供各类优质商品材899万m3,锯材119万m3,机制纸2.06万吨,纤维板1.59万m3;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0亿元,实现利税5.04亿元,是国家投资的165%。累计支援地方建设2.97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9亿元。自建的2922公里的公路,沟通了林区内180多个乡村山寨,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自办的32所医院(卫生所)、24所学校、102个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等,为林区内的当地群众求医问药、子女上学、文化娱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内设机构
纪委监察审计
党委工作部
工会
办公室
人事处
规划财务处
造林处
资源管理处
防火处
产业管理处
天保办公室
离退休人员服务中心
局志办公室
帮扶办
团委
种苗工程
建设情况
全林区立足自身优势,把种苗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走多元化育苗的路子,提出了“统筹安排,转变观念,夯实基础、确保质量”的具体要求,改进了育苗方式,由过去的大田育苗同现在的插育苗、大棚育苗、温室育苗相结合,育苗品种从过去单纯的
云杉、
冷杉属、
油松、
落叶松等
针叶树育苗,扩大到
樟子松、
华山松、
柏树、国槐、栎类、杨、桦、柳、榆、李、
花椒、梧桐、
杜仲、
女贞、银杏、
沙棘、冬青、
沙枣、
黑橄榄等五十余种,形成林区内外结合,针阔结合,乔灌结合,良种与壮苗共同发展的育苗品种结构。
在
苗圃管理上,我局从基础入手,依靠科技,重点抓了“三改”:一改坡地为水平田;二改浇灌为喷灌;三改林间
苗圃为标准化苗圃。并深入开展苗圃升级竞赛和苗圃标准化建设活动,建立严格的评分考核制度,苗圃圃容整洁,规划有序,土地平整,苗木茁壮,使全林区苗圃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全林区苗圃由22处扩大到46处,面积由2300亩扩大到5840亩,总存苗量5.6亿株,已成为全省最大的育苗基地。其中有国家级标准化苗圃11处,省级标准化苗圃9处;
新建采种基地5处25000亩;新建良种基地6处9300亩。全局育苗基地跨2省8地(州、市)17县,现已形成了年出圃1亿株合格苗木的生产能力,不但满足了林区公益林建设良种壮苗的需要,每年还为省内和
西北各省退耕还林及环境绿化提供了大量优质商品苗木,为甘肃和西北地区的生态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森林资源
管护情况
一是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根据实际,确立了公、检、法、司各机关在
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主体地位;认真进行了森林管护体制改革,强化责任制,分片包干,绩效挂钩。经省公安厅批准,及时组建了经济民警队伍,充实了公安干警,建立了林业行政、公安、经济民警“三位一体”的管护体系,林业局、林场、公安和经济民警内部层层签订了责任书,把责任落实到人头,把管护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取得了很好的管护效果。
先后开展了“百日严打”、“冬季严打”、“春季严打”、“天保行动”、“绿剑行动”、“候鸟二号行动”等多次大规模的护林刹风专项斗争。林区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紧密配合,依法打击毁林犯罪,做到了快捕、快诉、快判,使林区护林形势有了根本好转,有效地保卫了
森林资源的安全。
二是防火实行目标化管理。
全林区建成了完整的护林防火通讯网络,配备了护林防火通讯设施和交通工具,严格了林区野外用火和火源火种的管理;从森林公安局到基层派出所,从经济民警支队到各护林点、瞭望哨,全部实现了护林防火信息互通。完善和严格落实了护林防火承包责任制,局领导包场,林场领导包沟系,经济民警包林班小号,层层签订了管护责任书。
全林区共划分林业局领导责任区22片,林场领导责任区99片,建立了28个高山瞭望监测站,173个护林点,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绩效挂钩、工资挂钩、严格考核,使管护责任落实到了实处;做到了领导到位、认识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五到位”,实现了护林防火的专业化、网络化、立体化。
为了突出重点,林管局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的原则和要求,经充分调研,已经建立
洮河、阿夏、茶岗梁、博峪河等四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白龙江林区建立大保护区的格局已经形成。
四是加大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力度。
针对林区人工林病虫害的特点,引进江苏东进农药化工厂技术,联营创办了股份合作制的农药厂,研究生产了Ⅰ号、Ⅱ号烟剂等十六种林药,广泛用于森林病虫害防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实施天保工程以来,林管局投入大量资金,对林区发生的37种森林病虫
鼠害进行了有效防治,使林区1022.71万亩
森林资源基本得到有效管护。
产业开发
截至2003年底,我局已累计投资2.5亿多元,兴办了林区“十大产业”:
一是完成了万亩优质
葡萄种植基地和酒厂建设,生产的祁连传奇系列葡萄酒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已生产三大系列九个品种,冰红、
冰白葡萄酒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营销市场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二是冶力关、大峪、
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沙滩等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羊沙、车巴、兰州凤凰台等5个省级森林公园建设步伐日益加快,特别是冶力关和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已经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三是两水万亩
黑橄榄种植基地正在争取投资加快发展,种植的3000亩油橄榄已陆续挂果。其他诸如种苗、食用菌、
山野菜等林下资源采集加工、木材精深加工、花卉、林药农药生产、城市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等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经过7年卓有成效的工作,白龙江林业管理局的天保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林区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一是
森林资源总量明显增加,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自天保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到2004年末,全林区森林资源净生长量达到685.28万立方米,活立木蓄积量增加218.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建局初期的47.4%增加到目前的52.55%。
二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一些干涸的水源和泉眼又开始出现了水流。一些干旱燥热的山谷地区小气候得到改善,空气湿度和降雨量明显增加。
三是
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野生动植物的种类、
种群和数量大幅增加。多年未见的各种野生动物又重新出现,如羚牛、
熊瞎子、豹、
金丝猴属、大熊猫、
梅花鹿、狼、兰马鸡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相继出没,逐渐回到原来的
栖息地,种群逐年增多。
四是林区及地方经济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势头,林区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地方政府改变了对
森林资源的过度依赖,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财政收入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并且充满了活力。
参考资料
林区简介.甘肃省白龙江林业保护中心.2022-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