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里乡位于
沁县城西南12公里处,全乡总面积67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2070户,7478口人,耕地面积2.4万亩。该乡后沟村是
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社华北版旧址,西林是朱德总司令整军地。属典型的丘陵地区,农业乡镇。段中线、新漫线交叉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是各路客商投资发展的理想地方。
2021年3月9日,撤销南里乡,设立南里镇,镇人民政府驻南里村。
历史沿革
1946年沁县
新中国成立后,南里属三区所辖,区公所驻下张庄村。1958年成立南里乡人民公社,1967年4月—1981年5月“文化大革命”期间称人民公社革命委会。1984年撤社建乡,乡人民政府驻南里村。2001年撤乡并镇中建制未变,辖南里、
西林县、东庄、侯家庄、上张庄、下张庄、梅沟、杨家庄、唐村、中里、赵家沟、
姚家岭、龙门、北底水、孟家庄、石角头、圪陀、石火、东林19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
2021年3月9日,撤销南里乡,设立南里镇,镇人民政府驻南里村。
地理环境
南里乡位于县城西南13公里,东北与段柳乡相邻,东南与新店镇毗邻,西北与
册村镇相连,西南与
故县镇接壤,乡政府驻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0′,北纬36°39'。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2017年,常住人口8269人。
政治
南里乡组织机构:党委书记:王琳,女,36岁,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党委副书记:曹二伟、李治国;人大主席:赵志刚;武装部长:马先宏;政府乡长:张治国,男,41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副乡长:杨爱良、张怀忠、王万宏、史明云。乡政府下设综合办公室、招商引资办公室、
农业经济学综合服务中心、
计划生育办公室、财政所等中层机构。
交通
南里乡地处连接周边乡镇和
沁源县、
屯留区两县的重要区域,自古就是兵家必争,商贾必经之地。段中线东起208国道段柳段,穿境向西连通
故县镇、
南泉乡,是通往屯留的重要通道。栋漫线穿境而过贯通新店、册村两镇,东连
二连浩特—淅川公路西连沁武公路,交通条件十分优越。
社会
农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全乡经济以从事单一粮食生产为主,种植品种主要为小麦、玉米、谷子。
新中国成立后,农田水利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生产条件逐年改善,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可喜步伐,全乡粮食连年增产,人民生活不断提高。
2010年全乡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2399吨,1978年的4200吨增长到8579吨,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改革开放初的46元增长到2758元。
2010年全乡林牧开发、畜禽养殖、蔬菜种植、手工艺品、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达到25个,基本覆盖全乡,全乡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六大特色产业。
一是
葡萄种植园区。中里村投资50万元,建成150亩葡萄园区,西林村投资150万元建成260亩葡萄园区,园区内套种旱地大葱400亩。
二是核桃园区。投资80万元,以北底水、中里、唐村、东庄、东林为重点,建成核桃种植园区3个,栽植优种核桃8万余株,2010年全乡核桃
经济林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
三是规模养猪。投资100万元,在侯家庄新建年出栏500头养猪场2个,规模50头以上的养猪场达到12个,年规模养猪1000余头。
四是蔬菜产业,投资30万元在中里村新建30个生贵式大棚,投资115万元在侯家庄、西林新建温室大棚23个,户均增收5000余元。
五是
沁州黄小米种植。2008年建成的杨家庄沁州黄种植示范园区占地500亩,辐射带动龙门、北底水、石火、石角头、圪陀、东庄、姚家岭、梅沟、东林等村种植达到2500亩。
教育文化
辖区内有县直中学1所(寄宿制),小学8所(寄宿制1所),幼儿园4所。乡文化站1个,村文化室19个。南里村退休老干部温晋元自费办“南里乡晋元文化大院”(政府命名),藏书5000余册,每年两节及重大节日都要表演文化节目。
每年4月20日南里村庙会,都要唱七天大戏。乡内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好戏不断。
卫生
乡卫生院现有医护人员10人,病床20张,设有内科、外科、急诊、口腔科、放射科,能开展普外、
妇科学常规手术。
全乡共有新农村卫生所20所,实现了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全覆盖。
2010年全乡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8%,计划内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99.8%。
商贸业
南里乡地处交通枢纽,自古为商贾必经(
龙门山上有经商古道遗迹),物流繁华之地。2010年全乡个体经营户达到150余户,乡前集市旺铺林立,交易十分活跃。
经济建设
乡党委、政府积极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强”战略和“创环境、上项目、促发展”的总体目标,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创优环境为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在经济建设方面突飞猛进,2004年全乡农村经济收入达23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11元。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从
山东省引进实用
桔梗种植,全乡共育苗移栽1600亩,亩收入可达到2000元以上,是农民增收的一个好项目,种植
沁州黄小米3000亩,优种核桃2200亩;在养殖业方面建起了百头
肉牛育肥厂3座,百头猪厂2座,根据该乡坡广草多优势,建起了一座万只规模养兔厂,共有18个村养兔,其中建成了有下张庄、唐村、候家庄、上张庄、梅沟等养兔专业村,养兔大户达20户。全乡年出栏
商品兔10万只以上,收入100万元,人均增收200多元。在招商引资办企业有了新突破,投资120万元建起了津华食品加工厂,从浙江温州引进人才资金,投资500万元建起了年产30万吨的隆鑫
洗煤厂一座,争取7月初投产达效。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着力调整学校部点,提升教学质量,投资60万元建起了南里寄宿制学校和幼儿园,学校以“以德治校、以研兴校、以质强校、以俭持校”为办学宗旨;以“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多元施教、提升质量”为教学思路;在新一任中心校领导的带领下,学校工作整体推进,创出了品牌,办出了特色,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综合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卫生工作,以提高服务和医疗水平为前提,加强乡中心卫生院和村医疗所的建设,始终以健康为中心,质量为核心,需求为导向,满意为目标,是周边乡镇技术服务水平最好的医院。
计划生育工作,紧抓手上不放松,突难点搞服务,一年迈上了新台阶,被县委政府评为04年度计生工作先进单位。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送温暖与关怀到孤寡残疾老人和特困户手中,综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全面改善。该乡狠抓了公路建设和引水解困工程,在19个行政村通水泥(油)路的基础上,改善了常红等偏僻自然村道路,并在下张庄、候家庄、唐村、上张庄率先实现了巷巷通。利用国家扶贫资金建起了南里集中供水站,解决全乡7000多人3500多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80%以上户通了程控电话,安装了闭路电视。
基础设施
全乡村村通
水泥路、通电视、电话、电脑,90%以上农户吃上了自来水。村村建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文化室和体育健身活动广场。
旅游
南里乡有西林整军旧址、《
新华日报》(华北版)旧址等革命遗址有一如寺、
金朝古墓、烽火台等文物古迹。
西林整军旧址
位于南里乡西南3公里处。1938年6月,八路军总部驻新店镇南底水村时,为培养发展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各级军事领导干部,以整军为名在西林村举办了“西林训练班”,对决死一纵队、三纵队之营、连、排军政干部,分两期进行了以军事战略、游击战术、持久战等为内容的系列培训,朱德、彭德怀、左权等领导每周轮流为训练班亲自授课,薄一波同志也经常亲临听课和讲话。训练地点在郝家祠堂右侧的打谷场和龙王沟大石桥左侧的
杨属林中,至今小树林里还有两棵朱德总司令当年亲手栽下的杨树。
位于南里乡南部原后沟村。1938年11月间,在周恩来同志创导下,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在晋东南敌后创办中共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并指定由何云同志负责直接筹办。1939年
元旦,该报在南里乡后沟这个小山村发行,朱德总司令为该报撰写社论《迎接1939年》。《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敌后抗日中心—
沁县创刊发行,对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日,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作用。刘伯承同志在纪念创刊一周年时题词称之为“华北抗战的向导”。该址已被列为
山西省德育教育示范基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里村一如寺
始建于
唐朝,三进式院落,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为当时县内的佛教圣地。1947年改为沁县第三高校。60年代改为沁县南里中学至今。
经山西省文物管理局勘测确定南里乡
东庄村南有
战国时
赵国修建的古寨,遗址尚存,村东有古村遗址,始建于秦代。上世纪20—80年代当地村民在修建房屋时经常挖掘出
青铜剑、赵钱、秦砖汉瓦等古物,留存碎片仍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