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绩,树木生理学家,
杨属专家。将树木生理学应用于造林实践,开展杨树丰产栽培生理基础研究,取得了重要成就。注重林学学科建设,为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的发展和国际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王世绩,1935年1月24日出生于
山东省烟台市一个商人家庭。他6岁丧父,母亲艰难地带着5个儿女从烟台投奔到
天津市他舅舅家。王世绩自幼便懂得生活的艰辛,立志发奋读书。1954 年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被国家选送到苏联
圣彼得堡林学院林学系学习,1960年获得了
森林工程工程师的称号。
回国后,王世绩被分配在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同位素实验室工作,从事林木水分和养分运输的研究。正当他踌躇满志地准备将全部知识奉献给祖国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科研工作中断。1969年他被下放到广西宁县“五七”干校劳动,1970年又到
河北省张家口市地区
怀安县林业站劳动。当时的林业基层单位技术力量薄弱,他就利用掌握的知识帮助当地单位提高技术能力,为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出谋划策,受到群众的拥戴。1971年王世绩被分配到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树木生理教研室任教,并参加了
毛白杨无性繁殖生根生理技术研究,首次提出了检查根原基方法。
1978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恢复,他参加并负责国家林业攻关项目,从
辽宁省、
内蒙古自治区到长江流域地区,在使林业基础学科应用于实践的科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992年他任博士生导师后,先后合作培养博士生4名。1987-1994年担任林业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期间,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规章制度,出了一批成果,培养了大批人才。鉴于他在科技理论和学术上的卓越贡献和在生产上取得的巨大经济效益,1992年获得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8月13日,当他代表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国内进行项目考察时,因劳累过度心脏病突发,在河南郑州猝然逝世,年仅62岁。从服从祖国需要投身林业,到义无反顾贡献出毕生精力,王世绩执著于林业科研事业的精神和事迹,受到人们深深的怀念和赞扬。
技术成就
早在1960年,王世绩在苏联
圣彼得堡林学院毕业时,他的论文《不同立地条件对杨树生长的影响》令老师十分满意,并将其作为重要资料交给了库班林场使用。林场为此给他发了工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做过这么详细的调查研究工作,当时可以根据王世绩的调研结果制定不同立地类型的
杨属生长表了。从那时起,王世绩便开始了杨树生理生态学方面的研究。
1978年
中林集团科学院林业研究所恢复后,王世绩对杨树光合、水分、矿质营养等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为大面积造林提供了科学依据。从80年代到90年代,王世绩主持并参与了多项林业部及国家的重要研究课题,如:林业部的重点课题“树木生长发育理论和控制技术的研究”,其中“杨树水分生理及其栽培学上应用研究”获1989年林业部科技进步
三等奖;1983-1986年主持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
杨属丰产栽培中间试验”、“杨树丰产栽培生理基础研究”,获1992年林业部科技进步
一等奖和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主持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北方杨树胶合板材与纸浆材栽培优化模式的研究”项目及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的项目“中国东部暖
温带与温带寒冷半干旱地区杨树速生丰产林”等。
这些项目中有的是首次在本学科领域内深入系统的研究,解决了对杨树造林生理中的许多关键问题,极大提高了杨树人工林的生产力。王世绩重视基础学科应用于实践的研究,为此他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王世绩对
杨属事业无比热爱。1996年他带队考察
美国的杨树栽培,回国时他带回来的“纪念品”只有一件,那就是几十斤重的杨树
种条,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亲自将这些种条栽植到苗圃,并认真地记录、画图。如今这些经过王世绩抚育过的无性系已经散发到全国各个杨树适生区域。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王世绩提出树木生理学应当向分子水平的微观领域和生产实际应用的宏观方向拓展,使这一传统的基础性学科形成了新的发展思路。王世绩领导的生理生态实验室于1992年被列为
中林集团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在他的带领下,生理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已进入了该学科发展的兴旺时期。
中国在80年代以前,尤其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对
杨属的研究和管理与国外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王世绩深感作为一个中国林业科研人员所肩负的神圣职责和巨大压力。他说:“在全世界的百余种杨树种中,中国就占有57种!除中国之外全世界杨树人工林总面积约140万公顷,而中国竟有660万公顷!这不能不令我们每个中国人激动不已。然而,更不能不发人深省,在
意大利杨树人工林仅占森林面积的5.2%,却为全国提供50%的木材产量,我国的杨树木材产量与国外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我们的任务十分艰巨。”
为了加强对全国
杨属的研究与管理,中国于1979年成立了中国林学会杨树专业委员会,王世绩先后担任主任、副主任职务。1980年第十六届国际杨树委员会会议上,中国被该委员会接受为
成员国。1988年王世绩当选为这个拥有35个成员国的大型国际组织的副主席。
在国际杨树委员会任职期间,他对世界杨树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工作,足迹遍及
亚洲、
欧洲、
澳大利亚和美洲,取得了大量资料。他积极促进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为中国林业科研与管理事业走向国际而努力地工作。
王世绩十分重视对
胡杨的研究。胡杨是
中国沙漠干荒地带唯一存活的大树,能生活在-43℃到45℃的严酷条件下,在含盐量2%的盐碱地上也照样生长。这是其他树种不能比拟的。胡杨被定为全世界最需要保护的林木基因资源,而中国是胡杨生存最多的国家。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种和遗传改良的好材料,胡杨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王世绩等人对胡杨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发表了专著《胡杨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和《胡杨林》。这是在世界上第一次发表的有关胡杨的研究专著。
简历
1955-1960年 在苏联
圣彼得堡林学院林学系学习。
1960-1968年 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同位素研究室工作。
1969年 在
河北省张家口市地区
怀安县林业站工作。
1971-1977年 在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树木生理教研室任教。
1978-1987年 任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生理研究室主任。
1988-1995年 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副所长。
1988-1995年 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所长。
1995-1997年 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顾问。
主要论著
2 王沙生,王世绩等。
杨属栽培生理研究。
北京市: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3 王世绩。杨树研究进展。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4 王世绩。
胡杨林。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6 采利尼克尔著(俄).王世绩译。
木本植物耐阴性的生理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7 凯莱斯台舍等(英).王世绩等译。
刺槐。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8 王世绩等。毛白杨插条苗的年生育过程和成活阶段某些生理特点的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1.(2):33~40.
9 王世绩等。十种
杨属苗木水分关系的研究。林业科学,1982,18(1):6~14.
10 王世绩等。杨树苗木的生长节律和水分状况的昼夜变化。植物生理学通讯,1983,(3):39~41.
11 王世绩等。杨树失叶对生长超越补偿作用的研究。林业科学研究,1993,6(3):294~298.
12 王世绩等。淮北煤矿塌陷区复垦造林技术的研究(Ⅶ)-粉煤灰覆田立地欧美杨营养诊断研究。见:杨树研究进展。
北京市: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219~222.
13 王世绩等。淮北煤矿塌陷区复垦造林技术的研究(Ⅷ)-覆土厚度与压青对树木生长的影响。见:
杨属研究进展。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223~229.
14 王世绩。总结与回顾—第五届全国杨树会议开幕词。杨树研究进展。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387~388.
15 王世绩。关于发展我国杨树人工林的建议。见:王世绩主编。杨树研究进展。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389~390.
16 王世绩。国际杨树委员会第37届执委会会议概况。见:王世绩主编。杨树研究进展。
北京市: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391~395.
17 王世绩。
瑞典的能源林计划—一个富国的惊人之举。见:王世绩主编。
杨属研究进展。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396~400.
18 王世绩。杨树生理进展。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19 王世绩等。杨、柳、榆、
刺槐对淮北粉煤灰“土壤”中矿质积累的影响。林业科学研究,1994,7(6):61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