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九川
明中期理学家、诗人
陈九川(1494-1562),字惟濬,号竹亭,又号明水,临川区人。明中期理学家、诗人,阳明心学江右重要人物之一。正德九年(1514年)登甲戌科进士,为同进士出身,曾是王守仁的学生。
个人简介
生于朱祐樘弘治七年,卒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年六十九岁。正德九年(1514)进士。授太常博士。武宗南巡寻欢作乐,与赣籍官员修撰舒芬、考功员外郎夏良胜礼部主事万潮等,连疏谏反对,触怒武宗,入狱,罚跪午门的五昼夜,几死廷杖,削为民。此四人被称为“江西四谏”。世宗即位后,复任礼部主客司郎中,又因改革旧制,“正贡献名物,节犒赏费数万”,得罪权贵,遭诬陷入狱,流放镇海卫(今福建海澄县镇海乡)。遇敕复官,后辞官归家,家中迭遭变故,父母兄弟俱亡,精神颓丧,先后移居临川明水山(今临川温泉乡境内)及县城(今抚州市)拟岘台等处,以读书、讲学自遣,易号明水,周游讲学名山以终。
陈九川崇尚心学,曾拜王守仁为师,是江右王门的代表人物。著有《明水陈先生集》14卷(为其门人董君和辑),存目于《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其中8卷为讲稿与散文,6卷为诗。晚年著有《传习续录》等书。事见《(同治)临川县志》、《明吏》、《四库全书》、《江西通志》、(清)黄宗羲郎中陈明水先生九川》、《江西诗征》。
人物生平
明水先生,临川人也。先生姓陈,先为直隶宁国宣城着族;叔高祖陈迪以礼部尚书建文难,通族远窜;曾祖礼遂之临川,子孙遂为临川人;祖曰溥,字孟渊,号庵;父昆,字献璧,号闲翁,翁以先生贵,得封文林郎太常博士,母吴氏,封宜人。
先生生弘治甲寅年十月十六日,先时母孺人梦叶吞星,已而果得先生。先生讳九川,字惟浚,初号竹亭,改号明水,倡道东南,为世羽仪,学士大夫咸称明水先生。先生生而颖慧峻发,岐嶷不群。出就外傅,日记数千言,同舍儿课业弗瞭,为之解譬不倦。其傅奇之,谓群儿曰:“陈生,若辈师,毋年以也。”居无何,告闲翁曰:“吾不足为令子师矣,宜付大儒陶冶,自当超然脱颖。”翁疑其不率命,既讯其业实,乃遣。卒业于行斋饶公之门。饶公从游者众,且多成人,士历试课,无出乃右。先生质考,往往及先儒所未发;读史,必稽核是非,要于当而后已。饶公益大奇之,曰:“陈生不当在弟子列,吾老友也。”先生自是学而识卓卓矣。当童子时,督学校艺,凡三进为弟子员,先生三不就,语人曰:“吾父谓余德性未就定,恐不足以逐队,愿少俟焉。”恒闭户弥年,博极群书,天文地理,兵历百家,殚究靡遗,虽时务繁文,不练达密察不已也。既久,乃曰“圣学宜不琐琐若此”,取周程书,沉潜复熟,洗涤习心,专意圣学,而时艺日益根据矣。正德壬申,督学崆峒区李公试抚士,召县令龙君曰:“何邑中无一奇士乎?宜拾遗以进。”龙素知先生名,强之就试。峒阅先生卷,啧啧称奇士。岁癸酉,先生与行斋同举于乡。抚俗,得举,例永乐骑迎归,先生独步还。甲戌,成进士,观礼部政,同堂多用骏骑,先生独策蹇以往。或议其僻,弗恤也。一夕忽曰:“漆雕开谓吾斯未信,余可自信与?”遂上疏请告。凡三疏,始得允。即日往先师王守仁门,得闻良知之学。乃跃然曰:“道在是矣。”默坐定悟,无间昼夜,商砥砺,要于自得。先时,尝着《春秋本旨》、《周易正义》、《诗说》、《礼解》诸书,引烛焚之。叹曰:“六经且脚注耳,何有于是?”居数年,复出北上,授太常博士,志念日益精确,毅然不挠。
己卯,阉宦谋惑,武庙南巡,众皆汹汹不知计,先生独与修撰舒梓溪、员外夏东洲、主事万五溪诸人谋曰:“此君父之难,宗社忧也,岂宜自爱?”力上章尼之。武皇震怒,命梏项拳跪午门外,凡五昼夜。先生不敢懈,无几,微见于颜面,已乃各杖,削为编氓。台谏部寺,相继谏止,先生曲突之功居多,直声振。朝野有“使君子”之咏。
归里中,聚友讲学为务,青袍布袜,不履公庭,复与东廓邹君事王守仁于虔台,学益精。阳明先生尝赠以诗曰:“况已妙龄先卓立,直从心地究宗元。”先生归抚,倡学益力,抚士始知有圣学。辛巳,圣天子龙飞,召诸直谏者官。先生仍拜前职。寻转仪制司员外郎。奉使封弋阳王,得谒阙里庙。复命道出东,又与东廓邹君密约,复见阳明先师,竟所未闻。寻转主客郎中,裁革日严,群小衔之,潜令通事诬奏先生处夷严刻,乞赐罢斥,以消边衅。诏下锦衣狱,杖加濒死,童仆环泣,先生睁目曰:“吾死国事,无憾也。汝等南还,善事吾亲而已,何以泣为?”
丙戌,竟戍镇海卫。先生欣然就道,特以老亲为念。时余以御史按闽,先生自忘其为迁客,余亦忘之,往来商订,互有裨益。己丑,朝廷正郊典,恩下得解戍还。先生果克终孝养嗣,又两遇恩诏,得复官致仕。壬辰春一二月,遭父母兄弟四丧,先生哀毁骨立,甘块茹蔬,几不自存,人咸苦之。知者谓先生得遂初心,忠孝两无疚云。服阙,先生出越拜阳明先师墓,为经理其家政。寻归,大会明水山中,四方来学者后先千百人,先生委曲造就为多。继以山中阻越弗便,乃移会于城之拟岘台,更寒暑弗易。
丙申中,过余白水山中,益觉明健愈前。既又同余与东廓君为华盖山之游,既又赴念庵诸君青原之会,既又会荆川唐君、南玄戚君、龙溪王君、绪山銭君相与究竟归宿,怡性于天台、雁荡、匡庐、五老之间,而五岳之兴勃不自已。己酉,复就余山房,新知卓论,亹亹不倦。自是赴冲玄大会,自是出访甘泉湛老诸杰。丙辰,复来问余,北归,持议益坚而定,反复论较,余无裨于先生,先生未必无裨于余。余老病日臻,每恨不得继见。先生亦复晋文公,默坐一室,犹不废书札论学。闻其诗曰:“帝固黜尔聪,俾尔日敬。”余曰:“先生守静笃矣。”
未几,以讣闻。嗟嗟悲乎,何天夺良朋之速也?余悼痛方殷,令子本、朱、休衰踵门,执其乡节推舒君所著状,蕲余言树碑。呜呼!余年先先生而生,先生先余年而萎。既老而失良朋,余尚忍言哉?先生孝友忠信之行,孚于乡族;正直谔之节,振于朝暮;造诣涵养之深,泄于文章。至于阳明先师之学,奉为龟,不以穷通二其志,不以老壮易其守,遭险而不阻,负谤而不疑,商榷阐明之功通于遐迩。东南士人类知阳明先师之学,先生大有力焉。故余与议论终老而不以为倦,识悟少异而不以为贰,辗转订正,期于相成而已。呜呼!先生已矣,盖棺之论定矣!国有史,乡有祀,太史姓有志铭,诸名公有言,不可诬也。余方励年,谁能辅余以一息之不懈哉?颓笔属文,树之崇碑,昭揭于南冈之原。人地道轨,相为昭映。老成宿德,贤子令孙,永永有辞,而死生交情,幽明符验,又有出于言语文字之外矣!余尚忍言哉?
撰次之既,将尘先生未瞑之神,复闻火罹于家,烈焰飘荡,庐舍几为之尽。先生柩旁舍,众共危之,方图别徙,不逾时而长顿返,若有神以护之,非惟未惊先生幽栖之舍,而连次里者咸护保全。于是,众咸欢呼,颂先生之得天者不辍。昔许伯遭母丧,火抚柩而俱焚,君子谓伯也尽乎人而未能幸乎天。先生之子,当是时也,谅亦有伯捐身抚戢之心,而卒幸乎天。呜呼!天其有意于先生耶?先生其克当于天心耶?兹固口碑心史之灼,垂宇宙而不朽也,焉用文?虽然,事以言传,文之不可无也审矣。则纪而用系以诗,乃作诗曰:
嗟嗟先生,象山之乡,卓闻良知,旷矣翱翔。为邦司直,为世景行。履险若夷,罹变若常。召谤负怨,靡自阻丧。矢心圣学,甘同瑞酿,引翼后来,惠风载扬。忠告嘿识,曰笃不忘。祝融鼓祸,庐舍就荒,反风息燎,灵保藏。天心仁爱,腾愉无疆。树兹崇碑,万祀有光。贤似之,楚楚冠裳。宫保敷词,宇宙煌煌。式之瞻之,凛然以将。
嘉靖癸未岁仲之吉,赐进士荣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吉永丰聂双江聂豹撰。
《阳明年谱》所记陈明水言行
正德十五年六月)是月至赣。
先生至赣,大阅士卒,教战法。江彬遣人来动静,相知者俱请回省,无蹈危疑。先生不从,作《啾啾吟》解之,有曰:“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西家小儿不识虎,持竿驱虎如驱牛。”且曰:“吾在此与童子歌诗习礼,有何可疑?”门人陈九川等亦以为言。先生曰:“公等何不讲学!吾昔在省城,处权竖祸在目前,吾亦帖然。纵有大变,亦避不得。吾所以不轻动者,亦有深虑焉耳。”
(十五年)九月还南昌市
是时,陈九川、夏良胜万潮欧阳德魏良弼、李遂、舒芬及裘衍日侍讲席。而巡按御史唐龙、督学事邵锐,皆守旧学相疑。唐复以撤讲择交相劝。先生答曰:“吾真见得良知人人所同,特学者未得启悟,故甘随俗习非。今苟以是心至吾,又为一身疑谤,拒不与言,于心忍乎?求真才者譬之淘沙而得金,非不知沙之汰者十去八九,然未能舍沙以求金为也。”当唐、邵之疑,人多畏避,见同门方巾中衣而来者,俱指为异物。独王臣、魏良政、良器、钟文奎、吴子金等挺然不变,相依而起者日众。
十有六年辛巳,先生五十,在江西。
正月,居南昌市。是年,先生始揭致良知之教。先生闻前月十日,武宗驾入宫,始舒忧念。自经宸、忠泰之变,益信良知真足以忘患难、出生死,所谓考三王、建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弗同者,乃遗书守益曰:“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一日,先生喟然发叹。九川问曰:“先生何叹也?”曰:“此理简易明白若此,乃一经沈埋数百年。”九川曰:“亦为宋儒从知解上入,认识神为性体,故闻见日益,障道日深耳。今先生拈出‘良知’二字,此古今人人真面目,更复奚疑?”先生曰:“然。譬之人有冒别姓坟墓为祖墓者,何以为辩?只得开将子孙滴血,真伪无可逃矣。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五月,集门人于白鹿洞。
是月,先生有归志,欲同门久聚,共明此学。适南昌府知府吴嘉聪欲成府志,时蔡宗兖为南 康府教授,主白鹿洞事,遂使开局于洞中,集夏良胜舒芬万潮、陈九川同事焉。先生遗书促邹守益曰:“醉翁之意,盖有在不专以此烦劳也。区区归遁有日,圣天子新政英明。如谦之亦宜束装北上,此会宜急之,不当徐徐而来也。”
(嘉靖)十八年己亥,江西省提学副使徐阶建仰止祠于洪都,祀先生。
自阶典江西学政,大发师门宗旨,以倡率诸生。于是同门吉安市 邹守益、刘邦采罗洪先南昌市 李遂、魏良弼、良贵、王臣、裘衍,抚州 陈九川、傅默、吴悌陈子龙等,与各郡邑选士,俱来合会焉。魏良弼立石纪事。
人物评价
陈明水先生是阳明后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与邹守益、欧阳南野、聂双江、魏水洲等人一起推动了江右王学的兴起,是江右王学中“最着于师门者”(王慎中《明水文集序》)。他的著作被后人搜集,编为《明水文集》,清修《四库全书》为其存目。
陈九川字惟浚,号明水,临川人也。母梦吞星而娠。年十九,为李空同所知。正德甲戌进士。请告三年,授太常博士。武宗欲南巡,先生与舒芬夏良胜、万潮连疏谏止,午门荷校五日,杖五十,除名。世宗即位,起原官。进礼部员外郎、郎中,以主客裁革妄费,群小恨之。张桂与铅山县有隙,诬先生以贡玉宏,使通事胡士绅讼之,下诏狱榜掠,谪镇海卫。已遇恩诏复官。致仕。周流讲学名山,如台宕、罗浮、九华、匡庐,无不至也。晚而失听,书札论学不休。一时讲学诸公,谓明水辩驳甚严,令人无躲避处。嘉靖四十一年八月卒,年六十九。
先生自请告入虔师阳明,即自焚其著书。后凡再见,竟所未闻。阳明殁,往拜其墓,复经理其家。先生自叙谓:“自服先师致知之训,中间凡三起意见,三易工夫,而莫得其宗。始从念虑上长善消恶,以视求之於事物者要矣。久之自谓注支流,轮回善恶,复从无善无恶处认取本性,以为不落念虑直悟本体矣。既已复觉其空倚见悟,未化渣滓,复就中恒致廓清之功,使善恶俱化,无一毫将迎意必之,若见全体,炯然炳於几先,千思百虑,皆从此出。即意无不诚,发无不中,才是无善无恶实功。从大本上致知,乃是知几之学。自谓此是圣门绝四正派,应悟入先师致知宗旨矣。乃后入越,就正龙溪,始觉见悟成象,然自失。归而求之,毕见差谬,却将诚意看作效验,与格物分作两截,反若欲诚其意者,在先正其心,与师训圣经矛盾倒乱,应酬知解,两不凑泊,始自愧心汗背,尽扫平日一种精思妙解之见,从独知几微处谨缉熙,工夫才得实落於应感处。若得个真几,即迁善改过,俱入精微,方见得良知体物而不可遗,格物是致知之实,日用之间都是此体,充塞贯通,无有间碍。致字工夫,尽无穷尽,即无善无恶非虚也,迁善改过非粗也。始信致知二字,即此立本,即此达用,即此川流,即此敦化,即此成务,即此入神,更无本末精粗内外先后之间。证之古本序中,句句吻合,而今而后,庶几可以弗畔矣。”
按阳明以致良知为宗旨,门人渐失其传,总以未发之中,认作已发之和,故工夫只在致知上,甚之而轻浮浅露,待其善恶之形而为克治之事,已不胜其艰难杂矣。故双江、念菴以归寂救之,自是延平一路上人。先生则合寂感为一,寂在感中,即感之本体,感在寂中,即寂之妙用。阳明所谓“未发时惊天动地,已发时寂天寞地”,其义一也,故其谓双江曰:“吾丈胸次广大,荡荡渊渊,十年之前,却为蛰龙屈蠖二虫中作祟,欠欲窃效砭箴,愧非国手,今赖吾丈精采仙方,密炼丹饵,将使凡胎尽化,二虫不知所之矣。”是先生与偏力於致知者大相庭。顾念菴铭其墓犹云:“良知即未发之中,无分於动静者也。”指感应於酬酢之迹,而不於未发之中,恐於致良知微有未尽。是未契先生宗旨也。
黄宗羲认为,阳明之后,“门人渐失其传”,很多门人弟子“轻浮浅露”,聂豹罗洪先之归寂,“自是延平一路上人”。只有陈九川“合寂感为一,寂在感中,即感之本体。感在寂中,即寂之妙用。”可见黄宗羲基本以江右王学为王学正传的角度看待陈九川的,并把其作为良知流弊的拯救者。
陈九川为江右第一代门人重要的一员,其亲炙阳明的时间比东廓(邹守益),南野(欧阳德)都来得早,当年亲受师教的机会也都比两人来得多,另外他也参与《王阳明先生传习录》的校刻工作,於是以其思想内涵作为王门后学发展的参考指标,并不为过,其重要性不容被轻忽而抹煞,然在江右亲炙阳明之诸学者中,相较於后人对欧阳南野,邹东廓与聂双江的熟悉度与重视度,陈明水的地位反显得无足轻重,从日前研究成果的数量便反映了这个事实,故今有重新厘清其思想内涵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摊展其良知观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他对良知的理解,最后再勘验其说是否符合师说,以及重新审视他在王门后学中的定位。
明朝郡人在临川区南三里建《五贤祠》 祀 陆九渊、吴澄明、吴与弼、陈九川、吴悌康熙十年移建于府学后。
抚州拟岘台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三修,由同知陈一贯主持,陈九川作记。
个人作品
《明水陈先生集》14卷 《传习续录》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人物生平
人物评价
个人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