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雕技艺
杭州传统手工技艺
铜雕技艺,浙江省杭州市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杭州铜雕是古代青铜器制造的延续,在吴越南宋时期得到很大发展,清代同治以后,以“朱府铜艺”为代表的杭州铜雕技艺日趋成熟,代代相传。
2008年6月,铜雕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编号Ⅷ-119。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金星铜集团有限公司获得铜雕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历史渊源
起源初期
杭州市铜雕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的青铜器时代。从夏朝开始,中国人便创造了青铜文明。在浙江文化史上,春秋时期越王青铜剑西汉会稽郡青铜镜都是青铜文化的代表,12世纪初,宋室南迁,定都临安(今杭州),杭州遂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四方移民云集,大批铜匠也涌入此地,以鼓楼附近的打铜巷为中心,每年要制造大量的兵甲、提刀、手弓、弩箭等兵器及日用铜器具。
鼎盛时期
同治年间,铜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铜艺产品在款式、工艺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于1876年出现了朱府铜铺,从此有了生产铜制品的专业工场,继承了青铜技艺,产品从构图布局、造型装饰到技法处理都是传统的,与青铜技艺相通,血脉融合。
清代的铜锅、铜钩、铜壶、铜罐等铜艺制品,量大且精致,也是铜雕技艺的代表作品,其雕刻手法互相配合,精工细作,以形态逼真取悦于人,尤其是雕刻茶壶和各种首饰,做工精细,不惜工本。顾客常常排队等候购买,生意十分红火。当时的镶嵌是铜和铜之间接合,以浮镶为主,价格昂贵,仅为官镣阶层所用。清朝后期,镶嵌材料有金、银、玉、石、木等,货源充足。一般就地取材,成本较低,外观美丽,为人们所喜爱,因此在铜雕上广泛采用,杭州市人称之为“铜艺镶嵌”。这种工艺只是把玉、石、木放在铜板上,然后用胶多次黏合,使之牢固。铜石、铜玉结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出现,具有新颖的艺术效果,成为家居摆设和收藏品。
衰落时期
1937年12月24日,日寇入侵,杭州沦陷八年之久。这一时期的国民经济遭受极大的破坏,民生凋敝。西方的洋货大量涌入,充斥国内市场,国产工艺品遭受重创,一些小作坊纷纷倒闭,大批工匠流落他乡另谋生路,杭州的打铜巷也没有了先前的繁华景象。
日本及南亚、西欧国家纷纷来华抢购民间珍宝,中间商应运而生,他们不讲真假,不讲优劣,见货就要,造成市场一片混乱。由于行业不景气,身怀绝技的铜匠迫于生计,无奈改行换业,曾经的朱府铜艺也丧失了原先的光彩,沦为一般商品,珍贵的传统技艺濒临危境。
复兴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杭州市铜雕枯木逢春。朱府铜艺第三代传承人迁到杭州,在河坊街打铜巷安家落户,挂牌开办铜店,恢复了铜雕制品生产。另在杭州成立了西湖之苑,即朱德源书画社,把祖传技艺与杭州铜艺相结合,专做铜字、铜牌和铜艺术品。通过雕刻工艺的改革,丰富了铜雕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使铜雕艺术慢慢地恢复了元气。
工艺特征
书艺结合
铜雕包括在铜板上作画、写字等。脱胎于石刻、木刻的壁挂而成,因此,很大程度上吸取了传统石刻、木刻的艺术精华,并结合青铜器纹饰雕刻工艺,表现形式不断发展。富地方特色的铜书艺壁画,把名人的诗画搬上铜板,再经化学和物理处理,色调古朴,做到以画为主体,以诗词为衬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彩画相间
铜板彩画,将名胜古迹、自然风光、花鸟、人物、神话等填绘喷涂而成,再经氧化着色、抛光打磨、清洗上膜,便成了彩色铜雕画,传承人吸收了民间绘画的精华和民间剪纸、年画的艺术特色,运用到铜雕工艺上,使之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三色为本
铜雕不用喷涂上色,铜板上可以得到金、银、铜三种自然金属本色。这种工艺主要得益于紫金铜刻的发明专利。用历史题材作背景,先在铜板面上绘画。布局做到人最并茂,然后手工刻出立体浮雕,经抛砂、打磨、蚀刻处理,在画面上出现三种金属颜色,达到闪闪发光的艺术效果。金、银、铜三色成为画面主体。其特点是不生锈、不褪色、不腐蚀、不脱落、不变形,保存时间长,极具收藏价值。
装饰永久
铜雕用在建筑上的铜装饰不易腐蚀,根据铜可延展的特性,结合铜建筑的结构需要,做成门窗、斗拱、瓦片、水斗、幕墙、壁画、包柱、屋梁等建筑铜构件,对整个画面的外轮郭进行变形、着色的工艺处理,形成多层、多形、多孔、多棱、多面、多线的造型结构。使得装饰永久,色泽不变,造型新颖,坚固安全。
富贵象征
利用铜的自身价值,做成各种工艺品,供人鉴赏收藏。古时候,人们把铜称为“金”,藏铜就是藏金,铜,《说文解字》曰:“赤金也。”最早就被认为是与金子一样贵重的金属。所以,婚庆喜事总要与铜结缘。家中备点铜器,一是表示富裕,二是可以辟邪,三是显得体面。
工艺流程
杭州铜雕制作一般需经金属冶炼、锻造、雕刻、镀金、磨光、上红等工序,并综合应用叠镶、三色、点刻、烘炼,制绿,熔铸、镂雕等技法。
叠镶:是将铜件复合、叠合、熔汇在一起,形成立体式的铜制品。
三色:是将铜板经过手工磨、抛、点、硫化、局部镏镀等多道工艺后,呈现出金、银、铜三种自然金属本色。
点刻:包括点打、刻打、粗打、细打等,是指在铜雕上敲打出密密麻麻的麻点,使其组成所需图案。
烘炼:是根据铜的属性,通过烘炼对铜板进行特殊处理以改变其内部结构,达到需要的展度、硬度。
制绿:是一种在短时间内形成碱式碳酸铜的工艺,可使铜雕免受大气污染和雨雪侵蚀,达到保护铜表面的目的。
熔铸:包括失蜡法、模具法和熔铜法三种铸造方法。其中,失蜡法是用蜡制成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模具法是将大型铜雕经分件浇铸后衔接成一个整体;熔铜法的核心工艺为“无模可控熔铸工艺”。
镂雕:是一种通过镂空,用手工镶嵌夹层,形成多层次孔穴,并把字画刻在铜板上,制作出多形镂雕艺术品的工艺。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杭州铜雕产品涵盖了建筑、雕塑、书法、壁画、室内装饰等方面,内容十分广泛。按品种分,杭州市铜雕主要包括铜塔、铜殿同源桥、铜船、铜门、铜像等。在生产中,杭州铜雕应用镂空、叠镶、烘炼、制绿、熔模、点刻等传统技艺,使成品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用这种传统技艺建造的杭州雷峰塔和灵隐寺铜殿、江苏常州天宁寺宝塔、四川峨眉山大雄宝殿、台湾省台中市金坛祖师庙及大型铜浮雕《佛祖降魔图》、《玄奘求法图》等均是杭州铜雕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传承现状
由于技艺难度大,学艺时间长,青年人都不愿学习传统的铜雕技艺。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铜壶等大宗商品逐渐被淘汰,铜雕生产实践陷于停滞,加之对这门传统手工技艺缺乏科学研究等保护措施,杭州市铜雕技艺已处于濒危状态。
传承人物
朱炳仁,男,汉族,1944年11月出生,浙江省绍兴市人。2009年6月,朱炳仁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杭州市申报。
保护措施
1985年,第四代传承人朱炳仁与朱炳新等五兄弟合办金星铜材料厂”,共同传承朱府铜艺的技艺,培育出一批心灵手巧的青年技术骨干,并着手调查杭州铜雕的起源、形成、鼎盛、衰退、复兴的历史和现状,历时三年,将杭州铜雕的资料编写成稿。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2年11月3日,“铜韵·梦想”第二届中国(铜陵市)国际铜雕艺术展活动在铜陵市举办。
2012年7月24日,第二届中原地区(铜陵)国际铜雕艺术展创作基地揭牌仪式在铜陵新九鼎铜文化产业基地举行。
参考资料
902 铜雕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18-10-26
朱炳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18-10-26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工艺特征
书艺结合
彩画相间
三色为本
装饰永久
富贵象征
工艺流程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传承现状
传承人物
保护措施
社会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