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18冲锋枪
德国研制的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冲锋枪
MP18冲锋枪(英文名:MaschinenpistoIe 18,别名:伯格曼冲锋枪、子弹喷射器)是由德国雨果·施迈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发的冲锋枪,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冲锋枪。
1915年,雨果·施迈瑟(Hugo Schmeisser)应德国步枪测试委员会要求开始研制一种使用9毫米帕拉贝鲁姆弹,轻便、全自动、短射程的新型武器。1916年,路易斯·施迈瑟提交了新型武器,经过评估和测试后在1918年被委员会选中,于1918年春在伯格曼兵工厂正式投产,定名为伯格曼MP18冲锋枪,开始装备于德国突击部队。1918年夏,施迈瑟对MP18冲锋枪稍作改进,投入大批量生产,命名为MP18 I型冲锋枪。从1918年夏到1918年11月,MP18冲锋枪生产了3.5万多支,大量运往前线,供应德军的作战需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军不能装备MP18,因此战后几年MP18只能装备警察部队。
MP18冲锋枪全枪长815毫米,枪管长200毫米,重4.18千克,采用自由式反冲为基础组合侧向开膛装弹和抛壳的设计,击发结构由枪机组件、枪身组件、弹匣组件、枪托组件以及枪管组件组成。该枪采用自由枪机式;L型翻折式结构后瞄具;双排单进式直排20发弹匣,或32发蜗形弹鼓,使用9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弹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争转入堑壕战,作战方式一般是先进行猛烈的炮火袭击,炮击后步兵上刺刀进行集群冲锋,各国军队普遍列装了射程远、火力大的机关枪,可以对集群冲锋的步兵造成伤亡。当时的德国联邦国防军为了打破堑壕战的僵局,计划采用一种暴风特别行动队小分队进行渗透突击战术进行突袭。这也就意味着要进行大规模的近战,而近距离作战就非常需要一款火力凶猛又轻便可靠的单兵轻武器,用来配合渗透突破堑壕的突击战术。
1915年,德国步枪测试委员会在斯潘道(Spandau)设立了一种新型武器的要求。军方各部门想要一种轻便、全自动、短射程的武器。所提议的武器必须简单、坚固,且易于一人携带,并希望这种武器能结合手枪的便利性和机枪的火力。此外,还要求新武器能使用标准的德国手枪弹药,即9毫米帕拉贝鲁姆弹。
研制历程
为了满足德国步枪测试委员会所提要求,早期的尝试之一是对9毫米鲁格手枪的长枪管炮兵型进行了改造。改造内容包括增加枪托和添加一些内部零件以实现全自动功能。经过深入评估,改造后的鲁格手枪被认为不适合采用。该武器的射速过快,枪口上跳严重。一般来说,对现有武器进行改造以满足特定要求通常会产生妥协;因此,需要一种全新的概念。
到1916年,两位德国武器设计师——柏林的安德烈亚斯·施瓦茨洛斯(Andreas Schwarzlose)和苏尔的雨果·施迈瑟(Hugo Schmeisser)都提交了被认为更优越的原型武器。这两种武器都经过了彻底的评估和测试。路易斯·施迈瑟的武器由瓦芬法布里克·西奥多·伯格曼(Waffenfabrik Theodor Bergmann)的资源开发,最终在1918年被委员会选中,于1918年春在伯格曼兵工厂正式投产,定名为伯格曼MP18冲锋枪。MP即德语中“冲锋枪”单词的缩写。MP18冲锋枪开始只装备了德国突击部队。1918年夏,施迈瑟对MP18冲锋枪稍作改进,投入大批量生产,命名为MP18 I型冲锋枪。
施迈瑟最初设计MP18时,打算使用20发盒式弹匣供弹,但德国步枪委员会希望这款武器能使用现有的大容量32发鲁格P08手枪鼓形弹匣。因此,量产的MP18 I型冲锋枪采用了与P08鲁格手枪最初开发的相同32发容量的螺旋式鼓形弹匣(Trommel magazine,或蜗牛式鼓形弹匣)。弹匣上使用了适配器套筒扳手,以防止鼓形弹匣插入弹匣井过深,干扰枪机的操作。鲁格鼓形弹匣还要求弹匣座以与P08鲁格手枪握把相同的60度角(向后)配置,以便正确供弹。这种奇特的弹匣座角度,以及弹匣从枪机左侧水平突出的重量(装弹后重2.35磅),使得MP18 I型冲锋枪使用起来相当笨拙。沉重的鲁格P08手枪鼓形弹匣最终证明是MP18 I型冲锋枪的弱点。
战后,路易斯·施迈瑟对MP18 I型冲锋枪的设计进行了小幅修改,以替换掉麻烦且笨重的鲁格蜗牛式鼓形弹匣,改用盒式弹匣。新弹匣采用了双列单进设计。为了将新弹匣安装到MP18,I冲锋枪上,德国苏尔的C.G. 哈内尔(C.G. Haenel)工厂还开发并安装了新的弹匣座。新设计的弹匣座上标有“M.P. 18,I System Schmeisser”。MP18,I(改进型)的新弹匣有20发和32发两种配置。除了弹匣座和弹匣外,还安装了一个新的枪栓保险,并在枪管固定螺丝上增加了一个锁。
定型服役
1918年,普鲁士王国战争部订购了5万支新型MP18 I型冲锋枪,同年配发给部队,用于渗透和攻击战壕中的敌军。从1918年夏到1918年11月,MP18冲锋枪生产了3.5万多支,大量运往前线,供应德军的作战需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军不能装备MP18,因此战后几年MP18只能装备警察部队。
基本设计
整体结构
MP18冲锋枪采用自由式反冲为基础组合侧向开膛装弹和抛壳的设计,构建了以追求高射速为核心的设计理念。MP18冲锋枪的击发结构只有5大部件,分别为枪机组件、枪身组件、弹匣组件、枪托组件以及枪管组件。如果不计螺钉的数量,MP18冲锋枪只有37个零件,一体式的大质量枪机有利于节约加工成本。MP18最醒目的特征是枪管上包裹套简、套简上布满散热孔,连续射击有利散热。
枪管
MP18冲锋枪枪管直径的最大值为21.7毫米,枪管肩部后端面至枪管尾端的距离为18.4毫米,MP18枪管与机匣采用的是过盈配合。MP18冲锋枪的枪管上不设准星座,其准星装于散热罩上,枪管前端凸台的尺寸比普通卢格枪管的准星座大4.3毫米。其作用有:一是用作挡圈,防止枪管前窜,二是用作中心定位,确保枪管与散热罩同轴装配。MP18式冲锋枪的抽壳钩和进弹斜坡在圆周上都呈180°对称分布,枪管圆锥部分最大直径16.3毫米,最小部分直径13.5毫米。
枪机
MP18冲锋枪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只能连发发射,为能有效散热采用开膛待击。枪机为圆柱体,质量为650克,一体式的大质量枪机有利于节约加工成本,降低射速。枪机通过机匣右侧的拉机柄拉到后方位置,卡在拉机柄槽尾端的卡槽内实现保险,这样的固定方式不够保险,意外受到某种震动时拉机柄会从卡槽中脱出,导致枪机向前运动击发枪弹发生走火。
枪托
MP18没有采用现代冲锋枪那样的小握把,而是安装了类似德国制式步枪那样的木制枪托,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普通的步枪兵不需要接受转换训练就轻松地适应并有效使用MP18。
保险装置
MP18唯一的保险装置是机匣右侧上方标有S字样(S代表sicher,意为Safety,即“安全”)的卡槽,枪机的拉机柄在后拉到位后可以向上转动固定在该卡槽肉,但如果装了弹的枪支意外跌落,拉机桥还是可能从卡槽中松脱,导致走火。无论枪机处于前端还是后端,MP18都能正常装填,但最好是在枪机位于后方时进行装填。把弹夹插入大角度后倾的弹夹安装口,直到弹夹卡住。MP18的供弹通道之所以采用如此倾斜的角度,是为了保证子弹的纵轴和MP18的枪机以及弹膛处于同一直线上。
动作原理
MP18的拉机柄卡在枪机上的拉机柄槽中,在射击过程中,射手扣动扳机,直至松开扳机后,击发阻铁在阻铁簧作用下复位将枪机挂住。拉机柄随着枪机往复运动。由于MP18冲锋枪的枪机为圆柱体,拉机柄在自动往复的过程中一直沿着机匣上的拉机柄槽运动,起到枪机径向定位的作用,也可以将落入枪中的杂物排出。
瞄具
MP18冲锋枪瞄准装置的后瞄具采用L型翻折式结构,上面带有两个V形槽照门,分别适用瞄准100米和200米的距离。
供弹与弹药
MP18冲锋枪采用双排单进式直排20发弹匣,或32发蜗形弹鼓,使用9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弹。直型弹匣供弹,横插在枪身左侧,枪身轴线和弹鼓供弹槽轴线的夹角成90度;蜗牛型弹鼓,通常士兵都只装填28发子弹,枪身轴线和弹鼓供弹槽轴线的夹角成55度。
附件
为减轻全枪质量以及平衡质心雨果·施迈瑟将枪身上的供弹口部位的长度适当缩短,这就要求弹鼓接口部分必须安装加强套。因为如果没有加强套,弹鼓将失去在正常供弹位置的定位点,进而插人枪中过深,枪将无法工作。
性能参数
服役情况
德国装备
MP18冲锋枪研制完成后便迅速装备了德国联邦国防军。德国人将其用在堑壕战中,每两个冲锋枪手配备一个带小推车的弹药手。再加上背满手榴弹掷弹兵、带着手枪和磨尖的工兵铲的近战兵、背MG08重机枪机关枪的机枪手等就组成了堑壕突击小分队。但是,伯格曼MP18问世太晚,未能改变德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的被动局面,一战结束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军不能装备MP18,因此战后几年MP18只能装备警察部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MP18冲锋枪主要供德国警察和纳粹党卫军使用。
其他国家
德国伯格曼公司被迫停止生产 MP18,I。该公司与 Schweizer Industrie Gesellschaft (SIG) 谈判达成了一项许可协议,在瑞士诺伊豪森生产 MP18,I。该武器在 1920 年代采用改良的弹匣外壳和盒式弹匣制造,主要用于国外销售。瑞士制造的 MP18,I 被称为伯格曼机手枪,并生产 7.65 毫米毛瑟、7.63 毫米、9 毫米毛瑟和 9 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这些武器由瑞士SIG公司(Societe Industrialle Suisse)分销。该武器的大部分销售是销往日本,所用子弹是 7.63 毫米子弹。日本合同枪被指定为BE型。日本合同枪至少有两种变体。其中一种款式有一个可拆卸的衣领,安装在枪管外套上,用于安装日本刺刀;第二种是带刺刀和不带刺刀的,并标有日文字符。超过 25,000 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MP18,I 武器(改装)被生产用于出口。
此外,德国销售的许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冲锋枪都出口到南美洲,并在1932年至1935年玻利维亚巴拉圭之间的查科战争中服役。
20世纪30年代德国卖给法国1800支MP18冲锋枪(附加3420个弹匣),法国称之为“厄玛冲锋枪”。1940年德军全数缴获,成为法国志愿兵的装备。MP18在20世纪2、30年代被多个国家仿制。丹麦的BMK-52,奥地利的斯太尔都属于这种类型。只不过丹麦的装有前握把,而斯太尔号称“冲锋枪里的劳斯莱斯汽车有限公司”,价格昂贵但精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军队曾从德国大量引进9毫米伯格曼MP18冲锋枪(中国人曾称其外销版为“花机关),全枪长832毫米,重4.1千克,弹匣容弹量32发,初速395米/秒,射程约70米左右。因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体积、重量较大,可靠性差.所以未能成为士兵的标准装备。只是配发给班长以上的士官,为战场上的制式武器,并配有为MP18专用的皮制六匣弹匣组.携行方式与毛瑟枪手一致。国民革命军的机关枪手一般为班长左右的士官,他们配备一挺9mm伯格曼MP18冲锋枪,和单兵的个人携行具外还配有为其冲锋枪专用的皮制六袋弹匣组,可装其专用弹匣6匣(每匣32发子弹),MP18冲锋枪专用弹匣包的搭披与毛瑟枪手一致,也是通过Y字型肩带和背后的皮带扣系在后腰上。用的是固定弹匣,后者多为插入式。20发固定弹匣也有,但是极为罕见。
实战经历
自MP18诞生后,德军一改过去火炮打击后步兵集群冲锋的战术,而是采用突击队渗透战术,悄悄匍匐到对方阵地前,利用冲锋枪的火力优势发动突袭。手持MP18型冲锋枪的德军暴风突击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给堑壕内的英法士兵造成重大伤亡。1918年3月,历史上第一支冲锋枪MP18被德军大量投入到被称为皇帝会战的春季攻势中,英法军队的防线被德军突击队多处渗透,很快溃不成军,德军因此推进60公里,俘虏英法士兵5万多人。MP18因此而闻名。战后,刚问世的MP18冲锋枪被大量销毁,剩余的则被欧洲军火商作为战争物资卖到了中国。MP18冲锋枪及其仿制品,在抗日战场上给日军造成了很大伤亡。MP18冲锋枪首次被中国军队用于作战是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后来奉军高级将领的卫队都以此枪为基本配备。
衍生型号
MP 28.II
MP 28.II冲锋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原始施迈赛MP18,I设计的进一步发展的尝试。 MP 28.II 也是由雨果·施迈瑟开发,并在 C.G. 哈内尔武器与自行车工厂制造。 MP 28.II 与 MP 18,I 非常相似,并使用与 MP 18,I 的修改版相同的 20 发和 32 发弹匣。然而 MP 28.II 武器的设计进行了一些额外的改变。 MP 28.II 能够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选择射击),并且比 MP 18,I 具有更快的循环射击速度。射击模式选择器标有字母“D”代表Dauerfeuer(全自动射击)和字母“E”代表Einzelfeuer(半自动射击)。后瞄准器的设计有所不同,刻度达到1000米。MP 28.II冲锋枪使用了直径更大的复进簧,该复进簧套在枪栓后部的外部。 MP 28.II的装载重量为9.54磅。总长度为32英寸,枪管长度为7.8英寸。1925年,德国国防军在库默斯多夫测试设施对MP 28.II进行了非法服役测试。
警用型MP18 I式
警用型MP18 I 9mm冲锋枪大部分是1920年代制造的,在机匣顶部刻有“1920”铭文。该枪采用了卢格炮兵型P08手枪的203mm枪管和蜗形弹鼓。其特点是制造工艺简单,虽然零部件大多是机加件,但没有复杂的铣削研磨件,不需要精密机床进行生产加工,是当时加工工艺最简单的一种枪械,因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各国广泛采用。它的缺点是供弹系统过于笨重,而且需要专门的工具装弹。
M1931
1930年-1931年,芬兰枪械设计师艾莫·约翰尼斯·莱迪在参考“德国MP18冲锋枪”的基础上,研发了“芬兰索米M1931冲锋枪”,该冲锋枪依旧延续芬兰莱迪冲锋枪的7.65毫米口径和部分内部结构;其全枪长860毫米,全枪质量5.04千克。后又出于军用考虑,将其改进为可以发射9毫米口径帕拉贝鲁姆手枪弹的型号。
M1931冲锋枪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开膛待击方式。其枪机结构与“美国汤普森冲锋枪”“奥地利苏罗通冲锋枪”等武器的枪机结构相似:前端有一个固定式击针,后端有一个容纳复进簧前半部分的空穴。M1931冲锋枪可单、连发发射,机械瞄具为片状准星及弧形表尺,其中表尺射程为100-500米。其理论射速700-800发/分钟。
花机关枪
由于当时的中国把可以连发的枪械叫作机关枪,而这款冲锋枪外部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枪管上有一个布满散热孔的枪套,看起来就像花一样,因此MP18冲锋枪在中国有个极为响亮的名字,叫作“花机关”手提机枪。在中国各地,它还有不少绰号,川军称其为“跳蚤笼笼”,粤军呼之为“猪笼机”。由于“花机关”的结构并不复杂,仅仅只有30多个零件,中国国内各兵工厂通过洋行得到设计图纸,很快就开始了对“花机关”的仿造工作。为满足前线的急需,各地中国工农红军兵工厂都曾仿造过“花机关”和子弹。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开始长征时,他们携带的武器中,就包括271支花机关和6.7万发冲锋枪弹。在强渡大渡河战役中,红军突击队的战士们均配备有“花机关”。
总体评价
MP18冲锋枪持续火力比当时步兵手中普遍装备的5发栓动单发步枪强大太多。由于能连发,且枪管外散热套上布满孔洞,因此被中国人称为“花机关”。从整体结构来说,MP18冲锋枪非常简单,蜗形弹鼓脆弱易毁、价格昂贵、制造复杂,但并不妨碍该枪成为划时代的新武器。MP18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一款简单有效的自动武器,相比于当时的毛瑟步枪,它不但轻巧而且火力强大。战争后期,随着更多新型冲锋枪的出现和服役,MP18冲锋枪也开始被淘汰,但它的设计被后来许多冲锋枪所借鉴,在初期战场上,算得上是一代传奇。(中国军事网 评)
影响
在20世纪20年代,MP18发展成为MP28/II,采用弹匣和蜗牛式弹鼓供弹,具有射击模式选择功能,可以单发和连发射击。瞄准具、复进弹簧和击针也得到改进。MP18和MP 28的使用范围广,被用于西班牙内战并为瑞士奥地利等国家许可制造和仿制奠定了基础。后来,很多枪支的设计受到伯格曼MP 18的影响,比如英国的兰开斯特和斯登冲锋枪以及苏联的PPD 40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格曼MP18和MP28被一些更为便宜的新式冲锋枪取代,如特奥多尔,伯格曼的MP38和埃弗特·马斯切恩法布里克的MP40冲锋枪,这些冲锋枪采用冲压制造,比昂贵的MP18和MP28更适合战时生产。总之,伯格曼MP18冲锋枪为所有冲锋枪奠定了基础。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研制历程
定型服役
基本设计
整体结构
枪管
枪机
枪托
保险装置
动作原理
瞄具
供弹与弹药
附件
性能参数
服役情况
德国装备
其他国家
实战经历
衍生型号
MP 28.II
警用型MP18 I式
M1931
花机关枪
总体评价
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