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承运,号夷门居士,男,
汉族,1944年3月出生,河南开封人。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
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书法家。学界评价其演奏“雄浑高古,儒雅蕴籍,体现了一位学者与演奏家的完美结合”,是当代最有成就的琴家之一。
简介
丁承运,号夷门居士,原籍
邓州市,1944年3月出生于
开封市。古琴名家。自幼学琴、筝于胞姊丁伯琴,后师从古琴大师
顾梅羹与
张子谦先生,并从
中原地区琴家陈仲巳、
陈树三、
黄松涛,中州筝家王省吾诸先生游。治琴学凡四十余年,并致力于中国乐律学、中州筝派的发掘研究,琴、瑟、筝乐器的研制,发掘并恢复失传千余年之古瑟宝弦及演奏法,抢救并推广濒于式微的中州古调,主张推行中国音乐传统的传习方式等。打谱发掘琴曲《
神人畅》、《白雪》、《六合游》、《
石上流泉》、《卿云歌》、《修吟》、《流觞》等十余首。为当代中州琴派、中州筝派的代表人。且自幼热爱中国文化与艺术,从13岁起,先后师从
靳志、
武慕姚、
蔡德全等先生学习诗文、书画。还跟鲁文渠、范景义等前辈学练少林、
太极功夫。正所谓弹琴功夫在琴外,获益匪浅。在
开封市打下的文化功底对他以后的审美取向和在艺术上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而所学的中国功夫对他后来弹琴所独具的如棉裹铁的发音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履历
1981年任讲师;
1986年任副教授;
1992年任教授兼音乐系主任;
1998年任河南大学音乐艺术研究所所长。
2001年任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
职务
现任
中国音乐学院客座教授、
台湾南华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琴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
律学学会理事、中国筝会常务理事、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华名人协会会员等。2011年,丁承运先生被文化部委任为“中国昆曲
古琴研究会”唯一代表古琴专业会长。
家世
丁先生出身于
河南省一个艺术世家,兄弟姐妹6人中有4人学习音乐,二姐即是中国古筝名家丁伯苓。从10岁开始,丁承运便跟着二姐学习古琴、
古筝等乐器,对古琴更是情有独钟。
上了中学以后,丁承运对古琴的痴迷一发不可收拾。通过二姐引荐,他拜川派古琴代表人物
顾梅羹教授为师,成为
清代泛川派古琴的第四代传人。
1964年,丁承运来到
武汉市音乐学院的前身湖北艺术学院读书,与武汉的一些
古琴老先生,如
陈树三、
黄松涛、范文运等人结为琴友,来往甚密,经常周末“雅集”到一起,切蹉技艺。遗憾的是,随后不久“文革”开始,“雅集”被取缔,古琴也被砸了。
1972年,丁承运大学毕业分配到
河南大学任教,当时
河南省人民政府接待外宾,经常需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丁承运有机会重拾古琴。
贡献
传统的古琴声音很小,影响演出效果,曾经学过木工的丁承运决定改进古琴,2年后,他制作出了第一张古琴,在小型演奏厅演出时不再需要麦克风。在制作
古琴的过程中,丁承运对
唐朝以来的琴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乐器》上发表了《中国造琴传统抉微》的长篇论文,开始在古琴领域崭露头角。
2003年,中国古琴成功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丁承运功不可没。文化部在组织申报材料时,丁承运是主要的文献提供者之一,文献中以较大篇幅介绍了丁承运演奏的上古琴曲《
神人畅》。
成就
丁承运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学者与琴、筝演奏家,学界评价其演奏“雄浑高古,儒雅蕴籍,体现了一位学者与演奏家的完美结合”,为当代最有成就的琴家之一。近年在古瑟定弦及演奏法研究等方面有重大突破,使失传千余年之古瑟重新鸣响。在乐学研究方面,继1983年发表论文《清、平、瑟调考辩》之后,又经二十年锲而不舍地潜心研究,遂逐步揭开了千古之秘的汉唐清商三调、楚调、侧调之谜。曾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清商三调音阶调式考索》、《论吟》、《琴调溯源》、《论五音调》、《古瑟调弦与旋宫法钩沉》等数十篇;1992年曾主办
清商乐研讨会;曾多次在国内、外举办
古琴独奏及琴瑟合奏音乐会,音清韵雅,广受好评。
事迹
说起学琴,丁承运始启蒙于二姐丁伯苓,后来二姐又把他介绍给了她的老师——在
沈阳音乐学院任教的古琴大师
顾梅羹先生。他就常常利用假期到
沈阳市跟顾老学琴,在顾老的教诲下,使他逐步步入了古琴艺术殿堂。
后来,丁承运到
武汉市读书,音讯遂稀。直至1978年,丁承运到顾老的
湖南省老家去看望他。这次,顾老把着丁承运的手把“百瓶斋”本《
流水》的弹法教给了他,并嘱咐他早日把《
广陵散》等曲理出来。几天中,丁承运不停地请教,话题由弹琴、打谱、琴人、琴史到造琴,顾老有问必答,终日无倦容。
1972年丁承运任教于
河南大学艺术系。当时,河南大学常有接待外宾的任务。一次偶然的机会,
日本芭蕾舞艺术家
松山树子来访,丁承运用
古筝弹了从
古琴移植的《
平沙落雁》。松山树子非常赞赏,她说:“闭着眼睛听了演奏,不像是一张琴在弹,而像有十张琴在弹奏一样。”这次活动在当时的外事活动中影响很大,也使他有机会经常为外宾演奏,他以此为契机开始在公开场合演奏古琴。
接下来的几年间,他利用假期,背着他自制的变体
伏羲式大琴,到
上海市向广陵派艺术大师
张子谦先生求教。张老看他对古琴艺术这么执著,不顾年事已高,倾囊相授。除了张老擅弹的广陵派名曲《
梅花三弄》、《
龙翔操》等曲外,还特别学了
郭沔的名曲《
潇湘水云》。丁承运用了5天学下了这首
大曲。离开上海时,在姚炳炎先生家雅集,他又弹了这首《潇湘水云》向大家汇报,颇得上海老一辈琴家赞赏。
特点
后来,经过了多年的磨练,在操缦生涯中,丁承运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究与理解,逐渐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气息贯通于琴音中,形成了他独具个性的风格。出音沉雄苍古,如棉裹铁;运指如行云流水,举重若轻;琴风雅正蕴藉,气象高远;处理琴曲不事小巧,一派天机而时出新意。在当今举世崇尚表现、技巧的风气中,他弹琴的格调更显得朴厚大雅,与众不同,浸透着一股清新的文化气息,显示着创造性继承的魅力与智慧。在恪守传统的同时,他也并非固步自封,而一直是精钻求之,不断赋予古谱以新的理解与诠释,将其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这就是他常说的以
古琴凸现中国文化的精神。
《
诗经》有云: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可谓自古瑟不离琴,琴不离瑟。但自唐末以后,古瑟成为宫廷摆设,“琴瑟和鸣”便失传了。2000年,丁承运根据多座古墓出土的古瑟,成功将失传已近千年的古瑟复原。他的妻子
傅丽娜也是
武汉音乐学院的教授,长期从事中国音乐教育,夫唱妇随,主动承担了弹瑟的任务,二人经常研究切磋。丁承运教授的古瑟复制及其弹法的发掘,加上其夫人对古瑟细腻的演绎,使“琴瑟友之”成为可能,二人的合奏也成了真正的“琴瑟和鸣”,一时在琴界传为佳话。夫妻二人曾多次在美国、台湾省、中国香港等地举办琴瑟音乐会,每次总能刮起一阵“琴学
飓风”。
丁承运说他家在
开封市已是三代人了:自祖父到开封开办
手钩传习所,父亲丁宇系
河南大学毕业,赴
英国留学回国后,任河南大学教授。丁承运是在开封读完中学,大学毕业后又回到河南大学任教30年。他成长于开封,在开封度过了他的前半生。他的妻子
傅丽娜也是开封人,曾是河南大学音乐学院的副教授,2001 年调入
武汉音乐学院,所以他们对开封有着极深的感情。他著文常自称夷门琴士或夷门
居士,就是念念不忘自己是开封人。他说他几乎每年都要回开封一次,看看不断变化着的故乡的面貌,看望培育关怀过自己的师友乡亲。
作品
《琴瑟和鸣》是金蜂唱片最近推出的一张古乐专辑,同时这张唱片也是全球首张琴瑟和鸣专辑。琴,指的就是
古琴。而瑟也是
中原地区古代的最重要的
弦乐器之一,在
上古时代与琴齐名。在《
诗经》等古籍当中有大量的琴瑟合奏的描写,如“妻子好合,如调琴瑟”,“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可见琴瑟合奏何等清雅。在唱片中请来了国内著名的丁承运教授及其妻子
付丽娜担任琴瑟演奏,丁承运教授对于古瑟的复制及其弹法有着深入的研究,加上丁夫人对古瑟细腻地演绎,成就了这张《琴瑟和鸣》。在唱片中共收录了8首作品,其中四首是琴瑟合奏,包括了《
神人畅》、《
阳关三叠》、《渔问答》、《关山月》。在唱片当中大家可以领略到琴瑟合奏的那种超凡脱俗的音响效果,丁承运夫妇出神入化的演奏可以说再现了琴瑟和鸣的千年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