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石堰镇位于
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西部,东临洪桥镇,南接
双桥镇,西抵
白地市镇,北交
马杜桥乡和
衡阳县关市镇。行政区域面积105.81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户籍人口有59550人。风石堰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10月,当时为白地市人民公社一个耕作区。1961年8月,成立风石堰人民公社,属白地市区。1984年,复称风石堰乡,同年撤乡建镇,仍属白地市区。1995年4月,撤区并乡,花屋、紫冲、毛坪3乡划入风石堰镇。截至2020年6月,风石堰镇下辖1个社区、15个行政村。2011年,风石堰镇的财政总收入483万元,比上年增加11%。2018年,风石堰镇有工业企业29个,其中规模以上6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1个。
地名由来
风石堰镇取境内风陂堰和石堰之首字为名。
建置沿革
1956年6月,纱铺、紫冲、
永和县等7乡并入风石堰乡,属县直管乡。
1958年10月,为白地市人民公社一个耕作区。
1961年8月,成立风石堰人民公社,属白地市区。
1984年,复称风石堰乡,同年撤乡建镇,仍属白地市区。
1995年4月,撤区并乡,花屋、紫冲、毛坪3乡划入风石堰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风石堰镇下辖1个社区、45个行政村:堰寺社区,仙神井、曾家、山溪、观音、
杨柳科、杉铺、雄飞、道头、元木、庙湾、花屋、毛坪、田家、易家、官福、吕家、四塘、推车、风石堰、松山、莲花、和平、陡岭、大高、永和、邓公、读书、黎照、紫冲、新铺子、龙湾、先锋、将家、青冲、云华、毕花、晏家、合心、中华山、画眉、大坪、沙井、上坪、城楼、曹家等,下设554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风石堰镇下辖1个社区、15个行政村:堰寺社区,杉铺村、永和村、莲花村、大坪村、紫冲村、中华山村、毛坪村、沙井村、和平村、花屋村、清官村、斜岭村、杨井堰村、宝山村、倚忠村,镇人民政府驻堰寺社区。
2015年
祁东县率先在
湖南省省内进行并村改革,并村后风石堰镇新村、居民委员会名称如下表:15个村,1个居委会,共16个村委会。
地理环境
土地资源
2011年,风石堰镇有耕地面积31000亩,林地面积83000亩。
人口
2011年末,风石堰镇辖区总人口5764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043人,城镇化率5.3%。总人口中,男性30578人,占53%;女性27070人,占47%。14岁以下11708人,占20.3%;15—64岁39920人,占69.3%;65岁以上6020人,占10.4%。人口以
汉族为主,达57606人,占99.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24人。
2017年末,风石堰镇常住人口有51023人。
截至2018年末,风石堰镇户籍人口有59550人。
乡镇建设
风石堰镇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农民增收,经济发展步入快车轨道,各项公益事业日益完善,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大局稳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入正规化轨道,风石堰镇采用农业在保稳定、促增收的思想下,全面开展工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新一轮战略性和科学性大调整,瞄准市场,围绕高效赚钱,实行调大、调优、调高的原则,把握调整重点和方向。全镇种优质稻、
香芋、西瓜、
蜜桔、
葡萄、药材、大
梨枣,养禾池鲤,
反季节蔬菜苹果等专业户逐渐增多,并成规模。据统计,全镇约有360户以上这样的专业户,其中香芋集团,中华山的药材,紫冲弯葡萄,推车村的
蜜橘、
甜橙;易家村的苹果等农业产业结构高速项目最为突出,最少项目的紫冲弯葡萄也有80多亩,香芋集团种植面积达千亩以上,这些香芋远销全国各地。该镇有优质的草场1.2万亩,经科研人员技术论证,是饲养
奶牛的理想之地。二是民营经济发展较快。风石堰镇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松山村的七宝山锰矿含量丰富,坐落在田家村的老龙塘
铁矿被
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探明储量约8000多万吨,含量31%,60%的铁矿储量坐落在风石堰镇田家村。由于森林资源丰富,家具行业发展较快,紫冲村的富豪家具厂、城楼村的美鼎家具厂规模逐渐扩大,杨柳村的鸿发皮村厂的产品远销国外,其他各私营企业也不逊色,各大小店铺在400家以上。由于风石堰地域资源优势,经济发展环境优化,以最优惠的政策、最诚恳的合作、最优质的服务,投资环境非常理想,引进了
远东复合肥料厂,厂房建地面积达200余亩;港商投资的阜锋玩具制衣厂,厂房建地面积达15余亩,拥有员工800余人;台湾炯元发展有限瓮也投资风石堰镇办厂,拥有员工1300多人。
这些厂现都产生良好的效益,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三是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教育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镇政府兴办了3所初具规模的初级中学,2所中心小学,共有教职员工470人,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适龄少年辍学控制在1%以内,初等中学教育完成率91%,为改善教学条件,2004年在风石堰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又修建了一栋高标准的综合楼。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到位。为解决城镇居民用水问题,镇建立了一个
日产(企业)2000吨
中国水务,保障人人拉的生活用水,对自来水公司进行增容整顿,城镇街道进行绿化,亮化安装路灯近100。镇电视台与
祁东县有线电视台顺利接通,有线电视网络逐渐向农村得以延伸,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程控电话全镇各村都已架通,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初具规模,村村通公路,交通十分便利,社会稳定。火车站、邮电所、医院等基础设施亦一应俱全。
经济发展
风石堰镇位于祁东县城西15公里,发达的交通,使风石堰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
湘桂铁路、
322国道穿行而过,白(地市)归(阳)、祁(东)邵(阳)公路纵贯东西。风石堰人民充分利用交通便利之优势,坚持“开放兴镇”、“开发兴镇”、“科技兴镇”的战略指导方针,大力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和乡镇企业。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迈出可喜的步伐,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设步入快车道。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盛,是声名远名的“鱼米、辣椒、高笋、白菜之乡;”每到夏秋时节,辣椒基地翠绿欲滴、火红欲燃,
槟榔芋、生姜、白菜、高笋、黄花、圆葱、席草等农特产,夜以继日地在街道两旁集装,销往全国各地。
柑橘属、
油奈、桃子、板栗等庭院经济基地,四季果满枝头,任你尽情品味。马头羊、
黑山羊、黄羊,成为山地农民鼓腰包的法宝。该镇有优质草场1.2万亩,经科研人员技术论证,是饲养
奶牛的理想之地。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已先后开通了程控电话,建起了
日产(企业)2000吨的自来水厂,扩建了农贸市场。火车站、邮电所、电视台、文化娱乐、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亦一应俱全。理想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一批海内外客商纷纷来此,兴业办实体。这里的青石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除供给县内3个骨干企业外,还远销
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其石灰开发大有潜力。位于本镇东头开发区的富豪家具厂,生产各类中、高档家具产品美观、耐用,连续三年被市评为质量信得过单位,年产值1000万元,上交国家税收150万元。
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
2011年,风石堰镇的财政总收入483万元,比上年增加11%。
2018年,风石堰镇有工业企业29个,其中规模以上6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1个。
农业
2011年,风石堰镇的农业总产值5.8亿元。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年生产粮食28000吨,人均479.5
千克,其中水稻26000吨。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油菜、
烤烟等。蔬菜年种植面积3110亩,产量6352吨,主要品种有白菜、辣椒等。
风石堰镇的畜牧业以生猪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61000头,家禽饲养量664230羽,生产肉6408.23吨,其中猪肉5780吨。2011年,造林3080亩,其中,
经济林2160亩,竹林920亩,林木覆盖率44.1%,活立木蓄积量10.9万立方米。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1125亩,产量2631吨,主要品种有
柑橘属、李子、
甘蔗等。
渔业以养殖禾池鲤为主,年养殖面积6950亩,产量2681吨。2011年,有农业机械4235台。名优农产品有禾池鲤、
冬枣、
中秋酥脆枣等。农民人均年纯收入8029元。
工业
2011年,风石堰镇的工业总产值28671万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53%。有工业企业306家。
交通运输
风石堰镇境内有G322公路穿过。
特色产业
从1995年开始,风石堰镇把发展渔业生产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来抓,尤其是"万亩稻田模式化养鱼致富工程"的实施,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999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4531万元,比1995年增长55%;其中
渔业产值1997万元,比1995年增长4倍。全镇人平纯收入2040元,比1995年提高62.5%。其中通过渔业人均获得纯收入305元,渔业纯收入占人平纯收入总额的比重由1995年的4.6%上升到1999年的15%。1999年实施的9850亩模式化稻田养鱼,
共产主义稻谷10146吨,鲜鱼和鱼种1166吨,稻鱼总产值2235.6万元,亩平2270元,比未养鱼稻田提高106.4%。其中,渔业产值1221元,亩平1240元,渔业产值占稻鱼总产值的54.6%;扣除成本,稻鱼获纯利1359.3万元,亩平1380元。其中
渔业纯利935.8万元,亩平950元。渔业纯利占稻鱼纯利总额的比重为68.8%,人平可增收760元。
五年多来,镇党委和镇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做了许多工作。通过结构调整,已经见到了效益、尝到了甜头。几年内镇政府筹措148.7万元资金用于鱼田工程建设和山塘整修,由此带动了村、组及农户1200万元渔业投入,累计产生了4800万元的渔业收入,渔业已经成为我镇新增收入的主要来源。渔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激活了农村经济运行机制,拓宽了富民兴村的视野和领域,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惠,镇政府的工作也比以住任何时候都显得踏实、有序和富有成效。
文化教育
风石堰镇有学校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教育资金的分散投入。风石堰镇于集中办学,全镇只设初中1所,中心小学1所,班均人数分别达到51和45人。为解决集中办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风石堰镇中心小学探索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低龄儿童寄宿制管理办法,突出抓好以下几项管理工作:一是对低龄学生采取生活保育管理。每30个寄宿生配备一位专职保育员,住在学生寝室里专门照顾学生生活起居。学校在聘任教师时首先聘任保育员,2001年暑假还组织保育员进行了专业培训;二是牢牢把好安全关。学校实行封闭管理,设立严格出入登记制度,学生凭卡进出,家长星期五下午接子女回家,星期日下午送子女到校,都必须到门卫处签名。同时,还与110、120保持了联系,保证学生万一出现安全或伤病情况时,能得到公安和医疗机构及时的帮助;三是投资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强化后勤管理。对校园进行了改建和维修,购置了彩电、VCD和适合儿童观看的光碟,添置了洗衣机、蒸汽柜、开水桶、餐桌、课桌凳,增设了仪器室、电脑室、阅览室,添置了部分教研器材等。学生食堂配备了负责的炊事员,学生每餐花0.3元、0.5元和1元即能分别买上一份新鲜可口的蔬菜或荤菜;四是加强课外活动管理,合理安排全天的作息时间和各年级、各时段的活动,成立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风石堰镇的管理办法已在全县各乡镇得到推广,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实行农村集中办学避免了资金的重复、分散投入,充分发挥了资金效益。由于资金集中投入,许多中小学危房基本消灭,乡镇中学、中心小学都建立了电脑室,有的还建有语音室、
多媒体教室,图书资料、音体美器材等都达到了国家规定标准,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村低龄儿童寄宿制集中办学激活了农村教育的办学机制,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缩小了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的差距,确保了山区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有利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国家财政部、
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财政厅有关负责同志到该县调研后,对集中办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指出:农村集中办学,为农村教育特别是山区教育的改革发展开辟出了一条新路,不仅指明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也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教育财政投入的调整确定了方向,必将对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起到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旅游资源
沙井湾古民居
沙井湾古民居位于
祁东县风石堰镇沙井村,老屋座南朝北,三面环山,气势恢宏而不张扬,古朴简约而富含神韵。一条溪流从院落前潺潺流过,溪水清澈见底,宛如一条玉带依偎着古老的村庄。从鳞次栉比的屋脊走向可以看出,大院为“三进九厅十八井”构架。占地面积约18亩,建筑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如此规模的民宅,在
衡阳市境内恐怕是很少见。走近老屋,从外到内,大门、中门、前天井、两廊庑和正堂屋尽收眼底。古民居有庄院两处,上沙井院与下沙井院相距300余米。下沙井院系上沙井院后裔所续建。下沙井院石墙上题字落款为
宣统元年(公元1909)已酉十二月十三日子时竖造。庄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00米,东西纵深约50米,有大门、正厅、南北厢房及四周景房,共计120余间房。庄院坐北朝南,环境清幽,建造精致,木刻、石刻保存较好。古民居距
祁东县县城20公里,直达公路,交通便利,是一理想的旅游休闲的景点。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风石堰镇有幼儿园11所,在园幼儿1430人,专任教师40人;小学17所,在校生3720人,专任教师19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3所,在校生1360人,专任教师160人,小学升初中率100%。
文化事业
2011年末,风石堰镇有农家书屋45个,藏书45000余册。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2100户,均为
数字电视用户,电视综合覆盖率56.5%。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风石堰镇有卫生院1所,
村卫生室45个,医疗床位35张,执业医师8人,注册护士7人。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30.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共5.5万人,参保率95%。
社会保障
2011年,风石堰镇有城镇低保户178户,368人,支出53.4万元,月人均支出121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1916户,2314人。支出219.7万元,每月人均72元;农村五保户供养526人,支出78.9万元;农村医疗救助9825人次,农村临时救济356人次,共支出40000余元。
邮政电信
2011年末,风石堰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点46个,乡村通邮率100%;电信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用户10428户,普及率70.7%;移动电话用户35645户,普及率95.8%。
给水
2011年末,风石堰镇有唐夫冲自来水厂一家,生产能力150吨/日,铺设干线水管10千米,城区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