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调阳(1516年3月20日 — 1580年1月16日),字和卿,别号豫所,谥文简,广西桂林人,祖籍湖北
大冶市茅潭港吕家村。明朝后期名臣,历任嘉靖、
隆庆、万历三朝大臣,以
廉正闻于朝野。吕调阳自幼聪颖,刻苦攻读,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考中进士,初任翰林院
编修,后晋升
国子监祭酒、
礼部尚书等职。隆庆年间,任南京国子
祭酒、礼部右侍郎、
吏部左侍郎等职,后晋升为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 隆庆六年(1572年),吕调阳受
张居正的举荐,晋升为
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预机务。不久,他又被加封为太子少保,晋升为
武英殿大学士。然而,在万历二年(1574年),吕调阳因《明穆宗实录》成书,被晋升为少傅。万历五年(1577年),他又晋升为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万历六年(1578年),吕调阳晋升为
建极殿大学士,不久便致仕归乡。 吕调阳在万历八年正月一日(1580年1月16日)去世,享年65岁。他被赠太保,并赐谥号“文简”。
人物生平
正德十一年二月十八日(1516年3月20日),吕调阳出生于广西桂林府
临桂区(今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吕调阳的名字取自
周兴嗣所著的《千字文》。
嘉靖十七年(1538年),随父亲在徐闻县衙读书。
嘉靖十九年(1540年),准备北上,但听说父亲调任,于是回到
徐闻县服侍父亲。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卒业太学后,侨寓
隆福寺,求学于阳明学派学者“永康学”的代表
程文德三年。
嘉靖三十年(1551年),迎接父母就养京邸。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以编修秩满,受封父亲为
文林郎,母亲为孺人。吕调阳以赡养父母上书回乡,后复入京师。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充会试分校官。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丁父忧。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丁母忧。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服除,回京。
父母相继去世后,吕调阳回乡守丧。直至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吕调阳才重回翰林,任国子监司业。
嘉靖四十四年十月十一日(1565年11月3日),吕调阳升任右春坊右
谕德兼翰林院侍读,管理诰敕。
隆庆元年四月八日(1567年5月16日),
朱载坖命吕调阳充任经筵官,日侍讲读。
隆庆年间,吕调阳先后出任南北两京
国子监祭酒。因其曾从师于国子监祭酒、阳明学派学者“
永康市学”的代表
程文德,遂以永康之学教授诸生。他在任时,重视道德教育,抛弃传统的注入式,代之以启发式,并以身作则。吕调阳在教育监生时,注重言教身教,先德而后艺。为穆宗帝讲学时,引经据古以规导时政,深得朝廷敬重。
隆庆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2月27日),吕调阳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
隆庆二年七月十日(1568年8月2日),
朱载坖荫吕调阳之子吕兴周为国子生。 九月十四日(10月4日),吕调阳改任礼部右侍郎。 十二月二日(12月19日),明穆宗命吕调阳以
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充任《明世宗实录》副总裁。
隆庆三年二月十日(1569年2月25日),明穆宗派遣吕调阳到景惠殿祭奠
三皇。 二月十一日(2月26日),吕调阳在接受对京官的考察中,因称职被继续留用。 四月七日(4月22日),明穆宗命吕调阳充任经筵讲官。 五月二十七日(6月11日),吕调阳改任吏部右侍郎,仍然充任经筵讲官。 八月二十五日(10月5日),
朱载坖命吕调阳充任日讲官。 九月二十日(10月29日),明穆宗检阅军队,命吕调阳和杜继宗守卫京城九门、皇城五门。
隆庆五年(1570年5月27日),吕调阳升任
吏部左侍郎,掌詹事府事。
隆庆五年二月七日(1571年3月2日),吕调阳作为
张居正的
副职,充任会试副主考。 三月十四日(4月7日),明穆宗命吕调阳担任廷试读卷官。五月十四日(6月6日),明穆宗以吕调阳三年考满,赏赐钞锭羊酒。 六月二十四日(7月15日),吕调阳奉命教习
庶吉士。
隆庆六年四月十七日(1572年5月28日),吕调阳升任
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
后续其受张居正的举荐,吕调阳以礼部尚书兼
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协助
大学士张居正进行改革,以稳重不争受到
赵顼的器重。
隆庆六年六月二十八日(8月6日),受
张居正的举荐,吕调阳进文渊阁大学士,入
内阁参预机务。七月十日(8月17日),吕调阳请求罢免自己,
朱翊钧不允。八月四日(9月10日),明神宗加吕调阳为太子少保,进
武英殿大学士,并派遣吕调阳祭奠
孔子。八月六日(9月12日),吕调阳和张居正推辞任命,明神宗不允。十二月三日(1573年1月6日),明神宗亲书大字“枢机克慎”赐予吕调阳。
万历元年正月十日(1573年2月11日),明神宗命吕调阳同知经筵。二月三日(3月6日),以经筵礼成,吕调阳与
张居正上表称贺。二月五日(3月8日),明神宗派遣吕调阳祭奠孔子。 八月九日(9月4日),
朱翊钧派遣吕调阳祭奠孔子。 十一月十二日(12月5日),吕调阳推辞
太子太保的任命,明神宗不允。
万历二年二月三日(1574年2月23日),明神宗祭奠
孔子,派遣吕调阳行礼。二月七日(2月27日),明神宗命吕调阳充任会试考官。 三月二十日(4月11日),明神宗命吕调阳充任殿试读卷官。三月二十六日(4月17日),明神宗亲书大字“同心夹辅”赐予吕调阳。七月十四日(7月31日),明神宗以《明穆宗实录》成,加吕调阳为少保,并给予应得诰命。
万历三年二月三日(1575年3月14日),吕调阳经过考察请求致仕,
朱翊钧不允。十月二十二日(11月23日),明神宗命吕调阳等人分献夜明、星辰、风云、雷雨四坛。
万历四年四月二日(1576年4月30日),吕调阳请求致仕,明神宗不允。四月五日(5月3日),吕调阳以年老请求退休,明神宗不允。 十月十五日(11月5日),明神宗晋升吕调阳为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并给予诰命,荫一子为
中书舍人。
万历五年三月十日(1577年3月28日),吕调阳以子吕兴周参加廷试,请求回避读卷,明神宗不允。 八月二十一日(9月3日),《明神宗实录》修成,吕调阳被加官少傅,兼支
大学士俸。 闰八月二十六日(10月7日),吕调阳以病请求退休,
朱翊钧不允。 九月二十六日(11月5日),
张居正父亲去世的消息传出,张居正想回家守孝,吕调阳和张四维用
杨溥、
金幼孜、
李贤夺情起复的旧例,乞求张居正留下。 九月二十九日(11月8日),吕调阳再次请求退休,明神宗不允。 十月二日(11月11日),吕调阳又一次请求退休,明神宗不允。十一月四日(12月12日),大祀天于圜丘,明神宗命吕调阳等人分献各坛。 十一月八日(12月16日),吕调阳乞求致仕,明神宗不允。
万历六年二月二日(1578年3月9日),
朱翊钧派遣吕调阳行纳吉、纳徵、告期礼,并赏赐银币。 二月二十八日(4月4日),吕调阳主持明神宗婚礼,晋建极殿
大学士。 四月十一日(5月17日),吕调阳请求致仕,明神宗不允,并派遣御医蔡文亨查看病情。五月十日(6月14日),吕调阳再次上疏请求致仕,明神宗不允。 七月六日(8月8日),吕调阳第三次请求致仕,明神宗让吕调阳回家乡调理,病好后出来办事,并赏赐白金一百两、纻丝、
织金县、
斗牛犬衣。
万历七年二月二十一日(1579年3月17日),吕调阳告老还乡,
朱翊钧派遣车马护送他回到家乡。十二月二十八日(1580年1月14日),吕调阳忽然发病,牙关紧闭,口不能开。
万历八年正月一日(1580年1月16日),吕调阳去世,享年六十五岁(《行状》误作六十四岁),赠太保,赐谥号“文简”。三月六日(3月20日),明神宗按惯例对吕调阳赐祭葬。
先后加官晋衔,直到他去世,官衔已为
光禄大夫、
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
建极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简。
三月六日(3月20日),
朱翊钧按惯例对吕调阳赐祭葬。
万历二十三年四月二十日(1595年5月28日),明神宗对吕调阳之妻
张姓赐祭葬。
主要影响
经济
万历年间,吕调阳向
张居正建议,要求立即改革赋役,兴利除弊,并且推荐了“一条鞭法”,拉开了经济改革序幕。“一条鞭法”,就是将繁锁的赋税统一化,减少了赋税的征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富户逃避税款的行为。但是一直以来,朝廷中对此争论不休,各陈利,以致履行屋止,从来没有正式统一的律法颁布,但是经过吕调阳的这次提议,张居正坚定了颁布律法的信心,从而使一条鞭法稳定实施。
文化
吕调阳学识渊博,注重教育,他先后出任南北两京
国子监祭酒,为人师的他,不忘师德的传承(吕调阳曾从师于国子监祭酒、阳明学派“永康学”的代表人物
程文德),以永康之学教授诸生。他在任时,重视道德教育,抛弃传统的注入式,代之以启发式,并以身作则,他的学生遍布皇族公卿,包括
隆庆朱载坖。
吕调阳十分注重道德修养,性尤淡泊。身上穿的虽是蟒玉之服,为了洁净也经常洗涤。每次为
李恒侍讲
经筵之前,他必先作斋戒沐浴,以示虔诚肃穆,讲解时引经据典,切规时政,从不故弄玄虚,夸夸其淡。
吕调阳深谙
明朝典章礼仪,加入内阁后,成为国家重大事务的礼仪主持人之一。“若大丧,若
大婚,若崇祭,若荐号,若降夷、受俘,诸臣仪旷典事,咸籍公相成以当上心。”
政治
吕调阳在辅助
张居正掌理国家大政期间,参与了《穆宗实录》和《世宗实录》等史书修纂,还与张居正合作编撰了帝王儿童
教科书《
帝鉴图说》。《帝鉴图说》讲述了历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之举,也深刻剖析了历代帝王的倒行逆施之祸, 再辅之以妙趣横生的手绘插图,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需学要义和治国理念,希望
朱载坖和
朱翊钧能够效仿历代圣贤帝王励精图治,做一个人人可敬的圣君。从这本书中也可以窥见吕调阳“致君饶舜”和匡扶社稷的教育、治学思想。
吕调阳身处腐败官场,而始终保持一身正气。他为国家办事,有成绩从不炫耀,也不愿意听别人对他歌功颂德。“所树惟恐见知,所急惟恐见德,”“人故无所藉以颂公”。他去世后,
张居正认为他就是当代的
丙吉(
西汉丞相,以宽松和谐,自己有贡献而噤口不说)称赞他“公质行多长厚,余独心服其在政府,断断乎有古大臣之风。”、“在汉丙吉,今也则公。”
吕调阳在明王朝没落的官场之中,是一个不倒翁,他历仕三朝,职务只升不降。他在发迹的嘉靖年间,有大奸臣
严嵩父子柄权,吕调阳却能鹤立鸡群,不随浮沉,靠的是持正不偏,不胁肩谄媚,靠的是自己手脚干净,严嵩也曾想拉拢他,但他“固谢不往”。万历年间,内阁
高拱与
张居正间的斗争也十分激烈,但吕调阳辅佐
张居正改革而不为政敌所忌刻,他先于张居正致仕还乡,急流勇退,从而避免了张居正死后被政敌攻讦而遭受的抄家之祸。所以后人论述这段明史,说吕调阳是识时务的俊杰,真正做到了“律吕调阳”。
主要著作
吕调阳的著作很少,除与张居正合编《
帝鉴图说》外,并修嘉靖、
隆庆两朝实录(《世宗实录》、《穆宗实录》)。隆庆六年(1572年)九月,张居正请修《穆宗实录》,
朱翊钧允准,命成国公
朱希忠为监修官,
大学士张居正、吕调阳为总裁官,至万历二年(1574年)修成。万历四年六月,内阁大学士
张居正、吕调阳、
张四维合疏奏请开馆续修会典。是月神宗敕谕
内阁,择日开馆。此典籍修至万历十三年完稿,至十五年二月上表进书,前后十余年,纂成万历《
大明会典》二百二十八卷。
另外,他撰有《佛塔寺碑》《全州建库楼记》《勘定古田序》《奉国中尉约墓志铭》等碑。他偶尔也作诗,据称“为诗若文,古雅醇厚,不事模拟”,可惜不见流传。
陵墓信息
吕调阳墓位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山北路桂林大米厂后的
狮子岭。墓园呈长方形,墓坐西朝东,东西纵长32米,南北横宽60米,背倚狮子岭,面对
漓江与尧山隔江相望,墓园内的神道居中,由前到后对列着坐狮、
麒麟、
狻猊、伏虎、立马和
阮翁仲等七对石像生仪仗,墓园内原建有围墙、陵门、享堂,未见神道碑,其石作的雕刻风格与
靖江王墓接近,其规模布局与王府的将军墓相似。
抗击倭寇
明朝嘉靖末年,奸臣
严嵩把持朝政,谄谀媚上,欺上压下,谁不顺从,就编织罪名迫害。致使谁也不敢说真话,文不尽才,武不用命,国势削弱,边防废驰。外敌乘机入侵。蒙古在北方骚扰。鞑靼贵族军屡屡南下,一直打到北京城下。而在
辽东、
山东省、
浙江省、
福建省、
广东省等沿海地区,倭寇流窜,滥杀无辜,焚烧庐舍,掠夺财物,当地居民恨透了这些
日本强盗。但是,沿海诸卫所的士卒仅有原额的三分之一,沿海的战船仅存一二,遇警只好募
渔船充数,无力抵御倭寇。
朝廷忠奸斗争一直不停,吕调阳却不附和
严嵩奸党,暗地与忠臣
徐阶,
张居正等人来往。他官不大,不是奸党主要政敌,严嵩没有害到他。嘉靖死后,穆宗继位,严嵩倒台,徐(王旁+介)、张居正等湖北籍官员开始掌权,整理边务,起用
谭纶、
戚继光,练兵
蓟州,加强北部防务。
戚继光筑台三千,起居庸关至
山海关区,控守要害,以对倭寇作战有经验的
戚家军为主力,根据蓟州的地理条件和同
蒙古骑兵作战的特点,从实战出发,加紧训练。倭寇见戚家军不同于以往的明朝军队,士气逼人,就跑到南部沿海抢掠,长驱直入到
淳安县、
歙县、
芜湖市,犯南京,途经数千里,杀伤四千人。
李恒大惊,徐(王旁+介)、
张居正即令戚家军分兵南部沿海。但倭寇时而东,时而西,偷袭不止,令戚家军防不胜防。
戚继光想:这种严防死守也不是办法,得有神兵利器威慑倭寇。可是用什么兵器好。
戚继光把自己的想法汇报给了张居正,张居正也赞同戚继光的建议,只是在具体用什么兵器的问题上没有更好的意见,遂找来吕调阳商量。
吕调阳和张居正是莫逆之交。两人祖先都是大明军官。张居正原是凤阳定远人,当时移民
江陵县;吕调阳祖籍湖北大冶,现居
桂林市。两人认了湖北同乡,政见一致,有什么事能推心置腹商量。
张居正时任
吏部左侍郎,吕调阳是
礼部侍郎,两人曾编著《
帝鉴图说》教导
李恒,所以同是穆宗的老师。徐(王旁+介)退休,张居正继任宰相,吕调阳当副宰相。
听完张居正的叙述,吕调阳略作思考,即献了一个破倭寇计——大刀计。他告诉张居正,倭寇大都长得矮,虽然凶残狡猾,但最怕被砍头,因为他们
迷信地认为把头砍掉了不能再投胎重返人世,来世只能做牛做马,变猪变狗,所以日本人自杀只剖腹而不砍头。针对倭寇这种生理缺陷和心理恐惧,明军可挑选一千名高大强壮军汉,全用蒙古大马装备,闻警迅速出击,专砍倭寇的头,砍一颗头就可吓倒一大群;砍一批头,势必没有下批敢再来。
张居正立即告诉
戚继光这个破倭寇计,戚继光认为这个计策好是好,但必须有相应的大刀方能奏效,还要战马临战状态好。吕调阳拿出一把战刀和一只铜铃,说:“这把战刀是我高祖投军所用,是高祖自己在家乡
大冶市打制的,是用大冶的
磁铁矿石精炼而成;这把刀二尺八寸长,四寸宽,稍带弯,比
倭刀长,刀刃锋利,吹发即断,砍头如切瓜。再看这个
铜铃,是我
曾祖父父所留,当年曾祖接替高祖军籍,编入骑兵,他回老家大冶,用铜绿山的铜,用何锡铺的锡,合炼成
锡青铜,请铜匠打制这个铜铃。此铜铃比一般铜铃响声宏亮,一匹战马颈上挂三四个,马奔跑起来铜铃撞响,马就会亢奋起来。而系铜铃的铜链不易断,不要声响时可以轻易地摘下铜铃。”
张居正、
戚继光称赞这两件兵器是可以镇住倭寇的杀手锏。吕调阳继续献计:“湖北
大冶市自古盛产铜、铁,
水牛也多,可采大冶铜打制铜铃,采大冶铁冶铸大刀,用牛皮和铜做头盔铠甲,装备
戚家军。”
三人反复合计了好半天,商定了一些具体的细节后,张居正立即布置下去,湖北兵器厂得令,即刻到大冶调运铜、铁、牛皮等赶制大刀、铠甲。
武器先进先赢三分仗。高头大马,锋利大刀,戚家军如虎添翼,一有倭警,大队骑兵立刻出发,“叮铃、叮铃”之声声震寰宇。战马听到铜铃声,精神大振,四蹄如飞,身材高大的军汉身穿坚固的铠甲,挥舞大刀,向倭寇头上砍去,刀到头落,倭寇三魂吓掉两魂,生怕掉了脑袋没法投胎,永远下地狱,逃也逃不赢。从此,倭寇不敢上岸,只能在远海为匪为盗。沿海倭患渐渐平息下来。
史籍记载
吕调阳于《明史》无传,但
张居正曾为他撰写墓志铭,记载其生平事迹,“我铭贞石,以著朴忠。”
影视形象
2010年电视剧《
万历首辅张居正》:王志饰演吕调阳。
人物评价
吴国伦:生平深沉简谅,内辨而色温于人,不轻喜怒事,不轻可否,而人亦无所用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