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拯
孙拯
孙拯(?-303),字显世,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区)人,晋朝官员、文士。在孙吴时期担任黄门郎,因智慧而得以保全。西晋统一后,曾任涿县令。在“八王之乱”期间,被大都督后将军陆机任命为司马。孙拯为人正直,有政绩,为一代义士。他在狱中因为孟超之兄孟玖诬陷而被捕,最终因牵连陆机冤案,遭拷打而死。孙拯好学,《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一首《赠陆士龙》(共十章)。
经历
陆机“少有异才,文章冠世”,可惜生于乱世,枉有一身傲骨,却先遭亡国之痛,后遇八王之乱。作为东吴的望族,二陆在吴亡后被晋召到京城洛阳市,以便在眼皮子底下好好看管。太常张华跟二陆谈论后大喜说:“伐吴之役,利获二俊。”二陆的性格可从一件小事上窥见一斑:“范阳卢志于众中问机曰:陆逊陆抗于君近远?机曰:如君于卢毓、卢廷。志默然。既起,云谓机曰:殊邦遐远,容不相悉,何至于此!机曰:我父祖名播四海,宁不知邪!议者以此定二陆之优劣。”直呼人父祖之名是相当的不敬,陆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刚毅锋锐,且对父祖仰慕爱戴,这大概也造成了他对自己军事才能的过于自信。陆云则是温和宽容得多。
司马冏之乱中,陆机作为前锋都督司马颖司马颖征讨长沙王司马乂。作为“亡国之余”,他虽得司马颖赏识,但平素军功并不多。猛然成了一干晋朝老将的上司,自然引来众人不服。虽然好友已经劝陆机将这都督让给别人,但陆机仍然坚持领命带军出行了。他充满自信只要司马颖完全信任,他自己就能做管仲、乐毅。前面提到的试图羞辱陆机而反被羞辱的卢志就开始在司马颖面前进谗言了,说陆机这是在讽颖为“暗主”。司马颖心里面开始种下一块小疙瘩。虽然作得花团锦簇的文章,虽然父祖声名赫赫,陆机在带兵打仗一事上终究算不上天才,更何况上下不同心,陆机这一仗败得很惨。
孟玖是司马颖手下得宠的宦官,想让自己的爹弄个邯郸市令当当。反角甲卢志这些人自然连说好啊好啊,臭脾气的知识分子陆云却说,你一个太监之父怎么能做这么重要的一县之令呢?孟家就这样和陆家结上了怨。本文的第二反角孟超,也就是孟玖的弟弟,刚好跟随陆机打仗,仗还没开打先玩上了兵匪一家那一套,大肆抢掠。陆机捉拿了主要肇事者,却被孟超率铁骑直接把人抢走,还恶言相向。这时候,陆机的司马,本文的第一主角孙拯便劝陆机杀了孟超。不知出于什么考虑,陆机竟没有采纳这个合理建议。
孙拯也是吴人,而且也是那种能文能武的吴人,孙皓的故臣。他于乱世中还是有一些圆滑,凭着自己的智慧,在喜怒无常的孙皓手下保存了下来。再回到陆机的战场,那个外有强敌,下不听命的无奈战场。孟超是越发地跋扈,放出陆机要谋反的谣言,打仗也根本不听陆机的指挥,领兵冒进而战败失踪了。以小人之心的类比,孟玖自然认为孟超的失败是陆机下的毒手,于是在司马颖耳朵边吹风,说陆机想与长沙王司马乂勾结。一次说了司马颖还不怎么相信,他究竟是深爱陆机之才的,但孟玖党羽也不少,反角乙丙丁一哄而上,今天摆事实,明天讲道理。司马颖终于大怒了,命人杀了陆机,并将陆机的弟弟陆云陆耽,以及孙拯,一起捉拿下狱。这时候,正角甲乙丙丁看不过去了,叩头流血地上疏,说陆机兵败有罪,杀了就杀了,但谋反之罪就是子虚乌有了,而且陆云和孟玖的过节天下皆知,不能杀害无辜的陆云等啊。司马颖也听得有些心动了。孟玖看看势头不好,一边继续吹风,一边下令加紧拷问孙拯,让他证明陆机谋反。
孙拯被拷打得双骨头露出,却一直大叫陆机冤枉。狱卒也看不下去了,说,唉,你也真是,天下谁不知道二陆是冤枉的呢?但你在这里硬顶有个屁用?早点招了免受皮肉之苦啊。孙拯长叹一声说,陆家兄弟是当世奇才,我虽然不能使他们免于一死,但是又怎么忍心去诬陷呢?孟玖的脑袋虽然永远无法理解孙拯这一份忠义,但他明白了再拷打下去也是徒劳,懒得再跟个傻子耗下去了,就让人冒充孙拯写了供词,不知道有没有打晕孙拯取手印这些把戏,反正也没人对笔迹。司马颖一见这供词,不由大喜。大人物大概最怕的是自己也会犯错误,杀了陆机以后,司马颖时时也在后悔,究竟爱过陆机之才,正角们的论证也非毫无用处。但见了供词,司马颖打从心里的高兴,哈,原来自己还是那么伟大,怎么会杀错人呢?陆机谋反,铁证如山,来啊,夷了他三族!转过头去,司马颖握着孟玖的手,还是爱卿你对我忠心哪,不是你的锲而不舍,哪能把这伙奸贼连锅端呢?
孙拯不久就死于狱中,而不知道终究陆云等还是遇害了,为了伪造的他的供词,只希望他死时无愧无憾。在孙拯被关押拷打时,门生费慈、宰意到牢中探望,并且如孙拯大呼陆机冤枉一样,呼孙拯之冤。孙拯责怪这二人,我这是为了全以“义”字,不能睁眼说瞎话地诬陷好人,死就死了,你们这又是何必呢?两人说,您既然不能负二陆,我们也不能负您!于是二门生也为了个实话献出自己生命。这种不负主的义颇让人联想到田横五百士,不过田横的门客们更有“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无返顾但却没有什么道理。孙拯和费宰二门生的死却多了一层捍卫真相的意义。
背景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汉末的战乱,三国的纷争,晋朝统一不久发生的“八王之乱”,西晋的灭亡与晋室的东迁,接下来北方十六国的混战,南方东晋王敦桓玄等人的作乱,北方北齐、北魏北周等朝代的一次次更迭带来的斗争,南方宋、齐、梁、陈几个朝代的更迭带来的争斗,以及梁末的侯景之乱,再加上东晋、南梁的北伐,北朝的南攻,在三百多年里,几乎没有多少安宁的时候。战乱和分裂,成为这个时期的特征。战争使很多人丧生,伴随着战乱而来的饥、瘟疫以及人口的大规模迁徙,不知又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这种在状况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曹操的《蒿里行》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千里无鸡鸣”说出人烟的荒凉,“生民百遗一”说出人口的锐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四说:“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写到整个村庄的灭绝。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
这种悲剧性的基调又因文人的政治处境而带上了政治的色彩。许多文人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如孔融杨修祢衡丁仪丁廙嵇康陆机陆云张华、潘岳、石崇欧阳建、孙拯、嵇绍牵秀郭璞谢混谢灵运范晔袁淑鲍照吴迈远袁粲王融谢朓等。还有一些死于西晋末年的战乱之中,如杜毓挚虞枣嵩王浚刘琨卢谌等。
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这些主题往往以药和酒为酵母引发开来,药和酒遂与这个时期的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又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何可言!……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就是陶渊明所采取的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从陶诗看来,他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的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他的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诗作
赠陆士龙诗十章
一章
五龙号。云鸟纪。
淳化既离。义风载始。
轩冕垂容。文教乃理。
奕奕洪族。盛德丰祀。
二章
于赫皇吴。应天统元。
丞相文烈。公光赞勋。
九命皇耀。茂德弥勤。
华袭藻。金石爱新觉罗·载振
三章
渊哉陆生。丕显洪胄。
亦崇懿风。邈此弘裕。
无競厥德。丰光伊茂。
文以义好。施以仁富。
四章
山积惟峻。道隆名遐。
潜景在渊。龙跃承华。
既淑尔仪。谁不允嘉。
有积重渊。载清其波。
五章
济济皇朝。峨峨髦士。
序爵以贤。惟俊萃止。
翩翻二宫。令问不已。
乃迁华阁。皇典斯纪。
六章
思文大谟。恢我王猷。
清风肆穆。雅宪允休。
迈彼江川。邈此北流市
微言兰馥。玉藻前云浮市
七章
遭时之险。虎宰滔天。
凭德美重。此俊贤。
休否既亨。名以德渊。
清徽伊铄。钻之弥坚。
八章
明明大象。玄鉴照微。
显允君子。求福不回。
善挹余庆。险以德祈。
澄浊以清。罔有不晖。
九章
释彼短寄。乐此窈冥。
形以神和。思以情新。
青云方乘。芳饵可捐。
达观在一。万物自宾。
十章
制动以静。秘景在阴。
灵根可栖。乐此岑。
关楗重闭。谁和辅音
瞻彼晨风。思托茂林。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经历
背景
诗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