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陵是
李炎的陵墓,位于陕西
三原县徐木原西边(今三原县
徐木乡桃沟村东北),东距
李渊唐献陵约5公里,西北距
李豫唐元陵约6公里。
1956年8月6日,
陕西省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色
端陵位于咸阳三原县东北17公里徐木桃沟村北,所在地海拔540米,崖下平川高程约400米。献陵在其东4公里,
敬宗李湛庄陵在其西6公里。唐武宗李炎墓。李炎(814~846)
李恒第五子,母
韦皇后。始封颖王,
开成五年(840年)正月被宦官拥立为帝,时年27岁,在位7年(公元841-846年),年号
会昌。会昌六年(846)崩于
大明宫,同年八月葬于端陵。端陵积土
成吉思汗陵,墓高15米,底部周长360米。端陵积土为冢,呈覆斗型,陵台底东西58、南北60、高15米。陵台位于
两周王陵中央。
陵园东西540、南北593米。陵园四个角阙址虽均已平掉,但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角阙址遗迹尚可看出,下宫离陵2公里。
现存四门
石狮二对,形制同庄陵。石狮在神门外10米。石狮身高170、身宽100厘米。
神道石刻现有华表1、
翼马和石马各2、石人4,
非洲鸵鸟一对(其中1个迁展于
西安碑林博物馆),东西列间距66米。
华表位于乳台阙址北65米。
华表高677厘米(石座埋入土中,未计算在内),柱身八个棱面均线刻
蔓草花纹,但以南面保存较好。形制同
建陵。
翼马位于华表北9.8米,形制同庄陵。翼马身长285、身宽280厘米。
鸵鸟位于翼马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0米。形制同
北魏景陵。鸵鸟身高和长均177厘米。鸟首回顾,身躯肥大,尾部退化,腿短如鸭。现迁至陕西省博物馆。
在西列翼马附近有石马2,均残。从残存部分看,仗马置鞍、披障泥无马镫、饰鞅,尾下垂。
东列现有3个石人、南数第一个在翼马北80米、第二个在第一个北13.15米,第三个在第二个北14米;西列现存1个石人,在
翼马北98米。石人身高289厘米。形制同庄陵,唯东列石人的左侧不佩剑,腰带下无前后花结长帛。
据当地群众见告,北神门外原有二门狮,其北有石马和牵马者。
《新唐书·后妃列传》载:“武宗
武贤妃李从珂,……审帝已崩,即自经幄下,当嫔媛常妒才人专上者,返皆义才人,为之感动,宣帝即位,嘉其节,赠贤妃,葬端陵之柏城。在端陵附近地面之上尚未发现其陪葬墓。
艺术价值
唐朝帝王石刻反映了唐代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历史状况和唐代文化的特点,这些石刻或高大雄伟、气势磅礴,或鬼斧神工、玄妙莫测,或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都是珍贵的艺术品。但是
晚唐国事衰落,
关中十八唐帝陵的雕刻艺术也走入衰落,雕刻水平有所下降,端陵石刻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变的卑小,线条粗略,有形而无神,视觉效果较差,除少数属于精品外大部分都不能与前期相比。
唐陵中的壁画,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所有陵墓那长长的墓道,深深地斜伸墓宫,且需通过一道一道石门。墓道拱形墙壁上描绘着主人生前各种活动,线条流畅、造型生动。
李炎
唐武宗李炎(814-846),是
李恒李恒的第五个儿子,
唐文宗李昂之弟。继文宗为
唐朝第十六任皇帝,公元840年至846年在位。
李纯元和九年六月十二日(814年7月7日),
宣懿皇后韦氏生于
东宫,初名李(chan)。
长庆元年三月戊午(二十二日,821年4月27日)穆宗封为王。文宗
开成(836-840)年间,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开成五年正月二日(840年2月8日),文宗李昂病危,密召宰相
李珏、知枢密刘弘逸辅佐太子
李成美监国。宦官
仇士良、
鱼弘志为了专权,伪造诏书,立李瀍(chan)为皇太子,“权色当军国政事”。正月四日,
唐文宗驾崩,李瀍于柩前即皇帝位,时年27岁。次年改年号为“
会昌”。会昌二年四月丁亥(二十三日,842年6月5日),群臣上尊号曰“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五年正月初一,群臣上徽号曰“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皇帝”。会昌六年三月壬寅(初一日,846年3月31日),下诏改名为炎(《旧唐书。武宗本纪》卷18上)。文宗即位以后,一度想立长兄
李湛皇帝的儿子晋王普为嗣,不幸的是晋王普于太和二年(828)六月5岁时夭折,文宗追赐他皇太子的名号。一直到了太和六年十月,他立了自己的儿子鲁王永为太子,第二年八月举行了册礼。
唐文宗的
杨妃不满意太子永,一直谋求废掉他,因为朝廷上阻力重重没有成功,但太子永在
开成三年(838)十月暴死,使此事划上了句号。太子的死使文宗很是伤感,认为自己枉为天子却不能保全儿子的性命,他除了追赐儿子为“庄恪太子”外,还把火气发到太子身边的宫人身上,从此文宗也抑郁成疾。开成四年十月,文宗没有同意杨妃立弟弟安王溶的提议,而是立了
李湛的第六子陈王成美为太子,还没有来得及行册礼,文宗就一病不起了。
开成五年正月初二,
唐文宗密旨宦官
枢密使刘弘逸与宰相
李珏等奉太子监国。但是
神策军左右护军
中尉仇士良、
鱼弘志为贪拥立之功,以太子年幼多病难当重任为由,提出重立皇太子。宰相李据理力争,也奈何不了手握神策军的仇士良、鱼弘志,他们假传圣旨,将文宗的五弟颍王瀍立为皇太弟,从十六宅迎入宫中。太子成美仍然以
陈胜的爵位退居藩王府邸。文宗驾崩之后,颍王柩前即位,这就是
李炎。武宗即位后,将已过世的生母韦氏追册为皇太后。
武宗身材高大,性情豪爽,他即位这年,已是27岁。多年来他
迷信道教,周围经常有一批道士相往来,比起纯粹生长在深宫中的王子来说,他多了一些观察社会的机会。与
唐文宗不喜欢声色歌舞不同,武宗经常骑马游乐,还常常带着他宠爱的那位
邯郸市舞伎出身的
王才人到
教坊司饮酒作乐,与乐人谐戏,就好像老百姓家的宴席一般。但又和
李湛无节制地游乐不同,武宗并没有沉湎其中,声色自娱过程中他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因此耽误了国家大事。他读书虽然不如文宗,但是他更能知人善任,而且也似乎少了一些书生意气和迂腐,能够面对现实,很多时候他敢于向宰相当面认错,尤其是他信任和重用
李德裕,使得他们君臣在
会昌年间内忧外患交织的时刻,能够沉着应付,渡过难关。
李炎即位之初,在
仇士良等人的胁迫下,大开杀戒。文宗的妃子
杨太后、陈王成美、安王溶等潜在的政治对手均被赐死。在
开成五年(840)八月为
唐文宗举行的安葬典礼上,仇士良又把
枢密使刘弘逸等杀死,以解除对其权势所造成的威胁。
宰相
李珏、
杨嗣复被罢相贬往外地,武宗本来已经下令将二人处死,但在李德裕的强烈请求下,赦免了他们的性命。仇士良等人因有拥立之功,在朝廷上很是跋扈,他们见皇帝十分信任
李德裕,便想给他一个下马威,却被
李炎巧妙地化解了。
会昌三年,
仇士良以老病为由提出退职,武宗也就顺水推舟,解除了仇士良的军权。仇士良在手下宦官送他退居私邸时,曾经对这些人有过一段绝妙的表白。仇士良说:“诸君善事天子,能听老夫一句话吗?”众人唯唯诺诺。他说:“天子不可令闲暇,一有闲暇必定读圣贤之书,见儒学之臣,就会听到大臣的劝谏,天子就会因此而智深虑远,就会减少玩乐、放弃游幸而专心理政,我等所受的恩宠就会变薄而权力就会变轻了。为诸君考虑,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广殖财货,多养鹰马,每日以打球狩猎声色迷惑天子心志,越是极尽侈靡,就越会使天子喜悦,他就越不知道停息。这样一来,天子必定排斥经术,倦怠政事,我等就可以万机在手,恩泽权力还愁不牢固吗?”一席话,使众人心服口服。这也正是
仇士良专权跋扈、恩礼不衰的经验之谈。只是,他的办法对
李炎似乎不是很灵验。仇士良退职不久,就在自己的府邸死去。
武宗在位期间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事就是灭佛。武宗灭佛,历史上称为“会昌法难”,与
拓跋焘和
宇文邕的灭佛合称“三武之厄”。
武宗这次大规模的灭佛,天下一共拆除寺庙4600余所,拆
招提、
子孙庙4万余所,僧尼26万余人还俗成为国家的两税户,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没收奴婢为两税户15万人,另外还强制大秦穆护、3000余人还俗。武宗灭佛沉重打击了寺院经济,增加了政府的纳税人口,扩大了国家的经济来源。
李炎虽灭佛,自己成仙的愿望却没能实现。武宗由于服用所谓的仙丹妙药,身体受到极大损伤。药物作用之下,他开始变 得容颜消瘦、性情乖张。
赵归真告诉他这是在换骨,是正常情况,所以身边的人规劝他少服丹药,他也不听。对于长生的狂热追求使武宗难以自拔了。
会昌六年(846)的新年朝会,由于武宗病重也没有举行。这时候,道士们依然编造鬼话欺骗他。他们告诉武宗,生病是因为皇帝的名字“瀍”从“水”,与
唐朝崇尚土德不合。土胜水,“瀍”名被土德所克制,所以不利,应该改名为“炎”,炎从“火”,与土德相合,可以消除灾祸。然而,改名并没有给他带来鸿运,且病情日渐加重,旬日之间口不能言,宰相
李德裕等请求觐见,也没有得到允许。
会昌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即改名之后的12天,宫中就传出了
李炎驾崩的消息。他的妃子王氏殉节自缢而死。武宗成为
李世民、
李纯、
李恒、
李湛之后,又一位因为服食仙丹妙药而死的皇帝。
武宗评价
武宗之世,重用宰相李德裕平定了河东地区泽潞镇节度使
刘稹的叛乱,成为这一时期常常为人称颂的政绩。不过,从宪宗
元和时期延续下来的朝廷官员的
牛李党争,仍然十分激烈。穆、敬、文、武诸朝,逐步形成了所谓的“牛李党争”。牛党一派以
牛僧孺为首,主要成员有
李宗闵、
杨嗣复、
李珏等;李党一派以
李德裕为首,主要成员有
郑覃等。
牛李两党在出身上,前者重
进士,后者重门第。在朝廷议政之际,两党成员往往互相攻击,意气用事,是非蜂起。他们之间似乎也没有原则性的政见分歧,无疑进一步加深了
唐朝政治的危机。文宗也曾经叹息:“去
河北省贼(指河北藩镇)易,去此朋党难。”不过,李德裕主张对藩镇武力讨伐,派兵戍守边境,支持
李炎的治国理政,给当时的朝廷带来了一些新内容。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够在武宗面前替牛党的
杨嗣复、
李珏求情,说明了
李德裕的个人政治魅力。所以,李德裕在
李忱时期被罢贬到
崖州区(今海南琼山)时,有“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回首望崖州”的说法。这一场历时达40年之久的党派之争,最终以李德裕的贬死而告终结。然而,这一天的到来,已是宣宗
大中年间了。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