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十八唐帝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中十八唐帝陵,又名唐十八陵或关中十八陵,是唐朝19位皇帝位于陕西关中渭河以北地区的18座帝王陵寝以及陪葬墓室,由于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于乾陵,因此19位帝王只有18座陵墓。唐朝总共有21位帝王,除了李晔李的和陵李柷李柷的温陵之外,唐朝的皇帝皆埋葬在这里。
关中十八唐帝陵主要有两种建筑形式,其中高祖献陵、敬宗庄陵、李炎端陵和僖宗靖陵4座帝陵的构筑方式是采用积土为陵,这类陵丘用夯土筑成,呈覆斗形,类似汉代陵墓,但规模较小。剩下14座帝陵包括太宗昭陵、高宗与武则天乾陵、中宗定陵、睿宗桥陵、玄宗泰陵、肃宗建陵、代宗元陵、德宗崇陵、顺宗丰陵、宪宗景陵、穆宗光陵、唐文宗章陵、李忱贞陵李漼简陵的构筑方式则采用依山为陵的建筑形式,这类陵墓利用山势,玄宫开凿于山峰南面的山腰上,上部不筑坟丘,前面有一条长墓道,规模较大。对于唐代帝陵的管理,除了设置陵台专门管理帝陵外,还有公卿巡陵、帝王亲自祭陵等,唐代以后历代对唐陵的维护有限,仅能进行一些小规模的修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文物管理机构,发布保护文物法令政策,对唐十八陵进行了专项保护。
李儇靖陵以外,唐代帝陵没有经过考古发掘,对唐陵的研究多集中在两周王陵结构和神道石刻,对帝陵的陪葬墓进行保护性发掘较多如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等,出土了壁画、石、大型石刻、石像雕塑三彩器等大量珍贵文物,为唐陵相关研究提供了详细资料。1956年,关中十八唐帝陵入选陕西省人民委员会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公布唐十八陵入选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陕西唐代帝陵被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为全国100个大遗址保护项目之一。2019年,关中十八唐帝陵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1年10月12日,唐代帝陵(包括顺陵)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命名
关中十八唐帝陵包含了唐朝十九位帝王的陵寝和陪葬墓,由于武则天李治合葬于乾陵,因此19位帝王只有18座陵墓,唐朝290年间的历史里除了李晔李晔的和陵在今河南偃师,李柷李柷的温陵在今山东菏泽以外,所有的皇帝都埋葬在关中。整片陵墓区西起乾陵东到唐泰陵分布在陕西关中渭河以北的黄土高原和山岭之上,整体以西安市为中心呈现为一个102度扇面分布的格局,后世称其为“关中十八唐帝陵”,学者陈安利先生认为唐十八陵是世界陵墓史上的奇迹。
历史沿革
陵墓制度
唐朝建立初期百废待兴,经济并不繁荣,朝廷重新规范丧葬礼仪制度,唐高祖李渊逝世以后,李世民接受大臣建议并遵从高祖遗言葬仪从俭,因此唐高祖献陵的建造倡导节俭,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葬于昭陵,此后唐代皇帝陵寝制度都以昭陵为标准,大都推行薄葬,并且确定了以山为陵的基本准则,除了少数皇帝采用封土为陵以外。
唐代后来的皇帝大多都没有违背祖训,如德宗李适继位以后曾想厚葬李豫李豫,有大臣上书建议,李适才放弃了厚葬的打算遵循祖训,但也有个别君王例外,如李漼的爱女卫国文懿公主病逝,唐懿宗便不顾众臣反对大肆厚葬同昌公主,还因为迁怒杀了几十名翰林医官等。
李渊开始,唐陵葬仪大多实行帝后合葬,但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政治斗争、皇帝比皇后先去世、谋害过皇帝等等原因,导致皇后没有与皇帝合葬。唐朝还发生了不少迁葬的例子,大多是由于武则天时期造成的冤假错案,比如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等。
李世民时期,以皇帝陵墓为中心朝廷重臣陪葬帝陵的制度建立起来,主要参照汉朝的陪葬制度,从开始仅限于上方对下方的赐葬,后来发展为臣下可以申请陪葬帝陵,陪葬者享受国葬,给予优厚的赏赐、特殊的表彰,如为官立碑、预先赏赐坟地、立碑置志等。中唐至晚唐时期,因国力和经济衰退,陪葬制度也逐渐走向衰微,陪葬墓数量减少,从功臣陪葬为主演变为皇族陪葬,陪葬规模也大大衰减。
陵墓修建
唐代帝王陵墓取名主要由当朝礼部官员依据每位皇帝的尊号、谥号,选取其中象征吉祥平和寓意的文字作为陵墓的名字,如李世民昭陵,“昭”字与他的尊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有关,古代谥法有云:“圣文周达曰昭”,太宗的尊号体现其文治武功的丰功伟业,正合乎“圣文周达”之义,因此取名昭陵。唐朝其余各位帝王陵寝取名也都遵循这个规则。
唐十八陵有的陵墓是生前选定陵址的,史料所载的只有唐太宗与李隆基,其他各个皇帝未见记载,有的帝王陵墓是死后选定陵址,如李治。为了方便管理、保护、祭祀,陵区一般都在离京城不远的地方,从唐高祖献陵和昭陵的陵墓地址确定在渭北高原地区以后,唐代帝王的陵区范围就大致锁定在这里了。
唐十八陵的各个陵墓,它们的修建时间从几个月到十几年不等,经过学者陈安利的估算,其中营建时间最长的是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修建时间长达23年,其次是李世民的昭陵,修建时间为约13年。乾陵以后的各个陵墓,规模较小,营建时间少一些,唐十八陵营建情况列表如下。
历代的毁坏修葺
唐朝是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大发展时期。在初、盛唐时期,由于国力强盛,皇陵除设专人管理、供奉外,公卿每年还要定期巡陵,甚至几位皇帝还先后亲自祭陵。自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中央集权制的逐步削弱、藩镇割据、农民起义等因素导致政权不稳、内忧外患,唐朝的政治经济走向衰退,巡陵制度也逐渐流于形式,陵墓管理大不如前。唐朝中期开始的藩镇割据局面,至唐末发展成了藩镇混战,梁、唐、晋、汉、周,五胡十六国,国家飘摇动荡,唐十八陵也遭到温韬盗掘,后唐以唐人后代自居,声称要担负起保护唐陵的责任,但其国力有限,只能尽力做到维护。金朝对唐陵的维护未见史书记载,仅见于乾陵的无字碑上,乾陵所在地乾县属于金代管辖,皇弟都统经略郎君,偶尔狩猎来到乾陵,见陵园破败不堪,于公元1134年进行了修复,并刻文记于乾陵无字碑上,金代是否对其他的唐陵进行过维修,难以判断。
清代毕沅任职陕西省之后,致力保护文物古迹,对渭河平原陵墓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得力,成绩最为显著。他常常利用政务之暇,或因为公务,都会亲赴陵园墓地咨访察看,先定封域,安立界石,安排专人看守,防止古墓被盗。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六月,他看到昭陵墓道失修,保护不善,当即令礼泉县知县张心镜,修筑围墙三十余丈,建立碑亭十余所,并亲自立石、书名,公告全县,勿损昭陵。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十月,他再次命新任知县蒋其昌,对昭陵再次巩固修复,并立碑记事,还亲自撰文,建立“清代保护昭陵之碑”。他在碑文中,用很大篇幅宣扬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崇高形象,文中大意在于强调保护昭陵。
近代发掘历程和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府非常重视对唐陵的保护,确定各陵的保护范围,查清各陵现存的石刻数量,各陵中,现存石刻较多的建陵、泰陵、崇陵等都设立了专门的文物管理机构,未设管理机构的也都有专人负责,定期巡查。1956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唐十八陵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部门在自然和人为等各种因素下,陆陆续续对唐十八陵及其陪葬墓进行了考查、发掘等文物保护措施。1960年考古工作者对乾陵玄宫隧道进行发掘,发掘结果与《旧唐书·严善思传》(卷191)记载相同,学者陈安利据此推断,乾陵玄宫没有被盗。1960年8月4日至1962年4月16日,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乾陵陪葬墓中的永泰公主墓进行发掘,出土文物1300余件和大面积壁画。1971年7月2日至1972年2月,陕西省博物馆和乾县文教局组成唐墓发掘组发掘了乾陵陪葬墓中的李贤墓,出土600余件文物,同时还发掘了懿德太子墓,出土各类文物1900余件及大面积壁画和石椁线刻画。1972年2月,陕西省文管会与原乾陵文管所对薛元超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土文物210多件,同时还对李谨行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出土文物300多件和墓志铭一合。
1971年10月至1972年1月抢救性发掘了昭陵陪葬墓中的尉迟敬德及夫人苏氏合葬墓。1972 年考古工作者对张士贵墓进行了发掘,出土409件随葬品和墓志,同年考古工作者还对郑仁泰墓进行了发掘,出土文物532件。1972年3月至4月由文物部门发掘清理临川公主墓,出土随葬品陶俑300件和敕封临川公主的诏书及墓志等。1972年12月至次年1月,昭陵文物管理所配合公路的修筑和农田水利建设,清理了昭陵两周王陵内的安元寿夫妇合葬墓,出土随葬品100多件。1972年6月,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昭陵文物管理所发掘了昭陵陪葬墓中的阿史那忠墓,出土了许多壁画、陶俑、墓志等文物。1972年9月至11月,昭陵文管所对昭陵陪葬墓中的李贞墓进行了发掘,出土随葬品共130件以及墓志。1972年10月至12月,昭陵博物馆对废太子李承乾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出土各类陶俑、墓志等文物共124件。
1974年,文物部门配合当时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掘了昭陵陪葬墓中的李勣墓,出土不少珍贵文物和壁画。1974- 1975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及蒲城县文化局对桥陵陪葬墓中的金仙公主墓进行了发掘,出土大量的彩绘陶俑、镇墓石及墓志1合。1975年8月,陕西省文管会和蒲城县文化馆抢救发掘了桥陵陪葬墓中的武贤妃王芳媚墓,出土墓志铭。1978年至1979年昭陵博物馆对昭陵陪葬墓中的段简璧墓进行了发掘,出土大量文物一百多件。1979年7月至9月,昭陵博物馆同厦门大学共同对昭陵陪葬墓之一的杨恭仁墓进行了发掘,出土文物共计110件。1986年8月至11月文物部门对昭陵陪葬墓之一的长乐公主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出土123件随葬品和大面积壁画。1990年9月抢救性发掘了昭陵陪葬墓中的韦贵妃墓,出土文物174件。1994年10月至次年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程知节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各类彩绘陶俑300多件。1994年到199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了昭陵陪葬墓中的新城长公主墓,出土珍贵文物300多件。
1995年2月,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发掘乾陵地面建筑遗迹,弄清了乳峰双阙、无字碑和述圣记碑及朱雀门等基址的平面布局。同年3月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发掘李儇靖陵,获得了琉璃佩、琉璃璧、琉璃带饰、鎏金铜锁、哀册残片等120余件重要文物,同时还对定陵陪葬墓中的李重俊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出土了大量壁画和陶俑。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蒲城县文体广电局共同于1995年10月至1996年5月对桥陵陪葬墓中的惠庄太子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出土各类文物约1300件。1999年7月,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抢救发掘蒲城泰陵陪葬墓之一的高力士墓,出土唐朝文物222件,其中的墓志是研究中国宦官史的重要实物资料。1999年4月,陕西文物考古工作者借用现代航拍俯视照片与乾陵地形图对对照分析,在已被考古调查证实的乾陵陵园内城城垣遗址之外,发现了一座构筑宏伟的外城城垣遗址。
2000年3月,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抢救发掘蒲城唐刘备陵,出土各类彩绘陶俑800多件,墓中出土的让皇帝夫妇哀册各一套,这是盛唐时期规格比较高的墓葬。2001年,国务院公布唐十八陵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8月至2003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昭陵考古队对北司马院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清代的祭祀建筑群,叠压在唐朝北司马院建筑遗址之上。2006年,陕西唐代帝陵被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为全国100个大遗址保护项目之一,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渭河平原十八唐帝陵陆续开展了系统的田野考古工作,截止2017年底,已完成18座唐陵的考古调查、勘探和测绘工作。
历代祭祀
唐代皇陵主要归陵台(或陵署)管理,最早称陵署,后来陵署被称为陵台,其长官为从五品的陵台令,陵台的组织架构颇为庞大,管理陵园的工作人员众多,对皇陵的管理也很严格,陵区内的草木都不可随意破坏,而且每年还定期派人在陵区内植树。
唐代皇帝亲自祭陵的例子并不多,史料记载中仅有太宗、高宗和玄宗,皇帝祭陵的礼节繁复,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以后,皇帝不再亲自祭陵。祭祀活动分为陵前之祭和寝宫之祭,相比起来寝宫之祭更隆重,祭祀活动大多在下宫进行,遵循事死如生的原则供奉饮食起居,皇帝生前宠幸过的宫女要在皇帝死后移居陵园侍奉先帝,她们死后也陪葬帝陵。
唐朝还会派遣公卿大臣祭陵,主要是代替皇帝履行祭陵的职责,公卿巡陵的礼节要求更为简单,每个皇帝当政时的规定都不同,公卿巡陵原定为每年两次,武则天当政时改为每年6次,李显时献、昭、乾陵皆实行日祭。唐朝中晚期时,由于政治经济的衰落,公卿巡陵制度逐渐流于形式化最终走向没落。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唐十八陵主要分布在渭河平原的北部,陵区西起李治乾陵,东至李隆基唐泰陵,绵延100多公里。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分别散落于蒲城县礼泉县泾阳县、富平、三原县乾县六个县。桥陵、泰陵、景陵和光陵坐落于蒲城县; 昭陵建陵坐落于礼泉县; 崇陵贞陵位于泾阳县; 定陵、唐元陵丰陵、章陵和简陵位于富平县明献陵敬宗李湛庄陵端陵坐落于三原县; 乾陵和靖陵坐落于乾县。
地形地貌
唐十八陵集中分布于唐京都长安城以北的第二道黄土高原北山各山岭之主峰,所处的黄土原,海拔500—800米左右,原高土厚;北山山脉海拔750—1200米,山峰南北成陡坡,东西为深谷,多属圆锥形的孤山,山峰沟壑纵横层峦起伏,地处渭河之北,南隔坦荡的关中地区平原。
水文
唐十八陵境内的河道属于渭河流域,作为渭河支流的泾河流经昭陵贞陵的中间山谷于西安市高陵区陈家滩注入渭河,渭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71.3亿立方米泾水多年平均径流量14. 95亿m³,渭河流域内大部分地区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及黄土区,植被差,气候干燥,水土流失严重,泾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2. 679亿t,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79 kg/m³,是渭河沙量的主要来源支流。
陵墓形制
唐代帝王陵墓同秦汉的帝王陵一样,都反映了皇权至上的极权主义思想,唐陵主要分为积土成吉思汗陵和因山为陵两种形式。因山为陵就是选择一个巍峨峭拔的山峰,利用山的自然形势,在南部山腰凿石洞为墓道,通进山腹营造陵寝,安放棺椁和陪葬品。李世民李世民昭陵李治李治与武则天乾陵李显李显定陵、李旦李旦桥陵、李隆基李隆基泰陵、肃宗李亨建陵、李豫李豫唐元陵、德宗李适崇陵、李诵李诵丰陵李纯李纯景陵、李恒李恒光陵、唐文宗李品章陵、李忱李忱贞陵、李漼李灌简陵等14座陵墓皆属于这一埋葬形式,依山为陵起始于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到高宗与女皇武则天的乾陵时成为定制。另一种是建于黄土高原的覆斗形土冢,渭北高原海拔500—800米以上,唐高祖献陵、敬宗庄陵、李炎端陵和僖宗靖陵4座帝陵采取这一埋葬形式。
陵园是帝陵建筑的主体,模拟唐朝京都长安营建,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完整,由陵墙、神门、角阙、寝宫、下宫等建筑群组成,陵园均坐北朝南呈方形,遵循以方为贵的思想理念,也代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丧葬观念,有的皇陵为了顺应山势陵园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唐代皇陵陵域广阔,各帝陵的占地面积很大,根据文献记载,昭陵贞陵周围120里,乾陵周围80里,泰陵周围76里,定、桥、建、元、崇、丰、景、光、庄、章、端、简、靖等13座陵周围40里,献陵周围仅20里。
唐献陵
献陵是李渊的陵墓,位于咸阳市三原县徐木乡永合村,献陵位于徐木原东西居中处,陵西4公里是唐武宗李炎的端陵,再往西6.5公里处是李湛李湛的敬宗李湛庄陵。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唐高祖李渊驾崩,葬于唐献陵,献陵是封土为陵,陵冢位于陵园中部偏东整体形状宛若覆斗,陵冢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10米,顶部东西长30米,南北宽10米,高19米。陵园平面略呈方形,内城四周墙垣东西467米,南北470米,四面墙垣各辟一门,以朱雀青龙白虎、朱雀命名,门前各有一对石虎,还有四个角楼。朱雀门外设神道,长575米,有大量精美石刻。献殿位于朱雀门内约十米处,面积东西长20米,南北宽8米,寝殿位于玄武门内只余下碎砖瓦片范围已不可考,现存下宫遗址东西长120米,南北长100米。唐献陵因为多种因素影响已经受到一些程度的损毁,现存可以看到的有陵冢封土、陪葬墓及部分石刻。
献陵陪葬墓集中分布于献陵的东边及东北方向,陪葬墓区的范围东西4000米,南北1500米。关于献陵陪葬墓的数字据《唐会要》记载,献陵的陪葬墓有25座,根据唐朝陪葬制度,陪葬墓主的子孙亦可从葬,宫人亦可陪葬,因此明献陵的陪葬墓应该不止25座,经过多次考古调查发现,包括封土铲平或现存的封土堆,陪葬墓总共有93座,献陵陪葬墓的封土有圆丘形、覆斗形。
唐昭陵
唐昭陵位于礼泉县九嵕山主峰,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合葬墓,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开创了唐代帝王陵寝依山为陵的先例。昭陵四周原有城垣环绕,四隅建有角(阙)楼,东、西和南、北两角楼之中间各开一门,南曰朱雀门,北曰司马门或玄武门,陵园内主要有献殿、祭坛、寝宫(下宫)等建筑遗址群。朱雀门遗址在陵山正南处,门外有双阙台址,门内有献殿遗址,献殿是举行祭祀、朝拜活动的场所,在献殿遗址曾采集到一件安放在屋脊上的尾,鸱尾复原高达1.5米,底长1米,宽0.65米,重约一百五十公斤。玄武门在陵山北侧600米处,门内特设祭坛,历代帝王祭陵都在此处进行,2002年8月至2003年6月,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清代建成的祭祀建筑群,叠压在唐朝祭坛建筑之上,唐昭陵六骏石刻和十四国酋长石刻像就陈列在祭坛上,石马和部分石像的基座及后世帝王祭陵时所立石碑多保存完好。陵山西南1150米处为下宫遗址,是供李世民灵魂起居的场所,也是守陵官员和日常侍奉人员居住的地方,总面积约71800平方米,陵园东、宋大城西门遗址、围墙遗址及角阙遗址至今尚未发现。
以陵山为中心,周围形成庞大的陪葬墓群,是昭陵的主要特征之一,已发现的昭陵陪葬墓有194座,超过200多人,陪葬墓数量属于唐代帝陵中最多的,范围广阔包括山上及山南平原地带,东西十二公里,南北十公里,陪葬墓呈“譬若拱辰”格局,向陵园东、南、西三面呈扇形分布,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昭陵的陪葬墓布局反映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制度,王妃、嫡出公主墓在山上的陵山玄宫近处,大臣除魏徵外均在山下的坡地和平原上,距陵山较远生前受宠的死后也享殊荣。陪葬墓形制大体上有五类,第一类是依山为墓,如魏徵墓等;第二类是覆斗形墓,如长乐公主墓等;第三类是象山形墓,如李靖墓等;第四类是圆锥形墓,这种形制的陪葬墓最多,文武大臣陪葬大多是这种形制;第五类是无封无墓者,如高士廉墓等。
唐乾陵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是中国历代帝陵中惟一的两个帝王合葬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海拔1047米,山岭系石灰岩质呈圆锥体,东有豹谷,西有漠谷,梁山三峰中北峰最高,是乾陵陵寝所在地,南面二峰较低,上面各有土阙俗称为奶头山,奶头山是乾陵最南的一对土阙,即乾陵之天然门户。昭陵开创了依山为陵的先例,乾陵在此基础上,发展成完整的陵园格局,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乾陵玄宫是唯一未被盗墓者盗掘的唐代帝陵。
陵园内的建筑仿唐长安城格局营造,陵园内城总面积接近二百四十万平方米,陵墓玄宫设于宫城中心,象征皇权至高无上。周围原有内外两重城墙,有四个城门,南有朱雀门,北为太极宫玄武门遗址(也称后宰门),东有青龙门(也称东华门),西为白虎门(也称西华门),门外各置石狮一对,筑阙台一对,四门的形制基本相同,均由一对三出阙、一对列戟廊和殿堂式大门组成。城垣四隅建角楼,南边朱雀门外设神道,其南端两侧则矗立有乳峰双阙(也称乳台),再南约2300米处有筑鹊台一对。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华表、翁仲、无字碑述圣纪碑、六十一王宾像等石雕,象征百官衙署。朱雀门内有东西阁和献殿遗址,献殿殿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3米,南北宽11.8米,还发现了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 年)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唐高宗乾陵”碑。阙台西南发现下宫遗址,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90米,南北宽约250米,乾陵下宫规模是唐十八陵之最。
陪葬墓区位于陵园东南方,面积约十余平方公里,东西排列着覆斗形和圆丘形封土17座,分别依墓主人生前地位高低,由远及近排列。乾陵陪葬墓是唐朝陪葬制度由盛变衰的转折点,皇室成员为乾陵主要的陪葬对象,大臣陪葬墓则处于从属地位。乾陵以后的唐代帝陵,陪葬者变为纯粹的皇室成员,到最后陪葬墓消失,陪葬制度走向没落。据文献记载,墓主有李贤李贤、李重润李重润、泽王李上金、王李守礼、义阳公主、中书令薛元超等,象征臣民居住的外城。文献所载的乾陵17位陪葬者中,已有8位墓主身份得到证实。
唐定陵
唐定陵是李显李显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城北偏西13.6公里的不死鸟山上,依山为陵,海拔751米,由三个东西排列的墨玉色石灰岩山峰组成,从山南面远望,山形酷似凤凰因而得名凤凰山。玄宫深凿于凤凰山南麓,陵园坐北面南呈长方形,东西宽约4公里,南北长约3公里,地形北高南低,由南面向北分为多层的台地,而以陵墓玄为最高点。陵园城垣上原有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四门门外各置石狮一对,筑阙台一对,城垣四隅建角楼,园内有献殿、下宫等建筑多处,“安史之乱”前后,定陵屡遭焚毁和盗掘,陵园内诸多建筑已不复存在,现存青龙门阙台遗址、白虎门阙台遗址、玄武门阙台遗址、朱雀门阙台遗址、乳台遗址、鹊台遗址以及四门石狮(仅余下东、北、南门石狮各1件),定陵下宫遗址位于陵园南偏东2公里处,地面遗迹不明显。
陪葬墓多分布于陵东南一带,《唐会要》卷21载,定陵陪葬墓有8座,《长安志》卷19载,陪葬墓有6座。现在发现的陪葬墓封土堆有6座,可确定身份者仅李重俊墓1座。据《旧唐书》记载,陪葬者有王妃赵氏、节太子重俊、宜城公主长宁公主成安公主定安公主永寿公主、驸马韦和驸马王同皎等人。
唐桥陵
唐桥陵是李旦李旦的陵墓,陵园位于陕西蒲城县城西北的丰山之上(今坡头乡安王村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 唐睿宗李旦葬入桥陵。桥陵依山为陵,以丰山主峰为陵冢,整座陵山雄伟壮观,剖凿山腹修筑玄宮安放皇帝的棺椁。丰山海拔751米,其西面由三座山峰组,北面崇山峻岭,南望平野辽阔,与秦岭遥遥相对。桥陵两周王陵地面城垣绕山势筑成,城垣四面各开一门,分别是青龙门(又名东华门)、白虎门(又名西华门)、朱雀门、玄武门,各门门外各置石狮一对,筑阙台一对,四隅建有角楼。陵园基址平面呈方形,南、北二门间距约1900米,东、西二门间距约1800米,形状略类似唐长安城的格局。陵园地面建筑除朱雀门内雄伟的九间献殿外,尚有阙楼、宫殿和陵署等。下宫在陵区西南,内建寝殿,以供奉墓主灵魂的起居生活。现在诸多建筑已基本无存,仅剩角楼遗址、四门阙台遗址、四门石狮和石刻。据文献记载,桥陵建制与乾陵大体相同,即以丰山主峰为陵冢,剖凿山腹修筑地下墓室,以安放梓宫(皇帝的棺椁)。桥陵寝宫埏道(即墓道)位于丰山主峰东坡半山腰,略偏神道轴线东。埏道长约70米,宽3.78米,以阶梯状深入山腹达20米。墓道内用石条填塞,石条上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千字文顺序整齐排列,大小不一,墓道北端可砌石条30层,表层石条计261块,共用石条约3900块。石条上下层之间铺有黄土,以生石灰灌缝。在埏道周围未发现扰动痕迹来看,桥陵玄宫可能未被盗掘。两周王陵现存石刻50件,分布于内城四门外两侧,以南神门(朱雀门)外最多,由南向北计有华表、石獬豸、石鸵鸟、石马、石人、石狮等38件;北门外次之,有石狮、石马等6件;东、西两门外最少,仅各有石狮1对。
桥陵陪葬墓集中分布于陵园的东南方,据《唐会要》记载有8座,其中3座太子墓即惠庄太子李捴、惠文太子李范李业李业;公主墓4座,即金仙长公主、凉国公主鄎国公主、代国公主;大臣墓1座即彭国公云麾将军李思训。现存封土9座,有碑碣或墓志可证者8座,包括4座公主墓、惠庄太子、王武贤妃、李思训和李宪惠陵。考古工作者根据文献结合实地考察,初步断定葬和陪葬桥陵的后妃、皇室子女及大臣等约有15人。
唐泰陵
唐泰陵是唐睿宗第三子李隆基李隆基的陵墓,位于陕西省蒲城县城东北15公里的金粟山西峰(今保南乡石道村西北)是关中唐十八陵中最东边的一座,是盛唐时期最后一个皇陵。唐泰陵是关中唐十八陵中最东边的一座。据文献记载,玄宗即位初期就宣扬薄葬,提倡陵园建制简俭,陵址是玄宗李隆基生前亲自选定的。清泰陵依山为陵,玄宫凿建于金粟山主峰尖山南麓,并以玄宫为中心,以山麓之形势绕筑陵垣,陵园平面略呈方形,东西1680米,南北1700米,四面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门外各置石獅一对,筑阙台一对,城垣四隅建角楼。朱雀门外设神道,长409米,南端为乳台一对,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华表、翼马、鸵鸟、仗马、翁仲等石刻造像。陵南2250米处有下宫遗址,朱雀门北20米处为献殿遗址,遗址内另有清陕西巡抚毕沅书“唐元宗唐泰陵”碑 。清泰陵陵园建筑大多已毁坏,仅剩部分遗迹。泰陵陵园的石雕刻内容,遵循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合葬之乾陵定制,在陵园内城的四门之外,均置有大型石雕刻,现存57件。除北门外存石狮1对,石仗马1对,牵马驭手1对;东门外存石狮1对;西门外存石蹲狮1只外,其余均分布于南门外宽阔漫长的神道两侧,由南往北依次计有华表1件,天马、鸵鸟各1对,仗马4件及牵马驭手5对,石人像19件和石蹲狮1对。近年调查时,在陵山东约3公里处发现一处唐朝采石场,在其附近找到一尊文官造型的石人毛坯,说明清泰陵石刻为就地取材雕造。陵园陪葬者仅有高力士和元献杨皇后,能确定名位的仅高力士1座。
唐建陵
唐建陵是李隆基第三子肃宗李亨的陵墓,是中唐第一个皇帝的陵墓,位于礼泉县正北15公里的武将山南麓,海拔783米左右,陵墓依山为陵,背依武将山主峰,东与九宗山昭陵遥相对峙,西与梁山之乾陵遥望。建陵城垣内建筑格局亦如京城长安,原有献殿、偏房、阙楼等建筑群多处,今已无存。建陵陵园为夯土城垣,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城垣四面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门外各置石狮一对,筑阙台一对。朱雀门(南神门) 外设神道,长763米,其南端筑乳台一对。神道在两条山梁之间,所有石刻都分别置于两条梁上,中间相距有数百米之远,颇有气势。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华表、翼马、鸵鸟、仗马、阮翁仲等石刻造像。朱雀门内有献殿遗址,略呈矩形,面积约2500平方米。从玄武门到朱雀门以及陵园最南边的华表石柱之间引一直线,可将整个陵园对折平分,建陵玄宫正好安置在此中轴线偏北的武将山主峰上。陵园西南2. 2公里处的建筑基址,范围约7000余平方米,当为下宫遗址,与《长安志》“下宫去陵五里”所记基本吻合。
陵园南偏西约二公里为陪葬墓区,据文献记载,建陵陪葬墓有3座,即汾阳王郭子仪、国公李怀让、肃宗章敬章敬皇后。陪葬墓区现存仅剩郭子仪墓1座,墓前有明巡按陕西省监察御史毕康立的“唐汾阳王郭子仪之墓”碑一座,其余墓冢封土无存有待发掘。
唐元陵
唐元陵是李豫的陵墓,位于陕西富平县城西北约15公里处的檀山之上,檀山海拔851米,东有支家沟,西有三条沟。元陵依山为陵,从整体上看陵园形似长方形,玄宫凿建于檀山南麓。陵园为夯筑城垣,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四面各辟一门,以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命名,门外各置石狮1对,筑阙台1对。城垣四隅建角楼,朱雀门外设神道,长600余米,其南端筑乳台1对、鹊台1对。今陵园地面建筑已无存,只留四门外几处阙台及部分角阙基址。神道石刻现仅存残损石刻36件,石柱(华表)1通,石狮5件。下宫遗址位于陵园西南3公里,地面遗址不显。陪葬墓文献记载仅1座,据《旧唐书·代宗睿贞皇后沈氏传》(卷52)记载,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十一月,睿贞皇后袆衣袝葬于代宗皇帝陵寝右侧,考古调查并无发现。
唐崇陵
唐崇陵是李适的陵墓,位于今陕西省泾阳县北20公里的嵯峨山南麓。陵园横跨泾阳、三原两县。嵯峨山山有五峰,海拔955米,崇陵是晚唐帝陵中因山为陵的典型代表,其寝宫位于嵯峨山南麓中峰的山腰间,即九条山脉的交汇处,恰似一枝九瓣莲花的中央,故谓之“莲花穴”。崇陵玄宫居高临下,山环水抱,陵冢高突,隧道全用方形的青石块砌叠,嵌凿石槽,浇灌生铁汁,卡以铁栓板,十分坚固。崇陵是由杜佑担任山陵使主持修建的,崇陵以山为陵,陵园范围约20公里。陵园以山势构筑夯土城垣,东西长,南北窄,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城垣四门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神门外各置石狮一对,筑阙台一对。陵园四隅建角楼,朱雀门外设神道,南端筑乳台一对。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华表、翼马、鸵鸟、仗马、翁仲等石刻造像,还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书“李适皇帝之陵”碑1座。城垣今已无存,局部地段尚存夯土墙基,朱雀门外发现有附属建筑基址,现大部沦为废墟。“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君臣关系的变化,使帝陵陪葬制度成为虚设。陪葬者越来越少甚至无人陪葬。据《旧唐书·德宗本纪下》(卷13) 记载,昭德皇后李从珂陪葬于崇陵,但经调查崇陵周围未发现陪葬墓。
唐丰陵
唐丰陵是李诵李诵的陵墓,是唐顺宗与王皇后的合葬陵,位于陕西富平县东北20公里处的金瓮山上,金瓮山海拔851米,东北距李旦桥陵26公里。杜佑任山陵使主持修建顺宗陵寝,陵园规模较小,丰陵依山为陵,玄宫凿建于金瓮山南麓。曾勘测丰陵的石砌羡道宽2.4米,推知玄宫规模小于一般唐陵。陵园为夯筑城陵园平,呈不规则矩形,陵园四面各辟一门,以四神朱雀、玄武、白虎青龙命名,门外各置石狮一对,筑阙台一对,城垣四隅建角楼。南门外设神道,其南筑乳台一对,下宫遗址位于陵南。现陵园遗迹所存无几,仅白虎门及玄武门阙台遗迹尚在。石刻尚存朱雀门外残石柱1件,玄武门外现存石狮1尊,仗马2件,西门外存石狮1对均残,陵山前另有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陕西巡抚毕书“丰陵”碑1座。陵园东南陪葬有庄宪王皇后墓,封土早年已平。
唐景陵
唐景陵是李诵长子李纯李纯的陵墓,位于陕西省蒲城县城西北约13公里的金帜山上,金帜山海拔872米,地势北高南低,山势突兀挺拔,东、南二面地势平缓,西面为深沟大壑,北面群峦蜿蜒,景陵依金帜山主峰而筑,西距李旦桥陵3公里,座北面南东北距穆宗光陵7公里,距李隆基唐泰陵19公里。据《长安志》记载,陵区规模为“封内四十里”, 清乾隆《蒲城县志》记载,景陵占地20顷30亩。景陵座北面南,地下宫殿“玄宫”从山南开掘于金帜山南麓。陵园布局仿照京城长安,原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四边皆设城门,以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命名,各置石狮一对,再外为阙台一对,四角置阙阁角楼建筑,内城设寝殿、宫阙、卫所、祭坛等建筑物。朱雀门外设神道,神道南为乳台一对,鹊台一对。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华表翼马非洲鸵鸟、仗马、阮翁仲等石刻造像,朱雀门内另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书“李纯景陵”碑1座。献殿遗址位于朱雀门北50米处,下宫遗址位于朱雀门南2.3公里。陪葬墓位于陵南,仅存封土2座。据《唐会要》载,陪葬者有惠昭太子李宁、懿安郭后、孝明郑后、王武贤妃等4人,惠昭太子陵在西安市临潼区已被发掘,现于景陵陵园还有2座陪葬墓未发掘,墓主身份难以考证。
唐光陵
唐光陵是李恒李恒的陵墓,位于陕西省蒲城县北15公里处的尧山西麓(今翔村乡光陵村)。尧山海拔1091米,东北部山峦重迭,西部和西南部为沟壑,按照“依山为陵”的葬制,光陵的布局与景陵类同,玄宫凿建于山南麓。陵园有内、外两重城垣,城内有献殿、沈阳昭陵隆恩殿、陵署及亭台楼阁建筑多处。内城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城垣四面各辟一门,以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命名,神门外各置石狮一对,再外为阙台一对,四角置角阙。南门外设神道,长592米,其南筑乳台一对。朱雀门外北20米处为献殿遗址,遗址内有清陕西巡抚毕沅书“唐穆宗光陵”碑一通。现存四门阙楼遗址。其中西南角阙遗址,底径12米,残高1.5米。据《长安志》卷18记载,唐光陵陪葬墓有2座,分别为恭僖王皇后和贞献萧皇后,光陵南边的下沟村只发现陪葬墓1座,未发掘身份无法确定。
唐庄陵
唐庄陵是李湛李湛的陵墓,是唐十八陵中第二座封土为陵的陵墓,也是中唐时期最后一座皇陵,位于陕西三原县城东北约15公里处的荆原上(今陵前乡柴家窑村东250米处)。东南距武宗李炎端陵5公里,北距李漼李漼简陵21公里。陵冢所在地附近海拔约520米,陵冢封土呈覆斗形,居陵园中央,前立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书“唐敬宗庄陵”碑一通。陵台南1200米处为断崖,崖深约420米。陵园平面呈方形,陵园四面各辟一门,以朱雀青龙玄武白虎四神命名,门外各置石狮一对,筑阙台一对,城垣四角筑角阙除西南角已平毁外,其余均在。南门外设神道,长约460米,其南筑乳台一对,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华表、翼马非洲鸵鸟阮翁仲等石刻造像。据《唐会要》(卷21)载,庄陵陪葬者仅有悼怀太子李普1人。陵园东北地区约八百米原有陪葬墓1座,现封土已平,是否为李普墓地,有待发掘考证。
唐章陵
唐章陵是唐文宗的陵墓,位于陕西富平县城西北15.3公里的天乳山之阳。天乳山海拔783米,孤耸而立于台塬上,陵园封内22.5公里,下宫去陵1.5公里。章陵因山为陵,玄宫凿于天玉皇山南麓,陵园为夯筑城垣平面近方形,面积约65万平方米,内城四面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门外各置石狮一对,筑阙台一对,四隅建角阙,南门外设神道,长约500米,其南筑乳台一对。现残存城垣东南、西南和东北角阙基址。其中东南至西南角阙遗址相距约840米,东北至东南角阙遗址相距约830米,四门之外原置石狮、石马、石人、华表等石刻,其形制与丰陵相同,石刻仅存神道残华表、残翁仲、控马人及移位东门的残仗马1件。下宫遗址位于陵南,《长安志》载“去陵三里”,不知其详细位置。据《长安志》记载,章陵陪葬墓仅有1座,为贤妃杨氏,封土早年已平,无从考证。
唐端陵
唐端陵是李炎的陵墓,位于陕西三原县北15公里的徐木原西边(今三原县徐木乡桃沟村东北),东距高祖李渊唐献陵约5公里,西北距李豫李豫唐元陵约6公里。端陵堆土成陵,陵冢位于徐木原西边,所在地海拔约540米,据《长安志》记载,端陵封域20公里,下宫去陵2公里。陵园形制与献陵略同,陵园平面略呈方形,占地约32万平方米,陵园四面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门外各置石狮一对,筑阙台一对,四隅建角阙。南门外设神道,长约248米,其南筑乳台一对,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华表、翼马、鸵鸟、仗马、翁仲等石刻造像。封土堆呈覆斗形,居于陵园中央,其底部东西58米,南北约60米,高15米,仅为汉陵的三分之一左右。园内阙楼与此前诸帝陵相同,修筑于陵园内城四门之外,今阙楼遗址大部分尚存。据《唐会要》载,陪葬墓仅有1座,为李炎贤妃王氏,目前在陵园内尚未发现其墓址。 
 唐贞陵
唐贞陵是李忱的陵墓,是唐十八陵中最大者之一,也是晚唐帝陵的代表,它位于今陕西泾阳县西北30公里处的仲山南麓,陵区面积同于昭陵,封域周长60公里,范围跨泾阳、淳化两县,东南距德宗崇陵20多公里。仲山海拔1003米,东、西、北三面群山环绕,东傍冶峪河,西临泾河,山南地势逐渐平缓,形成了一个方圆数十里的盆地。按照“因山为陵”的葬制,寝宫修建于北仲山正峰的山腰间。贞陵陵园依山势构筑夯土城垣,东西窄,南北长,内城平面呈不规则曲尺形,面积约629万平方米,四面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四门前均有对称的阙楼遗址,共六对,均呈覆斗形,门外各置石狮一对,筑阙台一对。陵园四隅建角楼,朱雀门外设神道,长505米,宽68米,其南端筑乳台一对,再南约一点五公里处筑鹊台一对。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华表、翼马、鸵鸟、仗马、翁仲等石刻造像。朱雀门内有献殿遗址,遗址面积1200余平方米,祭坛位于朱雀门外正南偏西约80米处,遗址范围约1200平方米,门外南偏西有陵园附属建筑遗址,鹊台西北方发现下宫遗址,分布范围南北约210米,东西约200米,遗址南边竖有“大宋新修李忱庙碑”一座。
唐简陵
唐简陵是李漼李漼的陵墓,也是唐十八陵中最后一座“因山为陵”的陵墓,两周王陵位于今陕西富平县西北18公里处的金粟山森林公园上,紫金山主峰海拔889米,东、西两峰如翼,简陵东南距李豫李豫唐元陵3.5公里。简陵因山为陵,营建时唐末农民大起义暴发,所以简陵的修造相对简陋。玄宫凿建于紫金山中峰南麓,城垣因山而筑,平面略呈方形,内城四面正对山陵处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门外均置石狮一对,并夯筑双阙。东、西二神门外的阙台分别筑于海拔814米和883米的山峰上,北神门及门外阙址位于耀县境内,其所在的石马岭地势平坦开阔,海拔在1000米以上。城垣四隅筑角楼,今东南角楼基址尚存其南端筑乳台一对。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有翼马、仗马、阮翁仲、“蕃民”等石刻造像,北神门外列有仗马三对。下宫遗址位于陵南,《长安志》载“去陵七里”,调查没有发现遗迹。陪葬墓文献无载,调查亦无发现。
唐靖陵
唐靖陵是李儇李的陵墓,是“关中唐十八陵”中最末一陵,也是中国目前惟一发掘的一座唐代帝陵,陵园位于陕西乾县东北约10公里处的丘陵台地上(今铁佛乡南陵村东南),西距李治武则天乾陵4.5公里,东北距肃宗建陵15.5公里,陵园海拔约820米,地势北高南低,西隔豹峪沟与乾陵相望,北对佛教圣地清凉山,东临白马沟。靖陵陵园由陵垣、陵门、门阙、封土(陵台)、司马道(神道)、乳台及陵前石刻群等部分组成,陵园占地约49万平方米,内城遗址占地21.23万平方米,陵冢封土堆位于内城东西居中偏北,呈覆斗形,内城城垣夯筑,平面略呈方形,四面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城垣四隅筑有角楼;四门外各筑阙台一对,司马道南端筑乳台一对,封土南侧有乾隆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李儇靖陵”石碑1通。《长安志》卷19载,靖陵“下宫去陵五里”,经过调查遗址不存。靖陵陪葬墓史书文献没有记载,实地调查两周王陵周围亦无发现。
考古发现
陵墓与陪葬墓
献陵
房陵大长公主墓
房陵大长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六女,她的墓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北约250米处,在唐献陵东北方约2.5公里,是唐高祖献陵的陪葬墓之一。地面的封土不存,墓冢座北向南,由斜坡墓道、5个过洞、4个天井、前后甬道、前后墓室和6个小组成,水平全长57.8米。甬道和墓室都用青砖铺砌和券项,在后甬道中间立有一道石门,前室和后室都为方形,穹隆形顶。后室西侧砌有石棺床,床上置石椁。在清理中发现盗洞多处,6个小龛的封门全部倒毁,龛内遗留文物都埋在淤土中,后室石椁也被推撬倾倒,椁内空无一物,墓主葬式不明。因遭多次盗扰,墓内遗留的随葬品多残缺不全。在前甬道有石墓志一合,边长0.87米。盖顶篆书“唐朝故房陵大长公主墓志铭”12字,志文阴刻,楷书,共30行,满行30字,实刻809字,书类欧体,文为骈体排偶。该墓还保存了37幅人物画,全系侍女图,分布在墓内的天井、甬道和墓室多处,为研究唐代文化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
虢王李凤墓
李凤字季成,李渊第十五子,陪葬唐献陵,谥曰庄,李凤墓在陕西富平县西北约250米处,该墓是李凤和夫人刘姓的合葬墓,封土为夯筑覆斗形。1973年因雨水冲进墓室,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李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由长斜坡墓道、4个过洞、3个天井、8个小龛、甬道和墓室组成,全长63.38米。该墓出土各类文物约340件,计有陶器12件,陶俑225件,石刻12件,各种饰物87件,其中三彩双联盘1件和三彩榻2件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三彩器。墓葬壁画主要绘制在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内四壁。其中,墓道、过洞、天井内的建筑壁画象征着大门、过厅和庭院;甬道两侧的长廊壁画,象征着大殿;墓室顶部用白灰绘有银河和日月星辰。全墓出土较完整的人物、花鸟画计16幅,除第二过洞西壁为一胡人牵驼图外,其余皆为侍女图。
昭陵
昭陵由于陵南为陡山,石刻集中布置于陵山北阙前,其东西两庑陈列李世民生前所骑乘的六匹战马——唐昭陵六骏石刻。昭陵六骏由南往北,东庑依次是特勤骠、青骓和什伐赤;西庑依次为飒露紫、拳毛和白蹄乌。六骏分别雕凿在六块巨大的长方形青石屏上,石屏右上角或左上角有唐太宗自题四言赞美诗,由唐朝大书法家欧阳询用隶书书写。北司马院内陈列唐高宗永徽年间所刻十四尊蕃酋长石像。2002年8月至2003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昭陵考古队对北司马院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清代的祭祀建筑群,叠压在唐代北司马院建筑遗址之上。发掘出土的唐代遗物以各类建筑材料为主,包括大量的筒瓦、板瓦、瓦当、鸱尾残片和条砖、方砖。砖瓦上的工匠姓名戳印有60余种,如 “官匠某某”“匠某某”“官”等等。在出土的石刻文物中有4件“唐昭陵六骏石刻”的残块,其中有2件残块已与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青骓”、“什伐赤”的残损部位相拼接,另有“十四国蕃君长石像”残躯、残头和带题铭的像座残块20余件,还发现唐肃宗李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立的告祭碑一通。
杨恭仁墓
杨恭仁墓位于礼泉县烟霞乡山底村东,西北距昭陵主峰约五公里,墓地封土尚存。1979年7月至9月,昭陵博物馆厦门大学共同对杨恭仁墓进行了发掘。出土墓志一合,字盖篆书“唐朝特进观国公杨公墓志”,志文为楷书。墓室内壁原绘有壁画,其中“七侍女图”保存较好。出土文物共计110件,主要有女立俑29件,各种男立俑42件,男骑马俑12件,兽面镇墓兽1件,八菱形铜镜1件,四耳瓷罐1件,长颈壶3件,侏儒俑1件等。
长乐公主墓
长乐公主墓位于昭陵陵山东南方之今礼泉县烟霞乡陵光村,与陵山只有一沟之隔。1986年2月该墓被盗,同年8月至11月文物部门进行了发掘清理。该墓封土为覆斗式,每边长30米,顶部呈长方形。原神道碑碑圭篆刻“唐朝长乐公主之墓”9字。墓前原有石人、石羊、石虎、华表各1对。墓葬地下部分由墓道、过洞、天井、小龛、甬道和墓室六部分组成,水平全长48.18米,南北走向。墓道呈13度斜坡状,甬道砖砌,呈券拱形,长8.25米,内设三道石门,这种设置在已发掘的规模较高的唐代墓葬中是仅见的。墓室基本呈方形,穹窿顶。此墓因早年多次被盗,墓室壁画破坏严重,随葬品多被破坏,但这次发掘仍出土123件随葬品和大面积壁画,其中著名的有彩绘釉陶俑、镇墓兽、男女骑马俑,白瓷辟雍砚和《青龙白虎图》《云中车马图》《仪卫图》等。
尉迟敬德及夫人苏氏墓
该墓为尉迟敬德与其夫人苏氏的合葬墓,位于昭陵东南隅即今礼泉县城东北18公里处的烟霞新村。1971年10月至1972年1月发掘。墓葬封土堆呈圆锥形,该墓由墓道、过洞、天井、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组成。发掘时随葬器物已被劫掠一空,余者亦多残破。惟出土墓志铭两合十分完整:一为尉迟敬德墓志,一为夫人苏氏墓志。敬德墓志边长1.2米,厚0.25米,是昭陵陪葬墓目前发掘所得墓志中最大的一合,志盖篆刻“唐朝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尉迟府君墓志之铭”25字,为昭陵目前已发现的碑志中仅有的飞白书体。苏氏墓志,志盖篆“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夫人苏氏墓志之铭”25字。距该墓封土堆南49.5米处,竖有尉迟敬德墓碑一通,碑额篆书阴刻“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鄂国忠武公之碑”16字,该碑立于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许敬宗撰文,唐代书法家王知敬撰写,1975年该碑被移至昭陵博物馆陈列。
韦贵妃墓
韦贵妃墓位于昭陵陵山东南方的冶姑岭上,与陵山仅一沟之隔,墓前有石人、岩羊、石柱(华表)等,墓碑为龟座。因山为墓,墓葬规格在昭陵陪葬墓中等级最高。该墓于1990年9月发掘,地下部分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组成,全长50米。墓中出土文物174件,主要有彩绘陶俑和彩绘釉陶俑101件,包括男立俑、女立俑、骑马俑、双头人面镇墓兽、天王俑等;壁画72幅,分布于墓道、甬道和墓室,内容包括四灵、仪卫、列戟、男装女侍、乐伎等;另有石质墓志一方,长宽均为79.5厘米,盖篆“唐朝太宗文皇帝故贵妃纪国太妃之铭”16字,志文为令狐德棻撰写,记载韦氏生平。
临川公主墓
临川公主墓位于今礼泉县赵镇新寨村村北,东北距昭陵约5公里。1972年3月至4月由文物部门发掘清理。墓葬地下部分由斜坡墓道、4个过洞、4个天井、甬道和墓室组成,正南北走向,全长48米,墓室砖砌,平面略呈方形,甬道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土结构,后段为砖结构。出土随葬品陶俑300件,包括天王俑、男立俑、女骑俑、镇墓兽、陶马、陶牛、陶骆驼、铜锁、镫、、石门、华表等,还有敕封临川公主的诏书,分别刻于两块石面上。出土墓志一合,盖篆“唐朝临川郡长公主墓志铭”12字,志称李孟姜为长公主。
新城公主墓
新城公主李世民的幺女,长孙皇后所生,李治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因病暴,高宗李治将其以皇后礼陪葬昭陵。陵墓位于礼泉县烟霞乡东坪村村北的一个小山梁上,座北向南,西北距昭陵仅1000余米。墓地封土堆呈覆斗形,高约14米。墓园四个角阙和南北各二个门阙残存。封土堆南侧有石人、石虎、岩羊和华表各2件,墓前石碑为首龟。1994年到199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了新城长公主墓。其地下部分由长斜坡墓道、5个过洞、5个天井、8个壁龛、甬道和墓室构成,总长约50.8米。该墓虽曾被盗,但仍出土以新城公主墓志、彩绘骑马俑、男女侍俑为主的珍贵文物300多件。在墓道、甬道和墓室内壁面均保存有较大面积的壁画,计70余幅。墓道两壁所绘内容相互对称,从南往北依次为青龙白虎、门吏、仪仗、鞍马、犊车等内容。
段简璧墓
段简璧是李世民的外甥女,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陪葬于昭陵,陵墓位于礼泉县张家山村北面的山梁上,西北距昭陵约五公里。1978年至1979年昭陵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发掘。墓地封土已呈扁平状,该墓由墓道、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和墓室组成。这座墓曾被盗过,出土随葬品主要有彩绘陶俑131件,还有家禽家畜模型11件,家庭日用器皿模型3件,还发现大量的鞋子模型36双,如云头鞋、高倚靴等,这在已发掘的其他唐墓中尚不多见。这座墓还保存下来不少壁画,比较完好的共17幅,都在过洞和天井的东西壁。石墓志一合,出土于墓室乱砖中,正方形,边长65厘米,墓志盖顶篆书阳刻“唐朝故邳国夫人段氏墓志铭”。墓志志文楷书阴刻,共35行,满行35字,约一千二百字。
张士贵墓
张士贵墓位于礼泉县县城东北15公里烟霞乡马寨村南250米处,北距昭陵约5公里。封土堆呈圆丘形,高7米,底径20米。1972 年考古工作者对该墓进行了发掘,该墓由墓道、甬道和蓦室三部分组成,南北全长约57迷,这座墓遭受过多次盗扰,但仍清理出以彩绘釉陶武士、文官、镇墓兽等为代表的各种随葬品共计409件。另有张士贵墓志1合,每边宽0.96米,厚0.15米,志周线刻图案花纹,志盖顶篆刻5行,行4字,为“唐朝故辅国大将军荆州都督国公张公墓志铭”,志文为楷书,共55行,每满行57字,叙述张士贵生平。
程知节墓
程咬金墓位于礼泉县县城东北22公里的上营村,西北距昭陵陵山12公里,墓封土堆为圆丘形,墓前原有神道碑一通,可惜已经残为两段,现在仅存上段,根据残留文字可知,程知节为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埋葬于此,碑文为许敬宗撰写,残碑现在存放于昭陵博物馆。1994年10月至次年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程知节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为长斜坡土洞式,由墓道、5个过洞、5个天井、4个壁龛、甬道和前后墓室构成,其中后墓室因塌方过甚,未能彻底清理。墓内出土程咬金墓志1合,正方形,边长78厘米,志文楷书,记载程知节生平颇为详细。出土各类彩绘陶俑300多件。
郑仁泰墓
郑仁泰墓位于今礼泉县县城东北15公里烟霞乡马寨村南0.5公里处,北距昭陵约十一公里,1972年,考古工作者对郑仁泰墓进行了发掘。墓冢封土为圆丘形,夯筑高11米,底径19米,墓南地面有石羊、石虎各3只。墓冢是由斜坡墓道、天井、过洞、甬道、墓室等部分构成,方向为正南北,全墓南北长53米,共有小龛5对。墓道口两侧壁画保存较好,内容有车(残)、马、骆驼、侍女、文武男侍,其中以男侍形象较多。郑仁泰墓在以前已被盗掘,墓室和甬道等处随葬品大多被破坏,所幸第一、第二、第三天井下的小龛没有被盗墓者破坏,龛内器物基本完整,出土随葬器物共计532件,还出土了墓志1合,志盖已被盗墓者打破,详细叙述郑仁泰生平,补充了史书记载的不足。
李勣墓
李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城东北18公里的烟霞新村,北距昭陵12公里,墓为3个相连呈倒品字形的夯土堆,形如山字,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墓前东西侍立翁仲一对、岩羊、石虎各3尊。墓封土正南约六十米处有神道碑一座,螭首龟座,碑额篆书“唐朝司空上柱国赠太尉英贞武公碑”,碑文共31行,每行97字,系李治御制御书,为昭陵园内最大的一通碑石。1974年,文物部门配合当时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掘了李勳墓,墓冢为长斜坡土洞式,由墓道、4个天井、4个过洞、2个壁龛、甬道和墓室组成,水平全长63.75米。该墓虽经盗掘和破坏,但仍出土不少珍贵文物,有李勣墓志1合,叙述李勳家世及生平事迹。另有李劼夫人墓志1方,还有鎏金铜带饰多件,鎏金铜鞘铜柄剑1把,三梁进德冠1顶。李勳墓内周壁原都绘有壁画,但是大都已经残破,只有乐舞图不失当年风采,今“昭陵博物馆”即建在李勳墓园内。
阿史那忠墓
阿史那忠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城东北18公里处,西北距昭陵约3.5公里,封土堆呈圆锥形,,墓前有神道碑一通,碑额篆书“唐朝故骁卫大将军薛国贞公阿史那府君之碑”,碑文楷书32行,行82字。1972年6月,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昭陵文物管理所发掘了阿史那忠墓。该墓由斜坡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甬道和墓室组成,方向基本为正南北,全墓南北水平长度为55米,墓室西侧有砖砌棺床。由于该墓曾被盗掘,墓内随葬品基本都被破坏,出土文物共计有男侍俑、瓷罐壁画等,墓室出土墓志1合,志盖1方,镇墓石1块,墓志属阿史那·忠,志盖属其妻定襄县主,据阿史那忠墓志记载,其妻定襄县主死于永徽四年(公元653 年),先葬于昭陵,阿史那忠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死于洛阳后迁葬昭陵。
越王李贞墓
李贞墓位于礼泉县县城东北18公里兴隆村东约一百米处,北距昭陵陵山12公里。封土早已夷平,神道碑碑身断为两截,碑面模糊不清。1972年9月至11月,昭陵文管所对李贞墓进行了发掘。该墓为南北向,由墓道、5个过洞、5个天井、甬道和墓室组成,李贞墓曾多次遭盗扰,墓室有明显盗洞两处,随葬品被盗劫、扰乱情况严重。完整的随葬品共130件,包括男立俑、瓷碗、贯耳壶、三彩盘、瓷碗、陶猪、三彩马、镇墓兽、文官俑、三彩骆驼、和一些银、铜、玉质随葬品,还有大量的无法复原的三彩与陶器残片。出土了石墓志1合,正方形,志盖篆刻“唐朝故太子少保豫州刺史越王墓志铭”,志铭为隶书,共30行,行32字,叙述李贞生平颇为详尽。
废太子李承乾墓
李承乾墓在今礼泉县烟霞乡东周新村的西边,西北距昭陵约九公里。1972年10月至12月,昭陵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发掘清理。李承乾墓属长斜坡墓道的土洞墓,由封土、墓道、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和墓室构成,封土呈圆锥形,墓葬规模较小与昭陵陵园内一般的宫人墓差不多。该墓蒙受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保存较完整的随葬品有彩绘陶男立俑、陶鸡、陶蹲狗等,在甬道中段出土1合石墓志,记载简略。
乾陵
1999年4月,陕西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借用现代航拍俯视照片与乾陵地形图对对照分析,经实地勘查,在已被考古调查证实的乾陵陵园内城城垣遗址之外,发现了一座构筑宏伟的外城城垣遗址,它是唐朝帝陵考古中首次发现双重城垣,虽然有待考古发掘进一步证实。据文献记载,乾陵未被盗掘,1960年考古工作者对乾陵玄宫隧道进行发掘,发掘结果与《旧唐书·严善思传》(卷191)记载相同,据此推断,乾陵玄宫没有被盗,而且可能是目前惟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发掘中出土文物有细腰铁栓板5个、锡铁锭5个、开元通宝钱币一枚和壁画残块等。乾陵陵园石刻总计124件,除内城东、西、北三门之外各有石狮两尊,北门外另有仗马和驭手各3对,号称“六龙”外,从陵园南侧双乳峰土阙之间起,向北依次对称排列,计有石柱(又称石望柱或华表)、翼马非洲鸵鸟、仗马和驭手、拄剑石人像,左置无字碑,右置述圣纪碑,石狮和六十一尊蕃臣石像。
永泰公主墓
永泰公主墓为唐乾陵的陪葬墓穴,承恩特葬,号墓为陵,规模宏大。墓地西北距乾陵2.5公里,墓四周原有围墙已毁,仅四角残存约7米高的土堆,据勘测陵园占地面积79860平方米,南侧围墙外残存“双阙如翼”,另有石狮1对,石武侍卫(翁仲)2对,石华表1对。1960年8月4日至1962年4月16日,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永泰公主墓进行正式发掘,发掘后出土的墓志铭,证实是永泰公主和其夫武延基的合葬墓。此墓虽经被盗,但仍出土文物1300余件和大面积壁画,随葬品中数量最多的还是俑类,总计达878件,在前甬道南口第五过洞下出土墓志铭一合,记述永泰公主生平。该墓发掘后,在墓园遗址上设立了乾陵文管所后更名为“乾陵博物馆”,现有基本陈列“乾陵文物精华”展、“乾陵陪葬墓壁画、线刻画”展及修后的永泰公主墓道地宫,常年对外开放,供研究者和中外游客参观。
章怀太子墓
章怀太子墓为唐乾陵陪葬墓穴,位于乾陵东南隅约3公里处的黄土台地上,墓园面积25740平方米,墓冢(封土堆)呈覆斗形,南面有一对土阙残存,土阙之南东西并列着一对石羊,最南端的西边有一华表,已残坏成数段。1971年7月2日至1972年2月,陕西省博物馆和乾县文教局组成唐墓发掘组发掘了李贤墓。该墓为斜坡土洞砖室结构,由墓道、过洞、天井、前后甬道、前后墓室等部分组成,全长71米。章怀太子墓虽然被盗,但是仍出土600余件文物,包括三彩器、陶器及大面积壁画,墓中出土了2合墓志分别是雍王墓志和章怀太子墓志,墓道、过洞、甬道及前后墓室绘有精美壁画50余组。
懿德太子墓
懿德太子墓为唐乾陵陪葬墓穴,位于乾陵东南隅约2公里处的黄土台地上,据勘测,陵园面积约54800余平方米,南门外残存土阙1对,石狮1对,石人2对(一件已毁残留底座),华表1对(已残坏)。懿德太子墓是迄今为止陕西已发掘唐陵陪葬墓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墓葬封土堆呈覆斗形,夯土而筑。1971年7月至1972年2月,由陕西省省博物馆和乾县文教局组织发掘。该墓地下部分呈南北走向,全长100.80米,由墓道、6个过洞、7个天井、8个小龛(便房)、前后甬道、前后墓室等八部分组成。该墓“号墓为陵”,虽然被盗扰,但仍出土陶俑、三彩俑、贴金甲马武士俑、陶器、金、玉、铜、铁器等各类文物1900余件及大面积壁画和石椁线刻画,其中11块欧体阴刻玉质填金哀册残片为首次发现。壁画40余幅,分别绘于墓道、过洞、天井、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内。
薛元超墓
薛元超墓位于永泰公主墓(今乾陵博物馆所在地)东南约700米处,距乾陵3公里。1972年2月,陕西省文管会与原乾陵文管所对此墓进行了清理发掘。现存墓冢呈圆锥形,底径约10米,高约11米。墓室为单室土洞结构的砖墓,由长斜坡墓道、3个天井、3个过洞、3216个壁龛、砖砌甬道和墓室组成。墓葬全长46.8米,斜坡墓道长15.4米。该墓虽曾被盗,但仍出土文物210多件,其中以彩绘骑马俑、帷帽立俑居多。
李谨行墓
李谨行陪葬乾陵,是少数民族出身者,其墓位于今乾陵镇韩家堡村东南约200米处,地面现存封土堆呈圆锥形,底径10米,高约6米。1972年春,陕西省文管会同原乾陵文管所对此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墓的地下部分由斜坡墓道、天井、小龛、甬道和墓室组成,全长46.3米,为单室土洞结构,出土文物300多件,有墓志铭一合,墓志现存乾陵博物馆
定陵
定陵陵园原置石刻,除陵园内城东、西、北三门外各有石狮1对,北门外另有石立马6匹(表示帝王内厩)外,主要分布在朱雀门(南门)外长达623米的神道两侧。由南往北,依次计有石柱(或称华表)1对,翼马1对,鸵鸟1对,仗马5对,石人像10对,石狮1对,无字碑1通。20世纪60年代以前,定陵陵园神道两侧石刻保存较多,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定陵石刻也屡遭劫掠而残毁尽,今仅存石狮、石人、仗马等部分石刻,且大部分残损。西安市公安局曾缴获一批文物,其中有一件三彩驼高达1.08米,是目前所知唐朝陶骆驼中最大的一件,但尚不知此文物出于哪一座陪葬墓。
李重俊墓
李重俊墓位于今陕西富平县宫里乡南陵村西北,是距唐定陵最近、封土堆最大的一座陪葬墓。1995年3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该墓进行了发掘清理。现存墓冢封土呈覆斗形,墓前立石狮、石人等。地下部分全长54米,深10.3米,由长斜坡墓道、4个天井、3个过洞、4个壁龛(便房)、甬道和前后墓室等部分组成,甬道和墓室全部砖砌。壁龛内出土了大量的三彩器物和粉彩俑、彩绘武士立俑、陶器及体现太子身份的玉质哀册。墓道至墓室原绘满壁画,墓道两壁除传统的持戟仪仗、马球图外,还首次发现有长达10余米的山水奇石树木长卷。李重俊墓壁画是继乾陵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以来壁画保存最好、最精彩的墓葬。
桥陵
贤妃王芳媚
王芳媚墓位于李旦桥陵东南约9公里、李纯景陵正南稍偏西2公里处,墓碑早失,文献无记载,该无名冢曾一度被认为是唐宪宗景陵的陪葬墓,1975年8月,陕西省文管会和蒲城县文化馆抢救发掘了一座无名氏墓,出土一方青石墓志,才确定贤妃陪葬桥陵而不是景陵。王贤妃墓志现存蒲城县文化馆石刻室,该志用青石凿成,志盖方形,边长76厘米,厚19厘米,间以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图案,中间竖行右起阴刻篆书四行,题“大唐睿宗大圣真皇帝贤妃王氏墓志铭”16字,志石长宽皆76厘米,厚约25厘米,志文楷书31行,满行32字,凡905字,记叙了王贤妃的生平事迹,志文由谏议大夫王焘撰写。
惠庄太子李撝墓
惠庄太子李撝墓,位于今陕西蒲城县坡头乡桥陵村桥陵水泥厂东约500米处,东北300米处即惠文太子李范墓,西北距桥陵约3000米,是距桥陵最近的一座陪葬墓。由于该墓多次被盗,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蒲城县文体广电局共同于1995年10月至1996年5月对该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墓葬封土堆呈覆斗状,夯土而筑,墓前有石狮一对,惠庄太子墓由长斜坡墓道、过洞、天井、壁龛、前后甬道和砖券穹窿顶墓室等六部分组成,全长53.7米,座北朝南。惠庄太子墓虽被盗多次,仍出以陶骑马俑、风帽立俑、陶畜禽等为代表的各类文物约1300件。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发现有大面积壁画。
金仙公主墓
金仙公主墓位于桥陵东南1.5公里处,墓葬呈覆斗形,封土已平,1974- 1975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及蒲城县文化局对金仙公主墓进行了发掘,是陕西发掘唐桥陵陪葬墓中的首座,墓碑尚存,徐峤奉敕撰文,唐玄宗行书碑额。金仙公主墓为斜坡形墓道,有5个天井、6个小龛、前后2个墓室,室内有石椁,墓内出土大量的彩绘陶俑,并出土有镇墓石及墓志1合,出土陶俑有武士俑、天王俑、骆驼、镇墓兽等文物,出土物现藏于蒲城县博物馆。
让皇帝李宪墓
让皇帝李宪墓又叫惠陵,惠陵位于今蒲城县三合乡三合村,西北距李旦桥陵7.5公里,是李隆基兄长李宪的陵墓,号墓为陵曰“惠陵”。1999年10月,该墓被盗贼炸出一个深约9米的盗洞,为了保护文物,陕西省考古所派员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惠陵坐北面南,地面封土呈覆斗形状,边长约60米,高约15米。陵园原有门阙、围墙、角楼、阙台、寝殿等建筑多处。现仅存残石刻2件,其中石柱(华表)1件,翼马1件。惠陵地下部分由斜坡墓道、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和墓室组成,总长约60米。最深处距现地表约6.5米。墓室平面呈外弧方形,四壁高约4米,穹窿顶,最高处约10.08米。墓室西部置石椁,顶盖由六块雕成庑殿式的石板组成,周壁由10块方形石柱和10块壁板组成,其上雕以线刻画和蔓草纹饰。该墓虽早年多次被盗,但仍出土以彩绘陶俑为主的各类随葬器物860多件,根据出土的哀册残片推测,惠陵为“让皇帝”李宪和恭皇后元氏的合葬墓,但墓葬结构低于帝陵的规格。
泰陵
高力士墓
高力士墓位于蒲城县金粟山森林公园唐玄宗泰陵东南2公里处,现存墓冢略呈圆锥形,高约7米,周长40米,是迄今发现并发掘的官职最高的宦官墓葬。1963年至1971年在其附近出土高力士墓碑石,已残为两节,1982年接对完好,现藏于蒲城县文化馆石刻室西廊内。碑身为纯色大青石料凿成,通高4.05米,宽1.50米,厚0.25米,京兆府户曹参军李阳冰篆额,题“唐朝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正文为翰林待诏张少悌书丹。碑文共30行,行55字,共约1650字。1999年7月至11月,陕西省考古所与渭南地区文管会对高力士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坐北朝南,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组成,总长约60米。墓室砖砌,平面略呈正方形,该墓虽多次被盗,但仍出土粉彩泥质红陶俑220余件,有骑马俑、站立女俑及风帽男立俑、动物俑等20余种,,另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等铜钱20余枚,出土长方形墓志一合,志文叙述了高力士的世系、为人、官职、家庭情况及死因等,无一字缺佚,可补正《高力士神道碑》及史传中的错讹和不足。
靖陵
靖陵屡次被不法之徒觊觎, 1994年12月30日晚,盗墓贼用炸药在靖陵封土堆南侧炸出一个16米深的盗洞,为了抢救墓内文物,经有关部门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靖陵实施了抢救性发掘。靖陵定陵地下宫殿由斜坡阶梯羡道、拱顶甬道和横拱顶土洞墓室组成,全长44.18米。羡道长35. 6米,底部宽2.7米,修有整齐的土阶;甬道长4.1米,宽2.2-2.5米,东、西壁各开二龛,中部有宋初堆砌的石块封门;墓室面阔5.78米,进深4.5米,东、西、南壁对称开八龛。地面以石碑、石块、砖砌成的棺床,石棺床是用陪葬乾陵的唐尚书左仆射豆卢钦望和左仆射杨再思的墓碑做成,这是陕西省首次发现的乾陵陪葬墓墓碑,豆卢钦望墓碑文字保存较好,杨再思墓碑文字已模糊不清。墓道两壁残存有侍臣、门吏、仪仗等壁画,墓室壁面小龛和甬道小龛中绘十二生肖图案壁画,现存鼠、兔、马、羊、猴、鸡保存较好,此类生肖图案为唐朝壁画中仅见。墓室内墙皮大部分脱落,仅余北壁东、西两侧侍臣图小片壁画和顶部少许天象图,在墓室东南角壁龛外沿发现“天子御”三个刻划字样。
墓室出土的文物有:石碑、石函、灵帐座、龙凤纹琉璃壁、龙凤纹琉璃佩、铊尾、汉白玉哀册残片、鎏金铜锁、鎏金宝石铜贴花、贴金箔玻璃珠和石刻散件等,出土的玉质哀册残片中,有一块上残留有“圣恭宀”三字,第三字仅存一宝盖,查遍唐代皇帝谥号,仅李儇李儇死后的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因此推测残片上的第三字应为“定”,此墓应属唐僖宗靖陵,根据棺床、垫木位置及遗迹遗物种类证实,靖陵为唐僖宗李儇和惠圣安孝皇后的合葬陵。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家族中的一个特殊种类,它以各色粘土做坯体,用含铜、铁、钴、锰、金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着色剂,并在釉中加入适当的炼铅熔渣或铅灰作熔剂。先将素坯入窑焙烧至1000°C 左右,陶坯烧成后,上釉彩,再次入窑烧至800°C左右而成。由于使用不同的着色剂,如在釉料中加入适量的铜氧化物就变成绿色,加入适量氧化铁就变成黄褐色,加入氧化钴则变成蓝色,并在此基础上配成了深绿、浅绿、浅黄、黄、茄紫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种颜色为主调,所以简称为“唐三彩”。西安市洛阳市两地出土最多,唐永泰公主、李贤李重润等陪葬墓出土的唐三彩,其造型、釉彩、烧制俱臻完美,反映了当时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种类有表现人物形象的文官、武士、天王、胡人、男仆、贵妇、侍女、镇墓兽等,有各种形态的动物,如马、骆驼、羊、猪、狗以及生活器皿如碗、盘、瓶、盆、酒盅、罐、钵等,其中以各种造型的男女俑居多。唐三彩的雄浑绚烂,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一唐朝早、 中期典型的艺术风格,与同时代的诗歌、散文、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相互辉映。
石刻文化
唐陵石刻是按照唐代帝王生前的仪卫制作的,主要有华表、瑞兽、祥鸟、仗马、侍臣、狮子、蕃像和石碑等十余种,唐陵石刻分布一般为:陵园四门各置石獅一对(注释:唐献陵石虎),北门外置仗马三对,其余石刻主要分布在南门外神道两侧。早期唐陵石刻如献、昭二陵,题材内容以记功为主,其中的唐昭陵六骏石刻享誉国内外,中期石刻包括乾、定、桥、泰、建诸陵,以乾陵最具代表性,自乾陵之后,石刻开始有定制,除乾陵特有的述圣纪碑无字碑、61尊王宾像之外,其后各陵均仿乾陵布局,仅稍有变动而已。泰、建二陵的石刻虽稍逊色于前,仍可列入此期,作为下一期过渡之作。后期石刻包括元、崇、丰、景、光、庄、章、端、贞、简、靖诸陵,石刻的形体卑瘦,制作粗陋,既无中唐时期精细圆活的资质,也没有盛唐时期精壮魁伟的气势,更没有初唐古朴奇雄的风格,尤其是章陵之后的五陵,石刻体态更为瘦小,学者陈安利认为唐陵石刻反映了唐王朝濒临灭亡,政治经济均极窘困,无力再雕琢耗资巨大、气势雄伟的陵前石刻群。
壁画
唐墓壁画是宫廷文化与长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揭示了唐朝宫廷生活,是宫廷文化的一种延伸,出现了更多反映社会生活习俗及达官显贵闲适生活的作品,包括皇室贵族的各种豪华生活,中外宾客、使者、兄弟各民族之间友好往来,以及四神、星象、建筑、山水、花鸟等各个方面,题材多种多样,十分丰富,还有许多对宫苑仕女、游园、乐舞等描绘妇女形象的题材内容。目前,陕西省出土的唐墓壁画主要收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昭陵博物馆等处。
保护与开发
保护
历代对唐陵的维护
唐朝早期和中期,由于国力强盛,皇陵除设专人管理,公卿定期巡陵,皇帝还亲自祭陵。唐朝末年,国力衰退,唐十八陵也遭到温韬盗掘破坏,后唐以唐人后代自居,对唐十八陵的维护有限。金朝对唐陵的维护仅见于乾陵无字碑的记载,金代是否对其他唐陵进行过维护难以判断。清代毕沅任职陕西之后,对关中唐代帝王陵墓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在不可能拿出很多经费的情况下,丝毫没有放松对唐陵的保护,发布保护文物法令政策,建立保护机构,开展文物调查和发掘,全面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唐十八陵分布在陕西关中渭河以北的6个县境内,东西绵延150公里,分布地域广阔,在现存文物较多的几个陵区成立了文物管理所。1950年11月,将昭陵未被盗走的四骏从陕西省图书馆转移到西北历史文物馆(即今西安碑林博物馆)妥善保管。1960年8月开始,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开始发掘乾陵陪葬墓“永泰公主墓”,1961年发掘结束后就地成立了“乾陵文物保管所”,专门负责乾陵文物的保护与管理。1978年8月更名为“乾陵博物馆”,成为一个既管理保护、又对外开放的机构。
昭陵是唐十八陵中陪葬墓最多的一个。1972年,成立“昭陵文物管理所”,所址设在陵园中心的李勣墓园,1978年在文管所的基础上建立了“昭陵博物馆”。昭陵文管部门单独或与其他文物单位联合,已发掘或清理昭陵陵区的陪葬墓数十座,获得了大量的珍贵文物,现陈列在昭陵博物馆内。博物馆内的“昭陵碑林”将昭陵一些陪葬墓前长期在露天野外,蒙受风雨剥蚀的碑石和陪葬墓出土的墓志收集在一起,其中有不少历代著录的名在碑,使昭陵碑林成为初唐书法的荟萃之所。1980年成立了桥陵文管所,对陵区地面石刻进行了修复、加固,竖立了标志,修复了墓碑。1985年春又开始整修道路,大量植树。最近几年,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对桥陵的几座陪葬墓进行了发掘。其他各陵中,现存石刻比较多的建陵、泰陵、崇陵等,也都设立了专门的文物管理机构,未设管理机构的,也都有专人负责,定期巡查。唐十八陵在建国后陆续被列入省、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体时间列表如下。
开发
唐十八陵位于关中六个县域,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各自为营,缺乏对唐十八陵文化资源的整合,唐十八陵中昭陵乾陵、桥陵、泰陵 4 座陵墓已进行了产业化开发,尤以昭陵、乾陵的开发较为成熟。1972年成立唐昭陵文物管理所,1978年晋升为昭陵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1991 年建成长乐公主墓文管所和韦贵妃墓文管所,并正式对外开放。1961年成立乾陵文物保管所,1978年易名为乾陵博物馆,开始对外展示乾陵出土的文物。桥陵和泰陵也有少数游客参观,2018年,桥陵陵园景观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其他县境内的陵墓尚处于保护阶段,开发力度不大,未对外开放,几乎没有游客参观,只有部分专业人员进行考察。
唐十八陵相关文化活动主要采用博物馆式开发、开放的模式,即将各种相关文化资源以展览的形式呈现给参观者。如1961年成立乾陵文物保管所,1978年易名为乾陵博物馆。在多年的开放经营中,各馆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0年开始,深入挖掘旅游专线及旅游车队,提升唐十八陵的相关宣传力度,举办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参加河南郑州举办的陕西省旅游推介会,在山东省举办陕西旅游推介活动外,唐十八陵还申报并于2019年5月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录、参加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广州国际旅游展览会等,打开了唐十八陵的知名度,各方来客不断增加,旅游产业开发初见成效。
在已经开发的陵墓中,推向市场的文化产品包括诸多形式,其一是陵园格局和周围环境共同形成的景观,如桥陵陵园景观包括整个凤凰山,整个平面呈规矩的带把的刀形,面积约852.7万平方米;其二是陵墓出土的大量陪葬品,如桥陵出十陶立俑、跪拜俑、各种陶家畜、唐陵壁画等;其三是旅游纪念品,包括各种特色手工艺品、文创产品等;其四是与唐十八陵故事有关的书籍光盘,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示学术界对唐十八陵文化的研究成果,其中尤以乾陵昭陵文化研究资料最多,另外还有石雕群艺术图片等。
相关研究
目前中国对唐十八陵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考古、文献和艺术等方面,也有部分涉及到旅游产业开发和数字化保护等方面较为新颖的内容。学者岳红记系统详细地论述了唐十八陵的旅游产业开发价值,针对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具体的旅游产业开发措施。学者陈安利、刘向阳等从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出发,系统地阐述了唐代帝王陵墓的体制特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对陵园石雕艺术品、陪葬制度作了深入探讨。学者魏小红等则着重于从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角度探讨对唐十八陵的保护,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开发路径。
影视作品
2016年,一部名叫《关中唐十八陵》的数字动画纪录片被创作展现,并于2019年投放在互联网上,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该片利用三维动画技术重新演绎了唐十八陵文化遗产,加强了大众对唐十八陵的了解和认识。
参考资料
唐十八陵雕塑艺术.唐十八陵雕塑艺术网络平台.2023-04-24
唐代陵寝制度的确立.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01
唐陵葬俗集趣-夫妻合葬.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01
唐陵葬俗集趣-迁葬.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01
唐代帝陵陵名的确立.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07
唐代帝陵陵址的选择.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07
唐代帝陵的营建时间.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07
唐高祖献陵.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10-09
唐太宗昭陵陵墓、陵园及其礼制建筑 .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17
中宗定陵.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10-09
泰陵陵园建筑结构.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17
唐肃宗建陵.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10-09
乾陵墓园及建筑.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17
乾陵陪葬墓.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17
昭陵陪葬墓.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17
桥陵陪葬墓.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17
唐僖宗靖陵地宫发掘情况.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17
定陵陪葬墓.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17
唐玄宗泰陵陪葬墓.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17
乾陵陵园石刻.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17
唐陵的祭拜与管理.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07
皇帝祭陵.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07
公卿巡陵.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07
唐高祖献陵陵墓与陵园.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07
定陵墓园建筑结构.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17
桥陵陵园、建筑结构.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17
桥陵陵园石刻.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17
唐玄宗泰陵.陕西省图书馆.2023-04-23
建陵陵墓位置和陵园规模.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17
元陵陵墓和陵园.陕西省图书馆.2023-04-23
元陵陪葬墓.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17
崇陵陵墓位置和陵园规模.陕西省图书馆.2023-04-23
丰陵陵墓与陵园.陕西省图书馆.2023-04-24
丰陵陵园及建筑.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17
景陵陵墓与陵园.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17
景陵陪葬墓.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17
唐敬宗庄陵陵墓位置与陵园石刻.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17
唐敬宗庄陵陪葬墓.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17
唐文宗章陵陵墓位置和陵园现状.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17
唐武宗端陵陵墓位置与陵园现状.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17
唐武宗端陵陪葬墓.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17
唐宣宗贞陵陵墓位置与陵园建筑.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17
唐懿宗简陵陵墓位置与陵园规模.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17
唐僖宗靖陵陵墓位置与陵园建筑.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17
献陵陪葬墓.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9-17
唐墓壁画艺术.陕西帝王数据库.2023-09-24
光陵陵墓与陵园.陕西帝王数据库.2023-09-23
关于征集A级景区特色照片的公告.渭南市旅游文化局.2023-09-17
目录
概述
命名
历史沿革
陵墓制度
陵墓修建
历代的毁坏修葺
近代发掘历程和保护
历代祭祀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水文
陵墓形制
唐献陵
唐昭陵
唐乾陵
唐定陵
唐桥陵
唐泰陵
唐建陵
唐元陵
唐崇陵
唐丰陵
唐景陵
唐光陵
唐庄陵
唐章陵
唐端陵
 唐贞陵
唐简陵
唐靖陵
考古发现
陵墓与陪葬墓
献陵
房陵大长公主墓
虢王李凤墓
昭陵
杨恭仁墓
长乐公主墓
尉迟敬德及夫人苏氏墓
韦贵妃墓
临川公主墓
新城公主墓
段简璧墓
张士贵墓
程知节墓
郑仁泰墓
李勣墓
阿史那忠墓
越王李贞墓
废太子李承乾墓
乾陵
永泰公主墓
章怀太子墓
懿德太子墓
薛元超墓
李谨行墓
定陵
李重俊墓
桥陵
贤妃王芳媚
惠庄太子李撝墓
金仙公主墓
让皇帝李宪墓
泰陵
高力士墓
靖陵
唐三彩
石刻文化
壁画
保护与开发
保护
历代对唐陵的维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开发
相关研究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