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松龄,教授。浙江东阳人。1951年毕业于
浙江大学物理系。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
同济大学讲师、教授、物理系主任、
声学研究所所长。专于工业噪声控制技术研究,在吸声材料、吸声结构、隔声理论、消声器及噪声的产生与传播方面有研究。撰有论文《声波在纤维性吸声材料中的传播》《关于无限薄板中圆孔的线性声阻》等,著有《噪声的降低与隔离》。在噪声控制领域内,对吸声理论、隔声结构及管道中的声传播理论等方面有较深入、系统的研究,著有《噪声的降低与隔离》一书。
人物介绍
人物简历
1947年9月-1951年8月 在
浙江大学物理系学习。
1951年9月-1982年7月 先后任
同济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0年4月-1982年4月 任同济大学科研处长。
1982年4月-1986年7月 任同济大学物理系主任。
1986年7月-1989年12月 任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所长。
1990年-2002年 被选为
中国声学学会第二届至第四届常务理事。
人物生平
学生时期
赵松龄,曾用名赵鹏初,浙江东阳人,1927年2月出生于一个封建的书香门第之家。著名笛子艺术演奏家
赵松庭之弟。他的学生时代,是在抗日战争与
解放战争的大动荡环境中度过的。1938-1941年他在东阳初级中学学
习,当时
日本侵略军气焰嚣张,
东阳市靠近抗战前哨,战争阴影紧压在人们的心头。
1942年春,日军大举进犯浙赣,
金华市经东阳至
嵊州市一线沦为敌占区。他因伤病辍学,随父母避居在大盘山区内的一个小村庄内。1943年秋他考入了宁波中学高中部,当时宁中内迁至盘安县的大皿村,借助当地
聂氏宗祠作为校舍,学生缴纳一定数量的大米与黄豆保证伙食供应,晚自修时
清一色地用自备桐油灯照明。
1947年9月至1951年8月,他在
浙江大学物理系学习。1951年8月,他被统一分配到
同济大学工作,此后就一直在同济大学主要从事物理学科方面的教学与科研任务。
工作时期
在20世纪50年代,同济大学与其他高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发展,
社会主义教育也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1951年秋开始的三反及思想改造运动,深深触及了知识分子的弱点与缺点。1952年院系调整并进行教学改革,1957年进行了整风“反右”运动,稍后开展了关于政治与业务、红与专等方面的讨论,他积极参加运动,在实践中经受考验与锻炼。1959年9月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基层工作的双肩挑干部,努力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组织安排的各项任务。
1965年他参加“四清”工作队,在
崇明区开展工作,对农村的现实情况有了深刻的感受与了解。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他因家庭出身及个人政治历史问题受到审查与冲击,1972年曾下放至干校劳动锻炼。在这期间他对自己认真作了反思,并本着相信群众相信党的精神泰然处之,同时依然努力搞好日常的业务工作并抓紧个人的学习与提高。
1978 年,他成功晋升为副教授,在学术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1979 年,得益于德国 DAAD 的资助,他以研究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德国斯图加特城的建筑物理研究所进行短期进修。在那里,他积极汲取先进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
回国后,他厚积薄发,于 1982 年顺利晋升为教授,学术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此后,他先后担任
同济大学科研处处长、物理系主任与
声学研究所所长等重要职务。在不同的岗位上,他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和专业素养,为学校的科研发展和学科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1987 年 8 月,他被授予博士生导师资格,肩负起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渊博的学识,引领着一批又一批学子在学术的道路上探索前行,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科研人才。
提供一些赵松龄教授的具体研究成果
赵松龄教授在声学领域有哪些贡献?
赵松龄教授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人物贡献
教学工作
他长期于以工科为主导的高校中承担物理课程的教学任务。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科学研究确实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客观条件限制。然而,他并未因此而却步,而是凭借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物理学科的热爱,在有限的条件中努力探寻着科研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考虑到物理学科具有很强的普适性与渗透性,他深信对于各种工程技术科学,只要联系实际深入钻研一下,一般都可以挖掘出值得探索的物理问题,可供选择研究。
弹性理论
1956年高校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要求基础课教师也进行科学研究。当时他首先选择弹性理论,因为它实际上可以说是理论物理的一个分支学科,联系
工程力学的实际,发觉理论物理中一些普遍的分析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科学论文就是利用屈曲本征函数展开的方法,解弹性
地基梁的弯曲与振动问题,文中采用了一个分析技巧,求出了有轴向力作用时的精确解。第二篇类似的论文改用自振本征函数来解决弹性地基梁的弯曲问题。接着对圆薄膜的大挠度振动求出了基本固有频率的精确解,对椭圆薄板大挠度弯曲问题提出了一种综合摄动与变分特点的新解法。
物理专业
1958年后,他主要致力于物理专业的建设,弹性理论的研究中断。1960年开始超声学与建筑声学的学习与研究。在实践中发现了声在变截面管道(喇叭)传播时存在着一个巧妙的
共轭关系;对于各种喇叭都存在着相对应的共轭喇叭,它们的截面半径互为
倒数,而反映喇叭特性的基本参数则相互共轭。这对于探索与设计新型喇叭富有创新意义。在超声学中,对于由杆件组成的聚能器中也存在着类似的共轭关系。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噪声
控制工程方面通过与企业单位的联系、协作,他多次得到了参加工程设计及测试等具体实践的机会,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料,获得了丰富的实际经验,同时也发现了很多值得注意的声学技术问题。1978年后,他的科研方向相对稳定在以噪声控制为主的
声学学科领域内,研究方法上主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着重运用成熟的声学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中存在的声学技术问题,然后进一步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吸声理论
他在吸声理论方面有较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代表作《声波在纤维性吸声材料中的传播》于1979年在《
声学学报》上发表。根据该文阐明的严格理论,由吸声材料的容重及纤维直径可以精确地求出反映材料声学性能的各种重要参数,优于国际上同时期同类研究成果。该文吸声理论获得成功的关键是采用了一个基于统计分析的运算技巧,它假设各纤维单元散射的
声波在统计平均的条件下是
相等的,由此导出在任一特定纤维单元表面由其他纤维散射产生的声场,从而可由边界条件严格求解,可避免作多次散射的复杂分析。这种运算技巧在分析浓密悬浮液及细网等声传播问题中可以推广应用。对穿孔板及多层或劈形吸声材料等元部件组成的多种吸声结构,由严格理论分析的方法求出重要的
声学参量,经实践检验表明所得理论结果是正确可靠的,可作为实用设计的依据。
隔离结构
在隔声结构理论方面,他也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工作。主要弄清了对有限尺寸的薄壁结构并不遵循传统的
质量作用定律,它的透声性能与结构本征振动在频域上的模态密度紧密相关。这对于设计新型轻薄隔声结构,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传播理论
对于声在管道中的传播理论方面,他联系工程实际问题作了较广泛、较系统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管道消声器设计理论中,导出了存在气流时管道中的声传播规律,证实了气流对消声器消声性能产生严重影响的主要来源在于气流产生的再生噪声。部分研究成果在1987年《
同济大学学报》发表的综述论文《同济大学对阻性消声管道研究的进展》中作了介绍,该文扼要阐明了气流及其他一些重要因素对阻性消声器消声性能的影响。该文曾在1989年获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1992年10月曾获国务院颁发证书以表彰他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作出的突出贡献。
社会评价
赵松龄在
声学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他的研究成果为相关行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对改善环境噪声、提高建筑声学性能、优化工业生产环境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曾在 1992 年 10 月获国务院颁发证书,以表彰他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作出的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