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大白塔
五台山标志性建筑
五台山大白塔,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是塔院寺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也是五台山的象征,被人们称为“清凉第一胜境”;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塔院寺里。
佛教徒传说,大白塔之下,埋藏有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因此又称它为舍利宝塔。其最早建于东汉明帝时期,和佛教传入中原地区时间大致相当,原先收藏舍利的慈寿塔就在大白塔内部。现存白塔是元代(1301年)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的尼泊尔式大塔,也是中国现存元代覆钵式塔最高建筑。
大白塔环周83.8米,通高75.3米,塔高56.4米,基座呈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角形;塔身上面十三层,是由粗及细的轮状造型组成,称十三天,也称十三相轮,十三天上面盖着八块铜板,按乾、坎、艮、震、、离、坤、兑八卦位置安装;檐边吊装铜质垂檐36块,共安装风铃108个,连同束腰风铃,共252个。1965年5月24日,五台山大白塔被山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大白塔始建于何时,目前已难以稽考。据《清凉山志》载,此塔在汉明帝以前就有了。佛教有一传言,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其尸骨炼就成八万四千个舍利子(舍利)梵文Sarira的音译,一译“设利罗”、“室利罗”,意指尸体和身骨,指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后来也指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烧乘的骨头。据说有三种颜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红色肉舍利。又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生身舍利之别)。
古印度阿育王用五金七宝铸成了84000座佛舍利塔,分布于大千世界中。中国有19座,五台山独得其一,称之为慈寿塔;据说,东汉明帝时,西域僧人摩腾就是看到五台山台怀之地似佛祖说法之灵山,且此地已有一佛塔,才奏明汉明帝在五台山修筑寺庙的。由此可知,佛舍利塔,建造于五台山兴建佛寺之初。北魏时,显通寺称“大浮图寺”,意即大塔寺,可见大白塔起码在北魏时期已耸立于五台山了。现存大白塔,据专家研究,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因塔的形制为覆钵式的尼泊尔大白塔,俗称大白塔,以前的慈寿塔置于大塔腹中。该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难,为五台山首屈一指。建成后,最初作为显通寺的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命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并独立起寺。朱翊钧万历七年(1579年),皇太后李娘娘令太监范江和李友重建。1952年,人民政府拨款进行修。
在五台山景区中,有大大小小上百座寺庙,在寺庙间有一座塔特别显眼,蔚为壮观,不能不说,这就是被当地所称的大白塔。
据《山西省佛教名胜》记载,五台山佛教中心区台怀镇,有一座高耸入云洁白浑圆的巨大佛塔——大白塔,它是五台山的象征,被誉为“清凉第一胜境”。大白塔所处的寺院塔院寺,寺以塔名,颇为得体。
该寺原为华严寺的塔院。朱棣永乐五年(1407年)扩充建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青庙十大寺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塔院寺座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过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寺塔等建筑,气魄雄伟,有殿堂楼房130余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
五台山塔式建筑,就其建筑年代、建筑规模、建筑形式、建筑材料而言,都称得上是中国现存塔建中类型较多的地区之一。在众多的佛塔中,要数塔院寺大白塔最著名,其它诸塔,犹如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它。
建筑特色
大白塔位于殿阇之间,雄伟挺拔,直指蓝天,有气盖山河,一览五台之慨。古人称誉此塔,“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塔基为正方形,周长83.3:米,通高75.3米。宝塔通体洁白,塔身状如藻瓶,从底到顶,由粗而细,又由细而粗,再由粗而细,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之上,盖铜板八块,形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地位安置,圆盘上面是风磨铜宝瓶。圆盘周长23米多,铜顶高5米多,从铜顶到铜盘边缘由铜链来固定,望去似北方的草帽,南方的斗签。圆盘边缘,还吊装36块铜质垂檐,每块长2米余,宽近1米。各垂檐下端,又挂风铃3个,连同塔腰风铃在内,共有252个。每逢风和日丽,云过塔移,鸟雀围翔,风吹铃响,悠然成韵,别有一番幽雅情趣。明代镇澄法师曾有诗赞曰:“浮图何缥渺,卓出梵王宫。远带青山色,孤标紫界雄。金瓶涵海月,宝择振天风。自是藏灵久,神邦万古崇”。大白塔的下层,建有塔殿三间,塔周身筑有木栅栏,栏内有可容两人对行的转道。附塔转绕,人越显其小。大白塔是中国建塔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是伟大塔式建筑中少见的珍品或孤例,是研究高层建筑如何经历地震和风雨雷电侵袭而不衰的实物资料
大白塔也是朝台佛教信徒的心中偶像。据说从前香客,多绕行白塔还愿,一边走一边念经或叩头,一边抚四谛。蒙藏族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圣迹”的第一圣迹,就是大白塔。
建筑周边
在大白塔东例,还有一座高两丈余的砖构文殊发塔,外抹白灰,通体白净,状如宝葫芦。相传文殊菩萨显圣遗留的金发,就藏其中。古时候,塔院寺每年春三月,要设“无遮大会斋”。斋期,无论远近僧俗,也不分男女贫富,凡来求斋的,都能分到一样的饮食。
大白塔底座石族一个旅洞里有佛足碑。刻在石碑上的佛足印长一尺六寸,宽六寸,足心有千辐轮相和宝瓶鱼剑图,十个足指有华纹字。据下部碑文解释,释迦去世前站在一块大石上,对弟子阿难陀说:“我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谁见到此足印,瞻礼供养,就能免罪消灾。”唐玄奘取经时,把这佛足印也拓下带回,李世民敕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于祖庙。明万历壬午秋,寺僧又按图刻石,供养在大白塔下,以便僧人百姓们朗拜和参观。
大白塔南端的大慈延寿宝殿,内供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十八罗汉。这样的殿,在其它寺庙里称大雄宝殿,而这里挂的匾额特书“大慈延寿宝殿”,就是为了与大慈延寿宝塔即大白塔一致,成为一体。按佛教规矩,大慈延寿宝殿当为塔院寺的主殿,但该殿院落狭窄,出殿数步,便到山门跟前。该殿是寺内僧人烧香点灯、诵经念佛、举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
大白塔北侧建有面宽五间问,高两层的大藏经阇。正中门须上挂有一块木匾,上有清爱新觉罗·弘历御笔绝句一首:“两塔今惟一尚存,既成必坏有名言。如寻舍利及丝发,未识文殊菩萨与世尊。”藏经阇内有一木制的经盘,叫转轮藏,六角形,33层,高约10米,最上面一层周长11.5米,最下面一层周长6.5米,构成上大下小形状,每层分若干小格,放置经书。最下层底下有转盘,人力推动,能够来回运转。所以制成这种转轮藏,按佛教的说法是,转动诵经,能为朝山拜佛者消灾除难。藏经阇现存汉、蒙藏多种文字经书2万多册,其中属于宋以后至乾隆版本的2000余册经卷为国家缮本书。五台山各寺庙珍藏着历代大量经书,在已整理的经书中,有两部《清藏经》、两部《频伽藏》、两部《碛砂藏》、两部《续藏经》、两部藏文《藏经》和一部《大正藏经》以及若干单行本,共计12部,327种,39820册。另外,还有藏文、日语手妙和血写的各种经卷。这些经书,是研究中国佛教理论的珍贵资料。
参考资料
大白塔.携程.2023-11-02
五台山的大白塔.五台山文化旅游产业促进会.2024-02-23
五台山大白塔.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4-02-21
五台三声,空灵绝响.极目新闻.2024-02-23
五台山塔院寺.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2024-02-2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特色
建筑周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