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
鲁迅1926年写的散文诗
《一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首散文诗,这首诗通过记录“三·一八”惨案以后青年的叛逆,激起了作者内心的情感,青年一代的觉醒引发作者内心的欣然,表达了作者对青年烈士逝去的青春的哀悼,对觉醒奋起的青年一代继续战斗的歌颂。
作品原文
一觉
飞机负了掷下炸弹的使命,象学校的上课似的,每日上午在北京城上飞行。每听得机件搏击空气的声音,我常觉到一种轻微的紧张,宛然目睹了“死”的袭来,但同时也深切地感着“生”的存在。
隐约听到一二爆发声以后,飞机嗡嗡地叫着,冉冉地飞去了。也许有人死伤了罢,然而天下却似乎更显得太平。窗外的毛白杨的嫩叶,在日光下发乌金光;榆叶梅也比昨日开得更烂漫。收拾了散乱满床的日报,拂去昨夜聚在书桌上的苍白的微尘,我的四方的小书斋,今日也依然是所谓“窗明几净”。
因为或一种原因,我开手编校那历来积压在我这里的青年作者的文稿了;我要全都给一个清理。我照作品的年月看下去,这些不肯涂脂抹粉的青年们的魂灵便依次屹立在我眼前。他们是绰约的,是纯真的,——呵,然而他们苦恼了,呻吟了,愤怒了,而且终于粗暴了,我的可爱的青年们。
魂灵被风沙打击得粗暴,因为这是人的魂灵,我爱这样的魂灵;我愿意在无形无色的鲜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漂渺的名园中,奇花盛开着,红颜的静女正在超然无事地逍遥,鹤一声,白云郁然而起……。这自然使人神往的罢,然而我总记得我活在人间。
我忽然记起一件事:两三年前,我在北京大学的教员预备室里,看见进来一个并不熟悉的青年,默默地给我一包书,便出去了,打开看时,是一本《浅草》。就在这默默中,使我懂得了许多话。阿,这赠品是多么丰饶呵!可惜那《浅草》不再出版了,似乎只成了《沉钟》的前身。那《沉钟》就在这风沙澒洞中,深深地在人海的底里寂寞地鸣动。
野经了几乎致命的摧折,还要开一朵小花,我记得列夫·托尔斯泰曾受了很大的感动,因此写出一篇小说来。但是,草木在旱干的沙漠中间,拼命伸长他的根,吸取深地中的水泉,来造成碧绿的林莽,自然是为了自己的“生”的,然而使疲劳枯渴的旅人,一见就怡然觉得遇到了暂时息肩之所,这是如何的可以感激,而且可以悲哀的事?!
《沉钟》的《无题》——代启事——说:“有人说:我们的社会是一片沙漠。——如果当真是一片沙漠,这虽然荒漠一点也还静肃;虽然寂寞一点也还会使你感觉苍茫。何至于象这样的饺子,这样的阴沉,而且这样的离奇变幻!”
是的,青年的魂灵屹立在我眼前,他们已经粗暴了,或者将要粗暴了,然而我爱这些流血和隐痛的魂灵,因为他使我觉得是在人间,是在人间活着。
在编校中夕阳居然西下,灯火给我接续的光。各样的青春在眼前一一驰去了,身外但有昏黄环绕。我疲劳着,捏着纸烟,在无名的思想中静静地合了眼睛,看见很长的梦。忽而惊觉,身外也还是环绕着昏黄;烟篆在不动的空气中飞升,如几片小小夏云,徐徐幻出难以指名的形象。
词语注释
⑴1926年4月,冯玉祥国民军和奉系军阀张作霖李景林所部作战期间,国民军驻守北京,奉军飞机曾多次飞临轰炸。
⑵冉冉:慢慢地移动,渐进的意思。
榆叶梅:蔷薇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季开花,花单生,淡红色,萼筒呈钟形,果实近球形,红色,有毛,产于中国,栽培供观赏,有重瓣品种。
⑷绰(chuò)约:婉约,文弱,柔弱。
⑸纯真:纯洁,专一,真诚。
⑹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⑺鹤唳(lì):鹤的叫声,高而清脆。
⑻郁然:形容云气丛生的样子。
⑼《浅草》:文艺季刊,浅草社编,1923年3月在北京创刊,在上海印刷出版。共出4期,1925年2月停刊。主要作者有林如稷冯至陈炜谟陈翔鹤等。
⑽丰饶:富足,丰厚。
⑾《沉钟》:文艺刊物,沉钟社编。1925年10月在北京创刊。初为周刊,出10期。1926年8月改为半月刊,次年1月出至第12期休刊,1932年10月复刊;1934年2月出至第34停刊。主要作者除浅草社同人外尚有杨晦等。
⑿澒(hòng)洞:弥漫无际貌。
⒀这里指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牛蒡花,即牛蒡花,菊科,草木植物。在《哈泽·穆拉特》序曲开始处,作者描写了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牛蒡花,以象征小说主人公哈泽·穆拉特。
⒁林莽:密生的树林。
⒂怡然:和悦,愉快的样子。
饺子:愚昧落后。
⒄惊觉:惊醒。
⒅烟篆(zhuàn):燃着的纸烟的烟缕,弯曲上升,好似笔划圆曲的篆字。
创作背景
这首散文诗写于1926年4月10日。当时,冯玉祥国民军与奉系军阀张作霖李景林部进行火并的直奉战争。奉系的飞机几乎每天光临北京的上空,并向城内多次投弹。作者鲁迅在“三·一八”惨案后,遭到段祺瑞政府的通缉和追捕,正与许寿裳一起离家外出,过着颠沛的避难生活。在这特定的环境和心境下,他写下此文。他在《\u003c野草\u003e英文译本序》中说:“奉天派与直隶派军阀战争的时候,作《一觉》,此后我就不能住在北京了。”
作品鉴赏
赏析
这首散文诗主要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写在军阀混战中“死”的袭来与“生”的存在。尽管军阀的飞机投弹,“也许有人死伤了罢”,但“天下却似乎更显得太平”,白杨叶仍发乌金光,小桃红开得更烂漫;书斋内依然“窗明几净”,人们依然在生长、在战斗,人间依然充满生机与生命,暗示大众的力量是扼杀不尽,是不可战胜的。
二是写编校青年的文稿。赞美“愤怒而粗暴”的灵魂。“因为或一种原因,我开手编校那历来积压在我这里的青年作者的文稿了。”这是指作者鲁迅在被追捕离家出走的情况下,仍不忘扶持与培养青年作者为他们编校文稿。在编校中,发现青年作者的作品不肯为黑暗的社会“涂脂抹粉”,他们在军阀统治者的压迫与屠杀面前,苦恼,呻吟,愤怒,终于粗暴,起来反抗。“我”感到他们觉醒的灵魂是“绰约的,是纯真的”,于是,“我”禁不住称赞他们是“我的可爱的青年们”,表达了作者鲁迅对青年觉醒、叛逆、抗争行为的欢快与欣慰。之所以赞美“愤怒而粗暴”的灵魂,作者鲁迅认为:只有同旧世界斗争反抗的灵魂,才真正是人的灵魂。所以,他“愿意在无形无色的鲜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至于名园奇花,红颜静女,鹤唳白云,虽恬静安逸,使人“神往”,但作者鲁迅觉得自己“活在人间”。这就要面对现实,直面人生,因而更爱那被斗争的“风沙打击得粗暴”的灵魂。
三是对“浅草”、“沉钟”为代表的青年愤激抗争精神的赞美。“我”忽然想到两三年前:在北大教员预备室里,得到“浅草”社青年“丰饶”的馈赠,又记起了“沉钟”延接“浅草”的精神,“在这风沙濒洞中,深深地在人海的底里寂寞地鸣动”,坚持反抗现实,讴歌自由民主,发出“沉钟”般的声音,“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作者又用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中牛蒡花的细节,来赞美青年们不屈不挠、坚毅不摧的反抗精神;再引用《沉钟》的《无题》——代启事,表明“沉钟”社对现实的诅咒与反抗的态度,对青年烈士的深沉哀悼与赞美,又指出青年觉醒的思想光辉给了“我”以希望和力量,促使“我”更加执著地在这充满黑暗的人间社会里生活和战斗,即文中所说“使我觉得是在人间,是在人间话着”之意。
四是写“我”在青年精神的鼓舞下,继续战斗的情景。夕阳西下,黑夜降临,昏黄依然环绕,但“灯火给我接续的光”。“我”在“各样青春”精神的激励下,虽“疲劳”,但“忽而惊觉”,想到青年战士的抗争和牺牲,于是又“捏着纸烟”,在“烟篆”的盘旋上升中,继续写为军阀统治者及“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绝的文字,展现了作者鲁迅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以及与青年战士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
此文通过叙事与内心剖析,以诚朴的语言表达了对青年觉醒的粗暴灵魂的讴歌,以及作者内心的快慰和无限的希望。
评价
近代学者许寿裳:《一觉》中所谓“四方的小书斋”,“毛白杨”及“榆叶梅”,都是“老虎尾巴”窗内外的景色,并非说临时避难的处所。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孙玉石:《一觉》在对于青年灵魂粗暴的赞美中,找到了人生寻求的希望所在。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绍兴市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参考资料
一觉.中国作家网.2016-06-20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词语注释
创作背景
作品鉴赏
赏析
评价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