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洽(1205~1268)字泽民,号实斋,州开化(今属
浙江省)人。
赵昀端平二年(1235)
进士。曾从
真德秀学。历
广州市司理
参军,
景定间为
池州市判,改
襄阳府推官。五年卒,年六十四。生平作咏梅诗三百余首。
主要作品有《实斋花诗》四卷(《
千顷堂书目》),已佚。清
吴允嘉抄《
南宋群贤小集》中存《梅花诗》一卷。事见《桐江集》卷一《张泽民诗集序》、《
瀛奎律髓》卷二○。张道洽诗,据《瀛奎律髓》卷二○及《
宋百家诗存》等书所录,去其重复,合编为一卷。
北宋诗人
林逋,晚年隐居
西湖,过着所谓的“梅妻鹤子”的清闲日子,很被一些知识分子所推崇。他的咏梅诗更被捧到天上,似成千古绝唱,无人能企及了。如
王十朋所说:“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今古无诗才。”但慕名去读他的集子,发现他的咏梅诗不多,最著名的那首,也只“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而己。《
蔡宽夫诗话》说与下联:“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科如知合断魂”,太不和谐了。明代的
王世贞干脆说下联这样差的东西,就像小孩子的
涂鸦。而好的这一联,还是
从江县为那里抄来的,江为原句为:“竹景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不说“疏”和“暗”,却把“竹”和“桂”的神态全写尽了,只是没人吹捧湮没无闻罢了。把它移写梅花,总觉与季节、环境不太配,如《陈辅之诗话》说更像咏
野蔷薇。
其实,宋以梅为国花,爱梅咏梅的诗人很多,
开化县诗人张道洽一辈子爱的就是梅花,咏梅诗之多之精,远远超过
林逋,生前所写,不下三百首,流传至今的有近百首,称他为“梅花诗人”更是当之无愧。不过,由于选诗的人太懒,往往随便拎简单地搪塞,给人的印象就不全面了。我最初接触的张诗是《岭梅》,
北京师范大学出的《历代四季风景诗三百首》也选了,就这么四句:“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接都不暇,一岭是梅花。”评注认为诗写得婉转含蓄,我看不然,明明是坦直的诗,差不多和广告一样,这也是最初对张诗不以为然的原因。
后来有机会拜读他的
全集,印象马上全部改观,怪不得
方回说即使
陆游、
刘克庄也要甘拜下风了。五言如“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有月色逾淡,无风香自生”、“常留雪中看,遮莫鬓边横”、“雪屋人家好,霜桥野岸横”,七言如“已枯半树风烟古,才放一花天地香”、“暖回穷谷春常早,影落寒溪水也香”、“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三点两点淡尤好,十枝五枝疏更佳”、“百年幽树古香淡,数个疏花春意深、“压尽园林千万蕊,只消篱落两三花””等等,都可圈可点。方回评论张道洽咏梅诗认为,“纵说横说,信口信手,皆脱洒清楚,他人学诗三五十年未易及也。”
只可惜如诗人所叹息的:“百余年树未为古,三四点花何限春。欲折一枝无处赠,世间少有识花人。”这或许也是诗人的夫子自道吧。张道洽虽然年过三十即中
进士,出道较早,人也很随和,但不知溜须拍马,所以一直沉沦下僚,即使同乡也不照顾他,
龙游县人马天骥还戏弄了他一回。张道洽长期抑郁,最终因饮酒过量,一醉而逝。不过正像他神往的梅花一样“吹落风檐到死香”,一生有所爱好,有所寄托,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也就行了。
在
端平三年(1236年)孟秋,
广州市参军张道洽奉旨回故里荣祭祖先。张参军一行跋山涉水,披星戴月兼程到张村。因慕大龙山芽茶之名,张道洽择日又启程前往大龙山。一行行至齐溪大龙山,已是口渴舌苦,人困马乏,正欲寻访憩息,恰遇一位小僧迎面而至。小僧手执佛珠,低头朝张道洽一行念道:“阿弥佗佛,善哉,善哉。‘龙顶潭’方丈命小僧前来迎取张参军到寺内憩息片刻。”张道洽一行即随小僧拾级而致“龙顶潭”。张道洽举目瞭望,只见潭中水柱四溢,周围栽满茶树,满山古木参天,烟云漫空,山风阵阵,花香溢人,顿感疲乏即消,心旷神怡,飘然欲仙。乍一望,依山面潭的石屋寺前,方丈及众僧侣已摆开茶桌、茶凳侍候,张参军沿曲径而至与方丈相互道谢谦让过后入座,方丈便命僧侣泡茶、奉茶呈张参军一行。
此时,三位眉清目秀的小僧侣一同出列,彬彬有礼地向张参军一行鞠躬致意后,便将茶具一字摆放在茶桌上,然后亮相茶具、涤器温杯、再行置茶。小僧侣先将锡罐里紧直挺秀、色泽翠绿的茶叶取出放在“茶则”中让众客观赏片刻,再用竹勺分别投入茶杯,提起铜壶向杯内注入少许开水,加杯盖略焖。尔后,小僧侣掀开杯盖,再次手执铜壶向杯内注水。只见小僧心神专注,壶高水急,手法细腻,壶嘴三上三下,水柱银珠成丝。口念“神龙三注水,恩泽百姓,造福万民,阿弥佗佛”。冲好茶盖上杯盖,僧侣就将茶水送到张参军等人面前,奉谨用茶。
张道洽手捧茶杯,刚一揭开杯盖,杯内徐徐飘出一股幽兰清香,沁人心脾;喝上一小口,便觉醇鲜爽口,回味甘甜;细观杯中,淡绿色的茶芽浮现有序,芽尖聚水面而徐徐下沉于杯底,宛如蓓蕾初放,栩栩如生。张道洽拍案叫绝:“神奇,真乃形美、色美、香美、味美四美俱全的深山佳茗。”方丈见张道洽一行兴致极好,便彬彬有礼地向张道洽讲述了发掘“龙顶潭”和创制“文士茶艺”的经过。原来方丈是江西三清山来的,某年云游到此,一日黄昏到潭中洗铁锄而触及潭底硬物,挖掉浮土见是一块形如磨盘的大青石,用锄松动青石,就有水从石缝向外溢出,并听到隆隆水声从远而近,突然间“轰隆”一声巨响,千斤大石变成碎片,被潭中喷出的水柱冲出九霄云外,随即烟雾弥漫,好似
青龙腾空绕潭向方丈频频点首谢意。瞬间,
烟雾聚集一团向东方飞去,从此潭内常年泉涌不绝,大旱不涸。于是,方丈就依山搭起石寺定居潭边,起早贪黑开垦荒地,种植五谷、蚕桑茶树,操度法事。由于潭水浇灌山下万顷良田,百姓们就称此潭为“龙顶潭”,所产茶叶也称其为“龙顶茶”。
张道洽自从在“龙顶潭”看了茶艺表演,品过“龙顶茶”,又听了“龙顶茶”的来历后,于是和大龙山的“龙顶茶”结下了深厚的情缘,而终身嗜好饮用“龙顶茶”。张道洽虽然为官在外,每年都要家人从齐溪大龙山采购“龙顶茶”来饮用,并在赋梅花诗前,务必要沏上一杯“龙顶茶”美美地品赏一番后才提笔洒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