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小(
学名:Berberis wilsonii Hemsl.):枝常弓弯,老枝棕灰色,幼枝
栗色,具棱,散生黑色疣点;
茎刺细弱,三
分叉,淡黄色或淡紫红色。叶革质,倒卵形或倒卵状匙形或倒
披针形,先端圆钝或近急尖,有时短尖,基部楔形,上面暗灰绿色,网脉明显,背面灰色,常微被白粉,网脉隆起;近无柄。花簇生;
花梗棕褐色;花金黄色;小
苞片卵形;萼片2轮,外萼片卵形,内轮萼片倒卵状圆形或倒卵形;花瓣倒卵形,先端缺裂,裂片近急尖;
雄蕊长约3毫米,药隔先端钝尖。
浆果近球形,粉红色,顶端具明显宿存
花柱,微被白粉。花期6-9月,果期翌年1-2月。
生于海拔1000-4000米的山坡、灌丛中、石山、河滩、路边、松林、栎林缘或沟边。分布于中国云南、
四川省、
西藏自治区、
甘肃省。
枝常弓弯,老枝棕灰色,幼枝
栗色,具棱,散生黑色疣点;
茎刺细弱,三
分叉,长1-2厘米,淡黄色或淡紫红色,有时单一或缺如。叶革质,倒卵形或倒卵状匙形或倒
披针形,长6-25毫米,宽2-6毫米,先端圆钝或近急尖,有时短尖,基部楔形,上面暗灰绿色,网脉明显,背面灰色,常微被白粉,网脉隆起,全缘或偶有1-2细刺齿;近无柄。花4-7朵簇生;
花梗长3-7毫米,棕褐色;花金黄色;小
苞片卵形;萼片2轮,外萼片卵形,长3-4毫米,宽2-3毫米,内轮萼片倒卵状圆形或倒卵形,长5-5.5毫米,宽3.5-4毫米;花瓣倒卵形,长约4毫米,宽约2毫米,先端缺裂,裂片近急尖;
雄蕊长约3毫米,药隔先端钝尖;
胚珠3-5枚。
浆果近球形,长6-7毫米,直径4-5毫米,粉红色,顶端具明显宿存
花柱,微被白粉。
生于干燥的山坡或
石灰岩地区向阳
坡地灌木丛中。如山坡、路边灌丛干旱山坡、耕地沟边、灌丛中、路边、山坡灌丛、阳坡、
云南省松林中。
播种繁殖,江西余江多在春季
清明节前后播种,条播,覆土0.5-1.5寸,稍行镇 压,随后浇水。当苗高1-1.5尺时即可移栽。
对金花小檗进行不同储藏期种子播种试验以及用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生长激素进行处理的扦插试验。结果表明:种子储藏与否对发芽率无明显影响;扦插繁殖的成活率受生长激素的影响,以2000*10-6的NAA浸泡30min,1500*10-6浓度的
吲哚-3-丁酸浸泡30 min和ABT1号
生根粉的处理效果最佳,可在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
根枝入药,可代
黄连用。有清热、解毒、消炎之功效。用于止痢、赤眼红肿等。
细叶小檗全草煎制成膏后压片,每片重0.23克,相当于生药10克。每次5片,日服 2次,10天为一疗程,连续三疗程。每疗程间隔5~7天。共治288例,控制28例(12.3%),显效89例(39.03%)。实践证明,对镇咳、止喘、祛痰、消炎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其中尤以消炎作用较好。服药后80%病人反映食量增加,精神及睡眠好,无副作用。
从细叶小檗提取
小檗碱制成注射液,供
静脉注射,每日1~3毫克/公斤体重,有明显的抗菌、抗感染及退热作用。治疗119例,痊愈21例,显效37例,好转49例,有效率为89%。用药后一般均在48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症状好转,食欲增进。但有少数病人在静注过程中有
心悸病、出汗、面白及呕吐等反应,停止注射,休息10分钟,症状即可消失。
用
细叶小檗根提取的小檗碱(粗制品)制成胶囊,每粒含0.2克。每次1粒,日服3次,首次倍量,小儿减半。试治10例,一般在服药后第2天症状消失,第3天大便化验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