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日记
雷锋1957年以来的日记合集
《雷锋日记》是雷锋1958年6月至1962年8月所写日记的合集,既记述了雷锋的个人经历与体会,也记述了宏大历史进程、制度变迁和公共事件。
1957年秋,十六岁的雷锋在望城县委工作中开始学着写日记。1960年冬,国民经济困难,中央军委强调军队思政工作并展开“两忆三查”教育,沈阳军区启动雷锋宣传活动。1960年12月1日,整理后的雷锋日记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发表,共摘发雷锋自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15篇日记。在雷锋去世后,1963年1月18日,原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1963年确认了《雷锋日记》的初稿。雷锋日记抄件在上交之后,经解放军原总政宣传部审查,共选辑121篇,约4.5万字,于1963年4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1972年12月,沈阳军区负责提供与审定了一本新的《雷锋日记选》。1973年8月,新的《雷锋日记选》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1990年3月,解放军原总政治部再次整理出版《雷锋日记选》。
《雷锋日记》汇集了雷锋二十二年人生历程中所写下的文字,包括日记、讲话、书信、诗歌、小说等,记录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追求与操守,全面真实地再现了一个青春热血、无私奉献的雷锋。雷锋善于用诗一般的手法,阐述出日常生活所蕴含的真理意味。雷锋遗留下来的日记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完全是日记体裁。雷锋参军前的3本日记本中只记了少许日记,其余多数是他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的笔记。《雷锋日记》揭示雷锋精神源于毛泽东思想理论、英雄价值及新旧社会反差实践三重逻辑。
根据一个公开的数字表明,《雷锋日记》光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就印刷了160万册。之后,《雷锋日记》又不断被再版了几十次,甚至发展到了国外。据1973年统计,当时就有28个国家,用外文翻译出版的《雷锋日记》《雷锋诗文集》,共有英文版、法文版、日文版、朝鲜文版、泰文版等32种。
创作背景
个人背景
雷锋开始写日记的大致时间是在1957年秋天。
雷锋(1940年-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区一个贫苦农家。他很小的时候便成为了孤儿,饱尝了生活的艰辛。1949年8月,雷锋的家乡获得解放,按照政策他不但分到了房子和土地,还免费进入学校读书。1956年夏天,北京雷锋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1956年11月,年满十六岁的雷锋被推荐到望成县委工作,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1957年加入共青团。平时写日记、能写日记,在当时算是文化人的特征。对于好学上进的雷锋来讲,写日记不仅能锻炼文笔,还有提高文化素养和人生格调的意思,于是在1957年的秋天,十六岁的雷锋开始学着写日记。
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1958年4曰,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应该是最早看过雷锋写的日记的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山钢铁集团的号召,到鞍山市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1958年9月至1960年1月,雷锋在鞍钢工作,连续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1959年12月9日,雷锋在《弓长岭报》上发表了《我决心应召》的文章,表达自己入伍的决心。1960年1月,雷锋穿上了军装,成为了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运输连的一名新兵。1960年11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入伍后表现突出,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评为节约标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1961年,雷锋晋升为班长,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
时代背景
第一次整理雷锋日记
1960年10月底,沈阳市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作"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
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终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就是这次偶然,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总题目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并加了编者按。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共摘发雷锋自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15篇日记。
第二次整理雷锋日记
1962年8月15日,雷锋与战友一起执行运输任务,在指挥倒车时,因突发事故,不幸牺牲,时年22岁。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精神成了新中国社会风尚的一个标志。
1963年1月7日国防部批准命名雷锋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前进报》为了进一步宣传,1月20日由董祖修选辑,经报社领导初审,沈阳军区政治部审定的32篇雷锋日记又在《前进报》发表。其中包括1960年发表过的雷锋日记15篇。召开“雷锋班”命名大会时,沈阳军区政治部向前来采访的记者提供了部分介绍雷锋事迹的材料和由《前进报》社摘录、发表的日记。会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等,纷纷发表雷锋日记。雷锋日记摘抄开始同全国人民见面。
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时,前来采访的人很多,有出版社要求出版雷锋日记。沈阳军区政治部认为,雷锋出自部队,雷锋日记还是交军队出版社出版为好。会后,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10人,抄录雷锋遗留的日记、笔记。抄写中特别强调:要保证准确无误,忠于原作,抄写后必须仔细核对;抄写的时候要使每天的日记独立成篇,不要连在一起,以便灵活选用。这样,一部完整的、准确的雷锋日记抄件3天时间完成。
1963年2月8日,《人民日报》刊载雷锋日记摘抄后,周恩来总理曾让邓颖超打电话给《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说读了雷锋事迹和日记很感动,认为日记写得好。同时告知,《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诗作,周总理好像在哪儿见过,希望认真查实,搞清哪些是雷锋自己的话,哪些是他摘记别人的话,对别人的话应注明出处。
前进报》原社长冯荆育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他有专文记录当时的情景:
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u003c雷锋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天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为《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
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解放军原总政治部宣传部落实周总理指示,沈阳军区政治部迅速将核实雷锋日记的任务交给董祖修。董祖修带领一班人仔细查对当时在军内外报刊上刊登的雷锋日记摘抄,发现《前进报》最初刊载时的毛病也出现在其他报刊上。但总的来说是忠于原作的,是符合实际的。不久,雷锋的9本日记本、笔记本,连同雷锋其他遗物一起,被征集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精神财富,长期珍藏。
1963年3月,董祖修把一份雷锋日记的完整抄件随身带到了北京,雷锋日记抄件在上交之后,经总政宣传部审查,在当年确定了《雷锋日记》的初稿。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日记》共选辑121篇,约4.5万字,于1963年4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第一本内容丰富、文字准确的雷锋日记。
在《雷锋日记》正式出书之前的2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文化艺术工作者春节联欢会上的讲话还专门提到了并不属于文学作品的《雷锋日记》——他是在看到了当天《人民日报》2版发表的关于雷锋生平事迹的长篇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中摘选的雷锋日记后有感而发。
周恩来这样说道,“雷锋是贫苦的孩子,是革命胜利后才获得幸福生活的,他就全心全意为革命。劳动阶级出身的人才能体现这种精神。《雷锋日记》反映了全心全意为集体的思想,是一部很好的日记体文学。过生活关就是要全心全意为集体,要求我们先公后私,有时公而忘私”。
他以此勉励文艺工作者要好好“过生活关”。周恩来还号召文艺界应该多去捕捉像雷锋这样的典型人物,“必须到群众中去,为工农兵服务,歌颂新人新事”。
据说,细心的周恩来总理看完登载《雷锋日记》的报纸后,第二天专门打电话给《人民日报》社社长吴冷西,指示过要把日记里的事实核实,其中特别提到“唱支山歌给党听”“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这些话要确认是不是雷锋写的。
第三次整理雷锋日记
1972年12月,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十周年前夕,根据解放军原总政治部办公会议通过的规定,沈阳军区负责提供与审定了一本新的《雷锋日记选》。这本书稿,由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洪建国负责初选;沈阳军区政治部党委按照总政关于“由沈阳军区负责审定的要求”,责成组织部长张力军、宣传部长栾绍光、前进报社副总编辑董祖修组成审查小组具体执行解放军原总政治部的指示。1973年8月,新的《雷锋日记选》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第四次整理雷锋日记
1990年3月,解放军原总政治部再次整理出版《雷锋日记选》。这本日记选纠正了原来版本的不足,增添了新的内容,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的好教材。
版本流变
《雷锋日记》的出版发行,与其衍生的出版物如1963年4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与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同时出版的《雷锋的故事》等,很难分开计算。因为《雷锋的故事》一类图书中往往也包含有《雷锋日记》内容。
根据一个公开的数字表明,《雷锋日记》光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就印刷了160万册。之后,《雷锋日记》又不断被再版了几十次,甚至发展到了国外。据1973年统计,当时就有28个国家,用外文翻译出版的《雷锋日记》《雷锋诗文集》,共有英文版、法文版、日文版、朝鲜文版、泰文版等32种。
据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两个保藏当代出版物最完备的国家书库中,见到的《雷锋日记》及其衍生的出版物不尽相同。剔除重复品种,从1961年到1966年共有54种;“文革”中从1971年开始共有21种;1977年到1998年,见到的不少于382种,总共457种。盲文出版物至少有1种。另外,日本在1964年鸠书屋出版《雷锋的故事日语译本,韩国实践文学社出版朝鲜文版《雷锋》,和前述国内版本加起来共为460种。见到的文种则有中文、朝鲜文、英文、日文等8种文字。据说泰国曾经印发过雷锋的书。
《雷锋日记》的出版有几个高峰:1963年毛泽东等题词后,到1966年出版52种。1971年周恩来批评了当时的“出版口”不出版这类书后,有21个新版本问世。从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两度重提学雷锋,到90年代初党中央再度号召学雷锋,出版了382种涉及雷锋日记及研究雷锋的著作。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了有关学雷锋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学雷锋提供了行动指南。随之,各大出版社又出版了一系列有关雷锋的书籍和《雷锋日记》。
主要内容
内容概述
《雷锋日记》共选辑121篇,约4.5万字,全书根据雷锋的日记内容,从四个方面:即对党和人民无限热爱,对敌人毫不留情——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乐于奉献,不计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恪尽职守,艰苦奋斗——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归纳编辑而成。该书汇集了雷锋二十二年人生历程中所写下的文字,包括日记、讲话、书信、诗歌、小说等,大多数都是摘抄的文字,有毛主席的文章段落,有科学技术的内容,有会议的记录等等,少部分是雷锋生前的日记、书信等材料,记录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追求与操守,真实再现了一位爱国战士的内心独白。
内容选录
在日记中,雷锋写道:“今后,我要更加热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我这样做,能使人民群众更加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解放军,这就是我感到最幸福的。”“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生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1958年6月7日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宜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
1960年8月20日
望花区成立了一个人民公社,我把平时节约下来的一百元钱,支援了他们;辽阳市遭受了洪水的灾害,我把省吃俭用积存的一百元钱寄给了辽阳灾区人民。有些人说我是“傻子”,是不对的。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的。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这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
1961年1月18日
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不遇到一些暂时的困难,这些困难的实质,“纸老虎”而已。
问题是我们见虎而逃呢,还是“遇虎而打"?
“哪儿有困难就到哪儿去,”——不但“遇虎而打",而且进一步“找虎而打",这是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
艺术特色
叙述方式
雷锋善于用诗一般的手法,阐述出日常生活所蕴含的真理意味。如果说雷锋常用比喻,如“新修的长堤如铁壁,抵御洪水”,“八曲河似银管,滋润沃土”,这些诗句较为常见,那么,到1961年4月,雷锋的创新比喻则更为引人注目,他将学习中的“挤”和“钻”的精神称为“钉子精神”,将“个人”与“革命事业”的关系比喻为机器上的“螺丝钉”,并将毛主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比作“照妖镜”,这些比喻具有独特的创意和深度。此外,他还将“毛主席著作”比作“粮食、武器和方向盘”,这些比喻简洁而精准。
如在《雷锋日记》中的“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松”和“柳”本来没有相反的意义,但在雷锋笔下,作者赋予了二者比喻的意义:用“松”比喻意志坚强、不畏艰苦的人,而“柳”比喻意志儒弱的人。从“松”和“柳”在上下文中的比喻义来看,各自以自身的形象构成了反义关系,起到了反义词的作用,也便成了言语反义词。
写作特点
雷锋遗留下来的日记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完全是日记体裁。雷锋参军前的3本日记本中只记了少许日记,其余多数是他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的笔记。参军后的5本日记本,也是日记和学习笔记混写在一起的。如果是写日记,雷锋便在上面标明年月日;如果是笔记,一般没有年月日。正因为雷锋日记的这种特点,所以在以后准备正式发表、出版时,便有一个筛选、整理的过程。选辑出版的《雷锋日记》120多篇,多数选自雷锋参军后的5本日记本,少数出自雷锋参军前的3本日记本。
思想体现
雷锋从一个旧社会的孤儿,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受英雄人物精神和事迹的感染,新旧社会个人遭遇巨大反差的亲身体验,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甘当螺丝钉,勇于奉献,乐于助人,表现出崇高的共产主义情操,成为那个时代最响亮的名字。《雷锋日记》是从雷锋个人层面解读雷锋精神的第一手资料。从《雷锋日记》的视角来看,雷锋精神的生成蕴含着三重逻辑,毛泽东思想是雷锋精神生成的理论逻辑,英雄人物的精神和事迹是雷锋精神生成的价值逻辑,新旧社会个人遭遇的巨大反差是雷锋精神生成的实践逻辑。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雷锋精神可以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作品影响
中国影响
雷锋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生前写了许多日记,这些日记不仅真实地记录了他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而且处处闪耀着他崇高的思想觉悟。这些思想后来被称为“雷锋精神”,成为时代精神的同义语和先进文化的表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学习和成长。 《雷锋日记》除收录了雷锋的日记外,还汇集了他22年短暂人生历程中所写下的一些文字,使广大青少年读者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雷锋的光荣事迹,学习雷锋高尚的道德情操。《雷锋日记》不仅是对雷锋永久的纪念,还有助于青少年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勇敢、坚强、善良的优秀品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红色经典名著。
《雷锋日记》出版后顿时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学雷锋”热潮。在那个喜欢抄写名人名言的时代中,雷锋日记里的句子被广泛地引用流传,扶老奶奶过马路、扫大街等爱做好事的“雷锋”遍地都是,“雷锋”二字不断出现在教科书中,雷锋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中国人。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了有关学雷锋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学雷锋提供了行动指南。随之,各大出版社又出版了一系列有关雷锋的书籍和《雷锋日记》。
国际影响
雷锋,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还成为一种象征、一个文化符号而走向世界。美国《时代周刊》曾如此称赞:“雷锋品牌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长沙望城区雷锋纪念馆,雷锋事迹感动着不少外国游人,他们纷纷在“雷锋留言册”上赠言:“雷锋属于世界。”
作品评价
我的书桌上长期摆放着一本《雷锋日记》,我在他质朴的文字中感受到他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也要做一颗新时代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基层做好理论宣讲。(振兴区汤池镇党委宣传委员高潘 评)
在我们那个年代,《雷锋日记》是必读书目之一,它的流行度几乎可与《毛主席语录》相媲美。(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邓咏梅 评)
一个名字,历经几十年传颂而更加响亮;一本日记,历经几十载传承而力量日增。雷锋日记,记录了一名普通党员的追求、信念和操守,红遍中国。半个世纪来,一再出版的《雷锋日记》,以其感人至深的革命情怀,成为影响中国人半个世纪的“宣言书”。(中国军网 评)
《雷锋日记》的出版,价值非常大,它是解读雷锋精神的第一手资料,是探究雷锋成长道路的钥匙,也是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活教材。(湘潭大学副校长、红色文化研究专家刘建平教授 评)
衍生创作
歌曲
1963年,作曲家朱践耳在报纸上读到雷锋日记中的一首小诗,深受触动,用了一个晚上就为这首诗谱了曲。歌曲发表于1963年2月21日的《文汇报》上,因为雷锋日记里这首小诗是没有标题的,所以歌曲的标题就直接叫作《雷锋的歌——摘自〈雷锋日记〉》,后来更名为《唱支山歌给党听》。
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创作于1963年,由吴洪源填词,生茂作曲。填词灵感来源于《雷锋日记》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吴洪源从“榜样”入手,从忠于革命忠于党、螺丝钉精神、艰苦朴素等几个方面概括,用两个小时,创作出《学习雷锋好榜样》歌词。生茂仅用了不到1个小时就把曲子谱好。
《雷锋日记》
歌曲《雷锋日记》是2007年歌手洪启演唱的歌曲,所属专辑《阿里木江,你在哪里?》,歌词以《雷锋日记》的内容为灵感创作。
影视
《雷锋》
电影《雷锋》是由董兆琪执导,董金棠、杨贵发、党同义等主演,陆柱国、冯毅夫、丁洪等担任编剧的一部剧情电影,于1965年3月5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影片讲述主人公雷锋从一个稚嫩的少年变成一名平凡而伟大的解放军战士的成长历程,弘扬雷锋无私奉献的精神。
《雷锋的故事》
三维动画版《雷锋的故事》由沈阳春秋动漫文化有限公司制作,30集,于2010年8月7日在中国大陆首播。该动画以通俗易懂的表现手法和故事情节讲述了雷锋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雷锋的故事》全片共分四部分,概括和展示了雷锋成长的全过程。第一部分:解放前(童年时期)写的是雷锋在旧社会的苦难童年;第二部分:解放后(少年时期),雷锋参加儿童团,扛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斗地主,在党的关心下茁壮成长;第三部分:农民和工人时期,雷锋当公务员,成为优秀的鞍山钢铁集团工人;第四部分:军人时期,写雷锋在部队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过程。全部故事情节都来自公开发表的官方资料。
《雷锋的微笑》
雷锋的微笑》作为纪念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五十周年献礼大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黄宏厂长担任总监制、八一电影制片厂故事片部导演室张玉中副主任亲自执导,演员唐国强李幼斌巫刚宋春丽侯勇等出演。该片从毛主席回忆雷锋生前一张张可敬可爱的微笑照片开始,全新讲述雷锋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全军全国人民共同学习的榜样历程。
艺术
雷锋像
2015年年初,航头镇政府打算在文化中心场地中央建一个雷锋广场,以此来纪念雷锋同志诞辰75周年。同年3月5日,在上海浦东航头镇雷锋广场上,一尊高约1.5米,系着红领巾的古铜色雷锋半身雕像展出,该雕像使用一万多颗螺丝钉组件制作而成,寓意“学习雷锋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文学
离开雷锋的日子》这本书是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剧本作者王兴东和作家陈宝光,在遍访雷锋的战友之后,依据生活原貌精心创作的一部报告文学,它首次为我们真实而客观地再现了乔安山在几十年的内心煎熬中顽强生存的艰难历程。《离开雷锋的日子》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既相当客观地展示了雷锋牺牲的全过程,又非常真切地追述了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对雷锋精神的关注和褒扬,并且对当下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深刻反思。
《雷锋的故事》
1963年1月下旬,沈阳军区召开“雷锋班”命名大会后,雷锋事迹广为传播。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化部与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共同编写《雷锋的故事》,于1963年4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与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同时出版。
参考资料
带你走近真实的雷锋.共产党员网.2024-05-08
【3·5学雷锋日】好书推荐——《雷锋日记》.阜宁实小长春路校区.2024-03-06
惊蛰 | 星火悦享:雷锋日记.信息工程大学.2024-03-06
“四史”名词解释 | 雷锋精神.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05-11
雷锋日记.中国图书网.2024-05-11
雷锋精神正青春.新华网手机版.2024-05-15
“学习雷锋好榜样”.人民网.2024-05-09
Sina Visitor System.新浪微博.2024-05-08
雷锋日记.music.163.2024-05-08
雷锋 (1965).豆瓣电影.2024-05-09
电影《雷锋》精彩看点.共产党员网.2024-05-09
雷锋的故事 (2010).豆瓣电影.2024-05-08
雷锋的微笑 (2013).豆瓣电影.2024-05-09
万颗螺丝钉铸成雷锋像.新华网.2024-05-09
离开雷锋的日子.豆瓣读书.2024-05-08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个人背景
时代背景
第一次整理雷锋日记
第二次整理雷锋日记
第三次整理雷锋日记
第四次整理雷锋日记
版本流变
主要内容
内容概述
内容选录
艺术特色
叙述方式
写作特点
思想体现
作品影响
中国影响
国际影响
作品评价
衍生创作
歌曲
影视
艺术
文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