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狂人日记》是2007年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王朔。《新狂人日记》是王朔在《
致女儿书》后推出的小说随笔集,收入2007年私人日记及两部短篇小说。日记涉及对人、对己、对事、对神、对生、对死的感悟,观点犀利,入木三分。小说《骇思想》和《死后的日子》重回王朔当年"写自己"的路线,淡出大众视线这6年的际遇和心境全部隐喻其中。
小说《骇思想》和《死后的日子》重回
王朔当年写自己的路线,淡出大众视线这6年的际遇和心境全部隐喻其中。全书在语言上沿袭了王朔一贯的特立独行,对语词的结构和把玩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既有迷失中的挣扎,又有开悟后的通达。《新狂人日记》的出版,标志着王朔思想历经6年困顿最终破茧而出。
对于这部带有个人艰难岁月记录和自我反省的作品,
王朔表示之所以借用鲁迅作品名字作为书名,是因为此书记录了一段妄想产生、渐至高点、终于水落石出的过程———期间每一念起,直接敲入电脑,一念推一念犹如过大关,几乎涉渡不过去,拉上全部窗帘自闭在家。“最后我还是选了诱惑,怕无辜的人伤心。还是那个观念推不倒:责任不尽完,不得解脱。”《新狂人日记》收入了王朔在2007年的大部分私人日记及两部短篇小说《骇思想》和《死后的日子》,特别是两部短篇小说将王朔淡出大众视线的六年际遇和心境全部隐喻其中。
王朔认为自己的写作已达“随心所欲”之境,“两个小说写于妄想产生时,2003年2004年左右我也记不清了,因为写了无数遍,属于‘自动书写半成品’系列。”这两部小说也让读者再次看到了那个温暖的王朔,尽管他自称“妄想”,却包含了一段重要的人生起伏,重写自己充满温情。他回忆自己的父母:“我不恨演我爸那老演员,中间有一段我只是对他很冷淡,他让我这么演我偏不这么演……后来他不演了,走了,我再没见过他。还挺想他的,一个组呆了40年怎么能没感情……我伤过他的心,他也伤过我的心,可能是我们双方演得太认真了。”
王朔最新推出小说/随笔,既有迷失中的挣扎,又有开悟后的通达。
文革语言固然可恶,文革前,由此上溯两千年,也不怎么样,武汉话:不服周。周以前,
上古时代,
老子眼中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最新推论是母系社会,这观点剽窃自一个叫谢一萍的人。
曾侯乙墓出土复原的曾侯乙,太像
猿人了,那位姓姬的周王族,太像我小学一同学还是当兵一战友了,外号应该叫:
扁豆。
《新狂人日记》是
王朔最新推出的一部小说/随笔集,收入2007年私人日记及两部短篇小说。日记涉及对人、对己、对事、对神、对生、对死的感悟,观点犀利,入木三分。小说《骇思想》和《死后的日子》重回王朔当年“写自己”的路线,淡出大众视线这6年的际遇和心境全部隐喻其中。
刘震云: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如果没有王朔会失去很多趣味。
王朔,1958年出生于
南京市,曾用名王岩。1965—1969年就读于
北京翠微小学。 1971年就读于北京东门仓小学。1972—1975年就读于北京164中学。1975年借读于太原5中。1976年毕业于北京44中学。1977—1980年在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服役。 1980—1983年在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工作。 1983年辞职从事自由写作至今。中篇小说:《
空中小姐》1984年第2期《
当代》,曾改编为电视剧。《浮出海面》1985年第6期《当代》,曾改编为电影,有日、
德语译本。《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1986年第2期《啄木鸟》,曾改编为电影,有英、法
瑞典文译本。 《
顽主》1987年第6期《收获》,曾改编为电影,有日、德文译本。《一点正经没有》1989年第4期《中国作家》。 《
永失我爱》1989年第6期《当代》,曾改编为电影。《动物凶猛》1991年第6期《收获》,曾改编为电影,有英、
意大利语译本。《你不是一个俗人》1992年第2期《收获》,曾改编为电影,有法译本。《许爷》1992年第4期《
上海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