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侗(1023年-1094年),字元伯,号方斋,原籍
河北省涿州范阳,后迁居
莆田市九龙江,再迁至潮州(今广东汕头
澄海区),闽粤卢氏的始祖,文学家、经学家、书法家和诗人。
卢侗于1053年,被授予
本州岛长史的职位。在
嘉祐年间,他被调任归善主薄,后来又调至广州帅府任职。1064年,卢侗因才学过人,受到皇帝的赞赏,被任命为国子监直讲,并奉命巡察川、陕、淮、浙等地,因其工作受到朝廷的嘉奖。后来,他担任了秘书省事,兼右正言。但由于与
邓绾、
吕惠卿等人政见不合,他选择以中舍致仕。之后,卢侗回到潮州,专注于《
周易》的研究,并在当地设立学馆教授学生。卢侗曾捐资修复被洪水冲垮的堤防,并筑起涵沟,将水汇集到冠山的大水潭中,再引流入
韩江。
卢侗因反对
王安石变法,在朝中不仅未能施展才华,反而受到抑制。卢侗与执政者即新党格格不合,干脆“提前离休”,在
熙宁九年即五十五岁那年,以太子
中书舍人致仕返
潮州市,终老家乡。等到日后
元祐更化时,旧党执政,
孙觉任职于朝,弹劾不少新党权奸。卢侗因较先退职,没有再回朝参与元更化,却因此免于列入“
元祐党籍碑”,世事真是难料。
《
孙公谈圃》说到卢、孙交往的事,文虽短,而透露不少信息。“卢侗,昭〔潮〕州人。
蔡挺荐为国子直讲,为人朴质,不修人事。至京杜门,以故皆疏之。唯孙莘老与之善。莘老见侗看《易》,诘其义,皆非今世所学,得
京房历数之说。莘老出京,侗夜半饯之,言莘老祸福,后无不中者。”
事情发生在
熙宁三年,卢侗时任国子监直讲,因反对新法,不屑与新贵交往,故在京杜门不出,视
孙觉为知交。第一,孙、卢都反对新法,政治观点相同;其二,都娴于《
周易风水》,学术爱好相近;三是同具朴质之格,人品秉性相知。这样,自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孙公谈圃》说卢是“
昭州人”,考察《道光广东通志》、《嘉靖潮州府志》卢侗本传,以其经历、仕途升转而言,当为“潮州人”之误。大胆推测,《谈圃》作者
孙升与孙觉同时
同里镇,卢事当听孙觉所言,后《谈圃》由
刘延世整理,是有“潮、昭”谐音之误。所谓“莘老出京”,是孙觉反对变法,落职广
德军。孙、卢都犯“政治错误”,当
孙觉出京,也只有卢侗敢来送别。从“言莘老祸福,后无不中者”,可知卢侗对于易学甚有研究。与孙觉一样,都走
西汉今文易学“京氏学”创始人
京房的路,即以通变说易,从灾异而推论时政得失。
是年十一月,卢侗罢国子监直讲,(《旧闻征误》)调为文臣
寄禄官即
闲曹的
卫尉寺丞。由苏颂撰制词,对其评价甚高:尔以艺名家,礼闱奏技。勾稽南服,外台称其廉平;讲训上,诸生服其行谊。姑用年勤之久,叙升卿属之华。尚倚师儒,使留序。其益思于循诱,冀有助于化成。(《
苏魏公文集》)
遗憾的是,卢侗的《周易训释》等著作没有传下来。林大钦说“卢侗、安石之论,有国士之风”,(《林大钦集》)是说变法之争,但卢的言论,不得而知。《
全宋文》和《
全宋诗》仅分别录其一文一诗。这样,对卢侗的研究,无异于从一块砖头来了解长城一样,我只有努力加餐。从星星点点的史料看,卢侗秉性朴质,富有识见,于国是敢直言;精于易经,善于教育后进;事亲至孝,为乡人所推重。但这无疑是挂角一将。
哲人其萎,孙、卢二公都已墓木可拱,而一千年后,高邮四贤祠,揭阳八贤馆,即是历史的肯定,正如
孙觉《题范公堂》诗所说:“岁月益已久,父老传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