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县志
明朝天顺四年开始编著的书籍
高唐修志始于明天顺四年(1460) ,至1959年先后11次修志。其中明天顺四年(1460)《高唐州志》及嘉靖《高唐州志》已先后佚失。
创作背景
嘉靖三十二年(1553)《高唐州志》为现存最早的《高唐州志》 。清康熙十二年 (1673) 《高唐州志》,康熙五十一年(1712)《高唐州志》,乾隆七年(1742)《高唐州续志》,爱新觉罗·旻宁十六年(1836)《高唐州志》,光绪三十二年(1906)《高唐州乡土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高唐州志》等均有存。民国25年(1936)《高唐县志稿》为手抄孤本,现藏山东省图书馆特藏部,高唐县史志办公室于1986年、1999年曾两次校勘缩版胶印。1959年高唐县修志委员会修《高唐县志》为铅印本,现存高唐县档案局等处。
新编《高唐县志》 1982年8月始修,共搜集文字资料5000余万字,三拟纲目,四易其稿,于1996年成书。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7年,全书除序言、概述外,共设9编,依次为:大事记、建置与区域、自然环境、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居民、人物。
作品内容
高唐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东与禹城县、齐河县为邻,西与临清市夏津县接壤,南靠茌平区,北临平原县。因地处沼泽之丘而得名。秦属东郡东汉清河郡,唐属博平郡,元隶高唐州,明清属东昌府区。1912年撤州为县。1949年改属平原省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撤平原省随聊城专署改属山东省。1987年全县总面积948.86平方千米,下辖6镇、 9乡、746个自然村。高唐地处鲁西黄河冲积平原,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改道,形成微度起伏,不同类型的平原地貌,总趋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区域大陆性气候,1987年,有汉族418150人,占总人口数的99.87%。还有回族藏族朝鲜族满族壮族、维吾尔族、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 198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0427万元,比1980年翻两番。粮食总产量206000吨,棉花总产35000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4倍和9倍;工业总产值20464万元,是1949年的99倍。畜牧业发展迅速,大牲畜至1987年增长到7.4万头,并由单纯的使役型向役肉、役乳型转化。 1987年底,全县实有农田林网化面积5万公顷,县境内有多种古稀珍奇树木,其中,百年以上国槐11株,千年以上国槐两株。全县水利建设总投资为4911.10万元,有排灌沟渠558条,总长1471.28千米。高唐县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元至顺年间,高唐曾以“蚕茧之富”为山东省名郡。爱新觉罗·旻宁十六年(1836),形成了以棉加工为特点的手工业,绢绸、丝、棉及硝盐氢氧化钠是高唐的特产。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始用日本人力轧花车制绒、人力织布机织布。1987年,全县有建材、机械、纺织、食品、化工、印刷、酿造等12个行业,150余种产品。乡镇企业达7168处,从业人员23619人,年产值11983万元。至1987年,全县境内共有公路14条,总长196.5千米。全县15个乡镇皆由沥青路相连。长途邮电线路18条,市内电话399部、农话310部。 1987年,全县有小学625所,普通中学27所。县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博物馆、广播电视、电影院、剧团等形成了全县教育文化网络高唐县著名历史人物有协助曹操统一北方的魏相华歆;唐初哲学家吕才;当代杰出国画大师、书法家、美术教育家李苦禅。高唐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如齐盼子墓、三国时的华歆墓东魏时的房公墓、古灵城遗址及“唐槐宋塔”。发生在高唐境内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咸丰四年(1854)太平天国北伐军将领李开芳率600骑兵攻占高唐,清军统帅瓜尔佳·胜保率几万人围攻高唐不下,胜保被“逮京问罪”。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朱红灯王立言等拳首在高唐琉璃寺设坛练拳,曾一举攻克张庄天主教堂。1928年李春荣、金谷兰在高唐谷官屯发动了武装暴动,震动了北方反动军阀统治。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为掩护陈光、罗荣桓率八路军第115师主力由晋西、太行山向鲁西战略展开,派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陈赓指挥一一五师、一二九师各一部对日本侵略军在鲁北的战略支点高唐城发动了一次突然袭击,震动了日伪在鲁北的统治。新编《高唐县志》注重对历史人物作客观、公正的评价。肯定了华歆帮助曹操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在编写上注重突出地方特点。将“棉花”作专节处理。高唐县种植棉花较早,明代已大面积种植。万历《东昌府志》载∶“东昌府高、恩两县土宜植棉,江淮贾客贸易,居人以此致富。”因高唐棉花“甲于齐鲁”,故有“金高唐”之美称。1983年,高唐因棉花丰收,成为全国36个提前翻番的县份之一。志书将栝楼驴肉、糠藕、空心面老豆腐等作为专章记叙,使地方特产发扬光大,现在高唐驴肉、老豆腐已享誉全国。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作品内容
参考资料